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学课件_第1页
市场社会学课件_第2页
市场社会学课件_第3页
市场社会学课件_第4页
市场社会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导论第一节市场社会学的研究在中国一、西方社会学者对中国市场的社会学研究

1、市场过渡理论美国康纳尔大学社会学系维克多·尼。两个基本假定:(1)以中央集权化科层指令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协作体系,和以供需关系主宰价格定位、货币与所有权为特征的市场协调体系,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连续谱上的两个极端。(2)从指令体系过渡到市场体系是改革的必经之途。基本观点:1、可以把改革过程看成某种过渡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经济体制由科层的指令协作体系转向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指令的非中央集权化和引入市场机制。过渡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干部的权力随之削弱。在集权化科层协作下,他们的角色举足轻重,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捷径。与此同时,由于权力正逐步转向买卖双方,人力资本所能产生的收益随着过渡进程的推进而日益增大。在中国,这种过渡进程不可能是单向的或线性的。尽管如此,仍会发生“局部改革”。所谓局部改革,是过渡进程的中间阶段。在中间阶段,指令协作与市场协调彼此共存,干部的权力仍具有相当作用。2、改革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化的经济制度。实际存在的干部权、制度形式、所有权及交易模式等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不符的一切东西,尽可概括为过渡性的表现。

2、地方性国家法团主义理论奥伊首先倡导观点:在中国,中央指令的非中央集权进程,并未带来政府指令结构体系的瓦解。相反,指令权被下放给了地方政府机构,而且这种地方指令结构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经济法人个体的特征,演变成地方性国家法团主义。地方政府掌握着中国改革的关键。中央政府的指令体系是放开了,但现在“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官员群体及公有制企业,与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共同存在”。3、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美国杜克大学林南首先提出观点:1、实践中政治因素与意识形态成分的相互作用(作为政治轴线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性质(作为经济轴线的市场机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地方性根源(作为社会轴线的网络),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状况。2、一个非中央集权化后的宏观管理体制,在地方上仍然保持集权;地方性协调的建构基础是地方网络(关系网),主要是家族亲属关系。这一理论假设:(1)指令与再分配的重心会以集体资本的积累、福利体系和地方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为取向;(2)亲属关系网的同时存在,将伴随机会结构和报酬结构的不平等分布二、中国学者的市场社会学研究展研究领域。(1)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2)经济改革中人的角色变换与行为调适;(3)失业与再就业;(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行为;(5)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6)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社会公平;(8)社区经济与社区发展;(9)经济组织中的关系网络;(10)住房商品化问题。理论成果(1)市场与社会协调发展观。协调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市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课题是市场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关系,是市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非经济因素论。从经济活动、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等方面寻找非经济因素,探索这些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与结果,就是非经济因素论的基本视角。非经济因素有:传统观念、社区功能弱化、社会发育低下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无形却十分有效的扼制作用。如: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特征包括“单位”制组织形式、泛化的目标追求、多元均衡的动力系统、双轨运行机制;这些非经济特征不是内生的、主动的,而是外加的、被动的;它们造成的负担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非经济性是国有企业亏损的社会历史原因,非经济资源短缺是国有企业亏损的社会原因(3)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论。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大量的;不是潜在的,而是现实的,不能忽视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转移模式,是离土不离乡与进厂不进城,减轻了城市膨胀的压力;离土又离乡与进厂又进城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二转移模式,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模式(宋林飞)。农户为了追求收入量大化,将剩余生产要素转向非农业产业,从而走上了兼业化的道路。从国际情况来看,农户兼业化是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但我国农户兼业化的迅速发展没有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高

“民工潮”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宋林飞:关于民工潮的12个观点。(4)非市场资源配置论。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过去,我国的计划经济与中央高度集权结合在一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不少人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失去了信心。有人将这个观点推向极端,反对政府对企业的一切干预。宋林飞:国家对市场的调控是经济良性运行的第二动力。社会要素是资源配置的第三因素。有人认为,社会结构转型不同于市场调节也不同于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们的形成受各种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和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只“手”的存在意味着要对经济学的某些既定的暗含假定和前提作出新的修订(李培林)。

(5)关系资源论。私人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农民在办工业的过程中,找到了社会资本的来源:第一,是下放人员。这是送上门来的“关系”。第二,是外出人员。主要指本乡外出的干部与退休职工,这是天然的“关系”。第三,是滚动来的关系。当社会资本投入企业活动之后,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增值,而且还会再生新的社会资本。利用关系资源是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途径。私营企业家与他的亲戚和朋友的关系,特别是这些亲戚和朋友的权力地位,对他们进入私营经济领域、获得资源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社会资源正在成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社会机制;利用社会网资源,感情因素在其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具有非理性的成分;家庭网强关系在就业领域日见式微,但仍起相当实际的作用(6)文化动力观。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以韦伯为代表的“障碍论”,统治国际学术界达半个世纪之久。5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亚经济奇迹出现以后,强调儒家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利论”,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互动关系,因为文化因素是通过社会体制等中介变量而起作用的。(7)贫富差距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在质上是由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对丧失生产资料的被统治阶级的剥削造成的,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结果。社会主义与两极分化是不相容的(张利化)。资本收入、经营收入与非法收入,是贫富悬殊的三种主要推动力;不同收入层的分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结果变迁的主要特征;不同收入层的分化是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代价,但必须适度;目前,我国收入层的分化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它所引起的震荡,社会可能难于承受;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扩大中等收入层与准中等收入层,收缩低收入层、控制高收入层,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环境(宋林飞)。三、社会学者正在探讨的一些理论问题(1)买方市场与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买方市场的困境是由哪些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导致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启动市场有何新的途径?怎样在买方经济条件下搞活企业?国家与社会在买方市场中如何发挥作用?(3)保证经济高速度的社会支撑力有哪些?影响经济高速度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经济高速度的主要社会障碍是什么?经济高速度增长与社会发展如何相互协调?(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比重是否越低越好?为什么国有企业效率低、亏损大?公有制是否必然低效率?国有企业亏损的社会原因经营者责任心不强“搭便车”“寻租”“搭便车”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甚至有人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移到公共领域去“报销”。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搭便车”的现象是产权界定不清、缺乏外部约束以及公共资源的存在所致。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侵占国有和集体财产的权益。表现:

