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预评报告书_第1页
2#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预评报告书_第2页
2#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预评报告书_第3页
2#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预评报告书_第4页
2#机组烟气超低排放项目预评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建设项目概况 01.1项目名称 01.2项目性质 01.3建设规模 01.4建设地点 01.5建设单位 01.6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 11.7岗位设置及工作制度 41.8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 52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设施评价 82.1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性质 82.2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特征 82.3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2.4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接触水平 112.5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结果 112.6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评价结果 152.7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结果 163综合性评价 213.1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 213.2建筑卫生学评价 243.3辅助用室评价 253.4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253.5职业卫生专项投资评价 264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建议 274.1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274.2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议 275评价结论 295.1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分类 295.2评价结论 291建设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2号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2项目性质技术改造1.3建设规模通过氨喷射系统改造、催化剂改造、反应器改造等实现NOx排放浓度低于50mg/m3。1.4建设地点1.4.1地理位置该项目位于河北华电石家庄鹿华热电有限公司厂区内,项目所在地地理坐标:北纬37°53′,东经114°10′。1.4.2周边关系该公司位于鹿泉区南约2.5km处大李庄村西北,西南侧为下聂庄、引岗渠,北侧为杜家庄,东北侧4.5km处为鹿泉污水处理厂,东距石家庄市约11km。四周道路情况:西侧、南侧为山前大道,北侧为杏苑路,东侧为五道口大街,该公司位置符合石家庄市和鹿泉区城市规划。该公司所在区域不属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地;该公司不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周围无学校、托幼儿园、人口密集居住区,不是自然疫源地。1.5建设单位河北华电石家庄鹿华热电有限公司

1.6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1.6.1还原剂制备系统原氨区为2台机组公用,配置2个容积为95m3的液氨储罐,本次改造每台机组增加96kg/h氨耗量后氨罐储量仍可满足两台机组5天的液氨需求,但无事故备用罐,因此本次改造氨区增加1个95m3液氨备用储罐。原设计单台蒸发器的设计出力为700Nm3/h,按满足2台机组入口550mg/m3、出口50mg/m3要求进行设计,本次2台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要求单台机组蒸发器的设计出力为910Nm3/h,考虑到改造后液氨蒸发器将无备用,故新增1台液氨蒸发器,鉴于此次氨耗量增加较多,为确保供氨稳定性,增设1个氨气缓冲罐,与原氨气缓冲罐选型一致。此外,本次改造将流通介质为液氨的阀门、管道均改为不锈钢,螺栓螺母采用不锈钢,对氨区管道进行保冷、保温,对供氨管道加装蒸汽伴热。现有氨区废水收集池容积较小,需更换废水泵以满足消防排水要求。考虑氨耗量增加,需对管路系统、调节阀等进行局部改造。1.6.2氨喷射系统改造原设计稀释风机流量3500m3/h,两用一备,无法满足改造后稀释风量(8300m3/h)需求,因此将原有的稀释风机全部更换为流量更大(Q=4150m3/h)的稀释风机。对喷氨格栅、相应管道及阀门、仪表等进行更换,确保反应器入口喷氨与烟气混合均匀,采用新型喷氨格栅型式,每炉更换新型喷氨格栅装置2套,每炉更换氨/空气混合器2套。1.6.3催化剂改造对反应器进行加宽使每层催化剂由原本的6×8个模块布置调整为6×9个模块布置。原设计采用平板式催化剂,单台机组催化剂量为339m3。2014年进行备用层催化剂加装工作,每台机组增加催化剂144.6m3。此外,2014年每台机组更换了30个第一层催化剂模块。由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原催化剂化学寿命为16000h,至今已运行三年半,催化活性已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本次改造进行更换。经核算本次改造每台机组需新催化剂404m3(包含2014年更换的30个第一层催化剂模块),将新增的催化剂布置在第一层、第二层以及第三层催化剂外扩部分。考虑到此方案2014年每台炉已更换的板式催化剂55.2m3,本次改造可以直接全部利用,故每台炉需新购板式催化剂348.8m3。改造后,可满足催化剂布置和检修的要求并保证原有催化剂+新增催化剂的整体使用寿命为24000h,催化剂总量为562.75m3。1.6.4反应器系统改造原SCR反应器位于省煤器和空预器之间,采用高灰型单炉双反应器结构布置型式。本次改造将反应器本体整体往炉前移动0.5m,将炉后侧反应器向炉后侧外扩1m,同时需对反应器出入口连接烟道进行改造。此外,考虑到原反应器顶盖型式设计不利于流场均匀分布,实际运行中首层催化剂入口流场均匀性较差,脱硝催化剂靠近炉侧磨损较为严重,因此将对反应器流场进行重新校核优化,对SCR反应器顶盖进行改造,同时反应器本体以及反应器进口连接烟道均需进行相应改造和保温。