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空下,我们感受到离愁。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景中,“断肠人”在思归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诗一般的语言、意境,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领会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情。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了《创造》季刊,《洪水》等刊物,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的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但思想苦闷。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背景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题解:

研习课文:

一、全班朗读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问: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向往——“饱尝”秋味

二、阅读“不逢北国之秋”——“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然后回答问题。(边读边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图景中写到的声音)(一)作者是通过哪些图景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秋院图落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二)品味这些图景中呈现出的秋色、秋声、秋味。

1、赏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

明确:冷色2、听秋声

(1)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寂

3、品秋味

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清冷越静就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清冷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三、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写作背景可知,白色恐怖使作者心境不好,产生冷落和孤独之感,所以喜好冷色,总想找宁静处,由此可见,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四、齐读课文从“有些批评家说”到“才感受得到底”,然后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议论。

议论的作用:从记叙到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阐述文人对秋的理解,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五、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六、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部分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色彩浓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南国,从而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七、讨论: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