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训练()_第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训练()_第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训练()_第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训练()_第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阅读训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2.《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1.本书的是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

内容简洁精辟,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有引人入胜之处。

《说文解字》第一

2.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龟腹甲和牛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

3.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个传说暗示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

4.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籀(zhóu)文又称大篆。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推出《仓颉篇》,与识字书《史籀篇》齐名。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又演变成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5.西汉史游撰字书《急就篇》,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

6.《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研读一切古代典籍的工具。

7.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日、月等)、指事(上、下、刃等)、会意(几个字合为一字,如“止”“戈”合为“武”,“人”“言”合为“信”)、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表声一个表意,如“江、河、该”。声部也有兼表意的如“钱、浅、贱”,声部“戋jiān”具有表意功能,具有“小”的意思。)。转注(用同义字互相解释)、假借(没有这个字或者本来有这个字但使用时借用其他字)。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周易》第二

8.《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做,是一本讲八卦占卜的书。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这本书发扬儒家哲学,诠释《易经》,便是《易传》。后来人们借此书把阴阳八卦和五行结合起来,演变出种种迷信花样。

《尚书》第三

9.《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汉代人把其编辑起来,改成《尚书》。“尚”即“上”,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书,被列为儒家经典,是“五经”之一。

《诗经》第四

1.诗的源头是歌谣。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2.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3.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

三礼第五

1.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仪礼》是当时实施的礼制,《礼古经》已经亡失,《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2.“记”是儒家杂述礼制和礼制变迁的历史。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戴德)和四十九篇《小戴记》(戴圣)。后世所说的《礼记》,多指西汉戴圣的《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礼记》《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3.《礼记·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读书人一生的理想。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都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国的《春秋》。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孔子教授《春秋》,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继续教授,并对《春秋》进行解释补充,形成:“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均以解经为主。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分章解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辑录,《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及其弟子共同编定的反映孟子思想的书。

《战国策》第八

1.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比较出名的是苏秦、公孙衍和张仪。公孙衍、苏秦主张“合纵”,即联合南北各国抗击秦国;张仪主张“连横”,即联合东西各国亲秦。西汉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史记》《汉书》第九

1.西汉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全书共130篇,有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表(大事年表)、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记录自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2.《史记》以后,续作很多。西汉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已失。他的儿子班固以此为基础,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著《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八表、十二纪、十志、七十传,共100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诸子散文第十

1.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产生了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2.“士”人开门授徒,形成各种流派,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著作,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其中以《孟子》和《庄子》文学成就最高。

儒家学派三子:孔子、孟子、荀子

第一个开门授徒的是孔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哪一类都可以接受教育),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注重人格修养,强调为人要有真性情、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直”(正直、真性情)“仁”(仁爱、有同情心)“忠”(尽心尽责)“恕”(推己及人);强调行为要合乎礼,也就是遵守社会规范;凡事只重义,不计利。

《论语》就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恭敬之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的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散文篇幅较长,善用比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机智而雄辩。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荀子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

墨家学派:墨子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他们是上层社会的代言人。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子,名翟(dí)便出于武士。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反对人们互相争斗,主张天下人互相帮助,即“兼爱”;他们是平民的的代言人,主张"节用""非乐"“节葬”“短丧”。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道家代表:老子、列子、庄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物我和一和绝对的自由、平等。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全书充满朴素的辩证法。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的核心。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主要特色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家出于"法术之士",当时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

韩非又称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人将他的作品整理编纂为《韩非子》一书,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储说》最集中。

思想统一阶段:吕不韦

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相传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便是他的忌日,他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不忍心亲见亡国的惨象,并且想以死来感悟顷襄王,便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屈原、波兰哥白尼、法国拉伯雷、古巴何塞·马蒂)之一。

西汉刘向所编《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全书以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屈原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源头。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东汉史学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修撰《汉书》;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诗第十二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代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继李白、杜甫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宋代诗人: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陆游,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

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

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明清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练习

1.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_____选择性阅读______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____《〈战国策〉第八》__《〈史记〉〈汉书〉第九》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前者是随口唱,后者是随着乐器唱。

3.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4.“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战国策》,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5.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对于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述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答: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后来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之后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答: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处说:“《中庸》是孔子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答:《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篇目,《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把《大学》《中庸》独立出来注解,加以系统说明,最终形成“四书”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答: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解析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2.《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1.本书的是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

