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1.A

2.B

3.C

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但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②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③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

5.①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②材料二则认为,对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③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对于其中蕴藏的道理与智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经典作品的所有内容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一纵一擒、一放一收”针对的是四层转折,突出了攻打郑国的害处和不攻打郑国的好处。

故解析为: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体现了材料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为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

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D.“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

故解析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可知,“披肝胆以献主”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A.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

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

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

故解析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首先说“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接着阐述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第2、3段是说烛之武讲究策略,“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第4、5、6段是说,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不仅讲究策略,更讲究战略: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结合最后一段关键句“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可知,再次总结阐述: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依据“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刘勰的观点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看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依据“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可知,材料二认为,对刘勰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

同样是刘勰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启示我们,对待经典作品,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当然,经过岁月淘洗和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必然蕴藏着宝贵的道理和智慧,但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经典内容都奉为圭臬,不能绝对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才是对待经典正确的态度。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8.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9.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C

7.D

8.①才华出众。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②心直口快(或纯真坦率)。看了宝钗写的《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③命运凄苦。《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9.①语言形式陌生化。“好风凭借力”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

②语意上重炼意翻新。用简洁的语言体现了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③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脱离具体的创作情境,可以给人们向上精神、竞争意识等多方面的启示。

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错误,原文是说,贾宝玉见了贾探春的上半首,“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意即内心有了触动,来了兴致才写的。

故解析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D.“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错误,从原文推导不出这个结论。根据文本二“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可知,语言的陌生化只是作品的一个特征,文学作品成功与否,受许多因素影响,文学语言只是因素之一。

故解析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本一,“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黛玉看了史湘云的诗都自叹不如,众人“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侧面衬托史湘云才华出众,非同一般。

文本一,宝钗写好后,“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她第一个就给出评价,可见她心直口快的特点。

文本一,她写的“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内容是暮春时节,春色逝去之景,从诗歌的象征义来看,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本二,“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可见,薛宝钗诗歌的语言语序颠倒,形式陌生化;

文本二,“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可见,薛宝钗《临江仙》最后两句,语言上注重炼意,做到了言简意赅,且翻出了新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咏絮的哀伤情绪基调,写出了柳絮可借力飞上青天的积极自在的心态,以此可见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也是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

文本二,“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可见,薛宝钗的《临江仙》能够体现诗歌的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天刚亮时,也可解释为农历初一日,文中可理解为“明天”“第二天”。

B.司马,古代官名,从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全国的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C.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尊长健康长寿,文中指项庄为刘邦庆生。

D.细说,小人的谗言,也用作谦辞,解释为渺小的言论,现指详细地解说、述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4.课内句子翻译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0.B

11.C

12.A

13.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14.①那牛骨节间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夫”为句首发语词,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C。

“破秦”与“入咸阳”是连续动词,一起修饰“者”,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解析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项庄为刘邦庆生”错误。文中指项庄向刘邦敬酒。

故解析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进一步采取行动”错误。项羽留下刘邦喝酒,并没有想杀掉刘邦,从后文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等可见。

故解析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数”,屡次;“目”,使眼色;“三”,多次;“不应”,没有反应。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间”,间隙;“无厚”,指很薄;“以”,用;“恢恢乎”,宽宽绰绰地;“游刃”,运刀自如。

(2)第一个“老”,敬爱;第二个“老”,老人;“及”,推及;第一个“幼”,爱护;第二个“幼”,孩子;“天下可运于掌”,介词结构后置句,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过天晴之后的景色:雨云已不能覆盖整个天空,蓝天一隅挂着一抹淡淡的白云。画面色彩鲜明,形象逼真。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鹊语声的清脆与残雷声的低沉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C.“卧看星河尽意明”化用了杜牧《秋夕》中诗句“卧看牵牛织女星”,表述了相近的情感。

D.这首诗写景善于捕捉变化的瞬间,从空间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微妙多变的大自然。

16.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C

16.①首联、颔联绘雨晴之后美好的景色。天空澄澈,鸟儿迫不及待地报晴,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表述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②颈联以叙事抒发雨晴之喜。暑热中由雷雨送来了惬意的凉爽,雨后微凉引起了睡意,但诗人不愿辜负自然,“急搜”、“报”表现出了诗情胜过睡意,诗人要用诗句来报答自然的美意。③尾联推想自己在雨后夜晚卧看深邃高远夜空的星河,虽是“无人共”,但并不孤单,而是兴致勃勃。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歌,通过多诗歌具体内容的散文理解分析,把握诗歌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述了相近的情感”说法错误,杜牧的诗句表述的是失宠宫女夜不能寐,坐看牵牛织女星的寂寞凄凉,本诗表述了对雨过天晴的喜爱以及卧看星河的兴致勃勃。

故解析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写景叙事之中如何体现喜悦之情的。答题时抓住题干中“写景”“叙事”,对诗歌中写景和叙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喜悦之情的即可。全诗八句,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叙事,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即蕴于写景叙事之中。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写雨后初晴天空的景象。“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这两联描绘出雨晴之后美好的景色。天空澄澈,鸟儿迫不及待地报晴,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字里行间表述出诗人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之情。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晴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诗人要用诗句来报答自然的美意。表述了对雨后初晴的喜悦之情。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诗人想象自己在雨后的今晚卧看星河的情形。“尽意明”三个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也写出诗人想象自己卧看星河虽然“无人共”,但是依然兴致勃勃的情形。这首诗中,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早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17.(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笑子路的原因是“