1.公款消费此类表现为大量的铺张浪费、利用公款个人消费行为。

(1)公费旅游。(2)“耳边的腐败”通话费在企业内报销。(3)各类会议和公务接待。许多地方对会议毫无节制.层层开.多头开,名目繁多,花样翻新,而且借开会之机搞各种公务招待,用公款吃喝玩乐,追求亲华,讲究排场,相互送礼品等(4)庆典活动。利用庆典、办节、剪彩等活动,铺张浪费。(5)公车配备使用。一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顾经济状况乱配车、攀比换车、豪华装修以及公车私用。2.“借鸡生蛋”内公有经济单位提供扣保、出资办“三产”。资产增值的绝大部分被“承包”、“租赁者”据为已有。3.公款炒股4.向企业捞“油水5.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

“寻租”所谓“寻租”理论是说政府官员出租权力.特殊利益集团充当“寻租人”,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寻租行为既可是政府官员的“出租”、“设租”行为,亦可是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祖”活动。利用职务之便和特权,如批计划、批项目、批许可证、批营业执照,或罚款、纳税、收管理费、定价等(5)如何建立劳动市场的社会培育机制?如何促进而不是阻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如何克服“劳动市场歧视”?如何将培育劳动市场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统一起来?(6)金融市场为什么出现种种不规范的行为?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作用?金融犯罪的社会后果及其弥漫性如何?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社会因素有哪一些?(7)初级分配合理化的社会阻力有哪些?再分配合理化的社会阻力又是哪一些?如何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8)如何使绝大多数人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如何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如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第二节关于市场——经济学的分析一、市场的概念市场意味着交易场所。在早期,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作为交易场所的物理空间;(2)在某个交易场所的聚会;(3)在交易场所进行交易的权利。至16世纪,“市场”一词开始在普遍性买卖的意义上使用,它意味着在需求与供给共同作用下的交易。至17世纪,“市场”的含义得到拓展,它开始包括存在着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特定地理区域。二、市场的形式远古时代的部族市场,古代的城邦市场、17和18世纪在英国和法国通过政治革命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民族国家市场。代表现代社会的四种主要的专业市场即金融市场、大众消费市场、工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则可以发现在现代欧洲以外真实存在的其它各式各样的市场。例如克利福德.格尔茨曾经描述过摩洛哥的“集贸经济”,施坚雅曾经写实过近代中国的传统乡村市场等等。马林诺夫斯基:库拉交易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研究1、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的研究。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总是与一定的一理位置相联系着,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有形市场”。二是在市场与生产的关系上,生产重于市场,交换过程只是为生产过程做服务的,三是“价格”是市场的集中表现,在市场上同时存在着“天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价格,其实常扭曲了“天然价格”而造成种种假象。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李嘉图: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2、马歇尔马歇尔是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成本决定供给,效用决定需求,供需共同作用决定市场价格。马歇尔的突出贡献是从效用入手,认为“人类所生产和消费的只是效用,而非物质本身”。进而分析效用满足人们的不同欲望和需求、需求的弹性、效用、成本及价格之间的边际联系。瓦尔拉斯主要研究稀缺资源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价格被分配到不同商品的生产中。所谓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学说,自此而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这一理论补充和发展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他的分析已有了宏观分析的味道。他的均衡包括三个层次:(1)产品市场的均衡;(2)劳动市场的均衡;(3)资本市场的均衡。以及这三个均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3、凯恩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与传统理论背道而驰的国家反周期干预学说,被称为凯思斯革命。其代表作是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相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通论》出版前三年,罗斯福总统就在美国推行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新政”政策。西欧各国政府随后也都本能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凯恩所学说的历史意义在于,他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指出了萨伊定律和庇古失业理论的错误在于市场不能创造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在市场上供给是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必须通过市场之外的政府来加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1、边际消费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3、灵活偏好解决办法:国家对市场的宏观干预即:扩张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经济学向社会学领域的扩展:政治力量这一变量的加入。后凯思斯主义主流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萨缪尔森通过消费者、企业、市场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经济组织的三个核心,即“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物品?”,他认为,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竞争来实现的。4、弗里德曼为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对市场过分干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明确地提出了“自由市场”的主张。在弗里德曼、哈耶克理论中指出,经济有两种调节机制,一种是通过政府中央指令来调节经济,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自行调节,市场价格机制具有特殊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被计划体制所取代。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反对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来干顶市场,强调用保证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指导经济运行。但是这种货币政策不同于凯思斯主义通过影响利息率来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它是一种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稳定地供应货币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指出:政府的作用,应当限制在以下四个力面:(1)保护社会,使它不受外敌侵略,(2)建立司法机构,制定自由社会的公民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规则;(3)建设并维持某些私人无力进行或不愿投资的公共事业及设施,但这项作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自由社会,而不是破坏它;(4)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保护自己的社会成员。四、经济学家研究市场的缺陷(1)经济学家分析市场对所看到的主要是少数几个经济变量(如资源稀缺度、需求供给关系、竞争结构等)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但事实上市场作为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其蕴含的因素是无限丰富的,过分的简化与抽象损失了理论上的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的吻合;(2)即使就价格机制、个人自由的理性决策本身而言,经济学也把它们视为既定的、纯经济性的,而未考虑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的来说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并且本身具有可变性;(3)无法把市场与更大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无法把经济这一于系统置于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条件下进行考察,这就是使得经济学关于市场的理论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的科学性与解释力,要透彻地把握市场现象和市场规律,必须要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第三节

