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路过千万别错过的经典教案】五年级自然教案下全册_第1页
6【路过千万别错过的经典教案】五年级自然教案下全册_第2页
6【路过千万别错过的经典教案】五年级自然教案下全册_第3页
6【路过千万别错过的经典教案】五年级自然教案下全册_第4页
6【路过千万别错过的经典教案】五年级自然教案下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第二学期学期总目标课题教学目标一、怎样认识事物一—取样分析1、使学生初步知道取样分析的意义,作用和抽样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随机抽样的方法.3、培养学生在取样分析中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态度.二、自然界里的水是不纯净的2.知道像盐这样在水里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4.知道水中的杂质有的是能溶解的,有的是不能溶解的。5.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用蒸6.知道自然界里水被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水、污物排入水源的结果。7.知道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入生物体和人体的途径及其危害;10.学会运用取样的方法,在大自然中采集水11.初步学会检验水是否纯净的方法。12.初步学会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杂14、初步学会检验蒸馏水是否纯净的方法.15、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三、空气的组成1.初步知道空气组成的成分.3、知道二氧化磺的性质.4.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5.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7.学会用实验及取样分析的方法,认识研究空气的组成四、生物与环境1.初步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生活需要水分、空气和食物.它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2.初步知道各种植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初步知道有些动物的体色、体形和构造.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适应其生活环境.4.初步知道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5.初步知道植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6.初步知道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搞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义.7.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性,热爱大自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中去.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五、史前生物1.知道生命起始于海洋.2、初步知道一些有代裹性的史前植物.3.初步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史前动物.4.初步知道生物的进化过程.5.初步知道科学家是怎样知道原始生物演变过程的.六、仿生器材1.初步知道几种仿生器材的特点和功能.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2.初步知道人类从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许3.初步学会用实验等方法.认识一些仿生器材的特点.七、怎样使物体运动1.初步知道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并能正确区分物体在运2.初步知道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或使运动的物体静止都要用力.3.初步知道什么是反冲力.5.初步知道一些力的形式并用它解释一些现象.6.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八、惯性1.认识一些常见的惯性瑰象(1)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知道静止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的本领。(2)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知道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的惯性有的大,有的小.4.培养学生学会用实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认识事九、宇宙探索1.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们观察星空的科学方法.2.使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度量天体间的距离.3.使学生初步知道太阳周围有九大行星和几千颗小行星.4、使学生初步知道太阳系的组成。5.使学生初步了解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概况.十、展望科学的明天1.了解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是永无止境2.培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一、怎样认识事物——取样分析1.取样分析的意义和作用.2.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判断黑白棋子数量的差异。1、使学生初步知道取样分析的意义,作用和抽样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随机抽样的方法.3、培养学生在取样分析中认真仔细搜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态度.三、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知道取样分析的意义和作用.难点是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抽样方法,使分析结果可靠、本单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1、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可以认识单个事物的各种情况。如果要认识由大量事物组成的总体的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2、出示投影片或课本插图,“怎样才能知道一锅汤的咸淡?”观察投影片或课本插图只要取一勺,尝一尝就能知根据经验知道,这个部分可以代表总体,叫它样本。尝一尝是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后推到总体,就能知道这锅汤的咸淡。这种认识事物总4、课题揭示道2、学习取样分析1、取样分析的方法有什么好处?2、怎样才能较快地判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3、教师着重在抽样方法上引导学学生讨论回答:取样分析生首先是怎样取样?要随意取出一部分其次是样本的数量取多大?样的个体数是样本中个体数的10倍一20倍再次是取样的次数要多少次?取样的次数也要比较多的。教材中连续取样5次。如果总体中的个体数大于500,取样后总体内成分大致不变,可不放回样本。否则记录结果后要再放回总体中,才能继续取样。4、出示记录结果的表格,要求学生把每次取样的结果填入表里5、最后分析结果,作出推断.6、怎样知道上海市五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第一种方法,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逐个测量后计算平均值,结果最可靠,但工作量大,所花时间多;第二种方法,只取总体中一个班级作样本,样本的数量太小,没有代表性,结果不可靠;学生进行取样,填表部分学生用逐个计数的方法比较多少充分讨论提出各种方法阅读课本,然后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好?”第三种方法,将总体分为市区、郊县两种类型,再从每个类型中随意抽取几所小学,样本有代表性,分小结:选取的样本有代样本的代表性不仅与样本还与抽样的方法有关3、总结1、最后全课总结,让学生讨论怎样认识事物的总体的情况?怎样能使分析的结果可靠?讨论回答二、自然界里的水是不纯净的二、教学要求1.知道自然界里的水,一般都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和微小2.知道像盐这样在水里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3.知道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盐溶解得快些。4.知道水中的杂质有的是能溶解的,有的是不能溶解的。5.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用蒸发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6.知道自然界里水被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水、本单元的重点是运用取样的方法,检验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本单元的难点是初步学会过滤和蒸发的实验操作方法.