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级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最小结构,如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

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

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

术语。

“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

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

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素。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

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

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

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

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

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

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

看出其中有''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

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

中某一个故事。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

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

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

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

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

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

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先

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神话母题的

普同性中,既含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含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于某个民族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那些特

殊母题,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的文化微号,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普同性。人类各群体

间既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会面临相似的文化压力。越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

化就越是相似。所以他们既创造了相似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也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

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

(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材料二:

女蜗补大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袭

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鹫鸟攫老弱。于是女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

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它给后人大致勾

勒出女娟补天神话的主要部分,构成了女娴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

分。

女娟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江淹在《遂古篇》中,将水火之灾、炼石补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要素以整齐铿锵的音节和华美风雅的文字加以整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女娟补天

图,首次从文学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女娟补天神话的继承和移位。

女蜗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娟补天母题的符号化。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

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蜗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描绘

和渲染喻体的美好,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女娟补天神话表现李凭演奏箜篌乐曲的美妙境界。此外,

以女娟补天神话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如张养浩《秀碧石》等。

女娟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小说作品用女娴补

天的典故来诠释小说故事中的某件器物或道具,以增强其神秘感,如《薛刚反唐》中的“女娟祠”“女娟

镜”等。当然,女蜗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

构思和结构线索上。有若干作品把女娟补天作为整个作品的故事原型或构思依据,在戏曲方面有小斋主人

《补天记》、汪楫《补天》等,在小说方面则有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巨

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

而这一顽石则是女娟补天所遗。结尾处则交代出大士真人将宝玉带回青壤峰,放在女娟炼石补天之处。这

样,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来历和最终去向就在这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

渲染和强化,也将女娴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

(摘编自宁稼雨《女娟神话的文学移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题是一种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的学科术语,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有不

同内涵。

B.母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转换出无数作品。一个故事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同一个母题也可以出现在多个

故事中。

C.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代

代相传。

D.女婿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衍化,在小说《红楼梦》中达到了

最高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神话和母题,材料一宏观论述母题的概念,材料二具体分析女婿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

过程。

B.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很难对今人产生

影响。

C.人类各群体在早期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有相似的生活和

文化。

D.女婿补天母题被历代文学家反复使用,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其功用不断拓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活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B.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期技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应劭《风

俗通》)

C.有神十人,名曰女婿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

D,女娟有体,孰制匠之?(屈原《天问》)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女蜗补天神话文学移位的原因。

5.《红楼梦》沿用了女娟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

要分析。

【答案】l.c2.B3.A

4.①女婿补天母题具有独立性,能够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②女婿补天母题具有延续性,契合民族文化心理。

③女期补天母题具有普同性,反映民族集体意识。

5.①《红楼梦》将主人公贾宝玉设置为女蜗补天所遗“顽石”的化身,借女婿补天神话转化出补天弃石这

一形象。

②将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作为引领全书的主线,创造了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错误,偷换概念,传统”是人类在历史

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而非母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很难对今人产

生影响”错误,原文是“神话对今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

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反面推断不成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女婿补天神话已移位为文学,如“女婿补天母题的符号化”“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

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A.“看试手,补天裂”意思是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用女婿补天的典故表明

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B.是女娟造人的典故,与“补天”无关。

C.只出现了女婿之名。

D.意为“女婿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与材料二观点无关。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母题通过排列组合,

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可知,女婿补天母题具有独立性,能够进

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

根据“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

越频繁”可知,女蜗补天母题具有延续性,契合民族文化心理。

根据“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

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可知,女

期补天母题具有普同性,反映民族集体意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在《红楼梦》中,作者将主人公贾宝玉设置为一块顽石,“而这一顽石则是女婿补天所遗”,由此可知,

《红楼梦》沿用了女期补天这一母题,但是作者借女婿补天神话转化出补天弃石这一形象。

根据“女婿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构思和结

构线索上”“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来历和

最终去向就在这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强化,也将女婿补天神话的文

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可知,将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作为引领全书的主线,创造了匠心独运的

艺术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

黄静泉

①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蕙米、莲子、

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

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

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

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②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突然会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

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③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玩顶拐拐,玩逮人,要不就是推着钢筋棍儿做的铁