关于市场——社会学者的分析与研究一、古典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1、马克思:市场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凡是在经济学家们看到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规律具有社会制度特点。如: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市场是一种社会性的构成,体现各种社会关系。如:平等、自由的经济行为,受经济制度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资本主义市场有强烈的政治、社会、文化意味。如:生产:前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结构才能使资本和劳动力结合;再生产也是两大阶级的再生产2、韦伯:市场是经济斗争的战场货币价格是市场各方权力斗争的结果,市场是充满了权利角逐和利益的角斗场。市场行为以竞争形式开始,以交换形式结束。是理性社会行为的典型,是对感情、友爱、道德体系的抛弃市场受到外在力量的规制。非理性的社会规制越少,市场越成熟。如,贸易限制、要素流动的管制。3、齐美尔:市场竞争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齐美尔关于冲突的学说对于变化无常的市场概念有特别的意义。他认为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冲突形式。它不是直接指向对手的行动,而是与对手的行动构成平行的努力,他不是试图摧毁他的竞争对手,而是试图超过该对手,社会得以保持所有不同努力所达到的结果。由于竞争的获胜者必定是由第三者所决定的,所以每一个竞争者都在试图揣测第三者的愿望。4、20世纪50年代的“市场的社会学”研究1)帕森斯:市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把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认为经济是被包容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市场作为一个子系统,按照AGIL模式与其他子系统,如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系统进行边界互换,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与其他三个子系统毗连,并且市场按照所涉及的边界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起来,因此,整个经济系统都不是与其他社会系统相隔离的,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因素都会渗透其中并发挥作用。社会环境不同时,市场也呈现不同的面貌AGIL分析框架:

A:适应;G:目标达成;I:整合;L:模式维持之四种功能的分析框架。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四种功能分别对应的社会子系统是,A:经济;G:政治;I:共同体;L:价值体系思考题:用帕森斯的观点分析市场与政治、文化、社会系统的边界互动。2)卡尔·波兰尼:市场是组织交换的一种,其嵌入于社会生活之中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颖的市场研究方法,不能将全部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生活是“嵌入于”社会生活之中的。经济交易不等于市场,货币也不等于交换。市场的构成除了供需外,习俗、法律等功能性要素。5、20世纪70-80年代的市场的社会网络结构的研究1)哈里森·怀特:市场作为角色结构怀特对市场的研究提出了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某种特定的市场能得到以形成?为什么某种市场能维持下去?什么样的可观察到的社会结构才是市场?2)罗纳·德博特:竞争市场的社会结构“结构性自治”:判断一个厂商是不是自主的可以按照三个因素来判断:1、企业与竞争之间的关系;2、竞争者之间的关系;3、厂商与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决定了该厂商其中的市场的特殊的社会结构。一个厂商可以通过和操纵它所具有的社会网络而作用于竞争对手,并且借此获得较高的利润。市场并没有为厂商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即使各家厂商在市场中投入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大致相同,但因掌握“社会资本”不同,所以它们各自从市场中取得的利润也不相同。博特认为:结构性自治程度越高,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3)维尼·贝克尔:市场作为一种网络维尼·贝克尔提出了关于市场的一般社会学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发展出一种含糊的市场分析,然而现实生活中,市场并不是同质性的,而是按照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上建构起来的,分析这一问题是市场作为网络的中层理论的主要任务。维尼贝克尔借助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根据美国保险市场的经验材料,认为市场网络有两种类型,小型的、高密度的市场网络以及大型的、非常分化和松散的市场网络,市场的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价格变动的方向和数量。4)格兰诺维特: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关系网络格兰诺维特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非常著名,他从社会网络的强关系纽带和弱关系纽带入手,寻找就业信息的桥梁,毫无例外地把市场理解为社会网络结构。5)查德·斯维德博格:竞争与交换---市场的二元核心斯维德博格是近年来第一位明确使用“市场的社会学”社会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中第一位试图整合经济学与社会学市场概念的社会学家。斯维德博格认为,市场现象的核心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即交换所组成的,而是由两个因素即交换与竞争的结合所组成,市场互动从一系列行动者即卖者与买者的之间的竞争开始,并且以一小批行动者的达成交换而告终。在整个社会中出现的争取交换机会的竞争,是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本质性的东西。第四节

市场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宏观视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中观视角市场总是同一定的人群和区域相联系着的,从中观层面研究市场关系,侧重于市场与社会的特定区域、群体、市场内部的经济结构及组织结构。第一节