2号机组原配置声波与蒸汽吹灰器联用方式,每层催化剂布置4只声波吹灰器与3台耙杆式蒸汽吹灰器,2014年烟气脱硝加装预留层工程已安装备用层声波吹灰器和蒸汽吹灰器,故该项目不需增加吹灰器。但由于本次改造反应器向炉后侧外扩1m,各层靠近反应器炉后侧的蒸汽吹灰器需进行位置调整。1.6.5供电本次改造反应区电气系统改造涉及稀释风机增容,新增电耗约7kVA(单台机组),新增负荷在其设计预留范围内,因此本次改造电气系统不涉及改造。本次改造氨区电气系统包括遮阳棚扩建区的照明电源、热控电源和检修电源,新增耗电较少,直接引自原有氨区MCC,因此本次改造电气系统不涉及改造。1.6.6供汽该项目用汽依托原有蒸汽供应系统,本次不涉及改造。1.6.7供气该项目用气依托原有空气供应系统,本次不涉及改造。1.6.8给排水该项目用水主要是液氨储存区域需要少量工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工艺生产用水由厂区循环水系统提供,生活用水由厂区生活用水管网供给。该项目氨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氨区在液氨储罐上空设有遮阳棚,液氨储罐的冲洗、冷却喷淋用水、氨吸收槽废水经排水沟排入废水池,纳入厂区废水处理系统,遮阳棚外雨水排入电厂雨水管网,本次改造需更换废水泵以满足消防排水要求。该项目主要工程内容见下表。表1-6-1主要工程内容序号主要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内容1还原剂制备系统新增:液氨储罐1个、液氨蒸发器1台、氨气缓冲罐1个改造:将流通介质为液氨的阀门、管道均改为不锈钢,考虑氨耗量增加,需对管路系统、调节阀等进行局部改造。利旧:原有液氨储罐2个、卸料等设备设施、DCS控制系统等。2氨喷射系统将原有3台3500m3/h稀释风机全部更换为流量更大(Q=4150m3/h)的稀释风机,更换新型喷氨格栅装置2套,更换氨/空气混合器2套。3催化剂对反应器进行加宽使每层催化剂由原本的6×8个模块布置调整为6×9个模块布置。4反应器系统将SCR反应器本体整体往炉前移动0.5m,将炉后侧反应器向炉后侧外扩1m,同时需对反应器出入口连接烟道进行改造,各层靠近反应器炉后侧的蒸汽吹灰器需进行位置调整。5供电脱硝装置区电气系统涉及稀释风机增容,新增耗电约7kVA(单台机组),新增负荷在其设计预留范围内;氨区电气系统包括遮阳棚扩建区的照明电源、热控电源和检修电源,新增耗电较少,直接引自原有氨区MCC。6供水更换废水泵以满足消防排水要求,供水系统依托原有。7供汽依托原有8供气依托原有1.6.2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辅料及产品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为烟气、氨和催化剂。表1-6-2原辅材料一览表序号名称化学成分含量规格用量货物形态包装方式储存地点1烟气详见表2-3-21171800m3/h气————2液氨氨含量99.6%1250t/a液罐装液氨储罐3催化剂催化剂以TiO2(含量约>80%)作为载体,以V2O5(含量<3%)作为活性材料,以WO3(含量约<10%)作为辅助活性材料562.75m3(化学寿命为24000h)固袋装——表1-6-3脱硝系统入口烟气参数项目单位设计值备注烟气量m3/h1171800标态、湿基、实际O2设计烟气温度℃370烟尘浓度g/m335标态、干基、6%O2NOxmg/m3700标态、干基、6%O2SO2mg/m34672标态、干基、6%O2SO3mg/m347标态、干基、6%O2O2%4.27干基H2O%6.821.7岗位设置及工作制度该项目改造后不需增加定员,依托原工作人员即可。生产运行岗位实行五班三运转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33.6h,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要求。表1-7-1岗位定员表部门工段岗位班制人/班总人数女工人数主要工作内容发电运行部集控运行值长五班三运转150管理、协调备员五班三运转150管理、协调主值五班三运转2100程控操作副值五班三运转4201程控操作巡检工五班三运转4205巡检化学运行主值五班三运转150程控操作副值五班三运转2105程控操作巡检工五班三运转2104巡检1.8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成立了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配备了1名专职、15名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全面负责该公司职业病防治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事故上报等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计划、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为了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该公司结合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种类和毒物的性质,结合公司发展规划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规划,制定有职业健康目标,并定有具体实施方案。2015年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实施内容包括:全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防暑降温工作、采购急救药品、采购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培训、缴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发现职业病病人时对职业病病人进行诊疗、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监)测:该公司制定有《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制度规定每年委托取得资质认定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该公司按制度每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工作,并对噪声、高温开展了日常监测,监测周期分别为1个季度、1个月一次,2015年4月委托我公司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号:JSZP2015102。2013年8月,该公司委托我公司进行了定期检测,所测作业场所二氧化氮、氨、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煤尘、矽尘、其他粉尘、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除除灰脱硫工噪声超标外,其他检测结果均符合接触限值要求。