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
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
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
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
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
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
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
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
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
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
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
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
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
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砧砧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
煎饼硝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
大动肝火啊!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
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一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梁大娘
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
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
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
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大娘
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
子,几下便钱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我们一看,
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缗火红的绸布条儿。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
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
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这时,玉秀递
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
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
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
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橹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
“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
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
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
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
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
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
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
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
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
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
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
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
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
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
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
和宝贵”的思想品质。(6分)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
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一)(二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荣(节选)
孙犁
大家知道,源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
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
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禾很缺,这一带的男女
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
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
的各色各样的头巾。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渐渐东南面和西南面也响起炮来,证
明敌人已经打过去了,这里已经亡了国。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
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
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
那时候,是一声雷响,风雨齐来,自卫的组织,比什么都传流得快,今天这村成立了大队部,
明天那村也就安上了大锅。青年们把所有的枪枝,把村中埋藏的、地主看家的、巡警局里抓
赌的枪枝,都弄了出来,背在肩上。
枪,成了最重要的、最必需的、人们最喜爱的物件。渐渐人们想起来:卡住这些逃跑的
军队,留下他们的枪枝。这意思很明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压境,你们不说打仗,
反倒逃跑,好,留下枪枝,交给我们,看我们的吧!
先是在村里设好圈套,卡一个班或是小队逃兵的枪;那常常是先摆下酒宴,送上洋钱,
然后动手。后来,有些勇敢的人,赤手空拳,站在大道边上就卡住了枪枝。那办法就简单了。
这渡口上原有一只大船,现在河里没水,翻过船底,晒在河滩上•船主名叫尹廷玉,是个五
十多的老头子,他有一个儿子刚刚十五岁,名叫原生,河里有水的时候,帮父亲弄弄船,看
过飞机,割芦苇草。
这一天,割满了草筐,天也晚了,刚刚要杀紧绳子往回里走,他听得背后有人叫了他一
声。“原生!”
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穿着一件短袖破白褂,拖着一双破花鞋,
提着小镰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
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
“什么?”原生问。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枝枪。
原生问:“就是一个人?”
“就是一个。”秀梅喘喘气咬咬嘴唇,“崭新的一枝大枪。”
“人们全回去了没有?”原生周围一看,想集合一些同伴,可是太阳已经下山,天边只
有一抹红云,看来河滩里是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了。
“你一个人还不行吗?”秀梅仰着头问。
原生看见了这女孩子的两只大眼睛里放射着光芒,就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
了∙秀梅看了看自己那一把弯弯的明亮的小镰,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你不用来。”原生说。
原生从那个逃兵身后过去,那逃兵已经疲累得很,正低着头包裹脚上的燎泡,枪枝放在
一边。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秀梅也就跟着跑起来,遮在头上的小小的
白布手巾也飘落下来,丢在后面。
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我们也有一枝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
队!”
原生说:“也有你的一份呢,咱两个伙着吧!”
秀梅一撇嘴说:“你当是一个雀虫蛋哩,两个人伙着!你拿着去当兵吧,我要那个有什
么用?”