社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变迁

一、社会进步中市场的角色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市场起着关键作用。马克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个使得在“过去无论哪一个世纪都难以料想的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的法术,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的广义性与狭义性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狭义上的“市场”,包含这样五个要素:商品-买卖方-界定明晰的产权-交换过程-空间场所。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市场是有形的市场。但是这种理解还没有上升到对市场概念的本质抽象。从更为广泛、本质的角度上讲,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这种市场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由于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所有权转移的过程,因此,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市场就是产权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机制:市场发挥作用的原动力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市场有其自我调节、控制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即市场机制。市场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原动力。市场机制以供求市场规律为内在依据,以价格变动为外在指标,因此,市场机制也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者说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它主要借助市场交易来达成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或进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包括三方面要点:第一,行为主体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人,包括个人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由独立的经济人的独立决策形成。第二,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易双方的理性行为,借助于价格机制而实现。第三,经济的运行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法律所起的作用是保护财产所有权,保证契约的法律权威,制定行为边界。市场的功能1)市场的干预功能。干预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实施法规、帮助融资、提供信息和分散风险。体现这些功能的载体包括各种法规、政策、协定、契约、法庭、律师、银行、信贷、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审计公司、统计、评级、反托拉斯、小企业扶植、农业管理、通讯管理、不动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进出口信贷、广告公司、质量检验、质量标准、公共电台、专利商标、特许经销、消费者协会等等。2)资源配置的效率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机制,而是依靠竞争的机制。它的微观基础只能是具有充分自主权的,因而是有利益激励与约束的独立企业,这样的企业不是行政部门的附庸,而是具有自身活力的经济细胞,因而能够主动地并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能够对价格变化所传递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市场竞争的结局总是优胜劣汰,因此企业只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争取最大效益,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胜利,而不致被竞争所淘汰。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运行机制,这种微观基础,从而始终保持资源配置的高效性。3)市场组织功能。银行、托拉斯、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都是市场经济创造的、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适当的组织形式,它为资本社会化、企业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科技社会化都提供了恰当的组织形式。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利润、工资等经济杠杆,为社会此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灵活多样的经济调节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经济政策成了宏观经济间接调节的基本形式。4)技术创新与信息传递功能。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主要地大量地是出于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到处去开拓市场、推销产品,即使有了新的技术发明,也是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和推广的。只有商品、市场经济才能产生出广泛大量的信息,也只有商品、市场经济才能传递广泛大量的信息。过去,我们的技术发明也不少,可是大半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新的发明创造一经展览,它的生命也随之终结,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应用新技术的动力与自主权。5)国际交流功能。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接触与往来,最主要的渠道是国际贸易与投资,即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下,彼此才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利益,否则,经济交流就无法进行。市场不能单一的发挥作用首先,纯粹的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从生产力发展历史轨迹考察,正是因为市场发展的需要(交换和私有制),国家才会合理存在,而国家一经产生,市场就不再垄断资源配置,市场不再是唯一的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平衡机制。在市场--国家共同体中,两者共同参与了社会资源的分割、组合、优化配置。其次,尽管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但它并不构成社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一,单纯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垄断是不可能的,其二,即使有一种近似的纯粹性,这种经济形态只能是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不是人类的理想,现实中也不可行,只有借助国家这个工具市场经济才能得到不断提升。二:社会进步中国家的职能随着国家与社会二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政府职能也在随之不断变化。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特别是政府官员,对于政府应承担什么职能、起何作用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同程度地陷入误区。于是一方面为了自身利益时时不愿放弃已有的权力,对企业和社会领域进行不正当干预;另一方面,把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推给社会。之所以出现这些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之的行为,是我们对于政府职能范围和作用大小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对政府自身利益、政府与社会、企业、市场间关系中的利益分配与权力分割不能正确理解。1、国家的职能高夫:作为满足资产阶级共同需要的管理委员会,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1、建立生产条件,如交通运输、能源和基础设施;2、建立劳动力再生产条件。如教育、保健服务,3、通过全面设置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公安机关、国防机构,建立资本主义关系得以延续下去的广泛条件。公共选择学派的布坎兰则以法律制度为核心,提出了国家职能的三个完全不同的方面:1、执行现行法律那些行动。当国家以此为行为准则时,可以称为“保护性国家”、“最低限度国家”、“守夜人国家”。2、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行为,包括提供资金,公众所需商品和服务。这种以补充满足个人需要的方式出现的国家是“生产性国家”。3、包括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活动。

混合经济论者斯蒂格利兹认为政府具有六种角色:立法者、调控者、生产者、消费者、保障者和再分配者。

2、国家与市场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作为政治的化身,市场作为经济的化身,它们各具有特点,但现实中牢固结合,不能完全分割。国家在权力和财富的形成方面具有极高的效能,使它们能够逐步替代现代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形式。国家通过确定所有权性质和分配形式,以及各种各样的经济法规来加强对市场活动的影响。国家能够,而且确实正在影响市场力量,进而决定它们的命运。市场又是影响政治权力效果的基本概念之一。国家基于领土、忠诚和排外性这些一些概念拥有合理使用权力的垄断地位,国家要生存就必须确保利益的获得,并得到主要社会集团的同意。讨论课社会、政府、市场三种力量在我国现阶段谁该起主导?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第三域力量)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看待市场社会中的公平?其他你认为应该和同学们商讨的观点。第二节市场发展中政府角色的变迁一、政府的角色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了。虽然在近现代以前政府的角色不完全同于现代政府的角色,但处理经济问题以及与经济有关和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政府天经地义重要职责。在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以后,政府的作用一度被重新探讨,无政府主义也一度盛行,但最终的实践证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作用重大。二、政府扮演的角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组织者角色。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市场经济处于形成阶段,个人利益、自由竞争被认为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正如帕森斯所说的:“最初建立工业经济需要‘私人’的首创精神,因此有一整套限制政府干预的规定。”

政府的最好作为不在于对经济的干预,而在于自由放任。政治的经济功能仅限于运用权力对市场的规则和秩序进行维持。第二阶段:市场调节者角色。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政府是以幕后的市场组织者角色出现的,那么,30年代以后,这些政府却以市场势力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出现在国家经济舞台上了。导致这一转变的历史原因是3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遭受了一次空前规模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5年)。1936年出版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凯恩斯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非要进行直接于预,而是通过操纵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如财政、货币等)来进行干预。这样,政府干预既可以不影响市场的自由竞争和企业的具体行为,又能够对市场的某些自发力量进行限制。因此,政府的干预实质上是对市场势力的调节和控制,而并非替代市场。第三阶段:政府的调节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但是它并非是一种完善的机制,也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会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利益。相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弥补市场缺陷正是政府的作用之处。“市场失效”1、部门垄断。2、不提供公共产品。3、产生负外部效应。4、收入分配不平等。5、周期性经济危机。第三节政府行为的合理化

在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产生的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其职能也在不断变化。而职能发生变化之后,政府行为相应发生变化。一、政府的行为范围

政府干预的主要理由在于市场结果的经常的、无数的缺点,即“市场失灵”。“市场可能失败的论调广泛地被认为是为政治和政府干预作辩护的证据。”