2014年7月,该公司委托我公司进行了定期检测,所测作业场所氢氧化钠、一氧化碳、氨、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肼、粉尘、噪声、工频电场等,除除灰脱硫工噪声超标外,其他检测结果均符合接触限值要求。2015年5月委托河北君圣职业危害检测有限公司对其作业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所测作业场所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氨、二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二氧化氯、肼、粉尘、工频电场、噪声等浓度(强度)均符合接触限值要求。职业健康监护:该公司制定有《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对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疑似职业病、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处置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该公司每年按制度为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与落实情况:该公司于2007年10月2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2007年11月,完成《河北华电石家庄热电有限公司西郊热电2×300MW级空冷供热组可行性研究报告》(河北上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石家庄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于2008年1月29日取得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批复(冀卫法监建审字[2008]3号),之后该公司依据《关于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工作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1]98号)于2012年8月由我公司完成《河北华电石家庄鹿华热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330MW供热机组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该公司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依法执行和落实该报告提出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议。该公司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见下表:

表1-8-1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名称和执行情况序号制度名称目前执行情况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制度对主要负责人、安全监察部职责、人力资源部职责、财务资产部职责、政治工作部职责、其他各部门职责、员工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职责做了明确规定,目前执行情况良好。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项目现场悬挂有危害告知卡、警示标识,种类较全;采取的告知方式为合同告知、公告栏公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执行情况较好。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于2012年10月11日向石家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行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并于2012年10月17日取得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申报登记号:(石家庄市)安职申(2012)第000474号。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健康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目前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良好,并存有检维修记录。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目前该公司严格按照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执行工作,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较齐全且未超过使用期限,发放记录完整。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该公司按制度每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工作,并对噪声、高温开展了日常监测,今年委托我公司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目前执行情况良好,该项目处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9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目前执行情况良好,每年均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了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一人一档设置。1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制度中规定事故发生时的处置方案,事故调查报告的有关资料存档,发生重大事故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上报等内容,目前未发生过职业病危害事故。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并留有演练记录。