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鉴赏本次提供的材料是一篇复合文本,由两段文言文组成。这两段文本都涉及到古代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即谋略。它们都围绕着战争的策略和智慧展开,主题与《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等经典文学作品相关,这些作品也展现了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在选材方面,这两段文本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第一段文本选自《百战奇略》,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的军事著作。而第二段文本则选自《李卫公问对》,这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军事问答的军事著作。这两部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古代战争的智慧和策略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设问方面,除了前面的题目外,简答题还考查了“原因”这一主题。这需要学生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理解不同的观点,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素养。总的来说,本次提供的文本与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出题思路非常相似。在选材上,两份试卷都选择了《百战奇略》和《李卫公问对》这两部军事著作;在设问上,除了前面的题目外,都考查了“原因”这一主题。因此,可以说这次文言文试题基本上是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翻版。此外,这两段材料所选的战例是李靖攻打东突厥的一场战役。第一段材料记叙了这一战役的经过:李靖在奇袭突厥后,利用颉利请求投降的机会,趁突厥人放松警惕时,偷袭并大败突厥。这场战役直接消灭了颉利部落,使东突厥这一大唐北边的最大威胁直接消失衰亡。而第二段材料则补充说明了李靖不顾唐俭安全偷袭突厥的原因。这两段材料内容巧妙关联,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这场战役成功的原因。这些选文故事生动、分析视角独特,且文字较为浅易,适合作为高中毕业生的考查材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①,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回遇其斥候回千余G皆俘田以随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语文试题第7页(共11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B.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出C.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14.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3分)【解析】10.CEG考生可通过文句大意、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等进行断句。文句大意是:李靖指挥军队急速行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随同唐军一起前进。文句开始部分的“疾进”翻译为“快速前进”,与汉·刘向《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的用法相同,故B处不能断,断C处。“行至阴山”和“遇其斥候千余”都是动宾结构,主语为军队。且“遇其斥候千余”一句是定语后置,与《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用法相同,故断EG处,不能断F处。“皆俘以随军”句式可关联到初中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出一言以复”,所以H处不能断。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CEG。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避免心存侥幸。11.A【选项分析】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而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则指保全,二者意思不同。错误。B行人,文中指使者,《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则指被征调去服兵役、劳役的人,二者意思不同。正确。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正确。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而《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指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二者意思不同。《逍遥游》选段现在选入初中教材——“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正确。12.D【选项分析】A、材料一第一行“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原文本句的意思是:“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正确。B、材料一第四行“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费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和“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句,意思分别是“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和“李靖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因此B项正确。C、材料一第六行“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和“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原文本可以看出李靖是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正确。D、材料二第一行“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意思是“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他和突厥头领会见之机发动突袭,从而击败突厥。人们都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而第四行中“唐俭小义,陛下何疑?”的意思是“像唐俭这样的事,夜是小义,陛下又何必怀疑呢?”从李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唐俭这样的事,是为了消除国家大患而顾不得的个人小情义,因此“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是错的。选项的表述不是李靖的意思。13.答案:(1)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而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意。(2)周公为维护大义除掉犯罪的亲属,何况一个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无疑了(确然无疑了)。14.解析:①战争中机不可失;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行,李靖回复副将张公瑾的话“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可知原因之一是战争中机不可失;材料二李靖回复唐太宗的这段话“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可知原因之二是料定唐俭必定不能用言辞说服突厥归顺。筛选、归纳整合可知原因之三是李靖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趁机突袭,这是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材料二: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治强岂独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危哉楼A子之B计C是愈疑D天下E而何慰F秦之心G独不言其示H天下弱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财物,与《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答其谢意”中“赂”的意思不同。B.媾,交互为婚,文中指讲和:“从秦为媾”意即“依从秦国要求与之讲和”。C.东,作状语,往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东”的用法相同。D.玺,君主大印,“效玺”的意思是国君献出自己的大印,表示臣服于对方。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虞卿看来,当下秦国是因为军队疲倦而停战,赵国如把秦国凭借实力都无法攻取的城邑送给秦国,将助长秦国攻打自己的气焰。B.楼缓向赵王指出,秦国和赵国如果结怨,那么其他国家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可见楼缓并不认同虞卿的观点。C.虞卿认为,可以利用秦国和齐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秦国索要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帮助,以缓解来自强秦方面的压力。D.赵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在虞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尚未返回时,秦国就已派遣使者到赵国求和,赵王因此赏给虞卿一座城邑。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2)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5.“强秦时代该如何持国”,虞卿、楼缓和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各有见解,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材料二: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此[A]之流[B]未易[C]悉数[D]可谓[E]进苦口之药[F]石[G]针[H]害身之膏肓。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词义不同。B.“副之以实”在文中与“济之以虚”相对,其中的“副”是辅助、补助。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D.“深切”指的是“真挚恳切”,与现在说的“深切怀念”意思是一样的。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认为授给爵位应该慎重、珍惜,因为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以后的流弊肯定严重。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但是陆贽多次直言谏诤,德宗心里也不高兴。C.苏轼赞赏陆贽才能本来就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D.苏轼认为如果陆贽能改变向德宗进谏的方式,那么德宗也许就能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可能会再现。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10.对于材料二提到的“用人听言之法”,材料一中陆贽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闱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有删改)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猝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有删改)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称制A下B令C不出D房闱E之间F不得不委用G刑人H寄之I国命。