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用的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其中《暮江吟》写景,《题西林壁》《雪梅》还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在三年级学会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后,四年级的古诗教学开始运用更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本课的教学,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象;可以结合插图理解诗意,通过换词体会古诗表达的准确;还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诗句意思。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其中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在教学中,先充分朗读诗句,再体会诗中描绘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感知诗意,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将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以朗读促进理解,用朗读呈现理解,通过循序渐进地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本课以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诵积累,以及能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大意。在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中,形成良好的鼓励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4.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谈谈诗中蕴含的道理。

5.学习写景物的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生动,用词的准确。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诗人及与本诗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认识作者

1.激趣背诗,介绍诗人。

(1)谈话引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吟诵着唐诗宋词长大的,谁来背几句你喜欢的写景的诗?

(2)揭示诗题,介绍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暮江吟》,它的作者是——白居易。请生简介白居易,师补充。(相机补充白居易写诗故事,一定要改诗改到邻居老婆婆能听懂)

2.提出问题,了解诗题。

提问:白居易的诗作浅显易懂,再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江——江边,小结:地点。

预设2:暮——傍晚。小结:时间。

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

相机点拨:会利用课文的注释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强调“吟"的读音,了解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设计意图:由古诗和诗人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并了解诗人创作特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音律美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自由读,大声反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读诗,教师注意正音,并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关注“吟”“瑟"“怜”“似"这四个字的读音。

2.读出停顿,感受韵律。

师生合作读,读出停顿。

点拨:是的,停顿就是古诗的节奏,请大家关注停顿,在哪里停顿?还可以有哪些停顿方式?请读出诗的节奏。

总结:读书声宛如音乐一般好听悦耳,这样的节奏就是诗的韵律。

【设计意图:朗读形式多样化,通过古诗的停顿感受诗的韵律美。】

(三)品读古诗,体味诗中有画

1.借助插图和注释,梳理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反馈,教师相机点拨:白居易在什么时候站在江边,留心观察了江边的哪些景物?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小结并板书:

暮残阳江水

夜露珠新月

2.品读1、2句,感受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学习要求: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让我们也漫步江边,去古诗中欣赏那迷人的景色,读1、2句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或词写得好?勾画批注。

(1)品析“残阳”

点拨:想象一下夕阳为什么残缺不全?请你读一读,并读出感受。

朗读指导:“一道残阳"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学生朗读汇报时注重读出“残阳”,以及天上与水中太阳的相映成趣。

(2)品析“铺"

演一演:请学生做“铺”的动作,体会“铺"的宏大,再边做动作边读。

比一比:与“射”、“照"等词进行比较,为什么用“铺”字更好?

总结、指导朗读:与“射"相比,“铺”更柔和,与“照"相比,“铺”更有动感。读“铺"字可以通过语音的延长表现夕阳在水面铺展开的景象。

(3)品析“瑟瑟”“红"

点拨:此时的江面是什么颜色?看到这些颜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朗读指导: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分组比较朗读,通过小组读出颜色的对比,感悟“半江瑟瑟半江红”颜色的丰富,全班反复读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品味古诗语言美、意境美。】

(4)展开想象,学会表达。

创设情境:孩子们,白居易笔下的暮江秋景,你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去“看"。(配乐想象)穿越回千年,我们也来到这条江边,傍晚,凉风习习,望向远处的天边,夕阳红于烧,晴空碧如蓝。水面碧波荡漾,夕阳的余晖在江面铺展开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请睁开眼睛,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充分表达,教师相机点评想象的画面是否丰富,表达是否生动。

欣赏图片,再次创设情境朗读:是的,残阳如血,余晖在这江面上铺展开来,读出“铺”的动感。是的,光在跳跃,江面丰富而美丽的颜色,读出“瑟瑟、红"颜色的丰富。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达诗句描绘的景象,再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以情入声,以声传情。】

3.品读3、4句:

(1)品读诗句。

点拨:诗人沉浸在秋江暮景中,不知不觉,夜晚来临了。他从傍晚一直玩赏到夜晚。仰望天空,他看见了什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细小的露珠。

师生合作读:师“露水如珠”,生读——“露似真珠";师“新月如弓”,生读——“月似弓"。

朗读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什么样的月亮和露珠?感受诗中精妙的比喻,用朗读读出体会。

(2)感受夜晚的“可爱”。

点拨:看见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诗中有个词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喜爱,你找到了吗?

