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材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教学准备】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4、题解“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三、诵读感知(整体感知)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曾晳(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四、掌握字词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
“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jǐn),
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
由也为之,
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
比及三年。
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
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语“民”。
且知方也。
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夫子晒(shěn)之。
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第二课时师生合作,继续梳理课文实词虚词并翻译课文“求。尔何如?”
求:冉有的名。对曰:“方六七十,
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
以俟君子。”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赤。尔何如?”
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对曰:“非曰能之,
能:动词,能做到。
愿学焉。
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
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点,尔何如?”
点:曾皙的名。鼓瑟(sè)希,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
铿(kēng)尔。
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子曰:“何伤乎!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亦各言其志也!
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善于点拨诱导。曰:“莫春者,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
春服既成。
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词,在。沂:水名。
风乎舞雩(yú),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
咏而归。”
咏:唱歌。○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夫子喟(kuì)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曰:“为国以礼,
为:治理。以:介词。靠,用。
其言不让,
其:他的。让:谦让。
是故晒之。
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
赤也为之小,
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
孰能为之大?”
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第三课时五、把握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六、研讨性学习设计一:(启发式)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一)问志与述志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小结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二)评志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三)体会孔子形象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七.拓展积累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案:《论语》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四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三、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四、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五、重点实词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六、重点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七、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重点和难点】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学习过程】一、了解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三、重点字:拼音——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哂,音shěn相,音xiàng铿,音kēng沂,音yí喟,音kuì雩,音yú冠,音guàn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四、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掌握重点知识:(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寻找规律和方法: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3、尔何如?尔:代词,你(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复习学过的知识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复习学过的知识: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自主探究】一、自主学习: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2、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二、探究学习:(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4)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明确: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4、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自我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了为谁?”曰:“为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子路问津路口 B.而谁以易之替换C.耰而不辍停止 D.植其杖而芸通“耘”,播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B.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C.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D.四体,人的四肢。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执舆者为谁译文: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B.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译文: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C.子路以告孔子译文:子路就告诉了孔子D.复往,则亡译文: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舍瑟而作舍:放下C.吾与点也与:和,跟D.其言不让让:谦让5.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则何以(凭)哉C.为国以(用)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6.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7.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9.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津:路口”错误,应该为“津:渡口”。B项,“易:替换”错误,应该为“易:改变”。C项,正确。D项,“芸:通‘耘’,播种”错误,应该为“芸:通‘耘’,除草”。故选C。2.【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B错误。故选B。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以”字后省略“之”,应译为: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C错误。故选C。【参考翻译】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桀溺又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有一天,子路一个人行走的时候,路遇一位肩扛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您看见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说完就挂着拐杖拔草去了。事后子路把这些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经走了。二、4.【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C项,与:赞成。故选C。5.【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B项,以:做。故选B。6.【答案】D【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D项,“含蓄隐讳,不露山水”错误,运用了反问,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故选D。7.【答案】D【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D项,“缺少思想”错误,子路有理想,当然有思想。故选D。8.【答案】A【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A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误,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故选A。9.【答案】A【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A项,“移情于景,以景抒情”错误,此图景体现了曾皙的政治理想,并非借此景物来抒发特定情感。故选A。《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摄乎大国之间(niè)风乎舞雩(yú)B.因之以饥馑(jǐn)夫子哂之(shěn)夫子喟然叹曰(kuì)C.以俟君子(sì)愿为小相焉(xiàng)为国以礼(wèi)D.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冠者五六人(guān)浴乎沂(yí)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左右欲刃相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比及三年 比比较。B.舍瑟而作 舍放下。如五六十 如或者。C.吾与点也 与赞成。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D.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6.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因为)也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7.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三、表达能力提升1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shèng)摄乎大国之间(niè)风乎舞雩(yú)B.因之以饥馑(jǐn) 夫子哂之(shěn)夫子喟然叹曰(kuì)C.以俟君子(sì) 愿为小相焉(xiàng)为国以礼(wèi)D.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冠者五六人(guān)浴乎沂(yí)【答案】B【解析】A项,“摄”应读“shè”。C项,“为”应读“wéi”。D项,“冠”应读“guàn”。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左右欲刃相如【答案】C【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当面。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与例句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如”字与例句中的“如”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相同,都是连词,“或者”的意思。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B项,“何如”连用,相当于“怎么样”。D项,介词,至于。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比及三年 比比较。B.舍瑟而作 舍放下。如五六十 如或者。C.吾与点也 与赞成。如会同 会诸侯相见。D.其言不让 让谦让。孰能为之大 孰谁。【答案】A【解析】A项,比到。6.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因为)也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以(把)师旅【答案】C【解析】C项,以用。7.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答案】D【解析】D项,之你们。8.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答案】A【解析】A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孔子北游于农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试行办法
- 合肥 采购合同范本
- 大班数学课件《门牌号码》
- 2024聘用兼职老师合同书范文
-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 m材料力学第11章 能量法
- 2024剧本版权制作及发行权购买合同参考范本
- 2024合同违约起诉状范本
- 专题01 标题的作用及含义-2022-2023学年小升初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衔接(部编版)
- 幼儿园防诈安全教育
- 组织认同研究新进展-基本概念及其形成、整合机制
-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股票分析入门整理-入眠
- 山东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登记
- 小学四年级班家长会班主任PPT课件
- (完整版)初中尺规作图典型例题归纳总结
- 双师同堂课题中期报告
- 怎样提出好的改善提案5篇
-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 xx医院三季度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
- 保护野生动物的英文宣传标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