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在文中为“到”“至”的意思,与“迄今为止”“迄未成功”中的“迄”意思相同。B.殷,在文中为“众多”的意思,与“殷切”“殷实”“殷红”中的“殷”意思不同。C.所以,在文中是“……的原因”之意,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D.之,在文中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的“之”用法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邓太后的史实,可知女主临政,让朝臣不便到帷幄议事,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可能性。B.材料一并未否认某些宦官的正面贡献,比如孙程、曹腾等宦官也曾建功,但还是深刻认识到宦官干政的严重问题。C.材料二认为君主意识到自己深陷宦官控制而不可自拔时,再想让疏远的大臣如身边的宦官一样和自己亲近已不可能。D.材料二认为,宦官之患甚至胜过女色之患,因为如果君主醒悟,还可以撵走为患的女子,而为患的宦官却不易除掉。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2)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1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痛陈宦官之祸,但祸患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求贤令》)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相同。B.“属”意思是委托、托付,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含义不相同。C.“生得”意思是被生擒,与《苏武传》“虞常生得”中的“生得”含义相同。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19.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①,侯生曰:“公子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②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文本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节选自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注】①侯生,即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②如姬,魏王妃子,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三年欲求报其父仇都没有实现,最终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实现了她的夙愿。20.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魏王恐A使人B止C晋鄙D留军E壁F邺G持两端H以观望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车盖,与“倾盖如故”的“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中的“盖”不同。B.约,置办,与“博观约取”和《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中的“约”意思不同。C.矫,假托,“矫魏王令”,意思是假托魏王命令,类似用法还有“矫诏”“矫旨”“矫制”。D.乘,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氓》“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不同。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如以肉投虎,但“与赵俱死”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B.综观两个文本,信陵君能在秦国严正警告的背景下挺身救赵,归根结底是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C.文本二开篇“未足以”三字,用得颇具匠心,它说明作者对信陵君救赵既不是全面肯定,也并非全面否定,而是要进行客观的分析。D.文本二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进行指责,并给他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24.文本二诛“信陵君之心”,认为信陵君“知有婚姻”,却忽略了其他,请细读文本二并简要分析信陵君忽略了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与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与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25.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不同。B.“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C.“欲立王子之在国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句式相同。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C.秦国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齐王请子良出使秦国,解决了燃眉之急,最终齐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东地。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29.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①,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②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③,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④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3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3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34.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3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词义不相同。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相同。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乘”含义相同。3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败。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37.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8.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3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4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43.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4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4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4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4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48.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坛①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材料二: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②。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节选自《国语•周语下》)【注】①坛:通“陨”,坠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钟。4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辛余靡振王A北济B又反C振D蔡公E周公F乃侯之G于西翟H实为长公。5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即车右,也叫“参乘”“骖乘”,指乘车时在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B.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发出合乎这一音律的大钟。C.所胜,指力所能及,其中的“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意思相同。D.济,文中指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5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难忘故土,于是创作了西方的音乐。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并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B.乐由心生,人的内心受到触动则外化为声音。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观察对象,反映出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C.单穆公认为,钟声是让耳朵听的,如果耳朵听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钟声了。耳朵能辨别的清浊之音,也不会超过个人能力。D.钟铸成后,伶州鸠用“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提醒周景王不要违背民意,更不能做恶,免得遭到众人的反对而被厌弃。5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2)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53.结合材料二概括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钟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羊祜,字叔子。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时高贵乡公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逌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卫将军。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①,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②,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选自《晋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孙皓闻羊陆和交以诘于抗,抗曰: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亲仁善邻者,国家之事;出奇克敌者,将帅之职。羊陆以将帅之职而修国家之事,此论者所以讥其失御也。窃谓不然。兵固多术矣,有以力相倾者,有以智相倾者,有以德相倾者。秦汉以来,惟知诈力,而不知所谓以德相倾者,是亦出奇而已矣。何名为失节哉?(选自唐庚《三国杂事》,有删改)【注】①孟献,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外交家、政治家。②晏弱,即晏桓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5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汝南和逌以忤A意见B斥C祜D在其间E不得而亲F疏G有识H尚焉。5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祜,未就”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就”词义不相同。