高三生物教案15篇_第1页
高三生物教案15篇_第2页
高三生物教案15篇_第3页
高三生物教案15篇_第4页
高三生物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教案15篇[优秀]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讨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687.5kg,计算公式是(12+18)/12×2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2×1011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2×1011/8.5×1012)。〖小结〗见板书。〖作业〗练习一二。〖提示〗基础题1.A。2.D。3.B。拓展题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高三生物教案2一、工作思路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二、参与组员肖彦春、何伟静三、时间每周周二上午四、地点高三办公室五、工作任务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2、研究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5、建立课件库应科研室要求,从本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有意识积累教学课件。为建立课件库做准备。何伟静负责高二课件,肖彦春负责高三课件。最终进行编辑。6、做好生物课题本课题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替代材料用具实践研究》做好实验课前准备的研讨及实际操作是本课题的必要前提六、形式——研讨:1、课程进度2、每课时的重难点3、相关实验分析4、检测学案题选编、考试分析高三生物教案31设计思想:1.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因为“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这一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材料。1.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教学内容分析2.1教材内容及地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2.2教学重、难点:2.2.1教学重点:让学生像孟德尔一样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2.2.2教学难点:尝试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3.1.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3.2能力目标:3.2.1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3.2.2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并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3.2.3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4.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基础,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调查结果,尝试解释某一性状的遗传引入:学生交流单双眼皮遗传的调查结果,并用表格进行归纳与统计:父母子女单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单眼皮×单眼皮全部为单眼皮双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设疑: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引导:主要的问题是:1、单双眼皮是由什么控制的呢?(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知道是遗传物质控制的)2、母亲细胞内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怎样存在?(从数量上分析,1个,2个或是若干个)3、母亲的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如何传给孩子呢?4、父亲有给孩子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吗,如果有,父亲给的遗传物质遇到母亲给的遗传物质会发生什么呢?(保持完整,还是互相融合?)要解释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科学的实验。从人类对遗传的探索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经能完美解释这些问题,其中孟德尔在解释这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沿着孟德尔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课前调查:人类单双眼皮的遗传尝试解释遗传现象。隐性渗透“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归纳与统计的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尝试解释遗传现象,还原孟德尔当时的研究场景。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孟德尔开展实验,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对性状,如,茎的高度有高茎和矮茎,(呈现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图)。孟德尔将高茎和矮茎进行杂交,无论谁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茎,并且高度和亲本的高茎一样高,一点也没变矮。他继续将F1进行自交,发现子二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一点也没变高。将矮茎称为隐性性状,高茎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孟德尔的实验到此,并没有让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但是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收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茎的787株,矮茎277株,其比例为2.84:1,孟德尔用他数学统计学知识,确定数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3:1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孟德尔继续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教材表1-1)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倾听感受孟德尔是一个勤奋、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简单介绍豌豆,豌豆的其它特征到第二课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学生探究思维的连贯性;并且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学生对杂交实验的理解。还原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渗透科学品质、科学精神教育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设疑: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呢?讲述:在当时,关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很多科学家对遗传现象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其中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多重微粒”观点: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例如:母亲是单眼皮,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很多个单眼皮遗传物质,父亲产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个双眼皮遗传物质,那最终子代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由数量决定,谁提供的多就像谁,而数量是随机的。关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当时有一种“融合遗传”观点: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例如:双亲中一方直发,一方是卷发,那么孩子头发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设疑:用“多重微粒”观点和“融合遗传”观点能对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吗?(“多重微粒”观点:不能解释,如果按多重微粒观点遗传,子代不可能出现一定的比例。“融合遗传”:按融合观点,子一代的高度应该是介于高茎和矮茎之间,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设疑: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以上四点就是孟德尔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设想。倾听,理解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主流观点;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告诉学生当时的主流观点,利于学生从孟德尔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思维难度,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渗透孟德尔大胆创新的精神高三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设计测交实验高三生物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验证假说设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呢?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实验材料:F1高茎(Dd)和矮茎(dd)结果预测:(这是利用假说进行演绎的过程)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这种杂交方法后来称为测交,是孟德尔首创的,它非常完美的证明了假说是成立的,从此,测交成为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思考与讨论,尝试写出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对假说的验证是难点,设计成实验教学形式进行逐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总结总结:孟德尔在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后,大胆的提出假说,并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假说演绎法。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课后思考:1.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2.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3为什么是孟德尔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讨论题。高三生物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一)酶具有高效性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许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教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二)酶具有专一性教师出示资料: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为什么许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教师: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解释酶的专一性。知识应用:小方早晨起来发现昨晚塞进牙缝里的瘦肉丝依然存在,为什么瘦肉丝还没被分解呢?学生:……。教师进一步设疑: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者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引入探究课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由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背面的使用说明: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佳。教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教师: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学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温度的影响。教师:如何检验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教师:大家说的很对。