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论文Word 文档_第1页
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论文Word 文档_第2页
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论文Word 文档_第3页
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论文Word 文档_第4页
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论文Word 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

沙马你呷四川理工学院文学院四川古蔺

摘要: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他在《呐喊》与《彷徨》中创作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都处于思想激烈变动的时代,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留下了该时代的明显的社会痕迹。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麻木不仁,有的积极上进。他们都曾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过,挣扎过,但是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作品中作者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希望后人不再重蹈覆辙,同时,通过对他们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知识分子;思想;态度;理想与现实;革命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作的小说更是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他在《呐喊》与《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知识分子,都摆脱不了悲剧的宿命,带有浓厚悲剧气息。从《狂人日记》、《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来看,其中的狂人、孔乙己、陈士诚、吕纬甫、魏连殳身上无一例外地被涂上了悲剧的色彩。鲁迅是现实的作家,他主张从现实的角度去发掘社会的阴暗面,因而将文学创作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种悲剧性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正面目。他在《论睁开了眼睛》一文中写道:“我们作家应该取下假面具、真诚地、深入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们的血和肉来”。他对知识分子无情的剖析是为了揭露腐朽的社会制度,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不合理的旧社会,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看得出来:《呐喊》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封建家庭,受过封建文化的熏陶,封建意识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或深或浅的烙印。在《呐喊》与《彷徨》中大致可以将知识分子分为三种时期的三种类型,分别是:封建社会末期的旧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前后觉醒的知识分子和“五四”前后受新思潮影响追求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民主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结局都一样——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中,鲁迅描述了知识分子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人的意识”逐渐得到体现,这个过程是知识分子逐渐觉醒的过程。一、对鲁迅创作《呐喊》、《彷徨》的思想探索到了二十世纪,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传统的理论道德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思想得了欢迎与拥护。新旧两种思想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新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文化的基础。家道中落的鲁迅恰巧遭遇了社会变革的滚滚浪潮。他认为沉闷的社会需要变革,才会融进新鲜的空气。他时时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他与其他文人志士,一同为寻找新的生活气息而奋斗。鲁迅早在南京读书的时候,就“接受了严复‘西学救国’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1]面对着列强横行霸道,“科学救国”无法实施的现实,他又转向“医学救国”。他以为要驱除帝国侵略者,首先国民需要要有强健的体魄。在日本留学时,他看了一部记录日俄战争的影片。从这部影片中,他看到了“悲哀的看客”。他觉得医学可以医治国民麻木的身体,却不能医治国民的思想,于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想以文学为武器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灵魂。一九0七年,他就在《文化偏至论》中说“要驱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在他看来,解放思想是解放国民的前提。鲁迅认为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是第一要务,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则首推文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国内的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给鲁迅带来了痛苦,为配合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将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防治,他自觉地将文学作为改良人生的伟大事业”[2]“他开始自我剖析,把知识分子的弱点、顽固的自我定位剥离出来,让拯救者们自我对照,重新估量,重新定位将来的路”。[3]他通过对社会中一系列悲剧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人吃人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要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从愚昧中解救出来,结果落得个“要救群众,反被群众所害的悲哀”,[12]然而狂人全不管这些,仍然走着他要走的路。在鲁迅的笔下,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的英雄,具有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大多数”。他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这种人的身上。这时期的知识分子虽孤掌难鸣,却表现出了强烈反封建的决心与勇气。传统的封建大厦已经形如朽木,在不久的将来将要听到它崩塌的声音。“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要免去痛苦,中国的老法子是骄傲与玩世不恭”。吕纬浦与魏连殳实际上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用玩世不恭免去痛苦的知识分子。“他们受两种力量的拉扯,一种是辛亥革命积极进取的理想人格,另一种是革命退潮后只为生活奔波的庸俗人格。”[14]在这两种力量的撕裂下,他们面对着的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思想上更为痛苦。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软弱性与妥协性,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剪掉了一条辫子”,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基础。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这时期的知识分子成了无头的苍蝇,失去了方向。鲁迅否定了辛亥革命,继续探索着人生,探索着知识分子的道路,走着还很长很长的路。他通过多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描写,向世人说明:“如果看不到冲破传统束缚的必要性,就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促进派,会在盲目的状态下,会成为反抗旧制度的牺牲品,或向传统的势力投降,并成为传统势力的帮凶”。[15]