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定了粉尘岗位操作规程、噪声岗位操作规程、高温岗位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岗位操作规程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设施评价2.1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性质该项目改造后不新增职业病危害因素。具体分布见下表:表2-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过程或设备粉尘物理因素化学物质氨区——噪声氨还原剂制备系统,包括液氨储罐、液氨蒸发器、氨气缓冲罐以及各类机泵等。脱硝装置区矽尘噪声、高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喷射系统、反应器系统、烟道系统、吹灰器系统催化剂系统二氧化钛粉尘、矽尘噪声五氧化二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电动葫芦和移动手动链式葫芦、催化剂更换过程建设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岩棉粉尘、矽尘、电焊烟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噪声、高温、紫外线锰及其化合物、氨、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臭氧建设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2.2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特征该项目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表如下:表2-2-1职业危害接触特征评价单元岗位总人数女工人数职业病危害因素每班触时间h工作内容接触方式化学运行巡检工104氨、噪声0.6现场巡检吸入、空间传导2#锅炉集控巡检工205矽尘、噪声、高温、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0.4现场巡检吸入、热辐射、空间传导注:本次改造需更换催化剂,催化剂更换由厂家负责,失效后的催化剂由催化剂厂家卸出后,再返回催化剂厂家回收处理,催化剂更换过程中可能产生五氧化二钒、二氧化钛粉尘等,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加强防护。2.3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下表:表2-3-1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表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对人体主要危害职业接触限值矽尘矽肺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呼吸道是粉尘侵入人机体的主要途径。粉尘作为一-种异物,随呼吸进入呼吸道,首先引起呼吸道一系列清除机制的反应,使大部分粉尘排出体外,过量的粉尘则可沉积在肺内引起病理性反应,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就是这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使大部分粉尘排出体外,过量的粉尘则可沉积在肺内引起病理性反应。见表2-3-2噪声噪声聋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a.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b.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主诉有头疼、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调查发现,接触强噪声的作业人员可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怒(躁性神经衰弱)。c.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此外还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见表2-3-3高温中暑、职业性白内障工人在高气温与强热辐射的环境中操作,如防护不当,可发生中暑,造成中暑的原因,一般是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未及时合理地补充水和盐份,以及睡眠不足、病后体虚等。按中暑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征可将中暑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四型。根据中暑病情轻重及病程阶段又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为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轻症中暑者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重症中暑者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挛者。见表2-3-4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PC-TWA:5mg/m3PC-STEL:10mg/m3三氧化硫——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肝硬变等。PC-TWA:1mg/m3PC-STEL:2mg/m3氨氨中毒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PC-TWA:20mg/m3PC-STEL:30mg/m3一氧化氮氮氧化物中毒一氧化氮不稳定,在空气中很快转变为二氧化氮产生刺激作用。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证。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一氧化氮浓度高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一氧化氮:PC-TWA:15mg/m3二氧化氮二氧化氮:PC-TWA:5mg/m3PC-STEL:10mg/m3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PC-TWA:20mg/m3PC-STEL:30mg/m3表2-3-2工作场所矽尘职业接触限值游离SiO2含量PC-TWA(mg/m3)总尘呼尘10%≤游离SiO2含量≤50%10.750%<游离SiO2含量<80%0.70.3游离SiO2含量≥80%0.50.2表2-3-3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时间接触限值[dB(A)]备注5d/w,=8h/d85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5d/w,≠8h/d85计算8h等效声级≠5d/w85计算40h等效声级表2-3-4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接触时间率体力劳动强度ⅠⅡⅢⅣ100%3028262575%3129282650%3230292825%33323130本地区室外通风计算温度≥30℃的地区,上表WBGT指数相应增加1℃。