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范围究竟有多大?经济学家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界限,即政府活动仅限于私人部门无法做到的范围以内。原因是:第一,与私人部门相比,政府的经营效率较低,浪费较严重;第二,对整个经济系统来说,过多的政府管制会加重运转负担和成本;第三,许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扭曲了经济动机,导致了生产率下降。政府在如下方面充当重要的角色:(1)提供一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为有效的经济活动设定正确的刺激机制;(2)提供能促进长期投资的基础条件——财产权、和平、法律与秩序以及其他规则;(3)确保提供基础设施、医疗保健以及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设施,并保护自然环境。二、政府调节的缺陷首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不同地限制着市场机制的运行。这种限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妨碍市场主体的利益和竞争进取的精神;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的控制权力会逐步突破经济的领域,而将这种权力扩展到经济以外的所有领域。其次,由于政府可以凭自己的政治权威干预经济,因此某些利益集团的势力可能渗入政府权力结构,通过操纵政府的决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为本集团利益谋利,这意味着政府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公众的利益,成为一个颇具疑义的问题。最后,政府调节本身也不是高效率的,政府计划的失误,政府管制和国有化带来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都显示着政府调节的不可克服的缺陷。三、政府行为的合理化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结构大变革。一些旧的社会组织会消亡,一些新的社会组织会产生。一些社会组织的功能会弱化,另一些社会组织的功能会强化。社会变革必将导致国家权力与职能发生新的变化,并要求政府及时调整政府结构与职能,而政府结构与职能所要求的政府行为方式亦随着改变,并转入新的轨道行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原则第一,以市场为基础的原则。第二,政府行为能力限度原则。第三、

法制化、程序化的原则。(二)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政府行为是拒绝市场经济的。在政府的心目中、市场是一个无序的经济体,是制造不平等及尔虞我诈现象的根源,是一个祟尚金钱和扼杀亲情的“斗牛场”。中国有一句古语说:“无商不奸”,把经商者视为品质低下者而予以极大的鄙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要实现如下转变:1、政府行为则由领导型转变为引导型。2、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指令性行为变为调节的功能。3、政府行为由管理趋向服务,政府的管理手段由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4、从国内转向国际经济活动服务。第四节市场与社会:整合与补救社会的广义与狭义社会是人类生活上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对社会这一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理解。黑格尔认为,“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体”,包括社会团体、俱乐部,沙龙、媒介等方面的机构。从广义上来讲的社会实际上是由个人、家庭,社会团体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市场社会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第一,社会文化系统。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社会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主要构成要素,并按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文化系统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使命,包括伦理、道德、教育等。第二,市场体系。社会是以人的物质性活动为基础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物质活动形成以产权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体系。第三,生活体系。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必须要有人与人的交往与联系,这种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形成的生活体系,也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于社会:市场经济规定社会的本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经济、文化、归属性交往活动中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需要。那么,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是何种关系赋予了社会质的规定性呢?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以独立的产权界定为前提,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货币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物质交往方式,构成了主导性互动社会的本质内涵。现代社会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其边界约束。无论是其角色功能结构还是价值规范体系过程,社会的各个部分都不能悖离市场经济对它的规定。社会的构建原则必须与市场交换的原则相契合。现代社会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则完全是属于市场原则扩展的结果。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壮大的最强大的动力。作为一种通过偏好显示、转换、满足从而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手段,市场具有外在扩张的天然倾向。交换的法则要求打破一切市场壁垒(地域的障碍、人为的障碍、结构障碍),拒斥任何特权。社会于市场:整合与补救整合或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各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市场经济一旦形成,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离开了社会的能动作用,市场机制就难以顺利、有效地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因此,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要有社会的整合,市场经济要以社会作为自身持续存在、进化的条件与前提。1、整合与补救的必要性1)市场的偶像化需要社会的整合所谓市场偶像化,具体表现为产权偶像化、交换偶像化、货币偶像化。把产权本身当作目的,为了获取私有产权,不惜以侵犯他人边界为手段,那么产权偶像化就出现了。在产权偶像化下,个人主义成了一种偏执的幌子,显然是走向了市场原则的反面。个人或法人的排他性产权的建立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护个人或法人产权,是市场经济中具有头等意义的事。但是,产权只是构建个人需要、满足的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和规则。当货币是一切权力的权力之后,货币偶像化日趋严重。在这种被称作“货币拜物教的”偶像化状态下,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甚至就连“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撕去”,使“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表明,货币偶像化的个人不会以“平等、自愿、真实、诚信”的方式去获取财富。而是在金钱驱使下极尽欺诈之能事(如“推销”式经营,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这些都是在根本上与市场原则相对立的。“交换偶像化”,在本质上与“产权偶像化”、“货币偶像化”是一回事,但侧面有所不同。在交换偶像化作用下,人们把“等价交换”作为普遍法则,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生活世界”里,把交换原则奉若神明。这种状态中的人上必然是斤斤计较,事事都怕吃亏,处心积虑地防范别人,害怕承担风险。因而,可以想象其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因为人们哪怕在丁点儿大的事情上(无论是否在经济领域),都要为“平等交换”去偿付信息代价、谈判代价和监督代价。市场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规范体系,只能由外部提供并加以保障。这个“外部”除政府以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非制度系统的社会的自组织,特别是自律、自治的中介组织。2)市场故障需要社会的补救功能市场故障的出现使得社会的变得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有效需求不足,外部性(如环境和公共产品)等市场机制无效的发生,资源闲置(如失业引起开工不足等)、过度损耗、环境污染、搭便车现象等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团体存在,或者说如果社会不能解决自身问题,国家干预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国家偶像化就会产生。如果自律组织足够强大,以至于能从内部自行处理,那么国这干预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使外部性经济可以通过一体化与“俱乐部”方式自行矫正,而慈善机构、利益集团、大众媒价等组织发挥缓解社会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如工会的存在对工人合法利益的维护,基金组织对社会教育的增进等,都是很好的例子。2、社会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弥补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密切相连。市场的运行需要有社会机制的保障。例如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规则.保证交易信实,防止欺诈;需要制定各种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作为交易的可靠凭据;要有货币制度和支付制度,方便结算,防止欠账赖账;要有国家权力机构和仲裁机构的保障。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等等。具体来讲,社会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弥补表现在:1)稳定功能的弥补。由于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社会成员收入悬殊,贫富两极分化。部分社会成员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社会成员普遍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起社会动乱。社会机制通过社会保障满足部分收入贫困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使他们不致因社会经济影响而丧失生存能力,化解社会不满情绪,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2)协调功能的弥补。社会机制可以在市场经济和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充分地协调市场经济与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该机制既反映出市场经济对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又反映出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和影响。社会机制使市场经济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磨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结构,一般是指构成某一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及其特征。在经济学看来,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在社会学看来,市场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市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结构,它不仅仅是制造价格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便利交换的制度。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最初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他把组织看作是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以外的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和内容。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机制在资源合理配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20世纪初,垄断引发了有关的“马歇尔冲突”的理论竞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债效分析框架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债效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构成。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为了获得理想的绩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被称为结构主义者,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批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哈佛学派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发和强化曾经产生重大的影响。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是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从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完全可竞争市场是相对而言于传统的完全竞争概念出的一种理念型的市场概念。与完全竞争满足存在大量且小规模的买者与卖者,而且不存在着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等市场结构。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意义。他们认为政府竞争政策要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的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另一方面,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避垒。虽然理论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对近二十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规制政府政策的思路的转换及措施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交易费用学说新制度经济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他引入了交易费用,用以说明企业与市场信息的边界关系。认为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如果一方交易费用高另一方,交易者就会选择另一方,从面彻底地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虑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市场理解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过程,对市场交易的国家,法律意识形态化制度给予了注意的。还导入了一系列有用的分析概念如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执行成本,测量成本和产权等。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经济学通常根据以下特征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1)交易者数量;2)交易的商品的单一性,即交易的商品质量是否相同;3)进入市场有无障碍;4)交易者的信息是否完全。具体划分标准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三个方面:根据这些标准,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很小,任何一个人的销售量和购买量在整个市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从而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影响,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任何单个生产者都不能凭其产品与他人生产的产品的差别而取得垄断利益。这是指生产者生产的同种产品在质量、外形、销售条件等不存在差别,消费者购买谁的产品都无差别。第三,资源可以充分安全自由流动。每个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个作业。第四,市场信息是充分畅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平等地、充分地占有市场信息。上述四点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显然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的条件很难满足。接近这些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讲,纯粹完全竞争市场只是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抽象,是理想状态的市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整个经济运行。(二)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个生产者所控制的状态。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一种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完全垄断市场是经济中的一种极端情况。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条件有:第一,政府借助行政权力对某一行业进行完全垄断。政府依法律形式赋予某些企业独有的供给权,也形成垄断。如公共福利、军事生产、专控商品的经营等。第二,规模经济的需要。有些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小生产者就难以承受。另外,对于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品,多个生产者共同生产会造成浪费。上述情况属于自然垄断,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第三,当生产者获得某项技术专利使用权时,其供给也构成一种垄断。第四,先进入某些行业的企业对生产所必需的某种生产要素的控制形成垄断。如自然地理位置的优势,自然资源的占有。