B.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C.“不之名也”中的“名”与“合抱之木”(《〈老子〉四章》)中的“木”,两者用法相同。D.过,超出,与“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中的“过”词义相同。5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镇守南方时,善于为政,他开设了学校,安抚远近,听便投降的吴人留下或离开,禁止长吏忌讳前任而经常毁坏旧官府。B.羊祜派孟献、晏弱进占吴国险要之地,开建五城,收取肥沃的土地,每次与吴人打仗,公开交战,不实施偷袭的计谋。C.羊祜割了吴国百姓的谷子做军粮会据实补偿;打猎不过本国地域,若猎物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就归还吴人,吴人都心悦诚服。D.羊祜为人有雅量,当敌方将领陆抗生病时,羊祜赠其药,大多数的陆抗部下不相信羊祜好意,只有陆抗坚信羊祜不会下毒。5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2)亲仁善邻者,国家之事;出奇克敌者,将帅之职。58.材料二中一般人对“羊陆和交”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国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王知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言秦王曰:“公仲①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材料二: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②。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5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6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意思不同。C.殆,大概。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中的“殆”意思相同。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6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6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63.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材料二: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节选自《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6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陈A而后B击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股G门官歼焉6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6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死守“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不接受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B.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的军事原则,展现了他透辟的军事作战理论,也批评了宋襄公的迁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C.秦国要进行军事扩张,在朝廷上展开论辩,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D.两则材料都在论述战略,材料一子鱼认为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不能墨守成规;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6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2)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68.材料二中,司马错和张仪的分歧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材料二: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①,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节选自刘知幾《史通·直书》)【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6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7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7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C.刘知幾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D.刘知幾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7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73.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注】①管子,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节选自《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贾谊)》)74.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
畜:通“蓄”B.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振:通“拯”C.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D.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7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汉之A为汉B几四十C年矣D公私E之积F犹可G哀痛76.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指懂得、知道,与《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词义相同。B.即,指如果,“当与秦相较”的“当”指倘若,如果,二者都表假设。C.相乘,文中指交互侵袭,与现在数学里的“相乘”含意不同。D.不足,文中指缺点,与成语“不足为训”的“不足”含意一致。77.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与《伶官传序》中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的“贼”都是指盗贼。B.被,指遭遇,与《屈原列传》的“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含意不同。C.有时,文中指有时间限制,与《巫峡》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有时”的含意不同。D.饥穰,指饥荒,“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表示进来,两者用法相同。78.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经典论断。B.《论积贮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C.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D.贾谊在文章中毫不隐讳地书写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79.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80.本文写了汉初种种让人心惊的社会乱象,明确了积贮贵粟的必要性,作者认为积贮贵粟有什么作用?材料二: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汉书·晁错传·论贵栗疏》)81.下列对文本二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不避:不躲避B.盗贼有所劝
劝:鼓励C.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乖:违背D.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县官:政府、朝廷8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亡择也。8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指被抛弃,“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B.长,指养育,与《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长”词义不同。C.余力,指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词义与“不遗余力”的“余力”相同。D.人情,文中指人与人的情分。与《报任安书》中的“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的“人情”词义相同。8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在早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朝”,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B.再,指再次,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的“再”意思相同。C.文采,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文中形容华丽,与“文采斐然”的“文采”意义不同。D.交通,指交往,结交,与“叶叶相交通”的“交通”意义不一样。85.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B.文本二作者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C.文本二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D.文本二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8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2)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87.文本二作者在说明问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文本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演练
-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及护理
- 广州电影院租赁合同样本
- 美发师形象设计合同
- 铝单板施工合同住宅小区外墙翻新
- 客户索赔管理办法合同管理
- 网络安全销售合同评审指南
- 体育馆自来水施工安装协议
- 石化弱电工程安装协议模板
- 商业综合体人防设备施工合同
- 期中核心素质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Photoshop图像处理》5.《滤镜特效技巧的学习》试卷
-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2 求代数式的值 教学课件
-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 课件
- 华为HCIA OpenEuler H12-611认证必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无机化学》课件-第7章 配位化合物
-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10 ai ei ui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作业设计
- 2024秋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大作业参考答案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90
- 第五单元圆(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