2.4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接触水平表2-4-1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期接触水平评价单元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计接触水平评价结论2#锅炉集控巡检工矽尘噪声高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矽尘、氨、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均存在于烟气中,烟气密闭在管道中,逸散到作业场所量较小,且作业人员巡检时间较短。根据类比检测数据,氨CTWA为0.34mg/m3,二氧化氮CTWA为0.05mg/m3,二氧化硫CTWA为0.03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预计烟道内烟气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噪声8h等效声级为82.7~83.1dB(A),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但大于80dB(A),属于噪声作业,在佩戴防护耳塞的情况下,预计噪声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作业人员接触高温时间较短,预计高温能够符合国家接触限值要求,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符合化学运行巡检工氨噪声根据类比检测数据化学运行操作工接触氨CTWA为0.74mg/m3,噪声8h等效声级为76.1-77.9dB(A),均符合国家接触限值要求,预计该项目改造后正常情况下氨、噪声应能符合国家接触限值要求,不会对作业人员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符合2.5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结果2.5.1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该项目改造完成后,氨区新增液氨储罐、液氨蒸发器、氨气吸收罐拟按原有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设置,脱硝装置区改造后运行过程中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较之前无太大变化。氨区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1)防毒(1)氨区采用DCS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除卸料由人工连接外),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2)氨区设万向充装管道系统进行装卸;卸料压缩机、液氨储罐、液氨蒸发器、氨气缓冲罐等采用氮气吹扫管线吹扫,防止氨气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氨泄漏而引起急性中毒,新增液氨蒸发器、氨气缓冲罐同样设置氮气吹扫线。(3)液氨储罐和氨管道均密闭,作业场所通风良好,氨区配备封闭废气处理系统,当氨管道被氮气吹扫及氨气排放时,废气通过管道收集到氨吸收罐,利用水对废气进行吸收。(4)液氨储罐液位计设高、低液位报警,在高、低液位时自动连锁切断进、出料装置。正常运行时,也可在控制室观测氨罐液位。(5)氨区液氨储罐四周安装有工业水喷淋管线及喷嘴,当液氨储罐温度过高时自动淋水装置启动,对罐体自动喷淋减温;当有微量氨气泄漏时亦可启动自动喷淋水装置,对氨气进行吸收,储罐四周设有围堰收集含氨废水,由管道排入氨废水池,新增储罐拟设置工业水喷淋管线及喷嘴。(6)氨制备间设有7台轴流风机进行通风换气,换气次数大于12次/h,能够满足通风需求。(7)在输送有毒物质的管道系统、设备、阀门、安全设施、泵及其他固定设备上注明记号以识别所输送的有毒物质。2)防噪声(1)新增废水泵拟选用低噪声设备。(2)采用DCS控制系统,作业人员只需定期巡检,减少接噪时间。脱硝装置区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1)防尘(1)脱硝系统采用DCS系统(DCS控制整个脱硝系统,主要包括稀释风机、吹灰器、阀门、温度、压力、CEMS等)进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2)烟道进行密闭化,防止粉尘扩散到工作场所。(3)吹灰器集灰处理采用静电除尘器(每炉16台)、管道输送,避免作业人员的直接接触。2)防毒(1)脱硝系统采用DCS系统(DCS控制整个脱硝系统,主要包括稀释风机、吹灰器、阀门、温度、压力、CEMS等)进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2)在输送有毒物质的管道系统、设备、阀门、安全设施、泵及其他固定设备上注明记号以识别所输送的有毒物质。(3)烟道进行密闭化,防止有毒物质逸散到工作场所。(4)氨/空气混合器的供氨阀门组处拟新增手动喷淋系统,水源拟取自消防水,拟设置防冻措施。3)防高温(1)烟道采用硅酸铝针刺毯外衬矿岩棉进行隔热,降低热量向作业场所的散发。(2)集控室内安装有空调进行降温。4)防噪声(1)采用DCS控制系统,作业人员只需定期巡检,减少接噪时间。(2)集控室采用隔音门、窗,采用隔音的矿棉板顶棚。(3)更换的稀释风机拟选用低噪声型号,稀释风机进口拟设置消音器。催化剂系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1)防尘(1)催化剂模块上部边缘拟安装密封材料,以防止灰尘积聚在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和侧壁之间的表面上,可有效减少更换催化剂时粉尘散发。(2)催化剂装填时,将催化剂整体挤压成型(单体),并将单体组装成标准化模块,减少了直接装填催化剂产生的粉尘。2)防毒(1)催化剂装填时利用催化剂吊装轨道、电动葫芦、吊装孔、平板小车等机械设备,可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催化剂造成的危害。(2)催化剂装填时,将催化剂整体挤压成型(单体),并将单体组装成标准化模块,减少了直接装填催化剂产生的毒害物质。(3)催化剂由厂家专业人员进行更换,失效催化剂由厂家进行回收处置。建设施工及设备安装调试过程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1)防尘(1)电焊作业时,拟设置局部通风防尘装置。