朗读指导:体会“可怜"在诗中是可爱的意思。读出诗人对这个夜晚的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诗句中时间的变化,比喻的运用,感受诗人对景物的观察,体会这个夜晚的美好。】

(四)认真观察,学写生字

1.理解字意,抓住书写特点。

引导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古代的暮,是指傍晚的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观察“暮"字,如何写正确,如何写好看?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总结:暮字中的两个“日”,一个扁平,一个瘦长。“大"要写开阔。

2.学生练写生字“暮”。

(五)回顾全诗,熟读成诵

1.回顾全诗。

朗读回顾:这就是千年前,白居易在江边从日暮玩赏到夜晚的眼前之景,就让我们用琅琅书声,让这江边美景一一重现。

2.熟读成诵。

背诵指导:如果去掉诗歌内容,根据板书你能背吗?全班根据板书背诵全诗。

创设情境背诵:时光慢慢流逝,从傍晚到了夜晚(擦去板书:暮、夜),残阳消失在天边(擦掉板书:残阳),然后天亮了,月亮落山了(擦掉板书:月亮),露珠消散了(擦掉板书:露珠),只剩下潺潺江水和着这首《暮江吟》(擦掉板书),一起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暮残阳江水

夜露珠月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缘、骚"等4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梳理诗意

1.回忆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生汇报,师总结:读准读通、读懂、诵读。

这节课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这两首诗。

2.请学生自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汇报正音,注意“横”“岭"“阁”的读音,注意多音字“降"的读音。

4.出示学习要求:两首古诗,同桌各选一首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诗意,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

5.学生汇报,梳理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注释、插图,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初步理解古诗。

(二)运用多种方法,细读古诗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学习两首诗。

1.品读《题西林壁》。

(1)读诗题,了解题壁诗。

朗读指导:读《题西林壁》诗题,读好停顿《题/西林壁》。

简介题壁诗,再读诗题。

(2)辨析“岭”和“峰"。

引导:说一说“山岭”和“山峰"是什么样的?

选一选:出示两幅图,选一选,哪一幅是“山岭”,哪一幅是“山峰"?

演一演:请同学扮演庐山和苏轼,苏轼站在哪个位置是横看,哪个位置是侧看。同一座山,一会儿看是山岭一会儿看是山峰,体会看山者位置的不同。

相机板书:角度不同

连一连:出示“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与“的山岭,的山峰"连线。

读一读: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读出不同。

朗读指导: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3)感受位置,读出理解。

点拨: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请你读一读。

朗读指导:用朗读来表现看山者的位置,教师通过点评,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在哪个位置看山,远看则要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看高处则以高昂的语调,看山的远近高低,都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

(4)欣赏庐山,感受全貌。

创设情境:苏轼在庐山游玩了十多天,从不同的位置角度看了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庐山。

展示图片或视频,欣赏庐山,感受庐山之大。

点拨: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庐山的真面目是庐山的全貌。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把对诗意的理解用朗读进行展示,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品读《雪梅》。

(1)体会梅雪争春。

点拨:读前两句,梅与雪在争当春天的使者,争出结果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未肯降”“费评章"。通过梅雪的不服输,诗人的费尽心思,体会梅雪争春的难分高下。

引导:请你读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难分高下。

朗读指导:把“未肯降”的尾音读重,读出不服输,读重“费"字,体会表达的准确。

(2)感悟梅雪各有特点。

点拨:为什么梅和雪争不出结果呢?请用朗读读出梅和雪的不足。

朗读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教师运用点评指导。“逊”表示逊色、不如,梅的不足恰恰又是雪的优点,读好“三分白"。同样,也用朗读体会最后一句中的“输”“一段香”。

(三)对比品味,畅谈感悟

点拨:比一比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机出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交流,畅谈感悟。学生的感悟深浅不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题西林壁》从整体看

《雪梅》事物各有所长

结合板书总结:两首诗,都写了景,《题西林壁》写庐山,《雪梅》写雪和梅;都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