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新高考2(B卷)
语文・全解全析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
哪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
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
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
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
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
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
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
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
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
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
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
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
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
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
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
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
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
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
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人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
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
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
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
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
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
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
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
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
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
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
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
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
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
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
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
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
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
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
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
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
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书
中人都有可爱可怜之处。
B.作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
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
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
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
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
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非伤时骂世”,实际上作品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
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
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二府的毁灭象
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C.十二钗的悲剧从综合来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
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
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答案】B
【解析】B.“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红楼梦》里
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
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
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
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
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
对。
故选
B0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百合花》B.《哈姆莱特》
C.《孔雀东南飞》D.《窦娥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
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
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
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
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
C.《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未涉及善
恶之攻伐。
故选C。
4."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是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请分析概括作者"引用"和"举例"
的目的。(4分)
【答案】①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有力地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
剧”这一观点;
②接着举“金陵十二钗”的例子来佐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③然后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将二者进行比较,进一
步完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
接着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
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
然后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
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
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
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
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一:
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
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
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
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
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
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
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
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
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
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
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
终”分析可知,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
叛逆者,而宝钗却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
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
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
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
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
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老屋的贝大爷
史铁生
我坐着轮椅来到这两间破旧的老屋,后来,旁边又用碎砖垒成了几间新房。
贝大爷正蹲在屋顶上,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贝大爷七十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贝大爷当过兵打过仗,
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没留下一点儿伤残。
"那会儿不懂不是?”贝大爷说,“心想当兵吃粮呗,给谁当还不一样?我看枪子儿找不找你
的麻烦。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岁好了就溜回来,种地,家里
还有老娘在呢。”
有人问:“您当兵,抢过老百姓么?”
⑥“苍天在上,可不敢。冲锋陷阵,闹着玩的?缺德一点儿枪子儿也找你。都说枪子儿不
长眼,瞎说。枪子儿可是长眼。当官儿的后头督着,让你冲,你他妈还能想什么?你就得想咱
一点儿昧良心的事儿没有,冲吧您哪。不亏心,没事儿,也甭躲,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电影
里那都是瞎说。要是心虚,躲枪子儿,哪能躲得过来?吭当,挺壮实的一条汉子转眼就完了。
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当了几回兵,哪回我娘也没料着我能囱囹着回来。我说,娘,你就信吧,
人把心眼儿搁正了,枪子儿绕着你走。”
“贝先生,枪子儿会拐弯儿吗?”
“会,会拐弯儿。”
你惊讶地看着贝大爷,想笑。贝大爷平静地看着你,让你无由可笑。“这辈子我就信这个,
许人家对不起你,不许你对不起人家。”
在基建队,贝大爷随时护着三子,不让他受人欺侮。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温润松
软时,贝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
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贝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有个傻子O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崎,几天不见长出息了怎的,你能盖得了房?”
三子愧作地笑笑:“这不有贝大爷吗?”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叫着我的名字了。“喂,
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
是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又有人笑他了:"就说‘三子'多省事儿!方圆十里八里的谁不知道三子?未必有人能懂
得'王海龙'是什么东西。”
三子的脸红到耳根,有些喘,想争辩,但终于还是笑,一脸严肃又变成一脸愧作,笑声只
在喉咙里“哼哼"地闷响。
我连忙打岔:“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
众人又插嘴说:“那最弄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腿穿到一
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
"我——!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三子猛喊一声,但怒容只一闪,便又在脸上化作歉
疚的笑,随即举臂护头。
果然有巴掌打来,虚虚实实落在三子头上。
"三子!"贝大爷喊,“还不快跟我干活儿去?这群老‘半边天'一个顶一个精,你惹得起
谁?”
