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2、历史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题解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退:使....撤退。秦师:秦国的军队。这篇文章讲的是郑国老臣烛之武运用自己的外交才能使秦国退兵的事。二、字音检测fánqǐpángyìzhuìgōngquē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三、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第4段:晋军撤退四、逐段细读,分析讲解1、第一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重点字词: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2、第二段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重点字词:佚(yì)之狐:郑国大夫。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辞:推辞。犹:尚且。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用:任用。过:过错。然:然而。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3、第三段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重点字词: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既:已经。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舍:放弃(围郑)。行李:出使的人。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厌:通“餍”,满足。肆:延伸,扩张。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说:“说”同“悦”,喜欢,高兴。4、第四段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重点字词: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易:代替。不武:不符合武德。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第二课时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明确: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指出,出兵围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明确: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明确: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学习过程】一、字音预习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三、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一、字音预习fánqǐpángyìzhuìgōngquē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第4段:晋军撤退三、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明确: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指出,出兵围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明确: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明确: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因人之力而敝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吾其还也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探究提升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黧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黧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黧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1、给文中加点词注音手足胼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不胜其哀胜:禁得住B.而皆后之后:以……为后C.暴浣我行暴:曝晒D.且子独不闻乎独:单独3、下列文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吾亡也十有九年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所以资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C.其不欲吾反国乎吾其还也D.子试为我言之君为仲卿母所遣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我听说,国君抛弃士人,就无法得到忠臣B.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有那么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么C.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想来大概是国君忘记我了吧?还是我有大的过错D.文公其霸乎文公大概可以称霸了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6、《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请联系这句话,结合本文内容简析晋文公行赏等级的合理性。《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因人之力而敝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解析】A、败坏,损害;B、通“供”,供应;C、通“悦”,高兴;D、通“智”,明智。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其①代词,它郑国②代词,这件事③自己的④副词,还是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所选语句皆出自初高中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梳理归纳。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吾其还也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答案】D【解析】①项中“其”是“它”的意思;②项中“其”是“还是”的意思;③项中“焉”是“哪里”;④项中“焉”是“怎么”的意思。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1)倘若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2)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若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解析】(1)重点词是“以为”“行李”“共”;(2)重点词是“肆”“阙”“焉”,以及倒装句“何厌之有”。二、探究提升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黧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黧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黧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1、给文中加点词注音手足胼胝【答案】piánzhī【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