四、课时划分1.本单元教学时间:4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自然界里的水一般都是不纯净的.(第4页到第6页)第2课时:水中杂质和分离的方法.(第7页到第8页)第3课时;水的污染及对人类的危害.(第9页到第10页)第4课时: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制取蒸馏水及检验纯水.(第11页到第121.知道自然界里的水,一般都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和微小生物,有的还有气味。2.学会运用取样的方法,在大自然中采集水样。3.初步学会检验水是否纯净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采集水样1、我们研究自然界中的水是否纯净,应该取怎样的水作为研究对象。能采集部分水样来研究。思考讨论1.必须是自然存在的而非经加工的,如自来2.自然存在的水环境差异极大,必须采集各种水样来研究各组学生汇报水样的来源和水样的环境情况2、检验水样1、教师把取来的水样分别倒入蒸发皿中,另外用一只蒸发皿盛放纯净水作对照用.利用投影仪把水样和纯净水投影到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把水样灌装在试管中,每组一套,则更好).2、水样中是不是还存在着用肉眼看不清或看不到的东西呢?如果有,那么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观察呢?3、教师应该现场取样,调试显徽镜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颜色、透明度一一对照后作好记录比较以后的水样可静置一旁,看它们有没有沉淀物,再嗅—嗅各种水样是否有气味,同样作好记用放大镜或显微镜.4、水样中是否还有用一般显微镜观察不到的更小的杂质呢?这时,教师可以在一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清洁的水和—滴自然界中采来的水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5、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骏,请学生回答发现自然界中的水含有些什么东西,自然界中的水学生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些水样里有一些形状奇异的小东西,它们正在缓慢地运动.这就是微小的生物.通常它们是轮虫、水蚤或草履虫,还有藻类植物等.纯净吗?想一想,这些杂物是从哪里来的?怎佯把不纯净的水变成纯净的水?得出教材第6页上的结1.知道像盐这样在水里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4.知道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解在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用蒸发的方法把溶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1、自然界的水中有哪些杂质?2、它们存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微生物、藻类等只有烘干水后才能看到溶解1、取少量精盐,放入清水中,盐在水中,不见了。这些食盐到哪里去了?2、可以用滴管从溶液的不同层面分别吸取少量溶液,让学生尝3、教师可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溶物质化成很小很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二是这些物质均匀思考口感都是咸的4、怎样才能使盐溶解得快一些?”(告诉学生溶解的速度跟是否搅拌、盐的颗粒大小、水温有5、教师演示实验来验证。6、让学生分别将粉笔灰、去污粉、看看哪些物质是能溶解的,并说说这些物质为什么属于能溶7、比较粉笔灰、去污粉置于水中发现的现象,说说它们为什么是不溶于水的?回答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回答:从而得出颗粒不溶解物置于水中,可能也发生变化,但肉眼仍能看到。由于颗粒较大,不能8、从溶解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两类,它们的存在形式有什么不均匀分散开来,静置后有归纳出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回答3、过滤1、教师出示泥沙水和盐水:怎样把这些泥沙从水中取出来?(启发学生认识到既然泥沙的颗粒比较大,可以用筛子筛选沙和石块的办法特水和泥沙分离开来.)思考回答2、教师出示滤纸,指出;它就像极细极细的筛于,水从它上面流下去.泥沙却留在它的上面。这样.水和泥抄就分离开来,这种方法叫过滤.3、在指导学生做过滤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三靠一贴.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高度不能超过漏斗的亡沿口.三靠:漏斗的流出口要靠近烧杯内壁:搅棒下端要靠近滤纸三层折叠处,盛液烧杯口要靠着搅棒的上端.使液体慢慢沿着搅棒流入漏斗内,液面学生做过滤实验也不能超过滤纸的上沿.4、实验结束以后,请学生观察滤纸上留下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怎佯?5、教师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想一个办法把盐水中的水取走而留下盐呢?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同不溶解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而过滤盐水的滤纸上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是咸的,说明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在过滤的方法不能将溶于水的物质从水中取出时边操作边观察实验结时要求学生思考盐水为什么要放在火上烧?加热后出现什么现象?果.用放大镜观察盐的晶体。归纳:盐溶解后,并不是投有了,而是化成看不到的小微粒.现在水蒸发了,盐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第三课时1.知道自然界里水被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水、污物排入水源的结果。2.知道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入生物体和人体的途径及其危害;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养成卫生用水的习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自然界的水污染1、我们每天生活离不开哪些东西?水与人们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呢?城市居民生活中有哪些污水,怎样排入河里的?哪些工厂有废水?这些废水是怎样排入下水道到河里的?海面上有时会漂着一层油,它是哪里来的?农民在河中洗什么?农民在农如空气、水、食物、阳光看教材中6幅插图联系平时所看到的现象开展议论,田里干什么?农田旁的河水中有些什么?船民往河里倒什么?再启发学生,你们平时看到过污物和污水排入河中的现象吗?公元里的河中有些什么污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这么多污水和污水质会发生什么变化?”讨论水中聚集大量的有害物鱼虾大量死亡。这样的水2、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水中的有害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2、出示教材图示四个途径,教师可以运用幻灯跟学生共同讨①被污染的水域一水生生物一人体;②被污染的水域一饮用水源+③被污染的水域一农田一农作物+人体;④被污染的水域+植物体一家备、家禽一人体。3、向学生介绍水质污染后给生物和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具体事边看边议例(参见参考资料)。1、知道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生产过程。2、知道蒸馏水是纯净的水,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3.知道蒸馏装置的组成和原理。4、初步学会检验蒸馏水是否纯净的方法.5、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自来水的制成1、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和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自来水厂是把自然界中不纯净的水变成纯净水的专门工厂。把不纯净的水变成纯净的水的过程叫水的净化。那么,自来水厂是怎样净化水质的呢?3出示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流程图4、讲述:自来水的水源有河水、湖水、井水等,用水泵吸水进厂后,加入混凝剂,如明矾、硫酸铝,它们充分混合后流入沉淀池。(想一想,通过沉淀池,水中的哪些杂质可以从水中清除?)此时,加上消毒剂一般取用液氯,它可以消灭水中的细菌。这时,初步澄清的观察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流程图水流入上层是沙,下层是卵石的过滤池。进行过滤,除去水中残留的不溶解的杂质和部分细菌等微小生物。然后流入清水库进一步澄清,经检验合格后用水泵压入输水管送给用户。自来水在存水、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管道,难免有细菌等微生物混入,所以人们必须把水煮沸以后才能饮用。