原生说:“对,我就去当兵。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救会。
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媳妇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了。
走了几步回头说:“我把草筐和手巾丢了,吃了饭,你得和我拿去,要不爹要骂我哩!”原
生答应了。原生从此就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士,背着这枝枪打仗,后来也许换成“三八”,现
在也许换成“美国自动步”了。
他登上自家的渡船,同伙伴们开走的时候,原生也不过望着那抱着小弟弟站在堤岸柳树
下面的秀梅和一群男女孩子们,嘻嘻笑了一阵。这不像离别,又不像是欢送。
从这开始,这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就在平原上夜晚行军,黎明作战;在阜平大黑山下砂
石滩上艰苦练兵,在孟平听那源沱河清冷的急促的号叫;在五台雪夜的山林放哨;在黄昏的
塞外,迎着晚风歌唱了。他那个卡枪的伙伴秀梅,也真的在村里当了干部。村里参军的青年
很多,她差不多忘记了那个小小的原生。战争,时间过得多快,每个人要想的、要做的,又
是多么丰富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民党军队弃战溃逃、骚扰百姓等种种行径,与百姓投身抗战、保卫家乡的积极行为形成
了鲜明对比。
B.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交代社会生活背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抗战现实,为后文原生挺身夺
枪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述二人商量夺枪的情节时多用语言描写,借助简明的人物对话,形象揭示了他们
的恐惧心理。
D.“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了”颇具意味,既有成功夺枪的喜悦自豪,也有调侃原生
的洋洋得意。
7.下列有关“夺枪”这一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梅发现河滩上带枪的逃兵之后,并没有贸然动手夺枪,说明当时她是心存顾虑的。
B.原生的一句“你不用来”,说明了在秀梅的鼓励之下,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
C夺枪后转身飞跑,急速离开,这是人的本能之举,真实体现出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
D.秀梅遇事有主见等品性在夺枪一事中得以体现,后来她能成为干部自然在情理之中。
8.小说中画线句子交代了原生等人参军的送别场面,试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
9.本文同《荷花淀》一样,体现了孙犁小说“诗意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6分)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不如归去"谈"卞之珊
槐花满地,时节又近初夏了。刚才读芦焚先生的《里门拾记》,见有一条注,解释文中的”
光棍抗锄”:文人们叫做“不如归去”的那种鸟。虽只是乌的叫声,一种人听了奋起耕作,一种
人听了伤春思乡,连耳朵也竟有这样大的差异。
我觉得很有意思。"光棍抗锄”当然就是"割麦插禾”。书本里说布谷与杜鹃②有别,不过
也说很相似,《辞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麦插禾""不如归去"两种乌相混了,即使有考据癖的文
人骤然间也不会分得清楚吧。记得我曾经想写一篇历史小说,其中的核心,一个场面,是如此: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
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令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人仿佛说是“花好稻好”。花,读
ho大约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无问题,即水稻,江乡自然有水田。这两种说法,
与芦焚先生的“光棍抗锄”俱未见于典籍。典藉中有的,除“布谷”“割麦插禾”以外,还有
“麦饭熟”"脱却布裤“郭公”等。而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地
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不过千差万别,都由于耳朵不同吗?其实,芦焚先生之意,
在于环境,在于生活环境的差别吧。
农人在田间,旅人在道旁。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这里有两个人,虽然在一处,毕竟环境不同。但在我看来,即便“割麦插禾”与“不如归
去”是两种观念,也未尝不可以联在一起:春去也。见麦浪滚滚,旅人想起了多风波的江湖。
你看,那边一个农人在檐前看镰刀哪。数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乡收麦早,或许
庄稼人已经赤脚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来着?叶落归根,不如归去吧。“不如归
去”一语,不见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见得不是俗子的口头语。即使是雅士说的我也有
话可说:
当此时也,道上的过客或许是一个坐在轿子里的官老爷,不禁想,人生一梦耳,四处奔波,
所为何来?为五斗米折腰实在犯不着,即使位居一品,在京华尘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
见那个庄稼汉倒快乐自在,坐在茅屋的门槛上,捧一碗黄梁。你闻闻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种
田好,“守拙归园田
然而,“割麦插禾”多少带点振作的情调,而“不如归去”却不免消极呢。不错,这还是
环境差异,不过哀乐是相依为命的。我曾经说过,这可以作为补充,而“杜宇”只合永远啼血,
要知道:
谁说杜宇归去乐,
归来处处无城廓。
更不要说这个,就连你“郭公”,哪怕你“郭公”:
郭公,郭公!
天雨蒙蒙,
促农耕陇。
城南战骨多,
野田变作丘与垄。
郭公,郭公!
何地播种?
