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准确认读“亡赖、翁媪"等词语,会写本课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并能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3.听读《破阵子》,联想画面,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并能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领悟诗词的意境。听读《破阵子》,联想画面,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对比,了解特点

1.导语:刚才我们读了高鼎的诗《村居》,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比比看,诗和词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词牌名、词的题目、长短句、上阕等知识。读课题,正音:“乐”读yuè。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采用诗词对比的方式,通过高鼎的诗《村居》和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进行对比,自然揭示课题,顺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词的特点,指导读好词的题目。】

3.初识词人。

(1)师: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请同学们默读关于他的介绍,看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出示资料1: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曾在信州(江西上饶地区)闲居长达二十年之久,《清平乐·村居》便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2)师:读了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要读懂、读深古诗词,必须正确解读诗词承载的感情,了解诗词的创作时代和作者的经历。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筛选整理资料,旨在让学生对词人辛弃疾有初步的了解。】

二、了解音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反复读词。

(1)自读《清平乐·村居》,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试着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词的意思。

2.交流反馈。

(1)读准字音。指名分别读上、下阕,正音:蓬",平时读轻声,在这里因为合仄押韵的需要,念“péng”。

全班齐读整首词。

(2)理解难点词义,指导写字。

①不常见的词:翁媪。借助注释理解“翁媪"的意思。

②指导难写的字:翁。

③容易误解的词:亡赖。看注释理解:平常怎么理解“亡赖”?看看注释,古代的“亡赖"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理解,并让学生迁移运用。

(3)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词和诗一样,也是有节奏和韵味的。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自由读、指名分上下阕读、全班合作读。)

(4)指导读懂词意。“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首词中都写了什么?你读懂了吗?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是有层次的,此初读环节朗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读准读通,第二层次读出韵味,第三层次读懂词意。此时让学生交流这首词中都写了什么,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便水到渠成。】

三、品析词意,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村居。

1.欣赏“村居美景图"。

(1)走进乡村,词人眼前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带着这种想象再读读这句。

(3)师总结:低矮的茅屋,潺潺的溪水,淡淡的草香,好一幅“村居美景图”啊!

(4)让我们把这美景融进声音里,齐读。

2.欣赏“翁媪醉酒图"。

(1)来到茅屋前,仔细看,词人又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引导想象:读了这句,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链接诗句,理解“吴音”。

何以醒我酒,吴音吟一声。

——白居易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刘长卿

师:辛弃疾是山东人,说话粗放豪爽,听到南方的吴侬软语,觉得分外悦耳。

③想一想:这两个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3)小结:说话的声音这么好听,说出来的话又很温暖,这种感觉词中用了一个词形容“媚好",媚,原本就是喜爱与美好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这幅“翁媪醉酒图”。

3.欣赏“两儿劳作图"“小儿剥莲图”。

顺着溪水往前走,他又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大儿和中儿在做什么?你觉得这两个儿子怎么样?

(2)聚焦小儿:

①哪个字可以看出他剥莲蓬的姿势?(卧)

②“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③这样天真自在的小儿真是惹人喜爱,难怪词人辛弃疾写到他用了一个词(最喜)。让我们也把喜爱融进声音里,读一读这幅“小儿剥莲图”吧!

4.串联画面,引读整首词。

5.配乐朗读这首词。

6.指导背诵整首词。

【设计意图:本堂课采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词中的画面,抓住“吴音”“媚好"“最喜”“卧"等关键词,展开想象,一首词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乡村美景图”“翁媪媚好图"“两儿劳作图”“小儿剥莲图"。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词中所表达的意境。这是这堂课朗读教学的第四个层次——读出意境。

经过反复的诵读和想象,这首词已在学生的脑中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此时引导学生看着画面配乐背诵这首词,自然可达成本节课朗读的第五个层次——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链接资料,多角度了解辛弃疾。

出示资料2:辛弃疾出生时,敌军入侵,国不成国。百姓受尽屈辱,家破人亡。他立志报国,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但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苦居偏远乡村二十年,抱憾病逝。

【设计意图: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在品味、想象、诵读、感悟词的意境之后,为下一环节拓展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做铺垫。】

2.对比阅读,升华情感。

师:在他被贬官闲居上饶,写下《清平乐·村居》的那个时期,他还写下了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边看边听,你能想到怎样的画面?

①他是真的在战场杀敌吗?从哪个词看出不是?(梦)

②为什么已生白发的辛弃疾,在梦里还想着战场呢?

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都写到了一个词“醉”,在这“醉"背后,词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一个抗金将领,本该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可是现在,却被迫在一个村庄里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啊,只能在梦中重回战场。

3.总结升华,感受辛弃疾的家国梦。

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村居》,流连于闲适的田园生活是否已经放弃了保家卫国的梦想呢?(生谈想法)

师总结:辛弃疾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他多么希望更多的老百姓都过上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这首词他用的词调是“清平乐”,这是一个祈求太平、安宁祥和的曲调。这是辛弃疾的家国梦!

4.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辛弃疾的家国梦——《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拓展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仅是让学生多积累一首词,而且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思考两首词中的“醉”背后词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从而升华对《清平乐·村居》的情感领悟,理解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五、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