(2)所有挖方工程、土方工程等密闭空间作业拟设置通风设施,保证足够的新风量。2)防毒(1)优先选用无毒建筑材料,用无毒材料替代有毒材料、低毒材料替代高毒材料。尽可能采用可降低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浓度的施工艺和施工技术,使工作场所的化学毒物浓度符合GBZ2.1的要求。(2)在使用有机溶剂、稀料、涂料或挥发性化学物质时,拟设置全面通风或局部通风设施。3)防噪声拟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代替高噪声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4)防高温(1)各种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操作室和驾驶室拟设置空调。(2)在施工现场附近拟设置工间休息室和浴室,休息室内设置空调或电扇。(3)夏季高温季节拟为劳动者提供含盐清凉饮料。表2-5-1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评价单元设施名称套(台)数安装部位备注氨区密闭卸氨系统1氨区利旧氮气吹扫系统1氨区利旧液位报警3液氨储罐利旧2套、新增1套水喷淋系统3氨区利旧2套、新增1套废气处理系统1氨区利旧轴流风机7氨制备间利旧脱硝装置区消音器3稀释风机新增手动喷淋系统2供氨阀门组新增2.5.2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火力发电厂职业卫生设计规程》(DL5454-2012)、《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562-2010)、《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安全管理规定》(国能安全[2014]328号)、《火电厂烟气脱硝系统运行技术规范》(DL/T335-2010)、《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1-2008)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共检查19项内容,全部符合要求。2.6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评价结果2.6.1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表2-6-1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一览表岗位个人防护用品型号发放周期(每人)集控运行工作服防静电春秋装、棉服各1套/12月工作鞋绝缘1双/24月防护手套——1副/1月防尘口罩3M牌3200面具式以旧换新防毒面具3M牌3200面具式以旧换新防噪耳塞3M牌(降噪:24dB)以旧换新安全帽玻璃钢A3型1顶/36月化学运行工作服防静电春秋装、棉服各1套/12月防酸碱服——1套/24月防酸碱鞋莱尔1套/12月防酸碱手套耐酸碱工业胶手套1套/6月护眼镜马凯1副/6月防毒面具3M牌3200面具式以旧换新防噪耳塞3M牌(降噪:24dB)以旧换新安全帽玻璃钢A3型1顶/36月2.6.2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河北省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冀安监管规划[2007]17号)、《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1-2008)、《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的要求,对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共检查9项,全部符合要求。2.7应急救援设施评价结果2.7.1拟采取的应急救援设施该项目可能产生的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主要是氨气、烟气泄漏产生。具体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性质见下表:表2-7-1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种类、危害特点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事故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理化性质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特点聚集状况氨区急性氨中毒、皮肤粘膜及呼吸系统刺激性损伤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熔点:-77.7℃,沸点:-33.5℃,):506.62kPa(4.7℃),相对密度:(空气=1)0.6氨-高毒,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家兔经眼:100mg,重度刺激。氨的储存、卸车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造成皮肤粘膜及呼吸系统刺激性损伤、急性氨中毒。SCR反应区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皮肤粘膜及呼吸系统刺激性损伤、急性氨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急性氮氧化物中毒氨-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无色、强烈刺激性气体;二氧化氮-红棕色有刺激性气体。氨-高毒,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家兔经眼:100mg,重度刺激。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LC50:2069mg/m3,4h(大鼠吸入)。二氧化硫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头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或)痉挛导致窒息死亡。可致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LC50:6600mg/m3,1h(大鼠吸入)。氮氧化物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较轻,主要侵入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及肺泡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从而增加毛细血管及肺泡壁的通透性,引起肺水肿。LC50:126mg/m3,4h(大鼠吸入)。