5、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浪费水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看图听介绍提出节约用水的方法2、制取蒸馏水1、自来水厂把自然界中不纯净的水变成纯净的水。那么,自来水是不是已将水中所有的杂质都除去了呢?2、自来水中还含有溶解的物质,在医药方面是不能用它来配药水的。那么,怎样才能除去自来水中的溶解物呢?3、可是这种办法除去的是水,留下的是杂质,跟我们需要得到的恰好相反。那该怎么办呢?4、教师可以边讲解边利用蒸馏装置实验,以便学生复习旧知识,没有用蒸发的办法理解蒸馏的基本原理。例如可以从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烧瓶的水加热后会变成什么?”“它们会跑到哪里去?”“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收集起来?”“怎样使这些气态的水(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这些液态水如何收集起来?”5、实验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试管中的蒸馏水,并让他们用蒸馏水跟烧瓶中的水进行比较,还可以让学生尝一尝蒸馏水的味道,以初步判定试管中的水已除去溶解的和不溶解的观察实验,回答问题比较,品尝从已制取的蒸馏水中取6、那么,蒸馏水是不是真的除净了所有的杂质呢?有什么办法检验呢?7、最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蒸馏部分水样,用蒸发的方法来检验,看看玻璃片上是不是还留下杂质的痕迹如没有,则证明蒸馏水是不含有其他杂质的纯净三、空气的组成2.通过一定条件下的燃烧、实验、观察、推理了解空气中有1/5是氧气.3.通过观察,推理氧气的主要用途.4.了解制取少量氧气的方法,井认识其性质.5.通过二氧化碳实验.推理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并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6、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三、重点难点1、本单元教学时间:5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空气中有水蒸气和氧气;第2课时: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第3课时: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成分之一;它的一些基本性质。第4课时:燃烧和燃烧的三条件。第5课时: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2.通过一定条件下的燃烧、实验、观察、推理了解空气中有1/5是氧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空气中有水蒸气1、“水的三态变化”中蒸汽变小水珠的条件和“常见天气现象中露的成因。2、在冰瓶中取出一杯红色的水,并用抹布擦干杯壁,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璃杯壁会出现什么现象?杯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类似的实例。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珠低空中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学生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推理出水蒸气是空气成分之一。举例二、燃烧需要空气1、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稍作思考后提出各种设想2、演示实验。先点燃一支蜡烛,待其正常燃烧后,再扣上玻璃杯,过了一会儿,烛火熄灭了。让学生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会得出:由于燃烧需要空气,当杯中的空气烧三、空气的组成1、教师准备好实验装置——钟用嘴通过橡皮管,把钟罩内的到1/5处停一停,问学生:“老师吸去了钟罩内多少空气?”学生弄懂吸去了1/5/5空气。再提问一次,并让学生思考当把钟罩内空气全部3、教师演示本页教材的实验,提钟罩内水面的变化。实验结果:蜡烛熄灭后,水面只上升了1/5。从这个实验证明:能帮助燃烧的气体只占了空气的1/5,我们把它叫做氧气,余下的不能支持燃烧的4/5则是氮学生推理出如果蜡烛燃烧后把罩内全部空气烧去了,那一定是水充满钟罩接着观察实验4、教师简单介绍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部分稀有气体的性质第二课时1、通过观察,推理氧气的主要用途.2、了解制取少量氧气的方法,井认识其性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烧1、用一根火柴,能将一根细铁丝点燃吗?他们各抒己见2、教师进行烧细铁丝的演示。3、教师再把带着火星的火柴连同细铁丝放进一般的空气瓶中,细铁丝根本无法燃烧。那是什么促使铁丝燃烧的呢?4、教师介绍器材,刚才两个瓶中5、教师介绍器材后,再演示一次。点燃绕有细铁丝的火柴,当学生看到在纯净的氧气瓶中,细铁丝燃烧并产生明亮的火光,学生会对学生充分讨论放入装有一般空气的瓶中,当火柴刚熄灭时,尚带有火星,迅速插入纯净氧气瓶中,铁丝会突然燃烧,并发出明亮的火6、小结:在纯净的氧气里,燃烧会变得十分剧烈,并产生耀眼二、氧气的制取1、出示挂图、投影片和部分器具实物,让学生回顾、设想氧气在日常生活、生产、军事上的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航空、焊接、救护、切高锰酸钾、试管、铁架台、教师先介绍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材料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并组织学生观察氧气的基本性质带橡皮管的玻璃管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也没有气味的,能通过二氧化碳实验.推理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并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人呼出二氧化碳,它是空气1、呼吸现象是比较熟悉的,知道人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的组成部分之一氧化碳,那呼出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2、教师做演示实验: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并轻轻摇晃几下石灰水3、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混浊,所以澄清的石灰水是鉴定二氧化碳是不是存在5、那么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二氧化碳气体呢?思考议论利用上述试剂鉴定法,把人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气体,它也是空气组成成分之一,所以说空气是多种气体混二、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是不是能支持燃烧呢?学生分组观察集气瓶中是不是透明的,有没有气让学生按本页要求做向玻璃杯内倾倒二氧化碳2、教师接着提出“为什么有的烛火熄灭快,有的熄灭慢?”3、思考为什么蜡烛不是同时熄灭?为什么矮的蜡烛先熄灭,而不是长的蜡烛?4、小结:上述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不但不支持燃烧而且比空气的实验,并仔细观察烛火变化的过程,引导他们研究烛火熄灭的原因——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倾倒实验学生讨论后知道二氧化碳一定先积聚在杯底,然重。5、教师提出:“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什么气体呢?”并往燃烧过蜡烛的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摇晃几下后,澄清石灰水起了变化,变浑浊。学生推理出: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四、生物与环境一、教学内容1、生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2.生物怎样适应环境?3.生物之间有些什么联系?4.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影响。1.初步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动物的生活需要水分、3.初步知道有些动物的体色、体形和构造,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适应其生4.初步知道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6.初步知道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搞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义。7.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性,热爱大自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保护1.本单元教学时间:4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生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些什么关系?(第29页到第31页)第2课时: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第32页到第34页)第3课时:生物之间有些什么联系?