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4.实质:一种等级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5.对后世的影响:礼乐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重视礼乐教化和礼乐制度,试图以此规范社会生活,维护统治秩序。3.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君主的权力: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贵族、平民“国人”都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2)地方行政:商周时期,地方部族或封国都有很大的自治权,君主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3)官吏选拔: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袭。(4)平民阶层:商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较大影响,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三、真题探究:1.(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试题点拨:本题考查生产力的影响。理解“更高社会阶段”这一关键词;要判断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阶段相对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有所发展和进步,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和贫富分化明显。故选C。2.(2023·湖南高考)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试题点拨: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解“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一关键词:得出城头山古城遗址与同时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故选B。3.(2021·辽宁高考)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试题点拨: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预存及其影响。理解“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这一关键词:双钱结藤编残件既体现了编织过程中的结绳技能,又体现出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故选C。5.(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试题点拨: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豆闭簋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变式训练:1.(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试题点拨: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来源包含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等,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2.(湖南邵阳·统考)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B.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C.表明了中国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标志着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试题点拨:本题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它的考古发现论证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B项正确3.(山西晋中·统考)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宋国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宋国成为晋楚附庸B.战争严守礼制规范C.楚国实力相对强大D.战争助推秩序重建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争。楚庄王认为通过战争可以禁暴、安民,还可以生财,宋国子罕认为,晋楚两国通过战争对小国构成威胁,小国对大国产生畏惧,小国侍奉大国,小国也因此而生存下来,D项正确。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校考)下图是吕克勤主编《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示意图。由此可知此时A.社会等级森严 B.生产力进一步发展C.神权色彩浓厚 D.权贵阶层开始出现试题点拨:本题考查生产力的影响。据图示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不同的墓葬,具有明显的贫富分化的特征,这说明私有制出现,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考点2: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命题分析:中央集权下皇权加强是历年高考命题的核心区域,考查侧重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史官制的演变以及在此之外出现的中枢机构对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同时明朝时期的内阁也是考查的重点,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是轮考点;通过文献史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中枢机构的变迁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以此考查考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秦汉到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化、演变和影响等仍是考查的重点,尤其侧重于汉、唐、宋、明、清时期。(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命题可能从制度演变与传承角度考查,同时立足时代背景考查制度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一、主干知识整合:(续)二、核心考点突破:1.从秦汉至隋唐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变化的趋势及影响。材料一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材料二三省体制的形成,反映了决策合理化的进程。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决议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决策也根据性质和重要性的不同,分化为若干层次,分别由皇帝、宰相和各级机构来完成。——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①家国一体到家国相分;②领袖制到委员制。(2)影响:①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能有效履职②相互限制,避免权臣独揽,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③集思广益,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代替三公九卿,皇室与政府职权划分逐渐明晰,家天下色彩明显减弱,从制度和观念看都是进步。⑤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影响深远(尤其是六部)。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3.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1)分割宰相的权力:宰相是皇权的最大威胁,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宰相权力的分割,以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这一做法以宋朝最为典型。(2)中央机构内侍化:内侍化的中央机构并非国家正式权力机关,仅仅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正式的中央机构反而成为执行机关,例如汉朝的中朝、明朝的内阁等。(3)加强监察监督:中国古代,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监督制度也不断完善,明朝甚至出现了兼具监察、监视和审判功能的特务机关。(4)控制选官用人:不断完善,选官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思想控制也不断强化,“忠君”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原则。4.制约皇权的四种力量:(1)朝议(廷议)制度:指国家遇到重要事务,由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决断的制度。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2)官僚制度:秦朝时期确立,官员有法律制度作为办事依据,有制度赋予的权力,如朝议制、三省六部制等,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3)重史传统: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重史传统可以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4)儒学对皇权的制约:儒家的“德治”“仁政”从道德层面制约皇权;“孝顺伦理”从价值观层面制约皇权;“天人感应”和“天理”的主张则从敬畏层面制约皇权。5.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1)贵族政治的衰落:唐代士族门阀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2)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演变: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被群相制代替,出现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②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①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将在政治上的权力被削弱;②宋太祖开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逐渐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③隋唐统治者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真题探究:1.(2023·广东卷)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试题点拨:本题考查士族的兴盛。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2.(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清朝的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3.(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汉代至魏晋的尚书台。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中朝的尚书令,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4.(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试题点拨:本题考查唐代专制主义的加强。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晋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唐玄宗时期通过大宅邸、百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加强了专制集权,故选C项。5.(2022.1·浙江高考)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汉代至魏晋的尚书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6.(2022·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清代君主权力的强化。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变式训练:1.(宜宾·期末统考)雍正年间,云南总兵上折说,陛下恩准每年用密折奏报两次,现觐派人送折子一次。雍正帝回复:“并没有限定你每年一定两次,有要奏报的事,怎可拘于两次而不报;平安无事,何必非要凑够两次做什么?”这说明清朝()A.消除了土司隐患 B.皇帝个人权力加强C.民意渠道被切断 D.军机处职能被取代试题点拨:本题考查清代专制主义强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的奏折制度,一些官员可以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使皇帝可以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皇帝个人的权力,B项正确。2.(濮阳·一高校考)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集权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 D.官僚机构僵化试题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的演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玺"是权力的体现,玺的数量增加说明皇帝的权力不断强化,A项正确。3.(新疆·统考二模)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