氨-空气混合器及喷射系统产生故障时可能发生氨泄漏,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呼吸系统,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造成皮肤粘膜及呼吸系统刺激性损伤、急性氨中毒。开停炉等非正常生产状况下,如操作不当、前后工序不衔接、设备故障或通风防尘毒等设备未开启等,可能产生烟气逸散、泄漏,其中的有毒组分易造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皮肤粘膜及呼吸系统刺激性损伤、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急性氮氧化物中毒等。该项目改造后仍使用原有应急救援设施及相关应急救援预案。该公司现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液氨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目前,该公司每年针对两项应急预案分别演练一次,并留下演练记录,演练情况良好。氨区采取的应急救援设施:1)氨罐液位计设有高、低液位报警,在高、低液位时自动连锁切断进、出料装置。2)原来液氨储罐一用一备,当一个液氨储罐及附属管道阀门发生泄漏时,可将泄漏储罐内液氨转移至另一个储罐内储存,本次改造氨用量增大,原有两个储罐需同时储存液氨,因此新增一个备用储罐。3)氨区储罐上方原有2套氨气泄漏检测器,氨制备间原有4套氨气泄漏检测器,本次改造在氨储罐区新增2套氨气泄漏检测器,并新增就地声光报警,数据传输至化学控制室,氨气检测报警装置低报值为20ppm。4)氨区储罐附近设有1套喷淋洗眼器,改造后服务半径大于15m,不能满足要求,氨制备间设置有3套喷淋洗眼器,服务半径小于15m,现有洗眼器设有防冻措施,氨区应急箱设有2瓶2%硼酸。5)液氨储罐进出口管线设置有双切断阀,其中一只出口切断阀为紧急切断阀,新增储罐进出口拟同样设置双切断阀。6)氨区设置有风向标,改造后仍能够满足使用需求。7)氨储罐目前设有围堰,改造后拟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围堰容积,以满足应急要求。8)氨区MCC间及化学控制室设置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施。脱硝装置区采取的应急救援设施:1)2号机组SCR反应区原有2套氨气泄漏检测器,氨气检测报警装置低报值为20ppm(15mg/m3),数据传输至集控室。2)在集控室设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有专人负责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处于正常状态。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情况详见下表:表2-7-2应急救援设施一览表序号应急用具功能数量存放位置备注脱硝装置区1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止中毒2套集控室利旧2氨气泄漏检测器报警2个2号机组SCR反应区利旧3便携式氨报警仪报警2个集控室利旧4防毒面具防止中毒2套集控室利旧5对讲机通讯10对发电运行部利旧6应急药箱——1个集控室利旧氨区1氨气泄漏检测器监测氨浓度7个1#、2#氨罐上部阀门附近2个、氨制备间4个、卸氨区1个利旧2氨气泄漏检测器监测氨浓度2个新增储罐上部阀门附近新增3便携式氨报警仪报警2个化学控制室利旧4防化服——2套5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止中毒1套6防护眼镜——10个7防毒面具防止中毒2套8对讲机通讯2对9应急药箱——1个10防化服——1套氨区MCC间利旧11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止中毒1套12防毒面具防止中毒2套13防护靴——4双利旧14手持式应急照明灯照明5个利旧15手电筒照明20个利旧16喷淋洗眼器应急1套氨区储罐区利旧17喷淋洗眼器应急3套氨区氨制备间利旧182%硼酸应急2瓶氨区利旧19氨备用罐——1台氨区新增2.7.2拟采取的应急救援设施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562-2010)、《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安全管理规定》(国能安全[2014]328号)、《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AQ/T3017-2008)、《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政府令[2008]12号)相关要求,对应急救援设施进行检查,共检查13项内容,其中1项不符合要求,不符合项为:氨区储罐附近设有1套喷淋洗眼器,改造后服务半径大于15m,不能满足要求,氨制备间设置有3套喷淋洗眼器,服务半径小于15m,现有洗眼器设有防冻措施。可研未提及增加喷淋洗眼器的相关内容。3综合性评价3.1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3.1.1总平面布局评价总平面布局简介1)总平面布置该公司建设初期已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总体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分为非生产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符合要求。该项目为就地改造项目,不会破坏厂区功能分区。生产区位于厂区中心。汽机房、煤仓间、锅炉房三列式布置,主厂房至烟囱的轴线呈东西向,自东向西依次布置汽机间、煤仓间、集控楼、炉后综合控制楼、烟囱、脱硫区域设施区。主厂房朝东,向南扩建,输煤栈桥从固定端上煤,脱硫场地布置在烟囱西侧。集控楼两侧自东向西分别依次布置锅炉房、2个SCR反应器、电除尘器、引风机室、烟道。渣仓布置在炉渣出口附近靠近厂区道路,储灰库布置在烟道西南侧靠近物流出入口。非生产区位于生产区东北部,由生产综合楼、食堂和浴室组成,靠近人流出入口。辅助生产区由空冷岛、配电设施、输煤设施、水处理及其他附属建(构)筑物组成,布置在生产区东部、北部。厂区南侧为预留空地。氨区布置在辅助生产区内,氨区西南角为储罐区,卸氨区布置在储罐区东侧,氨气制备间布置在储罐区北侧,MCC间布置在氨区东北角。2)竖向布置该项目改造竖向布置情况不发生改变,反应器悬吊在脱硝钢架41.590m处。卸氨压缩机、液氨泵、废水泵等产生噪声、振动设备就近布置在单层氨制备间。该项目含有氨等挥发性气体、蒸汽的管道不从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经常停留或通过的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通过。