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复活(节选)》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_第1页
《8 复活(节选)》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_第2页
《8 复活(节选)》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_第3页
《8 复活(节选)》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_第4页
《8 复活(节选)》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复活(节选)》教案【教材定位】《复活(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文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素养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4.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教学重难点】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2.《复活》内容介绍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3.前情回顾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4.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嫣然(yān)斜睨(nì)啰唆(luōsuō)褴褛(lánlǚ)哽住(gěng)饶恕(shù)害臊(sào)擤鼻涕(xǐng)鬈发(quán)窘态(jiǒng)踱步(duó)2.解释词语。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二)初读课文。【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四、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情节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明确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明确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思考2】鉴赏语句1.“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明确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2.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明确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思考3】鉴赏手法及效果(一)细节描写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这说明什么?明确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地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明确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明确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二)神态描写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明确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明确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三)心理描写1.“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明确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明确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我”相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前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四)语言描写1.文中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思考4】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1.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明确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2.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明确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思考5】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思考6】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明确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五、技法点拨—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技法指引】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指导】(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迁移运用】假如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马上要宣布成绩,请用200字以内的语言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天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紧张得要命,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它反躺着,静默着……六、明晰主旨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七、素材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八、拓展阅读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列夫•托尔斯泰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⑥“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⑧“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⑨“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⑪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⑫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⑬“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问题: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中为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明确①柯捷尔卓夫中尉“还扎着绷带”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②柯捷尔卓夫中尉“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与下文对他“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介绍相照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③“聂赫留朵夫不知该用‘您’还是‘你’”称呼玛丝洛娃,“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他对玛丝洛娃满怀内疚的复杂心理状态。④玛丝洛娃从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强忍心中怒火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媚笑”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作为一个妓女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境。《8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教学重点】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走近作者1.激趣导入“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二、走近作品1.探寻背景《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故事梗概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三、走近文本1.学生自读,感知情节。2.字词检测①识记字音嫣然一笑(yān)斜睨(nì)褴褛(lánlǘ)害臊(sào)擤鼻涕(xǐng)鬈发(quán)瞟一眼(piǎo)鄙夷不屑(xiè)②词语积累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3.概述事件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4.梳理情节完成以下表格。人物事件层次情节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三部分:(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三、(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探监——相认——赎罪四、深入文本1.自主探究,研读文本。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采用批注阅读法研读文本,分成男生、女生两组,男生批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语句,女生批注描写玛丝洛娃的语句。2.教师示范批注示范一:“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批注: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②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示范二: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示范三: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批注: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3.学生研读、批注成果展示男生组成果展示示例:(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批注: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2)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批注: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3)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批注: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4)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他,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批注: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5)“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批注: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女生组成果展示示例:(1)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①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②“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批注: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③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批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④“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批注: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⑤“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批注: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2)“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批注: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3)“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批注: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4)“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批注: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4.总结归纳文中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1)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2)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5.探讨本文的主旨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思考探究问题: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复活”的含义:在《复活》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仟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六、拓展提升问题:“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七、学以致用1.(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姑娘走出去了。“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姑娘拿进酒来由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是啊。”他们喝干了剩酒。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陈良廷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答案:D(解析:D年轻人不甘平庸的滑雪冒险与《老人与海》中“硬汉”形象不同。)(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参考答案:①两位主人公滑雪酣畅淋漓的快感逐渐淡化,“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即将分离,依依不舍,难免产生曲终人散的失落之感。②“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又表现出二人再次相约滑雪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③两人并未明确相约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来看,两个人都知道再相聚滑雪将被现实阻挠很难实现,“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心情有些惘然。(解析: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他们心理感受的变化,结合语境适当进行分析。)(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解析:首先明确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意思,再梳理故事情节安排,分析其大量留白的效果)2.布置作业: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同桌之间分饰角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人物形象及主旨。板书设计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情节:探监——相认——赎罪聂赫留朵夫: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改、思想升华、灵魂复活。玛丝洛娃: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主旨: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8复活(节选)》导学案【学习指引】《复活(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文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素养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4.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学习重难点】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国批判现实主义、、。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2.《复活》内容介绍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3.前情回顾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4.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嫣然()斜睨()啰唆()褴褛()哽住()饶恕()害臊()擤鼻涕()鬈发()窘态()踱步()2.解释词语。嫣然一笑:夺眶而出:衣衫褴褛:步履轻盈:衣冠楚楚:截然不同:饱经风霜:鄙夷不屑:(二)初读课文。【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开端(-段):发展(-段):高潮(-段):结局(-段):三、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情节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思考2】鉴赏语句①“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②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③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一)细节描写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这说明什么?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二)神态描写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三)心理描写1.“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四)语言描写1.文中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考4】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1)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2)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思考5】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思考6】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四、技法点拨—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技法指引】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指导】(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迁移运用】假如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马上要宣布成绩,请用200字以内的语言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五、明晰主旨六、素材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七、拓展阅读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列夫•托尔斯泰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⑥“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⑧“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⑨“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⑪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⑫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⑬“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问题:细节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之一,请找出这篇小说和《复活(节选)》中为塑造人物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八、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答案一、1.俄,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二、(一)1.明确字音。嫣然(yān)斜睨(nì)啰唆(luōsuō)褴褛(lánlǚ)哽住(gěng)饶恕(shù)害臊(sào)擤鼻涕(xǐng)鬈发(quán)窘态(jiǒng)踱步(duó)2.解释词语。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二)【思考1】开端(1-21):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三、【思考1】1.明确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2.明确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3.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4.明确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思考2】①明确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②明确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③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思考3】(一)细节描写1.明确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地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2.明确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3.明确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二)1.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2.明确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3.明确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三)1.明确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2.明确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我”相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前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四)1.明确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思考4】1.明确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2.明确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思考5】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思考6】明确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四、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天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紧张得要命,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它反躺着,静默着……五、明确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七、明确①柯捷尔卓夫中尉“还扎着绷带”便回团部,表现了他不惧战争残酷的英勇牺牲精神。②柯捷尔卓夫中尉“很不高兴地冷冷地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与下文对他“傲慢不逊”“强烈的自尊心”的介绍相照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③“聂赫留朵夫不知该用‘您’还是‘你’”称呼玛丝洛娃,“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他对玛丝洛娃满怀内疚的复杂心理状态。④玛丝洛娃从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夫,强忍心中怒火露出几分媚笑盘算着如何能从他身上搞点钱。“媚笑”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作为一个妓女对生活已经麻木的心境。《8复活(节选)》同步习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茨威格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⑤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⑥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不但不给人以啰唆之感,反而一下子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B.第⑤段中,“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一句点明前文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C.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了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阶级身份的矛盾统一。可以说,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D.本文细致地描摹了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2.选文第①段中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试举例说明。3.选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又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前后矛盾?请根据你对托尔斯泰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