弄到这个地步,哪怕你“郭公”,就连你“郭公”也无可奈何吧?''感时花溅泪”,即使不“恨
别”,乌亦“惊心”。这又归于一,同归于悲了。
不过,时至今日,啼血的子规到底是绝种了也说不定,因为“不如归去”现在仿佛只活在
书本里,而''割麦插禾”的子孙戚族还活在各地农人的口头。各地农人的口头开出了一朵朵各
式各样的小花。哪一天把它们搜集起来当标本,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这一朵朵单
纯的
小花将是一个个小窗子开向各种境地:水田,桃园——我想从你的里门望望看,芦焚先生,
你的门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经拟过一篇社会论文的题目:布谷声里听出的各地社会背景。
可是为什么不能从旁的鸟声里听出来呢?为什么从旁的鸟声我们听不出这许多花样?这种
鸟声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应乃小异大同了。人总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
个别的人来了。芦焚先生与我有过好几面之缘,此刻想必在河南乡下吧?李广田先生,齐人也,
是我的熟人,现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乡饭,住在东邻,和我天天见面。过几天可以听到布
谷声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芦焚先生在这里,我们三人同行,忽听得一声"布谷":
“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
“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
“花好稻好”,我想。
唉,江里的鱼汛该过了好几种了;竹笋该已经老了,高过人头了:青蚕豆该已经上市了吧?
这里倒已经上市了。我不喜欢北方这种讲究办法,把青蚕豆去皮,疏疏几瓣的炒肉片,就不能
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莱,细葱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来一碗吗?也许毕竟是文人吧,我又想
起了"不如归去
(有删改)
文本二:
“真”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的文字,文章毫无生机,是呆滞的。那么怎样到达散文
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语言本身,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场”。“在场”
既指身体在场,也指心灵敞开,与现实同在。
(节选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场与见证》)
【注】①作者1936年写于济南。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日
夜鸣啼。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于体察生活,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情景“杜鹃鸣啼”进行创作,其作品体现
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B.作者认为“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两种观念可以联在一起,但毕竟雅士、俗子有别,在
古代"不如归去"属雅士之言。
C.作者认为,“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这与唐代诗人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杜鹃”
的意象内涵一致。
D.“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原有振奋之意,但战乱频仍,“何地播种?”又令人悲伤无奈,暗
合作者身处动荡时代的感受。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初夏时节、槐花满地开篇,营造氛围,以芦焚先生的注解,巧妙点出"杜鹃鸣啼”,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B.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故乡的杜鹃鸣啼之音,结尾提及家乡的事与物,以小见大,字字关情,
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情结。
C.文中加点词“活书本”,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现实生活里有丰富鲜活的内容,意在批
评文人们对生活缺少观察。
D.文章想象丰富,画面感强;语言特色鲜明,既有口语化的表达,也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表现
手法灵活多样。
8.文本一《“不如归去"谈》一线成文,层层深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9.文本二主张散文创作要“在场”,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6分)
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史证
聂鑫森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
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
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
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
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
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了,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
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
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
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
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
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
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
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
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
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沈
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沈先生,
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
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
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
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
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
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孙中“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
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
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
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
少0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
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
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
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
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
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
《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
“是一,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
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
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
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
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
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
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
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
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
I).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
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
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
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
1).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
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
8.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9.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齐鲁名校大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始皇将死(节选)
郭沫若
他在巡游的途中早就消瘦得很厉害,血色也不好,时常便闭,特别是睡眠不能安稳,时
常梦见些海产的怪兽怪鱼来和他打仗。结核菌早就是侵犯了他的本来是不健全的脑膜的,不
幸他在渡平原津的时候又有羊儿疯的发作,而头又跌打在了青铜冰鉴上,大脑与脑膜和前头
骨生了冲击,结核菌的威势乘着这外伤便突然地急进了起来。这是不治的病,大约在两三礼
拜之内便要死,秦始皇帝实在是得到了这死的预感了。