(第35页到第37页)第4课时: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活环境有些什么影响?(第38页到第40页)1.初步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性,热爱大自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1、放映“植物的生活环境”投影片2、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它的环境。3、小结:植物的环境包括阳光、4、如果将其中一盆植物放在阳台上,而另一盆植物放在暗室里,它们的结果会怎样?5、教师演示植物向光性实验。将生长状况一样的两盆植物中的一盆植物扣入侧壁挖“窗口”的暗箱内,另一盆植物不扣暗箱,提出:“这两盆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这两盆植物的生长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学生预测6、教师展示预先做好的植物向光性实验的一盆植物及其对照植让学生观察根生长朝向的变8、小结:每一种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一样。例如向日葵、棉花、蒲公英一类喜光植物,把它们种在背阴的地方则生长不好,甚至不能开花结果。蕨学生说说观察的结果,并学着分析植株向“窗口”学生得出植物的生活离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植物生活需要阳光、水分、空类、蘑菇一类喜阴植物,必须生长在树林、草从和山的北坡等荫蔽地方;柑桔喜欢温度高一些的生存环境;苹果喜欢寒冷的环境,故不能在南方生长。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2、知道每种动物都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形态特征都3、小结指出生物的生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活离根据教材的内容讲一讲不同环境里的动物的生活情况三、如何饲养小动物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饲养小动物的插图。问:“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它们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才能饲养好这些小动物?”2、小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湿而温暖的环境中,嚼食莱叶;蟋昼伏夜出,嚼食植物的根、茎;并联系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讲一讲蜗牛、蟋蟀、小白兔和金小白兔生活在干燥的洞穴中,以野菜、树叶、嫩枝为食;小金鱼生活在水温变化不大的水中。人们为了满足这些小动物需要的水分、空气和食物,模拟它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人工饲养管理。3、教师问:“这些小动物与其环境的关系怎样?如果离开了其生活环境,小动物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活环境,它们需要从环境中得到生活所需要的水分、空气和食物。如果动物离开其生活环境,就无法生存。第二课时1、初步知道各种植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2、初步知道有些动物的体色、体形和构造,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适应其生活环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应环境1、教师小结“植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2、沙漠和水生环境中的这些植物的叶有什么特点?它们怎样适应生活环境的?3、教师放映“沙漠植物”的投影片。学生观察学生讲一讲“沙漠的地貌4、仙人掌和仙人球上的一根根针状刺是什么?瓶子树长得怎样?”5、教师归纳得出:沙漠里的水很少,植物分布稀疏。长期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有的植物的叶子就慢慢退化成刺或者长得很小,有的很快就凋落,以大大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有些植物6、教师放映“水生植物”的投影和植物的外形特征学生认识这些植物学生知道水生植物可分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7、生长在不同水层的植物,它们的叶子有什么特征?沉水植物三种类型茭白、慈姑是挺出水面的植物,叶子外形和陆生植物一样,如果把叶柄折断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得出叶柄内有许多孔隙,贮藏着空气,菱浮在水面。投影放映出菱的两种叶,即浮在水面和浸在水中的叶,浮在水面叶的叶柄膨大,里面有许多孔隙,贮藏空气;浸在水中的叶像8、归纳出: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都跟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它们的叶、茎细长柔软二、动物如何适应环境教师问:“这些动物的体色跟环境色彩关系怎样?“这种体色对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学生观察议论后,初步知道;这些动物具有跟息环境极其相似的体色。这样,既有利于动物猎捕食物,又可在环境色彩的保护下,逃避敌害。保护色2、放映蚱蜢、避役和叶蜥、竹节虫的投影片3、教师讲一件有趣的事:80只蚱蜢分为两组,每组40只。其中一组蚱蜢放在草丛中(蚱蜢的体色跟绿草一致);另一组放在水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的体色会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使体色跟环境色彩始终保持一致。这样,更显出保护色的好处。而叶螨、竹节虫除色彩外,它的外表形状像叶子或竹节。这种异常相似状态也是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然后,在这两种环境里各放入3只鸡,让它们去捕食蚱蜢,其结果怎样?4、教师归纳出:保护色对动物生存有好处学生议论三、动物自身保护方法1、放映鹿、鸽子、野兔的投影片,问:“这些动物是吃什么的?”“它们是怎样逃避敌害的?”学生讨论动物逃避敌害的本领,让大家知道动物自身保护的方法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得出:鹿、野兔是食草动物,它们身体外部没2、教师放映“乌龟、穿山甲”的投影片,问:“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殊的结构?”3、教师放映“毒蛾”投影片。但是,它们的听觉灵敏、视觉敏锐、嗅觉发达、善当敌害与它们相距较远时,它们就能及时警觉逃让学生讲讲乌龟、穿山甲的“盔甲”,指出它们遇到敌害时如何利用身体学生观察毒蛾幼虫的外形,知道毒蛾幼虫具有鲜4、教师小结:不同动物在避免敌害时,都有保护自己的身体构造或本领。这种保护适应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艳的色彩和花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它的毒毛刺伤鸟的口腔粘膜。鸟类吃过苦头后,见到毒蛾幼虫,就不第三课时1、初步知道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2、初步知道植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互关系1、放映“棉花和野草”的投影片,教师问:“棉花和野草是怎样生活的?”“在同一块田里,野草长得茂盛对棉花生长有什么影响?”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棉花和野草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阳光和土壤里的水分、养料等生活必需的条件。如果野草生长茂盛,棉花就生长不3、教师放映“菟丝子与大豆”的投影片,“菟丝子长在哪里?它是怎样生活的?”学生议论棉花与野草之学生研究菟丝子与大豆之间的相互关系4、指出:菟丝子的植株缠绕在大豆上,吸收大豆植株体内的营养,过着寄居生活。又问:“缠绕着菟丝子的大豆能长得好吗?”5、教师指出:种植庄稼,要除去杂草,才能使庄稼健康地生长。6、教师放映“地衣与大树”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树干上的地衣。教师指出: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共同组成的,藻类能制造有机物提供真菌的生活需要,真菌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又供给藻类,两者互为有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大树和地衣,两者生活在一起,大树为地衣7、小结: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或相互依存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1、教师出示海葵和寄居蟹的标本,让学生观看,问:“寄居蟹栖身在什么地方?海葵附着在哪里?”2、教师指出寄居蟹栖居在空螺壳学生回答里,海葵附着在螺壳上,海葵利用寄居蟹作为运动工具,并以它吃剩的残屑为食,而寄居蟹可受到海葵保护,它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3、教师放映“蚂蚁和蚜虫”的投影片,问:“蚂蚁和蚜虫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又能刺激蚜虫分泌,蚜虫的分5、教师放映“燕千鸟和鳄鱼”的投影片,问,“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为什么不吃小鸟?学生观察学生对这种现象既惊奇,燕千鸟在鳄鱼的嘴里剔食,不怕危险吗?”。