垄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因此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果垄断是产生于规模经济基础之上,那么它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大规模的生产有利于使用高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有利于新技术的研究。然而,完全垄断对经济的不利也是显而易见的,垄断会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与完全竞争相比,价格、成本高而产量少。垄断还导致消费者利益的减少,从而社会福利会损失。此外,垄断者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阻碍了技术进步。(三)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大多数市场结构,并不是前两种,即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即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较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是不完全竞争又是不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是产品差别,即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会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要。因此,每一种有差别的产品都可以以自己产品的特色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因此,产品的差别可以形成垄断。垄断竞争市场存在的另一个条件是存在较多的厂商,即生产者。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同时,产品还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引起产品之间的竞争。垄断竞争是一种普通现象,最明显的垄断竞争市场是轻工业品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一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价格制定自主权是非常有限的,企业不可能长期获得垄断利润,因为产品具有替代性。所以企业间同类产品的价格较为接近。二是一个生产部门有大批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企业规模都不大,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三是企业之间存在强有力的非价格竞争。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完全是价格竞争。而垄断竞争中由于产品差别的存在,企业竞争部分基于价格,部分基于产品质量、服务等其他方面。(四)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另一种类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原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这一市场结构指少数几个生产者垄断了某一种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在这种市场上,几个生产者的产量在该行业的总供给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每一生产者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从而每一生产者都对整个行业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垄断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纯粹寡头垄断,即在同一生产行业中,几家生产者生产无差别的产品。二是差别寡头垄断。特点是:第一,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即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的生产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他们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市场价格。第二,生产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由于一个行业只有少数几家生产者,彼此的决策必须考虑对手的反应。第三,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具有刚性。因为,任何生产者试图降价以扩大市场份额,其他生产者也会效仿,结果导致两败惧伤,任何生产者试图提价以增加利润最终会失去已有的市场需求。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一旦确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者的竞争集中在产品质量、数量、推销、创新等方面。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他们之间会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但勾结并不能完全代替竞争。第二节市场结构的社会学分析作为社会结构的各种市场的分类学首先,依据竞争所触及社会生活领域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区别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市场。例如,在中世纪,典型的城市市场并没有对社会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主要的市场形式上都是自由的,且其特征是竞争,而竞争不仅发生在市场领域中,也发生在生产领域中。为了完整地展现出市场的社会结构,在市场分类中,还引进了其他的因素,诸如买主和卖主的数量,行动者以个人还是组织的形式出现,或者行动者是否被组织起来等。历史性市场的社会结构(理想模型)1、前历史市场(例如在小共同体边界上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程度很低,它对人们主要通过讨价还价,市场之外的社会影响也很小;市场参与者人数较少。交换: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对所有主体有着严格的行为控制,交换效率很低(由于实施成本较高)。2、早期的长距离贸易(例如耶稣时代“丝绸之路”)竞争:是在职业性贸易商人间展开;贸易对象主要为数目有限的奢侈物品,竞争还未深入地影响社会中的生产组织。交易:存在多种不同的组织市场;跨文化交易的形式;交易成本较高并难以预测,但经济交易的利润也是巨大的。3、中世纪的市场(例如城市市场)竞争:是当地化的,并且在城市市场中有着严格的规制;竞争行为只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另外,其经济规制是传统的。交易:交易中讨价还价是典型的,交换不是以标准商品为基础的(较高的测量成本)、市场中的交易秩序受到特别的保护,但是交易实施成本仍较高。4、现代资本主义市场(例如资本市场)竞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间,其竞争在形式上是自由的;竞争行为已经深深地扩展到社会的所有领域之中。“市场中的竞争”和“生产中的竞争”同时存在)。交易:产生了许多种能促进交易的理性化机制(较低的搜索成本);讨价还价只限于差价部分;整个现代国家机器都在支撑着交换;(较低的实施成本)。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社会结构(理想模型)1、劳动力市场竞争:一般存在着众多的卖方(个人),而买方(组织)较少并更有权力;竞争受到工会、立法机关及雇佣机构的调节;卖方间流动性的缺乏使得竞争常常局限于某个地域之内。交易:分散化的交换(搜索成本较高)。由于工会、雇主机构和公平规则的限制,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小,测算问题不是以所有权为根据,而是相反,它是与代理人有关的权利的传达有关的。2、资本市场竞争:买方和卖方的数目比较少,并且基本都以组织的形式出现,资本交易既受政府的规范干预也受私人规则的约束;竞争是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展开的。交易:交换是集中性的,通常以组织化的市场出清机制的形式出现,有利于降低搜索成本,国家机器在国内支撑着整个交易,并且交易意味着产权的彻底转移。3、消费品市场竞争:卖方较少(往往以组织的形式出现)而买方较多(往往以个人的形式出现),买方中间不存在着组织;竞争一般是自由放任的,但也有一些公共的规制。交易:交换过程中,讨价还价较少,价格是固定。交换地点固定而松散(如商店、购物中心),搜索成本下降。交易的实现意味着产权的彻底转让。4、产业市场竞争:买方和卖方都很少,并且都是组织。在这类市场中存在着买方和卖方的经常性的网络。交易:交换是分散性的,一般采取双方协商的形式。交易后产权全部被转让,但卖方仍有义务要履行。整个市场的搜索成本较高。市场的社会结构的三个结构要素市场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人们在其中进行经济活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系。所以它必须包含:1、有关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者。2、市场主体赖以发生互动的符号、信息的刺激。3、保证各类主体相互作用,各类行动得以维持下去的规则,制度。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由理性行动者,价格-交换体系和权利体系的安排。