在头一两天,热度虽然高,但意识还清醒,李斯、赵高等虽然屡次劝他息下来在途中将
养,但他没有听从他们的话,他仍然是叫人兼程前进,连夜间都不准休息。他的目的是想早
赶到咸阳把扶苏召回来付以后事。他晓得扶苏一回来,一定是要除去李斯这一批人的。但在
第三天的清早,意识便有点昏蒙起来了。他更预感到他会赶不到咸阳便要丢命。他便背开了
人,自己亲笔写了一封木简的手诏给他的长子扶苏: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不幸归途疾发。今命在旦夕,其以兵属蒙恬,与
丧会咸阳而葬。
连丞相李斯都没有让他知道,只叫管符玺事的赵高把木简拴好了,盖上了封泥,赶快派
专使送到上郡去,从此以后他便陷入于昏睡状态里去了。
热度照常是高,在车上滚来滚去地睡不安稳,颈子是硬直着的,牙齿不断地锯着,两个
膝拐弯起来总是没有拉直过。杀人如麻,威加海内的这位大皇帝,到了这田地也委实可怜。
他时而好像安静了一下,但时而又突然发出吃语来。
“父亲,父亲,你饶了我,你饶了我。……啊,燕太子丹,荆轲,田将军,你们把头首
顶在你们的颈上去吧,不要那样骇人。……两位小弟弟,你们口里为什么流血?呵,鼻子里
也在流血啦,眼睛也在流血啦,怪可怜的,是谁把你们打伤了?呵,你们的脑袋子是破了的,
脑浆子也在流呵,怪可怜的。你们……你们不要一次那样多的人涌来打我啦,哦,你们有四
百六十几个!……你们怪不得我,你们去找李斯,你们去找李斯。……你们要放火?要烧阿
房宫?要烧死我?赶快把你们手中燃着的竹简熄掉罢,那不是书吗?……你们怎么要拿来烧
了?那不是书吗?……”
像这样没有联络的一些喏语,使一些亲幸的宦者们个个都害怕,不愿意和他同车。在第
四天上他们率性各自来了几乘车在前后左右跟着,让秦始望一个人在那握轿车里裤着。
秦始皇就这样在半死半活的状态中被人遗弃着的时候,他所预感着的阴谋在李斯、赵高
之间却活跃了起来。赵高把始皇写给扶苏的手诏扼着没有发出,他主张立胡亥,便和李斯串
通起来,把那诏书的内容完全改换了。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可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动十有余年矣,
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
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
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他们在这通假诏上是费了一番苦心的。秦始皇名政,秦人连“王"字都要避讳,正月是
改称“端月”。他们却用了“匡正”这个动词,故意来犯讳,表示是秦始皇自己的口气,使
扶苏和蒙恬不得怀疑。他们把诏书改了,但也不敢立地发出,怕的秦始皇万一会恢复转来。
他们照常是昼夜兼程着,在昼间要打间的时候,总要去看秦始皇一次。起初看见他时常在痉
挛的状态中,但到第五天来呈出了麻痹状态了。身体的痉挛缓和了下来,吃语也不发了,眼
睛是凝着的,身子是瘫着的,除掉鼻孔下微微有点不整的气息之外,和一条死尸全无差别。
乌鸦对于尸臭特别敏感,在人未死的前几天它们早就要闻着。每逢秦始皇的振琼车一停,总
和李斯、赵高要来看秦始皇的死活一样,乌鸦也时而飞来在他的车顶上盘旋。乌鸦的叫声和
李斯们心中笑声是唱和着的。
就那样在第五天的夜里赶到了沙丘,大家都赶得很疲乏,以为秦始皇是没有知觉的,便
不约而同地主张在沙丘过夜。
在沙丘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李斯和赵高两人跑去把镉琼车打开来,看见始皇的右耳流
着黑血,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经硬得和石头一样了。
结核性的脑膜炎论理是要支持三两礼拜的,但秦始皇为什么那样早死了?这除胡亥一个
人而外,连李斯赵高都不知道。不用说当时也没有人验尸,自然更说不到尸体解剖。假如是
在现代,解剖的小刀是可以发现出秦始皇的右耳里面有一条三寸长的铁钉的。
1935年9月24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得了好多种病,便闭、多梦、结核性脑膜炎等,他预感到了死亡,写出
秦始皇疾病的严重。
B.李斯、赵高劝秦始皇将养身体,但秦始皇察觉到了二人废立的阴谋,仍叫人兼程前进,写
出了秦始皇的警觉。
C.赵高未发出秦始皇写的手诏,而是与李斯勾结,改写诏书,且在用词上颇下功夫,表现了
赵高的奸诈与狡猾。
D.乌鸦的盘旋预示着秦始皇即将归天,乌鸦的叫声与李斯、赵高的迫不及待相应和,让人感
到一种奸人得逞的悲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是一篇历史小说,但作者虚构了不少细节,掺入了不少现代词语,充满了想象力
和创造性。
B.小说通过秦始皇的吃语回顾了他一生的杀戮、焚书等事件,这样的描写笔墨经济,用较简
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非常典型。
C.“亲幸的宦者们个个都害怕,不愿意和他同车”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主要表现了秦始
皇疾病症状的可怖。
D.小说塑造了一个残暴而警觉的秦始皇的形象,但最终却在深重的病病中被其子杀害,颇有
讽刺意味。
8.秦始皇写的诏书和李斯、赵高改的诏书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
析。(6分)
答: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秦始皇这一形象的。(6分)
答: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高考热身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
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
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
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
子”。
那个痛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
抓药。那个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
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
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
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一一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
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
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
咱得还。咱得还上。”
“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
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
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一一《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
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
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一
“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
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魂麻油的灯
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
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
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
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
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
的影子一一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
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一一“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
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一一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
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
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
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一一我们当地管土匪
叫“任儿”。三爷爷变成了“林E儿”。
“这个林任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一”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
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仁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
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一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
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一一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
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
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一一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
埋下林任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任儿已经不知去向。
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
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
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
要看护好他。
“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
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
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任儿脱逃这件事儿
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
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
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
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