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该实验方案的。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材料及用具,让学生6-8人为一组,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讨论详细实验方案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提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寻找错误,最终完善该实验方案。请学生根据此实验结论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绘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函数曲线,并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知识应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鲜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教师出示资料:经测定,唾液的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那么当我们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唾液淀粉酶还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吗?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还具有催化功能吗?由学生做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成“pH能不能影响到酶的活性”。请大家在课下设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并去实验室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实验。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的预期结果,我们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酶的三个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同时还一起设计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变量,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及结论。高三生物教案5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二、能力方面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教法建议1、引言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范文,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课时安排】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1、引言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高三生物教案6一、指导思想: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二、教学建议1.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标准。2.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单元结束,组织一次单元自测,帮学生进行自我检查。3.教研组要有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在教法上“讲授法、自学法、训练法、探究法”相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的习惯和兴趣,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5.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学科内综合习题的训练。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备课组长要认真督促检查,其方式方法应与高三年级相同。三、教育教学策略(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学理念。(二)加强集体教研,精心进行学案设计,确保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认真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所以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怎么突出。有关难点怎样突破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等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自己的`教学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然后是精心设计学案,使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三)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四)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教材分析本学期进行的是必修三的学习,必修三教材的编排从知识结构上很好的体现了从个体到生态系统层面上稳态的存在及其调节过程,也将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体现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即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具体来说,本模块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第1——3章是个体水平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第4——6章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生命系统的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必修三教材的知识框架很清晰,很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生物体、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有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必然会使其相对稳定状态受到影响,但通过调节其稳态都能够得以维持,这也是细胞、生物体乃至整个生物界能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基础。高三生物教案7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二、教学重点工作(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使用教案。(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2、听课:(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己的`评价;(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具体安排: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四周复习检测、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高三生物教案8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二、设计内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三、设计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四、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3.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解决方法]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设计,但在教材中没有关于控制变量的内容,在本节教材介绍了控制变量的系列名词,但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难点。五、设计思路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再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或者采取分组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此法效果很好)。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显然,这种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利于学生理性认识。六、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器材七、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材料用具的准备;ppt课件制作。高三生物教案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学习目标(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2.学习建议1.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2.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学习过程中要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归纳总结三者间的关系。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一类是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最后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再通过“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知识。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1982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b.1957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的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d.1970年科学家发现逆转录酶2.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a.基因的遗传定律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中心法则d.自然选择学说3.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b.基因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上是互不干扰的`c.每种性状都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d.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5.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此实验不能说明()。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控制长翅果蝇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c.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时受环境影响d.翅的发育过程经过酶的催化作用6.当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研究对中心法则进行的补充包括()。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蛋白质的复制④转录⑤逆转录⑥翻译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⑤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质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器中b.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细胞质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d.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代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dn_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a.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10.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①人类的白化病②囊性纤维病③苯丙_尿症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是()。a.mrnab.核糖体c.trnad.内质网12.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很多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b.有的情况下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c.