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B、浴乎沂(qí)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喟(huì)然舞雩(yú)师旅(lǚ)鼓瑟(sè)D、千乘(shèng)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喟然叹曰鼓瑟稀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C、因之以饥馑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的样子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二、理解性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三、探究提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四、对接高考1、《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B、浴乎沂(qí)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喟(huì)然舞雩(yú)师旅(lǚ)鼓瑟(sè)D、千乘(shèng)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答案】D【解析】A哂(shěn)笑B浴乎沂(yí)C喟(kuì)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喟然叹曰鼓瑟稀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C、因之以饥馑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答案】B【解析】A鼓瑟希C浴乎沂D夫子哂之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的样子【答案】C【解析】如:或者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D【解析】A希,通“稀”,稀疏B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C与,通“欤”,语气词二、理解性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解析】这篇课文高考要求全文背诵,新高考更侧重对背诵篇目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引用,因此对与理解性默写要多加练习。三、探究提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答案】C【解析】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人。【解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志向,答对这道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翻译这句话,然后要从中提炼概括出孔子之“志”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四、对接高考1、《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解析】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解答也往往不同,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此外还应了解一下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举一反三等。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答案】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解析】2019年与2018年一致的是,文言题之后单独考察了《论语》。分值由5分增加为7分,难度也有提升。可以看出,高考不仅是考查我们对《论语》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还要考查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正确理解词语疏通句义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整体把握章节核心思想,对《论语》做思辨性的理解。《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摄乎大国之间(niè)风乎舞雩(yú)B.因之以饥馑(jǐn)夫子哂之(shěn)夫子喟然叹曰(kuì)C.以俟君子(sì)愿为小相焉(xiàng)为国以礼(wèi)D.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冠者五六人(guān)浴乎沂(yí)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左右欲刃相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比及三年 比比较。B.舍瑟而作 舍放下。如五六十 如或者。C.吾与点也 与赞成。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D.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6.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因为)也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7.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三、表达能力提升1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摄乎大国之间(niè)风乎舞雩(yú)B.因之以饥馑(jǐn) 夫子哂之(shěn)夫子喟然叹曰(kuì)C.以俟君子(sì) 愿为小相焉(xiàng)为国以礼(wèi)D.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冠者五六人(guān)浴乎沂(yí)【答案】B【解析】A项,“摄”应读“shè”。C项,“为”应读“wéi”。D项,“冠”应读“guàn”。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左右欲刃相如【答案】C【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当面。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与例句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相同,都是连词,“或者”的意思。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B项,“何如”连用,相当于“怎么样”。D项,介词,至于。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比及三年 比比较。B.舍瑟而作 舍放下。如五六十 如或者。C.吾与点也 与赞成。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D.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答案】A【解析】A项,比到。6.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因为)也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答案】C【解析】C项,以用。7.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答案】D【解析】D项,之你们。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答案】A【解析】A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答案】D【解析】D项,辩有口才,能言善辩。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答案】B【解析】B项,“繁词”指的是子贡。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答案】(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三、表达能力提升1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解析】题干中已经点明是孔子与曾皙的对话。第一段的对话,是曾皙问,孔子答,一问一答。在第二段中,曾皙连续发问,孔子对其作答。三次发问三次作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答案。(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答案】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第一问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除了关注对话形式的不同之外,还应该关注由于停顿的不同带来的意思及其强调侧重点的变化。第二问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同意第一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孔子的关注点在哪里,一连串的问句意在强调什么。同意第二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曾皙的关注点在哪里,这种连续发问对表现人物、行文的作用等方面。《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分层训练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摄(夹处)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解析:选A;A项,“比”,等到。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解析:选AA项,为状语后置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解析:选A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解析:选BB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加上有(别国)军队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以后,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懂得为人的道理。(2)(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铿的一声结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意”即思想,它是客观现实反映于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只存在于人脑之中,必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意”的文字形体由“心”和“音”两部分组成,由此可知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语言来了解思想。在思想和语言之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是思想得以交流的工具,二者理论上是统一的。但是,语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早在2500年前,孔子便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感叹。解析:①处,后文先解释“意”由“心”和“音”组成,又说要“通过语言来了解思想”,那么①处关键词应该是与“音”对应的“语言”,又因为本句主语是“思想”,因此①处应写语言对思想表达的作用,即填类似于“通过恰切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②处,后文说语言和思想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即指出了二者的关系,且表明“语言是思想得以交流的工具”,那么②处应填思想对语言的作用,即思想就是语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②处应该填类似于“思想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知,此处应强调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的局限性,应填类似于“不能完整地反映思想”的内容。参考答案:①通过恰切的语言来表达②思想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③(无论如何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思想7.下面是某校为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而构思的框架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框架图中有哪些元素,然后,为其划分层次,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作答即可。如从框架图上来看,图中元素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活动主题,即“‘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第二层是活动对象,即“教师”和“学生”;第三层是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只针对老师的“孔子思想作品讲座”“校本课程”,只针对学生的“尊师礼、成人礼”“儒家诗文朗诵竞赛”以及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参观遗迹”“书画作品展”。参考答案:“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教师开设孔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学生参加尊师礼、成人礼活动,开展儒家诗文朗诵竞赛;师生共同参观遗迹,参与书画作品展。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副: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参考答案:(1)戏水沐风咏歌回(2)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C.挺刃交兵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辩:通“辨”,区别解析:选DD项,辩:善辩。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其类异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则由无所施其勇②其真无马邪C.①子路抗手而对曰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选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选AA项,①②都表原因,“因为”。B项,①代词,他的;②表反问语气词,难道。C项,①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②连词,表承接。D项,①语气词;②代词,相当于“之”。11.下列语句中,与“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古之人不余欺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D.异乎三子者之撰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介宾结构后置句。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颜回向往的社会景象与曾皙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其实都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解析:选BB项,“繁词”指的是子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2)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参考译文: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个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废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选自《孔子世家》,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解析:选D“费人北”意为“费邑的人败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弗克”意为“没有攻克”。与前面的“攻之”分别为两层意思,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镀铜光亮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母婴健康产后护理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敏捷渗透测试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LTCC用导电银浆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范本版
- 教室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工矿企业大型成套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装修设计合同范本大全
- 2025劳动合同试用期法律疑难问题详解
- 门店合伙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数学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JT-T-1004.1-2015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技能和素质要求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 (高清版)WST 408-2024 定量检验程序分析性能验证指南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DB11∕T 2035-2022 供暖民用建筑室温无线采集系统技术要求
- 《复旦大学》课件
- 针灸与按摩综合疗法
- Photoshop 2022从入门到精通
- T-GDWJ 013-2022 广东省健康医疗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技术规范
-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
- DB43-T 2775-2023 花榈木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