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
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
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
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
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
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
的手上。
“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
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一一是这样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
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
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
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几
C.跟奶奶对林生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任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任儿还抱有
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
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
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
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
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
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
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
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
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一一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
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
8.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仁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
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
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
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
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
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
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
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
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
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
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
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
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
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
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硝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
煎饼植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
大动肝火啊!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
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一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梁大娘
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
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
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
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大娘
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
子,几下便较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我们一看,
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给火红的绸布条儿。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
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
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这时,玉秀递
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
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
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
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橹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
“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
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
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
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
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
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
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
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
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
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
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
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
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
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
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
和宝贵”的思想品质。(6分)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
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6.A(A项“主要原因是沂蒙人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错,主要原因是想省
钱)
7.B(B项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
8.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②无私奉献,
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③坚守信义,一诺千
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
一诺千金。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
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
的吃苦耐劳。
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
诚的人性。
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6分。
答对一条2分,答对三条得6分。其它答案,如分析“侧面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华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学前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单元说课稿8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高中数学单元说课稿
- DB51-T 2965-2022 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物种鉴定规范
- 单元说课稿6 化学动力学-高中化学单元说课稿
- 7.2服务社会(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 小青瓦发货合同范例
- 塑胶场地修补合同模板
- 商超专柜合同范例
- 定做工装合同范例
- 诺如病毒应急演练方案
- 汽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 沪教版小学语文古诗(1-4)年级教材
- 2024年上海高考英语考纲词汇表完整版自然科学
- DB23T 3676.4-2023 室内运动冰场制冰要求 第4部分 冰盘
- 食堂员工安全知识培训
- 《西游记》中的文化传统
- 金融产品培训课件
- 认知觉醒 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
-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查房课件
- 国家临床版3.0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