6、教师告诉学生:燕千鸟又叫牙签鸟,鳄鱼捕食后常常把碎肉嵌在牙缝里,十分不舒服。当燕千鸟在鳄鱼嘴里剔食碎肉时,凶猛的鳄鱼张大嘴巴却一动不动,这是一种有趣的动物互利的依存关系。大自然中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例子还很多,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动物夏天蚊子为什么会少?”并放映又感兴趣,议论纷纷学生议论“柳条鱼和孑了”的投影片。问:“它们生活在哪里?柳条鱼吃什么?”8、教师指出:子子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柳条鱼常常捕孑子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这样,学生会想到利用动物之间的互相关系,达到防治蚊子的目的,这是防治蚊子的一种无污染的好9、教师归纳小结:动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三、食物链1、教师指出动物、植物不但跟周围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动、植物之间互相关系也十分密切,特别是食物的联系。教师问,“小麦、老鼠、猫三者之间谁被谁吃呢?”2、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种动、植被谁吃”,指出这是三种动、植物因食物联系形成的食物链。由于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很快就能答出。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动、植之间谁被谁吃。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在让学生说出其食物链。每当学生说对一条食物链,教师就在黑板上用箭头标出来。如果学生讲不出来,教师启发学生讲,4、教师放映“动、植物食物网”的投影片5、教师小结:在自然环境中,动物、植物之间形成许多条食物学生讨论谁被谁吃,到黑板上画箭头,表示一条食它能纵横交错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交织形成食物网。第四课时1、初步知道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搞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义。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积极性,热爱大自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中去,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1、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讨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会把树全部砍伐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大树全部砍伐掉,树下的矮小植物会怎样?”学生议论得知:森林树木被全部砍伐后,树下生长的耐阴植物和蕨类会死亡;土壤没有树根固着,水土会流失,影响草类生长;食草动物没有树叶、树枝吃,2、教师放映“滥杀野生动物”的投影片,问:“人们滥捕乱杀的行为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又没有充足的草类植物,会饿死或迁移到别处;食肉动物失去食草小动物就是没有食物,也会饿死或迁移到别处。这样,原来的森林可能会变成荒学生讨论后指出:大自然中,由于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受到破坏,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生物之间失去平衡,使许多野生3、教育学生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教育学生从小爱护周围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资源,保护它们是人类应尽二、污染环境的危害1、问:“什么叫‘三废’?三废对环境有什么影响?”2、问:“滥施农药、排放废水、废气和废物,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学生联系生活环境讲环3、教师归纳指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会破坏环境,干扰生物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对人类健康会产残余农药流入河里造成水污染;残余农药在土壤里造成土壤污染;有些农药被农作物和瓜果蔬菜吸收,造成农作物和瓜果蔬菜体内含农药量超过标准。如上海苏州河,水质变黑发臭;黄浦江每年有一段时间境污染的影响发臭。我国估计,每年由于污染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60多亿元。教育学生认识污染的严重性、危险性。培养学生树立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净化三、保护环境1、人类怎样保护环境的?工厂的烟囱怎样排烟?人们生活中垃圾和污水如何处理?2、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不”做起,改变自己某些不良学生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3、教师:“人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4、“怎样绿化城市呢?”5、教师要指出,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对学生议论懂得优美的绿色环境,能使空气新鲜,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点出搞城市绿化是城市发展建设,保护污水的处理,工厂污水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生活污水要运送到污水处理厂,不使污水直接流入水域。这样,城市以及附近水域的水质发黑、发臭的现象,才会得到改变。6、讲述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时,指出野生动植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人类要想在地球上永远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跟自然环境保持互惠和谐的关系,按自然规律自觉保护环境。决不能让一学生讲一讲我国的珍稀动植物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在我们手里葬送掉。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保存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物、植物种类和自然资源而实施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保护自然的教育。例如一、教学内容1.观察自然物与人造物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二、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鱼有哪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青蛙有哪些适于捕虫的特点?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教师归纳: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各自特殊的构造和独特的功能,适应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它们有的是游泳能手,有的是飞行专家,有的是捕虫英雄,有的是出色的建筑师。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了解生物,又从学生回答生物的构造和功能中受到启示,创造了许多新工具,发明二、新授1、实验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用铅笔尖分别去戳半截凸面向上和半截凹面向上的蛋壳,进行对学生讲一讲鲁班是如何发明锯子的传说随后让学生看教材第59页上的画面,要求学生指出图中人造物与自然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并试着说说两者的形状、功能方面有什么联系比实验,试一试,哪种情况不易戳碎。2、让学生用手捏整个鸡蛋,看看结果如何?3、实验二的教学:指导学生用细竹竿做承重的实验。先在竹竿的中间挂一个书包,看一看竹竿的形状怎样?再挂上一个书包,看一看竹竿的形状又怎样?学生实验,得出:凸面向凹面向上的半只蛋壳易戳碎。即同样是薄薄的蛋壳,其形状不同,强度也不同。学生实验接着教师把竹竿劈开,在两片竹片的中间分别挂一个书包和两个书包(要用原来挂在竹竿上的书包)4、教师补充说明:在自然界中,除了竹竿外,麦杆、芦苇和人的骨骼也是空心的。这样既节学生比较这时竹片的形变程度与竹竿承重实验时形变程度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在材料性质和多少相同的情况下,空心竹竿的抗曲能力强。三、日常实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逐一讨论,说说图中的建筑物和机器做成这样有什么优点。2、教师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每个器材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它们分别是仿照哪种生物发明的。