,”。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3)《劝学》“,”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让”“浴”“雩”“砺”。

故解析为: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⑵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⑶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

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

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因而觉得十分可取。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戒石铭”。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

B.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C.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

D.文中“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同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

B.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

C.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

D.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且很受感动。

B.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而很受感动。

C.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得十分可取。

D.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十分可取。

18.B

19.D

20.D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以及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结合语境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述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述需要来寻找最佳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以及标点符号的能力。

A.“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优美或文艺作品精彩。此处是说大石头非常醒目,不合语境,应改为“引人注目”。“克己奉公”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语境是说告诫地方官,使用正确。C.“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侧重实物。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实物,所以不能改为“树立”。

D.学者,古今异义。

故解析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由前面“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和后面“并将之颁行全国”克制,此处的句子也应该以“孟昶”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文一致,排除BC。由后文“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前面应是说“写诏书”;由选项本身来看,“为了诫勉地方官”是写诏书的用意,与上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更衔接,所以放在前面,排除AB。

故解析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错误:一、“在……时,很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把“在”移到“宋太宗”的后面;二、“……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逻辑关系不当,“受感动”和“觉得可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可以把“故而”改为“也”,表明宋太宗和孟昶观点一致。修改完全正确的只有选项D。

故解析为:D。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雪如意”“冰丝带”“雪游龙”是北京冬奥的三张名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称作“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①。它垂直方向剖面是个S型的曲线,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型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冬奥场馆。该项制冰技术是②,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国家速滑馆制冷产生的余热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地处北京延庆区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③,被亲切的称呼为“雪游龙”。场馆按照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质量控制标准,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将赛场分为闭环外和闭环内两个区域。对闭环人员分流线管理,实行分区就餐、分类乘车、分类住宿,严格与社会面隔开。此外实行馆长、片长、楼长、层长的“四长”责任分管制,负责防疫措施落实。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请使用三个递进复句分别概括上面三段文字,每句不超过30字。

21.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最环保;一条巨龙蜿蜒于巍峨的山脊之上

22.①“雪如意”不仅体现体育动感之美,而且凸显了中国元素。

②“冰丝带”制冰技术不仅是环保的,而且是很先进的。

③“雪游龙”防疫不仅是分区管理,而且是分层管理。

压缩语段;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和正确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述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从后文的“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型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可以看出其“设计灵感”与“如意”有关,由此得出关键词“如意”,可以直接写后文的表述,即“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

第二个空,从后文“碳排放趋近于零”,可以得出这种技术是环保的,由此得出关键词“环保”,又因为空格的内容与后文“还是最先进的”形成并列关系,因此可以填“最环保的”。

第三个空,从后文“被亲切的称呼为‘雪游龙’”分析,雪橇中心应该像“龙”,加上修饰词可以表述为“巨龙”,再结合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北京延庆区海陀山,由此可以写“一条巨龙蜿蜒于巍峨的山脊之上”。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和正确使用句式的能力。

分析材料可知,第二至四段的文字分别介绍了“雪如意”“冰丝带”和“雪游龙”;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应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还应使用关联词语,可以选用“不仅……而且……”的结构来写。

(1)由第二段“‘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可得:“雪如意”不仅体现体育动感之美,而且凸显了中国元素。

(2)由第三段“该项制冰技术是最环保的,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可得:“冰丝带”制冰技术不仅是环保的,而且是很先进的。

(3)由第四段“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将赛场分为闭环外和闭环内两个区域”“此外实行馆长、片长、楼长、层长的‘四长’责任分管制”可得:“雪游龙”防疫不仅是分区管理,而且是分层管理。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千年的人和事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历史故事,也了解了智者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拳拳之心。

畅游在这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里,聆听着这些弥足珍贵的智慧思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更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五四”青年节前期学校文学社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一学生身份,结合“必修(下)”第一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作文主题——“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材料提到“必修下”两个文言文单元蕴含深厚的“中华文化”,除了“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外,还有就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这是提示写作的方向。

二是任务,任务在材料的范围内,任务小于材料,材料只是一个引子,任务是关键。本次任务是要求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写一篇征文,高一学生身份,文学社等这些对象和情境要注意。写作中要根据任务,重新审视材料,这里要注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做自信时代青年”之间的关系,构思立意不要过度宽泛,要结合“必修(下)”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切忌泛泛谈论“中华文化”,或只谈继承中华文化,而忽视如何做“自信时代青年”。所以立意中要选取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点,凡是只谈空洞中华文化概念的都是会不够准确。

三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基本常规,但要注意“选准角度”强调的是审题中的立意要明确,注意结合单元所学文章中所感,“自拟标题”不要照抄原话题。

要求:1.“传承传统文化”:以必修下单元所学课文经典篇目内容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或者课文+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2.“做自信时代青年”:做,强调怎么做,青年的具体行动。“自信”,指文化自信。时代青年,强调当代青年身份。3.“传承传统文化”与“做自信时代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只有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做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做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必须能很好传承传统文化。4.“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主次详略之分。

立意

1.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3.以“志”为马,自信驰骋;

4.中华英雄气,自信满乾坤。

素材

1.光明日报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时谈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在惊涛骇浪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儒家文化是我们化解错综复杂冲突危机的钥匙。“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把握当下,方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新高度。

2.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为什么世界四大古国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不忘传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永远在与时俱进。

3.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发现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还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要讲求“义”的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他人利益,摒弃零和博弈思维,达到共赢。所以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正是因为“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收心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8.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9.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临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