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
《9 说木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
《9 说木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
《9 说木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
《9 说木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很有启发。【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3、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林庚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意象古诗词意象,是指古诗词中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二、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寒砧zhēn言筌quán亭皋gāo万应锭dìng迢远tiáo灼灼zhuó涔阳cén窸窣xīsū2、词语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课文可分成三个大的层次,分别为:发现问题(1-3自然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其用意是什么?明确: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形态感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舒朗飘零落叶繁密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3、这篇文章在说理分析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明确: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但作者没有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课下小组作业: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下节课进行课堂分享。第二课时一、古诗词常见意象分享(以小组为单位)1、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各组之间互相学习。2、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补充: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例如:古诗词中常见的植物类意象有以下这些: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梅——高洁、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清香,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菊——象征高洁、隐逸、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柳——(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愁绪的象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红叶——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同学们课下可以根据本次展示与讨论,积累更多的古诗词意象。《9说木叶》导学案【教材分析】:《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很有启发。【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3、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1、林庚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意象古诗词意象,是指古诗词中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二、自主预习1、字音字形积累袅袅()照浦()褒()寒砧()言筌()亭皋()万应锭()迢远()灼灼()涔阳()窸窣()()2、词语积累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其用意是什么?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形态感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3、这篇文章在说理分析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五、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参考答案二、1、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寒砧zhēn言筌quán亭皋gāo万应锭dìng迢远tiáo灼灼zhuó涔阳cén窸窣xīsū2、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三、课文可分成三个大的层次,分别为:发现问题(1-3自然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四、1、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2、意象颜色/形态感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舒朗飘零落叶繁密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3、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但作者没有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例如:古诗词中常见的植物类意象: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梅——高洁、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清香,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菊——象征高洁、隐逸、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柳——(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愁绪的象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红叶——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9说木叶》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yǔ)尽量(jǐn)强词夺理(qiáng)所向披靡(mǐ)B.炽热(zhì)瞭望(liào)螳臂当车(dāng)汗流浃背(jiá)C.模样(mó)溘然(kè)间不容发(jiàn)琅琅上口(láng)D.应许(yīng)号召(zhào)妙语解颐(yí)咎由自取(jiù)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不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并危害科学。②张岱年先生一生辛苦耕耘,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_________到了哲学研究和教育上。③“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___。A.误解贯注透露 B.曲解贯注披露C.误解灌注披露D.曲解灌注透露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B.曾几何时,十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C.三鹿奶粉为三鹿集团所生产,该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1年排名全国第一。“结石婴儿”事件,却使三鹿集团成为众矢之的。D.应该看到,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道”作为一种伦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了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B.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先后两次完成了太空完美对接。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国四川建立世界上最大并最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D.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5.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6.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9说木叶》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yǔ)尽量(jǐn)强词夺理(qiáng)所向披靡(mǐ)B.炽热(zhì)瞭望(liào)螳臂当车(dāng)汗流浃背(jiá)C.模样(mó)溘然(kè)间不容发(jiàn)琅琅上口(láng)D.应许(yīng)号召(zhào)妙语解颐(yí)咎由自取(jiù)【答案】D【解析】A.参与yù强词夺理qiǎngB.炽热chì汗流浃背jiā,浃:透,遍及。C.模样mú(模板、模具、模子)间不容发jiā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不这样想,谁就会________科学并危害科学。②张岱年先生一生辛苦耕耘,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都_________到了哲学研究和教育上。③“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___。A.误解贯注透露 B.曲解贯注披露C.误解灌注披露D.曲解灌注透露【答案】A【解析】“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贯注”,强调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指浇进,注入。“披露”,意为发表,公布;“透露”意为泄漏或显露<消息、意思等>。另,注意语境中人物的身份。规律方法:辨析近义词要结合语境,从词义的侧重点、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义轻重等方面考虑。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B.曾几何时,十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C.三鹿奶粉为三鹿集团所生产,该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1年排名全国第一。“结石婴儿”事件,却使三鹿集团成为众矢之的。D.应该看到,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孝道”作为一种伦理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答案】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正确。【解析】A.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属于不懂词义和用错对象。B.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D.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规律方法:对成语的多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范围等方面要特别关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了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B.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先后两次完成了太空完美对接。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国四川建立世界上最大并最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D.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A、成分赘余,“就任于”中去掉“于”字;B、偷换主语或中途易辙,应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5.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答案】B【解析】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6.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答案】D【解析】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答案】A【解析】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9说“木叶”》课后分层练习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空气湿润(rùn)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解析A项,“筌”应读“quán”;B项,“窣”应读“sū”;C项,“灼”应读“zhuó”。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②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他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虑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③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④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⑤尽管向两个市场上销售的芯片的价格相去无几,但企业市场仍较生产者市场要大一些。⑥鲁迅的杂文,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①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合语境。②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语意。③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概不凡。这里用错了对象。④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与语境不合。⑤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符合语意。⑥一字千金: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符合语意。答案B3.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解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仿照其特点造新句。仿写时要注意形似和神似。本题要注意选取的汉字兼有形美和义美的特点,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相应的比喻句。答案示例(1)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2)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4.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体会到昭君的怨恨;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受到诗人的怅惘。这种暗示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的言外之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1)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2)最近,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一位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相声演员的言外之意是:解析(1)中给出语境“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这句话直接告诉人们不要随大流,要独立思考;还有此时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人们是恐惧的,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此时应该“贪婪”,也就是说此时是购股票的好时机。(2)中首先指出“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纷纷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说“那可是个雷区啊!”著名相声演员说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为“雷区”,“雷区”指地雷埋藏的危险地区,现在引申为危险的应该避免的地区或情形。对于充满危险的地区要谨慎小心,所以著名相声演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给奶粉、药品、保健品做代言要谨慎。参考答案(1)股市运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2)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解析说古诗中“‘落叶’也不常见”错误。原文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答案B6.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归纳要点。“落木”之于“落叶”的区别,犹“木叶”之于“树叶”的区别。可根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落叶’……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等信息概括作答。参考答案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7.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解析解答此题,需根据文意理解“高木”与“高树”的异同点并加以概括分析。从所指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参考答案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9说“木叶”》课时作业一、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时期,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他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透明,又是何等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B.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D.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解析A项,“语言浑成,意境高远”是其旧体诗的风格特点。答案A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林庚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是独具慧眼。B.林庚致力于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对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因此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C.林庚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诗意与诗形的共同要求保持着高度自觉,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诗人之一。D.林庚一生都追求青春、理想和美,他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解析A项,“林庚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和“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是独具慧眼”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答案A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是概括文意的题目,可抓住其“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方面的体现,加以概括整合。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答案①林庚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①艺术精湛②制作精良。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④⑤古往今来,()。凡是传世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