通过对理性的自由行动者、价格一交换体系及权利体系的社会学分析将有助于揭示:1、市场的经济理论中所忽略的社会因素。2、被经济学作为假定前题或纯粹的经济变量的因素本身仍是社会性的,受到更大的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的制约。以第三个结构要素为例:经济活动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受到有关规则的导引与限定,由竞争的需求供给关系决定的价格体系必须在稳定可靠并富有效率的制度框架中运行。这就是由政治--法律体系所承认和予以保障的权利体系。这种权利体系支撑着市场的基层结构,因为市场体系的实质就在于人们按某种被许可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围绕权利这个主题进行相应的活动,这是经济领域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直接结合部,也正是富有社会学分析意义的方面。一、自由的理性行动者由市场主体所进行的市场活动,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行动。它的特殊含义仅在于:它是处在经济框架内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普遍性要素、普遍性结构仍体现于市场活动之中。行动者经济行动的社会性特征对于行动者来说,目的及与之相关的手段、规则、可利用的资源等构成了行动选择的情境,这一情境制约和引导着行动者,成为理性考虑的隐含前提,最终决定着行动者的行动选择,行动方式等方面的。市场活动仍然是人的社会性行动,不可能脱离这种外在限定。市场行为主体所具有的目的,动机是由社会现实所赋予的,手段、规则、可利用资源等也是处于市场体系内的社会因素。在这种社会情境限定下的经济行动,也将呈现出社会性的特征,而不仅仅是由生物心理所驱使的、在经济体系内部所进行的纯粹经济性的活动。文化价值体系对行动者的限定市场中的社会劳动,就经济学的意义而言是为市场提供了相关的劳动力资源,在文化价值体系赋予经济活动意义、为个人提供劳动动机之前,是不会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的。在此,社会成员仅仅是生物性的人,是闲置的劳动力。文化价值体系赋予经济活动意义的表现1、它认为从事市场活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吗?它为成功的市场活动者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吗?中国历史上否定的例子:中国传统上特有文化思想观念。道德重于金钱的说教,对不同职业的不同社会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农抑商的做法,极大地贬低了市场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它既阻碍了人们的主观积极性,也使资本注入农业而不是工商业。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与此有着极大关系。它是否赋予了人们参加市场活动的动机?赋予了人们什么样的动机?文化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市场活动的直接动机,这种动机可能是通过市场行为的收益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韦伯的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理论所力图说明的一点就是:某种理性化的宗教观念既有助于对商业活动的价值的肯定,也有助于天职观影响下人们赚钱动机的形成。这种宗教的经济动机与经济学传统相比:经济合理性是出于自然的需要,它所追求是直接带来的物质利益的用于消费的收入,而天职观是把合理求得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它所追求的是具有宗教价值的赚钱本身。有益的文化价值体系应当是这样的,它摒弃那种以自然需要和享乐本能为出发点的对于商业的物质利益的追求,而以经济成就为主要的价值标准,以作为市场活动的收益的货币为最普遍的社会象征符号。理性行动者的“自由”市场中的行动者表面上看起来是绝对有自由的,他有权自己决定什么是最好的并依此进行,而不必听从任何来自他人的指令。但是:首先是外在的政治的法律体系规定和保护着这种自由,订立契约,处置财产,制定价格,进行生产等都由国家法律加以具体约束。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情境潜在地限定和约束着市场行动者。理性计算的含义就在于充分彻底地考察与行动有关的整个客观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行动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以帮助行动者最终作出选择。这种选择作出之后总会显得是自愿,自由式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在某些相关的社会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现实被纳入常识思维之中,它们潜在地限定着行动可能性的范围。社会控制体系从外部对行动者的强迫性限定一种有效可靠的政治法律体系,一个完善的社会化过程,一种共同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期望,构成了经济行动赖以发生的情境框架,社会控制体系从外部给行动者以强迫性的限定,当经济活动出现越轨时,它提供:

1、经济体系内部的制裁;

2、当经济体系内部难以驾驭时,施以法律的与行政的惩罚。这些是否定性的社会情境。当然,还有内在化的肯定性的控制手段,社会化是将其他方面的社会现实内化入个人头脑中的主要途径。它承担着把个人培养成为合格劳动者的任务:首先是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个人,然后是能遵守普遍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公民等身份的期望)和特殊的社会规范(对经济意义上的工人、经理、公民的要求)和的职业的角色。二、价格-交换体系按经济理论的说法,市场中的价格体系由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中的竞争与交换、需求供给关系等决定。但是,事实并非仅仅如此。处于社会环境中的市场价格、交换体系可能会由经济变量决定,但它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如斯梅尔瑟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些经济学模型中,各种相关变项,如价格、产量等,都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因素,如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因素都会影响价格与产量。文化与价格、交换在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对商品这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社会中能够进行市场交换的物品的种类与范围远比其他社会丰富、宽泛,某种被普遍视为商品的东西在特定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由于具有神圣价值而被禁止出售。这无疑会改变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市场的商品结构,从面影响生产和价格。市场的商品的种类与价格受到偏好与消费的制约,但是偏好与消费都不纯粹的是经济性或生理性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像文化因素偏好很可能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特定偏好。例如牛在印度被视为圣牛,这必然把牛肉从印度人的饭碗里排除出去了。再如,仅凭收入也不可能预测某个家庭的支出水平,因为消费与家庭的社会地与生活方式等有着强烈的相关,家庭所购买的商品很可能是作为一种标志其社会位置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并不具有直接利用的意义。

社会文化结构会在具体的交换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体系中表现出来的,它赋予了交换本身以意义,并将商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投入映射到商品的货币价格中去。或至少为商品的货币价格高定了一个变动的幅度,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文物、书画、纪念品等。社会变量与价格、交换社会变量的介入将会改变和扭曲纯粹的市场机制竞争价格。大众传媒的中的广告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将会使商品价格不再由质量、供求关系等来决定。在同等条件下,一般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女性劳动力价格低于男性劳动力,有色人种劳动力价格低于白肤色劳动力,外地劳动力价格低于本地劳动力,性别,种族,地域等方面的歧视视定价完全可以存在于一个合乎标准的的市场经济中。对于职业及其声望的不同认识与评价会破坏本应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职业结构、工资水平,当商品的劳动力在需求供给关系下的平衡,是包含了社会因素的新的平衡。对于上述现象,需要的不是经济学的解释,而是社会学的讨论。市场权力与价格、交换在市场交换与价格竞争的经济理论中有着一个假定前提:市场权力是分散的,当事各方都是平等的,这种前提本身便是一个社会性的变量。可以想象:如果一种并非各方平等或公平是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条件仍然存在于一种市场制度内部,这可以是经济结构本身的垄断,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如政治权力上的不平等。将会发生什么呢?整个价格交换体系将会呈现不同面貌。当由于外在力量的作用致使市场的一方无法与另一讨价还价,在谈判中处于劣势时,价格体系仍将存在,但已不能很好地直到传递信、刺激生产的作用。报酬与交换、价格市场内的报酬体现为在特定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的收入的分配。报酬的分配完全由资源的稀缺度,需求供给以及资源对生产所作的贡献来决定的,这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的理想。现实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各种特殊的供求条件,文化观念,已有的政治权力关系及社会规范,社会声望等将共同决定各经济要素内部相互间的比价,像上面所说的女性劳动力的低工资便与特定的文化观念有关。假定一个企业的年盈利为一百万元,那么如何在所有者、经营管理层和工人间进行分配呢?显然,这里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而只是由法律与企业的现实状况来决定,之后再提出有关的理由对此加以文化教育和辩护。或者是直接根据已有的某种关于分配标准的观点来作出法律和事实上的安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三、权利体系的安排缺少一种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权利界定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结构,政治法律的保障,任何社会组织形式都无法存在。人们之所以能够并且也愿意在一个市场框架内发生相互作用,就因为这个框架中权利的安排十分的明确,它确认了市场主体拥有的权利,确保了权利交易的正常进行,否则,人们宁可去巧取豪夺,也不会加入到市场体系并通过自己对他人需求的满足来实现他人对自己的满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但也正因为它过于的明显而致使人们忽略了他的存在。市场权利安排的决定力量对市场中的权利(行为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界定与规范,是一种前市场的安排,它不可能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应被视为市场的前提和原因,是由市场外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力量共同决定的。这种权利安排兼具否定与肯定两个方面,对自己某种权利的肯定就是对他人侵犯这类权利的否定,权利安排的目的,从积极方面来说是为市场活动的成功提供激励机制,从消极意义上来说,是划定一个可允许的行动的界限。市场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而权利的界定是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基本方面。市场的三个权利市场上的商品经济关系形成所必须具备在的三个权利方面的条件:1、独立的商品监护人,这方面的法律要求就是确认权利主体的确定2、商品交换者对商品享有的所有权,这是有关财产的制度3、商品交换双方意见的一致性,这是关于契约的制度。财产制度与契约合同制度受到政治法律体系的保障与调整的财产制度与契约合同制度为市场提供了不同动作的制度空间,这种制度的设定是作为市场的基础与前提的一个社会变量,经济学假定这类变量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这种制度可以在不改变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进行调整,并且其后果也将影响市场的效率与运行状况。例如,对创新,发明这类特殊的所有物实行专利保护促进了工业革命,此外,契约、合同的不同形式,不同规定也将造成不同的市场状况。自由自愿平等,这些都是现代契约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契约、合同活动的抽象规定,但这种规定本身是可变的,其具体内容不是由市场自行决定而是由法律、观念等共同形成的。例如,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精神,法律将会禁止社会成员签订彻底出卖劳动力的契约,但与此同时,又承认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提供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前者可以防止破坏市场结构的奴隶制的重现,后者则保证契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经济组织形式的稳定性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