内容简洁精辟,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有引人入胜之处。

《说文解字》第一

2.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龟腹甲和牛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

3.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个传说暗示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

4.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籀(zhóu)文又称大篆。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推出《仓颉篇》,与识字书《史籀篇》齐名。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又演变成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5.西汉史游撰字书《急就篇》,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

6.《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研读一切古代典籍的工具。

7.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日、月等)、指事(上、下、刃等)、会意(几个字合为一字,如“止”“戈”合为“武”,“人”“言”合为“信”)、形声(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表声一个表意,如“江、河、该”。声部也有兼表意的如“钱、浅、贱”,声部“戋jiān”具有表意功能,具有“小”的意思。)。转注(用同义字互相解释)、假借(没有这个字或者本来有这个字但使用时借用其他字)。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周易》第二

8.《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做,是一本讲八卦占卜的书。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这本书发扬儒家哲学,诠释《易经》,便是《易传》。后来人们借此书把阴阳八卦和五行结合起来,演变出种种迷信花样。

《尚书》第三

9.《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汉代人把其编辑起来,改成《尚书》。“尚”即“上”,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书,被列为儒家经典,是“五经”之一。

《诗经》第四

1.诗的源头是歌谣。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2.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3.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

三礼第五

1.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仪礼》是当时实施的礼制,《礼古经》已经亡失,《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2.“记”是儒家杂述礼制和礼制变迁的历史。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戴德)和四十九篇《小戴记》(戴圣)。后世所说的《礼记》,多指西汉戴圣的《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礼记》《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3.《礼记·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读书人一生的理想。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都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国的《春秋》。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孔子教授《春秋》,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继续教授,并对《春秋》进行解释补充,形成:“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均以解经为主。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分章解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辑录,《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及其弟子共同编定的反映孟子思想的书。

《战国策》第八

1.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比较出名的是苏秦、公孙衍和张仪。公孙衍、苏秦主张“合纵”,即联合南北各国抗击秦国;张仪主张“连横”,即联合东西各国亲秦。西汉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史记》《汉书》第九

1.西汉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全书共130篇,有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表(大事年表)、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记录自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2.《史记》以后,续作很多。西汉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已失。他的儿子班固以此为基础,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著《汉书》,又名《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八表、十二纪、十志、七十传,共100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

诸子散文第十

1.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产生了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2.“士”人开门授徒,形成各种流派,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著作,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其中以《孟子》和《庄子》文学成就最高。

儒家学派三子:孔子、孟子、荀子

第一个开门授徒的是孔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哪一类都可以接受教育),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注重人格修养,强调为人要有真性情、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直”(正直、真性情)“仁”(仁爱、有同情心)“忠”(尽心尽责)“恕”(推己及人);强调行为要合乎礼,也就是遵守社会规范;凡事只重义,不计利。

《论语》就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恭敬之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的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散文篇幅较长,善用比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机智而雄辩。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荀子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

墨家学派:墨子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他们是上层社会的代言人。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子,名翟(dí)便出于武士。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反对人们互相争斗,主张天下人互相帮助,即“兼爱”;他们是平民的的代言人,主张"节用""非乐"“节葬”“短丧”。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道家代表:老子、列子、庄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物我和一和绝对的自由、平等。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全书充满朴素的辩证法。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的核心。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主要特色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家出于"法术之士",当时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

韩非又称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人将他的作品整理编纂为《韩非子》一书,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储说》最集中。

思想统一阶段:吕不韦

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相传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便是他的忌日,他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不忍心亲见亡国的惨象,并且想以死来感悟顷襄王,便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屈原、波兰哥白尼、法国拉伯雷、古巴何塞·马蒂)之一。

西汉刘向所编《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全书以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屈原最重要的作品——《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源头。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东汉史学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修撰《汉书》;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诗第十二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代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继李白、杜甫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宋代诗人: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陆游,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

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

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

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

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明清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练习

1.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_____选择性阅读______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____《〈战国策〉第八》__《〈史记〉〈汉书〉第九》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前者是随口唱,后者是随着乐器唱。

3.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4.“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战国策》,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

5.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对于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