再启发学生想一想除课文中的例子外,还知道哪些仿生器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七、怎样使物体运动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6个部分的内容,如区分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研究怎样气体、液体喷射或物体被抛出时会产生一股反冲力;物体可以靠反冲力作反冲运动;反冲运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里经常可以见到。1.初步知道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并能正确区分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2.初步知道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或使运动的物体静止都要用力。3.初步知道什么是反冲力。4.知道物体可以靠反冲力作反冲运动。6.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三、重点难点1.本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区分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研究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怎样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分析几种常见的力和运动的实例。(第63页到第66页)第2课时:气体、液体喷射时或物体被抛射时会产生一股反冲力。物体可以靠反冲力作反冲运动。反冲运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里经常可以见到。(第67页到69页)第一课时1.初步知道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并能正确区分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2.初步知道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或使运动的物体静止都要用力。3、初步知道一些力的形式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现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运动和静止1、教师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运动?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介绍:溜冰。人在运动,栏杆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画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变动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明白要用位置是不是变动来客观地描述物体的运动3、教师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可以提问:“我们通过刚才的观察,说说什么叫做运动,什么叫做静止呢?”4、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状态,见机行事请学生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提一些问题。如人造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区分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和静止。学生会根据教师引导的从位置去考虑的先例,很容易得出结论:物体位置的变动过程叫运动。物体位置不变叫做静止。二、使物体运动要用力1、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演示用的小箱子。问:“怎样使静止的皮箱运动呢?”2、教师让学生观察“射箭”、“扔铅球”这两幅图3、教师出示一只用绳子拴住的小球,问:“它怎么才会运动?”4、教师可以提问:“是不是用手拉下来的,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用学生讨论箭和铅球是怎样运动的得出结论:人用力使它产生运动的学生观察这一现象5、教师告诉学生:绳子上的球在静止时不是没有力的作用,而是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本身的重力相互抵消,保持平衡。而当剪刀剪断绳子后,绳子对球的拉力消失,重力使静止的球产生运动掉了下来。拉力和重力都是力的一种。6、教师还可以反过来解释箱子的情况,让学生明白:用手轻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并进行讨论,发现球其实并不是用力拉下来的,但说不地拉箱子,并不会使它产生运动,只有拉力超过了箱子本身的重力,才能使它的位置发生变动。7、教授第65页时,教师紧接上页的内容直接提问:“如果一种物体正在运动,怎样使它静止呢?”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需要用力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球不用手接不会立刻停下来,拉车和拉住惊马都要用力。所以,要使运8、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拉车、勒马如果用力很小,它们会不会停下?”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进—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些力的平衡与动的物体静止也要用力。三、认识几种常见的力1、如氢气球上升,应引导学生说说氢气球由静止到运动有没有受到浮力?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画面,从力的角度去分析、讨论和一般气球受到的力比较,从中推得氢气球上升是浮力大于气球重力的2、水杯中分币是在重力比浮力大3、最后教师总结:在生活中力的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的运缘故第二课时2、知道物体可以靠反冲力作反冲运动。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力1、教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船”等演示实物,并提问:“怎样使它们运动?”在提出多3、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运用反冲原理使它们运动的那些方法上。教师问:“空气从气球里学生回答要使静止的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喷出来,气球向哪里运行?”“炮车’发射时,‘炮车’会向哪个方向运行?”“水往哪里流,船又往哪个方向运动?”4、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问:“是什么力使它们运动的?”通过提液体的“抛物”方向和物体的5、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气体和液体喷射出来时,或物体被抛出时,会产生一股反冲力,物学生上来表演,大家仔细观察学生讨论二、反冲力的实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上际应用1、教师适当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火箭点火后,你先看见什生物一样吗?”2、请学生说一说产生这些现象的的6幅画思考“它们怎么会运动的?”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产生这些现象的说说生活中的利用反冲力的事例八、惯性一、教学内容1.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2.运动着的物体仍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3.物体的惯性有大,有小。4.了解身边发生的利用惯性的实例。1.认识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1)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知道静止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的本领。(2)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知道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的惯性有的大,有的小。3.让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分析、了解惯性的实际意义。4.培养学生学会用实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认识事物。三、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惯性这一物质属性。做好有关的实验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的本领1、教师:“迅速抽去纸条后,上面的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学生讨论“实验一”中的第一个问题,2、教师做演示实验。(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易于取得实验成功。