总体布局评价结果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火力发电厂职业卫生设计规程》(DL5454-2012)、《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562-2010)、《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L/T5032-2005)、《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的相关要求,对总体布局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各检查项均符合要求。3.1.2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简介该项目采用前置式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生产技术,脱硝剂(还原剂)为氨,该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广泛用于燃煤电站锅炉脱硝工程。(1)还原剂制备系统工艺流程该项目改造后还原剂制备系统生产工艺不变。液氨通过运氨车运送到现场后,通过万向充装系统及卸料压缩机将液氨卸载到液氨储罐中,液氨储罐中的液氨在自身蒸汽平衡压力的作用下或通过液氨泵将液氨输送到液氨蒸发器中,通过对液氨加热(蒸汽加热温度约42℃)将液氨蒸发成气态氨,送往氨气缓冲罐,经氨气缓冲罐来控制一定的压力及其流量,通过管道将气氨输送至脱硝界区,然后利用稀释风机供应的空气将气氨稀释成氨体积含量小于5%的混合气体,经由氨喷射装置进入烟道参与脱硝反应。停炉或SCR启动前,用氮气吹扫整个系统,氮气由氮气钢瓶供应,氮气钢瓶从第三方租用。(2)脱硝系统工艺流程本次改造仅更换流量更大的稀释风机,SCR反应器进行加宽,并且本体整体往炉前移动0.5m,将炉后侧反应器向炉后侧外扩1m,其他为相应管道调整,不改变脱硝工艺流程,具体工艺如下:未处理烟气从锅炉省煤器出口平均分为两路,两路烟气并行通过烟道进入一个垂直布置的SCR反应器里,即每台锅炉配备2个脱硝反应器。烟气经过整流栅后进入催化剂层,然后进入空预器、除尘器、引风机和脱硫装置后,排入烟囱。在进入SCR反应器烟气催化剂前设有氨注入系统,烟气与氨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催化剂反应,脱去NOx。为了防止催化剂被烟尘堵塞,2号机组采用声波与蒸汽吹灰器联用方式,每层催化剂布置4只声波吹灰器与3台耙杆式蒸汽吹灰器,吹灰器积灰一部分随烟气被带走,一部分依靠其自身重力和静电除尘器除尘,灰尘统一由管道收集后至灰仓。(3)催化剂更换本次改造对反应器进行加宽使每层催化剂由原本的6×8个模块布置调整为6×9个模块布置,催化剂使用寿命为24000h,更换由厂家负责。SCR反应器位于省煤器和空预器之间,采用高灰型单炉双反应器结构布置形式。新增液氨储罐拟设在原有储罐南侧,布置在储罐区;卸料压缩机布置在卸氨区;新增液氨蒸发器、氨气缓冲罐计划与原有液氨蒸发器、氨气缓冲罐均布置在氨制备间。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评价结果依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562-2010)《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安全管理规定》(国能安全[2014]328号)等标准、规范要求,对该项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检查各项符合要求。3.2建筑卫生学评价3.2.1建筑卫生学简介该项目改造完成后,脱硝装置仍采用机组原有DCS控制系统(集控室),氨区由化学控制室DCS系统控制,烟气监控由CEMS间烟气自动监控系统监控。1)采光照明该项目所在地区域采光条件较好,在建(构)筑物设计中,充分利用日光资源,各生产岗位白天主要依靠自然采光。氨区、SCR反应区夜间照明采用防爆灯具,照明灯具为金卤灯。集控楼、化学控制室采用节能灯具,楼道内应急照明采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应急照明时间不小于1小时。2)采暖集控室、化学控制室内采暖热媒为110/70℃高温热水,由厂区内集中制冷加热站的汽-水采暖换热机组提供。3)通风及空气调节该项目SCR反应区、氨储罐区采用露天或半敞开式建筑形式,自然通风条件良好。氨制备间设有7台轴流风机进行通风,CEMS间、集控楼、化学控制室设有空调系统,进行空气调节及通风换气。3.2.2建筑卫生学评价结果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562-2010)的规定,对建筑卫生学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全部符合要求。3.3辅助用室评价3.3.1辅助用室简介该项目车间卫生特征分级可分为3级。该项目改造完成后不新增作业人员,辅助用室可依托厂区原有辅助用室。表3-3-1辅助用室设置一览表名称设置地点数量具体情况浴室集中浴室1座男浴室:6个盥洗器;60个淋浴器女浴室:4个盥洗器;34个淋浴器厕所集控楼2间0m、12.6m层,共设有6个蹲位;2个小便器;4个洗手池;2个墩布池化学控制室1个/层设有3个蹲位;2个小便器;3个洗手池;1个墩布池更衣室集控室1间每人一柜,共60个化学控制室1间每人一柜,共25个餐厅生产区1个食堂设盥洗池,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3.3.2辅助用室评价结果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相关要求,对该项目辅助用室应用检查表法进行检查与评价,全部符合要求。3.4职业卫生管理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督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8号)、《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要求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3]52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4]111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政府令第12号)的相关要求,对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应用检查表进行检查与评价,其中2项不符合,不符合项为:1)该公司在锅炉34.8米平台设置了氨、矽尘告知卡,但未按照安监总安健[2014]111号格式进行设置。2)该公司氨区目前设有红色警示线,但未提及改造后新增储罐周围设置红色警示线。3.5职业卫生专项投资评价3.5.1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简介该项目总投资2796万元,职业病防治经费投资概算为40.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表3-5-1职业病专项投资概算序号项目金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