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d.生物体的性状不会受到环境影响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a.完全否定b.毫无意义c.补充和更加完善d.彻底完善14.导致囊性纤维病变的根本原因是()。a.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b.cftr蛋白结构异常c.支气管中黏液增多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15.同一株水毛茛,_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各项中,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叶的基因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宽形叶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叶的基因d.基因相同则性状相同,基因不同则性状不同二、非选择题16.(__年江苏省高考题)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2)整合后它按照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为模板合成,并进而通过过程合成病毒蛋白。(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17.已知甲、乙、丙三种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甲;乙;丙。(2)过程3、10表示;过程6表示;过程1、4、8、11表示;过程2、5、9表示;过程7表示,此过程需要有的作用。高三生物教案10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重点: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教学准备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1、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一、人体的免疫功能1、三道防线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二、计划免疫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2、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资料1: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阻挡病原体入侵)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资料3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高三生物教案11一、指导思想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二、任务和目标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1—《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三、教情、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平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我校现在有学生530人左右,男女比例接近1:1,有10个教学班,其中文化班8个,艺体班2个,每人5个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智力水平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欠缺。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考虑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实验室做实验)。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活动每2周开展一次,时间利用课外时间(晚上7:30—8:30),开展的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习题点评、讲座等等。高三生物教案12教学目的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3、酶的特性(D:应用)。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2、酶的特性。教学难点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方法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教学用具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回答:略。)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后学生回答: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回答:略。)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回答:略。)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提问: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回答:略)。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提问: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略。)高三生物教案13生物入侵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防治水葫芦从社会中来:水葫芦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滇池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从水葫芦在我国的“角色”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在引入一个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植物杀手”薇甘菊:薇甘菊学名假泽兰,是一种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极强。发生危害的种属原产于南美洲,60年代被引入印尼植物园用于橡胶园的地面覆盖,借助于当地温暖潮湿的泥土,很快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蔓延开来,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薇甘菊所“到”之处,像被子一样包裹树木,覆盖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一、生物入侵的概念1、什么是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对迁入地区的和生态系统的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繁殖、扩散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生物入侵2、生物入侵的危害:入侵的物种由于脱离了在原产地和当地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快速繁殖、扩散和爆发,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和繁殖,因而导致入侵地区的破坏和丧失。二、识别生物性污染资料分析实例1、赤潮实例2、伦敦烟雾事件实例3、电磁辐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1.第一个事例中,造成这种污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第一个事例中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海水中N、P等养分的'含量过高。讨论:2.第二、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有何不同?第二、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染不是由于生物性因素,而是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3.请你试着说一说什么是生物性污染,并列举生活中出现的生物性污染的事例。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机体对人类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等就是典型的例子。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动物污染。植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环境污染的种类。生物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的不同之处: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能逐步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活的生物适应优势生物性污染的特点:一是预测难。二是潜伏期长。三是破坏性大。三、生物性污染的防治1、赤潮和水华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尽量减少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2、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微生物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高三生物教案14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⑵描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过程⑶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设计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教学难点:表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诱导启发;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细胞具有全能性)2.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3.植物愈伤组织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分裂能力;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细胞无定形态;细胞壁薄等。4.植物组织培养所得的植株是新品种吗?为什么?(不是新品种。因为在组织培养中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导入新课〗植物组织培养没有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因而仅仅是植物的一种繁殖方式。而目前人们需要的一些具有有优良性状的植物新品种。如何才能更多地创造出更多的、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新品种呢?〖知识新授〗专题二细胞工程2.1植物细胞工程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板书)(课件展示)番茄-马铃薯图片你认为“番茄-马铃薯”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板书)提示:联系水稻、豌豆等植物“有性杂交”的过程实质,提出“体细胞杂交”的特殊性。(体细胞杂交过程图,分解展示。)1.除去细胞壁(1)植物体细胞杂交首先遇到什么障碍?(细胞壁)(2)如何除去细胞壁?为什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提示:酶解法。【思考1】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有何区别?除去细胞壁的植物细胞叫做原生质体。植物细胞中细胞膜、液泡膜及其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应用训练】1.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这是因为(b)a.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容易制取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c.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成本低d.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催化能力强2.诱导融合(1)若干两种原生质体混合在一起,两种原生质体就能融合形成一个细胞吗?(不能)提示: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有性杂交中精子与卵细胞能够自然发生融合形成受精卵。而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则是人为的,两种原生质体不能自然发生融合,因而需要人工诱导,迫使二者融合。(2)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阅读回答:物理法、化学法。提示:电击法的机制(讲解);聚乙二醇.【思考2】原生质体的融合利用了细胞的哪一生理特性?(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细胞壁的形成(1)原生质体融合后,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不是。没有细胞壁)(2)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线粒体、高尔基体)高三生物教案15教学目标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