如果学生实验失败了,可验后应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结果3、接着可继续引出问题“用尺迅速击去最下一只棋子,其他棋子跟着被击出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让学生重做这一实验,验证结果利用实验的事实,指导学生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的本领的结论二、运动着的物体有1、教师从实验一的结论中引出问题:“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的本领?”2、教师演示小车绊住的实验,特别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当小车沿着桌面运动中遇到障碍突然停止时,小车上木块的情况。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学生进行小球滚下去的实验,观察小球在没有继续给力的作用下,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这说明什么?将这两个实验现象结合起来讨论,得出,当没有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三、物体的1、“物体的惯性有大小?”学生手指用力弹击垫片,小进行实验学生发现物体越轻,做实验越不容易推论出这种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的本领是跟物体的轻重联系着的四、生活实例1、教师介绍:大鸡蛋、躺钉板、惯性缆车九、宇宙探索一、教学内容3.宇宙中的各类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陨石、太阳系、银河4.人们探索宇宙的历史和现在探索宇宙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初步知道宇宙中各种天体现象的特征和相互运动规律,建立四、课时划分1.本单元教学时间:4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73页到第76页)第2课时:“光年”的概念,认识恒星、行星及太阳周围的九大行星。(第77页到第79页)第3课时:认识卫星、彗星、流星、陨石,太阳系的组成。(第80页到第81页)第4课时:认识银河系、河外星系;人们探索宇宙的活动。(第82页到第84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星空1、教师放映“繁星点点的天空景2、教师指着图上某一个“亮点”星吗?”3、出示本页教材下面三幅图,要4、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天空中的一点光,可能是许许多多星星引导学生回忆、议论夜望星空的感觉学生运用“取样分析”的科学方法领悟“远看一点光,近看一片光”。二、星座学生观察本页的上图,体1、如果用天文望远镜去观察,或用卫星、火箭等先进科学技术靠近观察,会发现是由许许多多星星聚在一起发出的光。那人们怎样认识许许多多聚在一起的星星的呢?2、教师举学生熟悉的在剧场中找座位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剧场中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座位,观众怎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你站在马路上,你能不能说出你所处的位置。再看看教材插图中一学生所处的位会用肉眼观察天空,看到城市划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各块区域,每一区域都有不同的建筑物。因此,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区域或周围不同的建筑物,很快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同样,科学家也把天空划分成一块块区域,再把每一块区域并给每一图形取上美丽的名字。这样,人们观察星星就方三、星座1、教师告诉学生:教材上的插图为了能方便地观察每一颗星,首先要确定每颗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确定呢?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区域,组成几个图形,并给每个图形取一个形象的名字,作为“星座”3、指着一颗星让学生讲出它的位置4、教师最后小结:人们把天空中的星星想象成由不同的图形组成的星座,有了星座就可以比较方便地确定星星的位置。四、具体星座1、教师放映“牧夫”、“天蝎”、座的投影片2、教师告诉学生目前国际上公定的星座是88座,每个星座所占熊”星座是最大的星座之一。星座的划分,确定了每颗星的位置,便于人们观察星星。例如“小熊”星座的熊尾巴顶的这颗星,首先要找到在“大熊学生根据图形想象星座的名字星座”近尾巴上的“北斗七星”即杓形排列的7颗亮星,并以颗亮星连线的5倍距离延长3、教师可边讲边组织学生在本页4、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找到了“北极星”,基本就找到正北方1.使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度量天体间的距离。2.使学生初步知道太阳周围有九大行星和几千颗小行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光年1、教师提问:“星星离地球十分遥远,用什么长度单位来度量比较合适?”2、教师以“千米”为单位,在黑板上一一写出除太阳外,地球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之间的距离;地球跟在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到的织女星之间的距离;地球跟目前能够探测3、如读数困难,教师即要求学生动脑想办法,在此基础上再告学生议论学生读数诉学生:科学家早就想出了好办法,用“光年”作度量天体4、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光年约10万亿千米=10,0000,0000,学生共同计算这3颗星离地球多少光年,再对照教材核对卫星1、教师可出示三球仪问:“这个仪器模拟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不同?”教师注意提示“太阳是会自己发光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自己不会发光的”、“月亮也不会学生观察本页彩图2、告诉学生:太阳、北极星、织女星都是自己会发光的,叫“恒星”;火星、金星、土星自己不会发光,而且绕着恒星——太3、教币提出:“人类居住的地球属于什么星?为什么?”“晚上看到的闪亮的星星是什么星?屬于什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恒星中太阳最亮?”晚上看到闪亮的星星绝大部分自己发光的,是恒星。太阳跟学生分组议论地球间的距离比其他恒星跟地球的距离都近。经测算,太阳0.000015光年,而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是4.22光年。也就是说,比邻星比太阳三、九大行星行星,它们是围绕哪一颗恒星运行的?”2、教师告诉学生: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是太阳的行星,太阳的3、在学生了解太阳行星的排列后,教师总结:太阳共有九大行星,这九大行星都以自己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群小行星(大约3000多颗)也以各自的轨道绕太阳运行。我国天文学星?(‘离太阳最近的是什么星?最远的又是什么?”“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内侧的行星有几颗?外侧行星有几颗?小行星带内侧有哪些星?外侧呢?这些行星中共有几大行星?排列顺序怎样?”家发现了50多颗,其中有几颗是运用古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等名字命名的。至今人们还在探索,近年又发现了新的小第三课时1、使学生初步知道太阳系的组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卫星1、教师出示三球仪问:“地球是太阳的行星,那么月亮是什么天体呢?”学生回答:“是卫星”。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并议论2、教师归纳:自己不会发光,围绕行星公转并同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叫卫星。太阳的九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但数量不同。例如冥王星同地球一样,只有1颗卫星;火星和海王星各有2颗卫星;天王星有5颗卫星,木星有16颗卫二、太阳系的构成1、教师问:“行星和卫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天体也围绕太阳运行呢?”2、教师以三球仪中的太阳为中学生观察彗星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天空中围绕太阳运行的还有彗星,彗星接近太阳时会出现一条长长的尾巴,形状像扫帚(汉字“彗”是扫帚的意思。因此,人们叫彗星为“扫帚星”)。例如1976年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哈雷彗星。教师继续道:“地球上的人能肉眼观察行星、卫星、彗星,但有一种天体人们不但能在天空中看到它,而且它会在地球上留下痕迹和遗留物体,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天体?”学生回答3、教师归纳:有时晚上可看到天空有烧亮的物体闯入地球大气星”的体积大,在大气层里来不及烧毁,遗留下来的残骸就是“陨石”。4、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下面2幅彩色插图,并介绍有关流星和陨石的趣闻。最后,放映太阳系投影片。让大家了解经过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把以太阳为中心,连同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彗星和流星组成了一个太阳系1、使学生初步了解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概况。2、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开展宇宙探索活动的概况。3.