贝大爷领着三子挖地基去了,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
叹息:“谁曾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这个二十三岁、两腿残废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
亮又善良的姑娘。属于那个年轻的恋爱者的,只有一个词:折磨。
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晚上,三子独自东转西转,无聊了,就还是去贝大爷那儿坐坐。
生产组的新车间盖好了,贝大爷搬去那两间老屋里住,兼做守卫。木床一张,铺盖一卷,
几件换洗的衣裳,最简单的炊具和餐具,一只不离身的小收音机。三子到贝大爷那儿去,有时
醉醺醺的。贝大爷说:“再喝那玩意儿,什么好东西?"三子说:"您不也喝?”贝大爷说:"我
什么时候死都不蚀本儿啦!喝敌敌畏都行。"三子说:"我也想喝敌敌畏。”贝大爷喊他:“瞎说,
什么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三子便愣着,撕手上的老茧,目
光望向老屋北边的护城河。
夏天的傍晚,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
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那才更像一条她地道道的河。长久地看那一浪推
一浪的河水,你会感到一种必然的启示。似乎是这样一个问题:浪与水,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
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吧。
我听见,贝大爷的收音机里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着这样一句歌词:不管浪活着,还是
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IE项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设置“贝大爷与人聊天"“贝大爷呵护三子”两个场景
来刻画人物,凸显主题。
B.文中三子因为智力因素受到众人嘲笑,但他对此习以为常,麻木不觉;贝大爷对他的默默
守护和其他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本文结尾写夏天护城河的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浪具备了生死的生命状态,引发了作
者关于生命的思考,凸显了文章主旨。
D.本文主体情节由对话构成,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叙述情节
更加集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三子并没有“麻木不觉”,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嘲笑他时,他闪出了怒容,猛喊一
声“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这表明,他能感受到人们的嘲笑带给他的刺激和伤害,并试
图对众人的嘲笑做出抵抗和反击。
故选Bo
7.对本文标⑥这一段贝大爷的回答分析不无砸的一项是()(3分)
A.贝大爷反复说"枪子儿可是长眼”"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枪子儿绕着你走”等话语,作者这样
安排意在表现农村出身的贝大爷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
B.贝大爷回答的语言主要由短句组成,极具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符合贝大爷的身份
特征,也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战场上自我安慰的心理。
C.这段话中"当官儿的后头督着""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等看似平静的叙述,表现了在那个动
乱的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苦难。
D.本文结尾有关"浪"与"水"的关系的哲思,与贝大爷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其实贝大爷的从
军经历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作者给贝大爷安排的这些台词意在表现贝大爷面对人生苦难时的乐观心态和无可奈何
的处境中自我安慰的心理,这是贝大爷的乐观坚强的表现,不是“浓厚的迷信思想”。
故选A。
8.本文集中体现了史铁生对生命本质和最具人性光辉深入思考的主题,本文是如何用贝大爷
的形象来表现这个主题内涵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贝大爷“平静释怀”的形象,他七十多岁,经历过战争、居住在破旧的老屋,
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它有多种具体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
热烈地感受和追求生命的各种形式。
②贝大爷“坚强乐观”的形象,他因饥荒而当兵时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回来;表现出作者
在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积极态度。
③贝大爷“热爱生活”的形象,他劝告三子要坚强活下去和结尾收音机里传出的歌词,表
现出作者对生命和未来怀有希望,坚强地活下去的思考。
④贝大爷“正直善良”的形象,着力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善
意与关怀是永恒不灭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的主旨相对集中,通过截取贝大爷人生中的两个片段,以及贝大爷与三子的关系,来
展示他的生命状态和面对苦难的态度,着力表现了他的正直善良、坚强乐观的品质,表达出作
者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它有多种具体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热烈地感受和追求
生命的各种形式。
①贝大爷''平静释怀”的形象,贝大爷居住在“两间破旧的老屋”;文中写“贝大爷七十
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贝大爷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
过来,竟奇迹般没留下一点儿伤残”,贝大爷七十多岁仍然在自食其力,平静地过着日子;他
经历过战争,却安然无恙地回来了,“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
岁好了就溜回来,种地,家里还有老娘在呢”。贝大爷经历丰富坎坷,如今却很普通人一样过
着平常的日子,心态平和,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它有多种
具体的存在形式,我们应该热烈地感受和追求生命的各种形式。
②贝大爷“坚强乐观”的形象,贝大爷当兵是为了帮家里挣钱,“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
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岁好了就溜回来,种地,家里还有老娘在呢”,他始终相信自
己心眼正,枪子儿也绕着走,“当了几回兵,哪回我娘也没料着我能囱冏着回来。我说,娘,
你就信吧,人把心眼儿搁正了,枪子儿绕着你走”,他因饥荒而当兵时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回
来;表现出作者在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积极态度。
③贝大爷“热爱生活”的形象,三子说自己也想喝敌敌畏时,贝大爷说他,“瞎说,什么
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结尾写贝大爷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歌曲
“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他劝告三子要坚强活下去和结尾收音机里
传出的歌词,表现出作者对生命和未来怀有希望,坚强地活下去的思考。
④贝大爷''正直善良”的形象,三子傻,人们都嘲笑他,欺负他,贝大爷却护着他,“'三
子!'贝大爷喊,'还不快跟我干活儿去?这群老“半边天”一个顶一个精,你惹得起谁?'贝
大爷领着三子挖地基去了”,着力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
怀是永恒不灭的。
9.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出现了叙事人称的转换,请分别说明并分析其效果。(6分)
【答案】①第一处是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把读者拉入对话的情境,使读者身
临其境,仿佛正在贝大爷面前听他的谆谆教诲,更直接地感受贝大爷正直善良、乐观坚强的精
神,增强感染力;
②第二处是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拉开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距离,叙述者有意''抽
身”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照自己的人生,有利于克制情感过分浓烈地抒发,使叙事变得更加
冷静客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是在叙述贝大爷和大家谈论自己参军的故事,故事末了是“大家”(即听众)听
完看着贝大爷想笑,作者这时把第三人称“大家”变换成第二人称“你”,把读者拉到了贝大
爷面前,成为了现场听众之一,缩小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为直接真切地感知贝
大爷正直善良、乐观坚强的品质,增强感染力。
②第二处是“我”在叙述自己的恋爱经历,把第一人称“我”变换成第三人称“他”,“我”
立即从故事中抽身出来,成为一个旁观者,具备了客观叙述的视角,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
的距离,使得其中悲伤痛苦的情感变得克制冷静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日:“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
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穗魅艇艇,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
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
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郑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
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一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为用,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日:"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题
里至左谓左主旦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脩周而求九鼎周之芨里内自电社与秦丕若归之大国夫
存值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
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日:"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日:"周
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
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
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
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萼三固
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