(三)“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掀起了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国的知识分子思想更为解放,思路愈加开阔,但由于当时的革命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大多数知识分子仍然摸索着各自自觉或不自觉选择的道路”[16]在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表现出更强烈的反封建的勇气。他们敢于同封建伦理作斗争,敢用自身的行动去冲破封建意识的罗网。他们的觉醒程度比辛亥革命时期觉醒的知识分子相比向前迈进了一步。反封建斗争继续向前发展,但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线,知识分子仍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大潮之后,他们受到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洗礼,追求自由平等与个性的解放,实现婚姻上的自主和个性的解放在他们看来是幸福的挑战。他们向封建的堡垒发出了强烈的反抗,他们不顾人们的探索,嘲讽,孤立,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并成功地同居,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然而,“个性解放可以使青年成为双双飞舞的蝴蝶,却不能使青年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17],他们把建立幸福的小家庭当作奋斗的目标。理想实现以后,他们则满足于生活的现状不图进取。子君在生活琐事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自我,只会“捶着涓生的衣角过日子”。她用全部的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至死不明白“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与涓生的结合只是找一个终身所托”。[18]最后,她不得不回到她曾经勇敢地出走的家庭,带着无限的凄怨悄然死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他们在爱情开始的时候反抗是何等的坚决,但黑暗势力和现实环境最终还是压倒了他们的反抗和追求。他们的爱情由喜剧走向悲剧的在于“主观上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而人际中却守传统纲常”[19],“在一个传统悠远的国度,要彻底反判传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程,巨大的惰性还时常发挥它的影响,阻碍新观念的形成和实践。”[20]“五四运动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政治制度,而是一次脱离群众进行的思想革命,它引来的泉水很容易被封建文化的沙漠吸收干净”。[21]他们走向悲剧的命运,是必然的结果。“只有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传统的悲剧性对抗,同时也意识到自身与这个社会难于割断的联系,才能对社会产生最基本的认识”。[22]“中国的知识分子受着传统的影响,即使外来思想的动摇,也很难改变固有现实中的一切”。[23]鲁迅不赞同知识青年走自我奋斗的道路,他把对革命的探索拓展到了应该与工农阶级相结合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高度。三、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鲁迅有了“立人思想”的时候起,他就特别地关注知识分子,他希望知识分子觉醒起来,自觉地承担社会所赋予的重任。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的地位。鲁迅认真地分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他明白了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批判了造成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封建制度。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批判了受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的迂腐可笑,他批判了觉醒知识分子容易满足于现实不肯进取,同时对他们所表现出来优秀品质表示钦佩。他对知识分子消极的因素,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他们积极的因素,则做出了赞扬和肯定。知识分子有着诸多的弱性:他们缺乏对革命的正确认识,以为只要革命成功,理想便会实现;他们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极端的热忱,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就逐冷却下来;他们脱离群众,对封建文化的发抗只是从谋求自己的幸福出发,对革命只是保持着“五分钟的热度”[24]鲁迅从来不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将知识分子的这些弱性与缺点一丝不苟地剥给人们看。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对知识分子的批评,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自身的弱性,以便更好地担当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25]有人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只能作为时代的留影让我们来品读了,其实不然,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到现在仍然具有典型性。现在的知识分子与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虽然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基础之上,但在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现实生活中,好吃懒做,对生活缺乏信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还大有人在。而在鲁迅的文中,即使是落后的知识分子,也有闪光的地方,如孔乙己虽然麻木不仁却有着善良的本性;吕纬甫、魏连殳虽然走上了失败道路,他们在梦想开始的时候却积极进取。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吸取营养,借鉴他们的优点,遗弃他们的糟粕,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注释:[1]杨希之:《鲁迅思想面面观》第215页,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2]刘贵文:《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天中学刊,第24卷,第2期。[3]李彬:《从孤独的拯救者走向群众——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探索的思想历程》,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4期。[4]杨义:《新小说开拓之心》第125页,杨义文存,人民出版社。[5]冯丽仙:《苍凉的悲剧情怀——鲁迅知识分子小说解析》,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6]包文忠:鲁迅思想和艺术新论》第229页,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7]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8]胡健:《从‘孔乙己’到‘新青年’》,名作欣赏,现代回眸。[9]谭延杰:《“五四”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浅论》,怀化师专学报,1993年8月,第12卷,[10]胡尹强:《毁破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第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11]易芳:《舞台上的孤独与舞台下的孤独》,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12]钱理群:《创造新时期的先锋》,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3]林志浩:《鲁迅研究》(下)第9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4]李晓静:《论鲁迅小说中的三种悲剧性格》,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本)2002年3月,第24卷,第2期。[15]蒋於缉、黄丽耘:《浅论鲁迅笔下觉醒的知识分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版本)2004年6月,第17卷,第2期。[16]包文忠:《鲁迅思想和艺术新论》,南京出版社,1989版。[17]杨义:《杨义文存》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18]王和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19]锐海模:《鲁迅小说中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孔子儒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20]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第1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人民人民文学出版社。[2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09页。[23]杨芝明、史萍:《孤独的灵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24]王福政:《试论鲁迅对其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态度》,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5卷,第2期.[25]杜一白:《论鲁迅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鲁迅.《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冯奇.《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5]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6]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7]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8]杨希之.《鲁迅思想面面观》[M].重庆出版社,1992.[9]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王瑶.《鲁迅作品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1]杨义.《杨义文存》第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2]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