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银河系1、太阳为中心连同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彗星组成的太阳系。而经过人们长期的探索发现类似太阳系的星星在宇宙空间有很多很多。如果夏天的夜晚,在户外仰视天空,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明亮的银色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银河彩照思考:“银河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归纳:银河是一条由150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的光带(为了便于学生想象宇宙之大,可把恒星自勺数目写成1500000000000颗。)学生观察3、“银河的形状像什么呢?”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教材上俯视和侧视银河的插图,然后根据俯视图的“水旋涡”形状想象银河中的恒星都是围绕银河的中心——银心作旋转运进一步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在有规则地运动。根据侧视图想象银河中星星的分布特点是中间多而密,四周少而稀。根据两图的形状,教师再告诉学生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是1.2万光年,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宇宙之浩4、要求学生从侧视图中找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并指出太阳系在离银河系中心3.3万二、河外星系1、教师提出:“银河外还有星星吗?”2、告诉学生这两星系都在银河之见的最亮的河外星系,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约220万光年),从图上看其形状跟“银学生充分议论,学生观察“大仙女座星云”和“三角座星云”直径约16万光年,组成该星云的恒星数也比“银河”中多,约有3000-4000千亿颗恒星组的近邻,但比“大仙女座星云”稍远些(约240万光年),直径约为2,5万光年。经科学家长期探索,至今已发现的河外星系有10亿多个。目前的科学技术已能探索到距地球达360亿光年的河外星系,将来肯定还会探索到更远的河外星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材探索的呢?”下面三幅彩图,并议论每幅图的图意,再结合已有学生小结:人们探索宇宙活动是从肉眼观察+用望远镜观察一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总之,观测宇宙的工具在不断地发展进三、探索宇宙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三幅彩色插图,并一一介绍这些探测器的特点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议论本页上的宇宙探索跟上页介绍的宇宙探索区别2、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是由用肉眼、望远镜的远观测卫星去近距离地观察、探测。目前,又发展到发射航天飞机登上天体去实地考察或采集实物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探索字宙的本领将越来越大。同学们从小应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长大后揭开一个个宇宙的奥在哪里?进步在哪里?十、展望科学的明天一、教学内容2.培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初步掌握召开科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懂得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2.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科学家对未来居住、交通展望的认识;召开科学讨论会1.本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了解人类过去的设想现在许多已成真实和科学家对未来的展望(第85页到第94页);第2课时:利用收集的现代科学资料,召开科学讨论会(第95页到第96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话1、介绍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学生讨论孙悟空的各种奇特本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知道过去人类科技不发达,对2、“千里眼”:望远镜,能将远处景物放大而看清楚;电视转播技术能将很远很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实况转播到眼前,使人身3、“顺风耳”:无线电广播是通过电波在空中传播的技术,将远处的声音从收音机中广播出来。电话现在已成为大多数家庭所必备的通讯设备。还可以与学生讨论现在还有哪些东西也具有“顺风耳”的功能?如电自然认识、利用、改造能力有限,只能幻想。经过无数代人不断探索、实践,现在许多电器取代孙报、步话机、“大哥大”。4、“飞毛腿”:现在人类利用科技发明的代步工具,航行速度已不逊色孙悟空的本领。小汽车每小时最高速度可达200千米;高速火车每小时速度可达300千米;水翼船是在船底装有像机翼一样的水翼,当船高速航行时,水翼能将船体抬出水面使船滑行,是一种新型高速的船舶,每小时航速达130千米。状、用途不同的航空、航天器。高速军用飞机的速度已超过音加满油可飞到世界任何的机场,中途不用停靠。航天技术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已飞上太空,人类已数次登上月球,在6、“入地”:潜水艇已能潜入深海,越江地下隧道里能通行汽开设各种商店,具有冬暖夏凉7、向学生说明:人类的这些本领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才逐渐学生讨论人类还有哪些“上天”、“入地”的本趋向完善、实用,而且这种发二、现代科技1、教师通过投影片具体介绍。如减少了空间而多放些;太阳能汽车不用汽油作能源,消除了对大气的污染;电动机械手通电后自动给人按摩;会说话的闹钟到点时会发声呼唤;自动人行道让行人自动前进,到达预定的目的地;防窃报警器安装在箱内,当箱子被窃时会自学生讲讲本页中这些新科技产物的功能、优点。学生讲讲他们还知道哪些新技术在生活、生产中2、教师找资料向学生开展现代科三、科技幻想1、教师放映投影片或组织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2、告诉学生:第89页上画的是新颖飞机、汽车和火车,它们最大优点是速度快,乘坐十分舒适;第90页上画的是海底居住区,居住区内有高速列车、潜艇,以及海面城市。海底居住区最大特点是:安静、舒适、恒温;第91页上画的是跨极高速公路,全球由高速公路将各学生讨论图中是些什么?这些交通工具、居住区、高速公路、电脑化家庭、空间城市有些什么特点?大洲、南北极相连通,使人们的交往更方便;第92页上画的是家庭电脑化,按人的需要来支派电脑工作,使人们生活更舒服,安排更合理;第93页示空间城市,地球与空间城市由空间交通艇联系,空间城市无公害,可以定点在空间某一点,也可以绕地球一起转动,定点在地球上某一点。3、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科四、思想认识1、通过投影片向学生分别介绍教讨论“我们如何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启发学生现在要上好自然常识课,认真学习自然科学。通过课余阅读科技书刊,看科技影参加科学讲座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才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科学想象。2、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上述的方法收集现代科学资料,为下一课时举行科学讨论会作准备。2、种子是怎样传播的?4.有些植物用根、茎或叶来繁殖后代。2.初步知道一些植物果实或种子的传播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显著特征。3、初步知道人们根据植物繁殖的特性,如何进行人工繁殖和常用的人工繁殖方4.初步学会根据一些植物果实或种子的特征,推理出种子的传播方式,并能根5.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习惯,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知道植物繁殖后代的类型,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特征。难点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概念没有出现,只是根据植物繁殖的现象讲述种子繁殖和植物体的根、茎或叶繁殖后代。四、课时划分1、本单元教学时间:3课时2.课时划分建议第1课时: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第89页到第91页)第2课时:根据这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测它们是依靠什么来传播的;植物除用种子繁殖外,还能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第92页到第94页)第3课时:人们怎样利用植物的繁殖特性,进行人工繁殖。(第95页到第96页)1、初步知道植物繁殖后代的两种类型(种子繁殖和用植物体的根、茎或叶来繁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知道植物繁殖后代的两种类型1、教师告诉学生向日葵是用种子来传后代的。这种繁殖方式叫“种子繁殖”。学生说说动物是怎样传后代的,让他们回忆鱼、虫、鸟、兽的繁殖方式想一想向日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