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
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
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一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
归之大国/
B.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
归之大国/
C.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
归之大国/
D.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
归之大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
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
“……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断开,排除CD;
“与秦”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不若”表假设,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B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
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B.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
的意思不同。
C.弊邑,弊,通"敝",意思是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
称,指颜率谦称周国。
D.与,意思是给予。与《鸿门宴》中的“则与斗卮酒"的"与"意思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B.正确。“危乎高哉”的“危”意为“高二句意:何其高竣,何其峭险!
C.正确D.错误,“与”意思相同。“则与斗卮酒”的“与”也是“给予”。句意:左右就
递给他一大杯酒。
故选D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
退兵。
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
决运鼎难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错误。原文“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
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可
知,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
违约责任推给对方。
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4分)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4分)
【答案】(1)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2)(臣)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
【解析】(1)“虽”,虽然;“衰”,衰微;“未可问也”,判断句式。
(2)“疾”,尽快;“所从”,从哪条路;“迁”,迁出。
14.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
②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
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
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
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可知,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
兵退秦救国。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
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
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可知,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
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
化险为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雒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
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
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
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
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魅魅艇翘,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
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喘惑乱,鼎迂到商朝,经历了六百
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
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部解,占卜的预言
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
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
“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
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
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实惠。
但愿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
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
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
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
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
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
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
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
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
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
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
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
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
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
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
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镁光堪∙⅛,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起笔不凡,先说洁白画绢之上现出风霜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原因,有力地勾勒
了画鹰的气势。
B.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画上的苍鹰,"耸身"写其动态,"侧目"写其静态,"光堪摘"描摹其饰件,
极为传神。
C.尾联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发出追问,何时才能出击凡鸟,即使血染荒原也在所
不辞,寄寓深意。
D.全诗章法严谨,托物言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画中苍鹰卓然不凡、展翅搏击的形态描
摹得淋漓尽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即使血染荒原也在所不辞”理解错误。“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
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
故选C。
16.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可以通过题诗来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和情感。
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风霜起”写
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
时的心理状态;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②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尾联“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希望画鹰能够变
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托物言志,借咏
“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起句用惊讶的口气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
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
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
的心理感受。“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苍鹰的眼睛和湖狮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
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
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这儿
句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
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
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
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
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托物言志,借
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
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两句,孔子提出了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
面形象作镜鉴的修养方法。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
(3)自古以来,梅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借写梅花抒发高洁的情志或隐逸的情怀的诗句
不胜枚举,如",wo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内自省也③连峰去天不盈尺④枯松倒挂倚绝
壁
⑤遥知不是雪⑥为有暗香来
示例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示例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盈""倚"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乡村社会的"兴"与"衰",基本可以这样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兴盛
应为"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黄金时代,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
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EJ趋完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
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
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中国乡土社会的"衰落”则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
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的极不协调,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
残;明朝的专制集权,窒息了中国乡土社会复苏的生命活力;清朝的黑暗统治,彻底使中国乡
上社会走向衰落。
要振兴乡村,我们就必须立下①的志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要在乡村
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中的
②,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③、天高云淡、风
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18.请在文中标注序号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愚公移山②陈规陋习③山清水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根据语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说明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有恒心,不怕困难,可用“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
行斗争。
第二空处,语境说“祛除乡村生活中的……”,结合前文的“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
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这里指的是“文化”,暗示我们要除
却乡村生活中的不好的习惯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用“陈规陋习”。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
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
第三空处,语境说“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
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这里描绘的是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图,可用“山清水秀”。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三句都是主谓句,主语均为偏正结构,谓语都是四字短语;
②内容相关,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
表现;
③语气一致,表现出作者的肯定之情。
④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助于突出肯定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构成上来看:
整个句子结构相同,“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以血
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
人心”三句话都是主谓句。主语分别为“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
“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都是
偏正结构。谓语分别为“稳定富足”“日趋完善”“深入人心”,都是四字短语。
内容相关,“经济生活稳定富足”“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分别从经济、
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表现。
另外,三个句子的语气是一致的,都表现出作者对于这几个方面的肯定之情。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
三个句子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意蕴深厚,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节奏鲜明,
整齐的句式增添了文章的气势美,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于唐宋时期经济、
政治、文化的肯定。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小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
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q,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
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3,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
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
%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
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
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③,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B.用在句首,加重语气。
C.与例句相同,都为动词,表判断。
D.代词,这样。
故选C。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一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3分)
【答案】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已沦为一种罢设,“白色污染”的治理
形势更加严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主干:“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然后让其余的修饰语单独成句,把“'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
沦为一种摆设”分别改为以“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限塑令”为主语的句子,即“外卖餐饮
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限塑’已沦为一种罢设”。
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使表达连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IO个字。(6分)
【答案】①“限塑令”实施之后②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③实行“以竹代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是说“限塑令”实施之前,“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此处是“塑料袋
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通过数字对比可知,此处是与上文时间的对比,可填:“限
塑令”实施之后。
②此处是一过渡句,紧承上文“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
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又与下句“但规模依然庞大”形成转折,可填“塑料制品
使用量在减少”。
③前面提到“以竹代塑”的计划,结合“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可知,此处是说具体实行“以
竹代塑”,可填:实行“以竹代塑”。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
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
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
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
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
儒家催人奋进,“拿得起”;佛家教人超脱,“放得下”;道家劝人依道,“想得开”。当今时
代潮头汹涌,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任何个人或集体,尤其是吾辈青年,都应以
拿得起的奋斗姿态为主基调,内修放得下的超然心态,外炼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方能乘风破浪,
勇往直前。
拿得起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是放得下和想得开的前提,我们当以奋发进取为人生的底
色。
拿得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个人信托资金贷款协议
- DB3502∕T 064.1-2021 建设工程电子投标保函平台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体设计
- 2024设备试用协议模板专业
- 2024工地专属食堂运营协议样本
- 2024年化室内装修协议模板
- 2024年养殖业饲料采购正式协议文件
- 物资配送课件教学课件
- 环形面积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考编外人员14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1月绍兴市2025届高三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 数学试卷(含答案)
-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DB64-T1746-2020
- 淀粉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控制
- 化验室安全操作
- MOOC 摄影艺术创作-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劳务外包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快消品品牌推广方案
- 安能代理合同
- 2024年公安机关接处警工作规范
- 皮带机维护与管理策略收藏
- 大型活动策划方案流程
- 2024届新结构“8+3+3”选填限时训练11~20(学生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