圈子,哗啦哗啦满大街跑。可长大后,忙着上班,忙着找对象,忙着成家拉扯孩子……人一旦开始生活,

就很快被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二红眼儿自从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④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看样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知道二红眼

儿说的大娘是自己的母亲。三哥马上不笑了,好像刚才他就没笑过。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

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突然也不笑了。二红眼儿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

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还

说,他本来一直想来看看大娘,可那些年,他一直忙着上班,后来更忙,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帮着照看孙

子,这一忙就忙了大半辈子。他说他去年退休了,孙子也上班了,才觉得真是应该来看看大娘了。“可是

没想到,大娘已经走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⑤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樊

二胜的眼睛总是红斑斑的,还有黄黄的眼屎,挺难看的样子。其实二红眼儿的红眼病,就是去了医院也治

不好,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

户都要熬红豆粥。腊八粥是多种粮食熬的,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对人是有好处的。那个时候人们

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的。说到节日,中国

的节日好像都跟吃分不开。过年就不说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

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

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长疙瘩。你就罗列中国的节吧,没有不跟吃挂钩的,好像所有的节,

都是为了给吃而找的一个理由。为什么?不就是平时吃不上嘛。

⑥扯远了,那就回头再说二红眼儿。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

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儿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进了

三哥的家。三哥妈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

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红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

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⑦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二红眼儿的心里,开始盼望腊八节,盼望能

喝上腊八粥来了。其实,腊八粥不是喝,是吃的,因为要熬得很稠,粥里的食材也丰富,除了好几种豆子

和米,还要放进大红枣,甚至要往饭桌上再放一碗白糖,可真是仪式隆重呢。

⑧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行石山上去拾炭,

从山上摔下来了,颅脑骨折。大夫们说,能不能保住命,还不一定呢。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

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⑨明天就是腊八节。

⑩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

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人们哪能不快乐?

⑪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

妈就把大梅豆和缸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

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

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

了。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好,这个好,主要是说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

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蝴了。

⑫I昔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

喝粥吧。

⑬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

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⑭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⑮⅛1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

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

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

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多年没见面的儿时伙伴二红眼儿突然到访,引发了三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设置了悬念,推动了小

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把童年的生活与长大后的生活进行对比,体现出成人世界的忙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C.“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形象地写出了过节时家家户户放鞭

炮的热闹场景。

D.“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中的“眼红”与第④段中的“眼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悲伤,后者则包

含深深的自责。

7.关于文中三哥准备腊八粥食材和二红眼儿送八宝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哥对于母亲当年熬腊八粥记忆深刻,采购了食材,准备像母亲一样熬腊八粥。

B.当年大娘黑夜不睡熬腊八粥,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愧疚,于是就来看望大娘。

C.二红眼儿提着八宝粥来看望大娘,为后文写二红眼儿与腊八粥的故事做了铺垫。

D.三哥和二红眼儿都表现出对三哥妈的深深怀念,这从侧面刻画出三哥妈的形象。

8.第⑤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各种节日习俗?请简要分析。

9.“腊八粥”这一物象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6.C7.B

8.①指出中国的节日都跟吃有关,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为下文熬腊八粥、送腊八粥等情节做铺垫。

③丰富了内容,使小说更有文化韵味。

9.①腊八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腊八粥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②小说通过腊八粥塑造三哥母亲勤谨、善良的形象。

③小说通过腊八粥表达对质朴人性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反思,凸显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形象地写出了过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热闹场景”错误。结合“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

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可知,应该是烘托出樊二胜将要喝不上腊八粥的凄凉。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愧疚”错误,应该是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感激,于是就来看望大娘。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那个时候人们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

的”和“你就罗列中国的节吧,没有不跟吃挂钩的,好像所有的节,都是为了给吃而找的一个理由。为什

么?不就是平时吃不上嘛”可知,那个时候人们都穷,人们生活水平低,平时吃不上这些东西,盼望着过

节能吃上好东西,所以指出中国的节日都跟吃有关,反映出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下文写了母亲在腊八节这天熬粥,并让三哥给樊二胜送腊八粥,用大量笔墨写各种节日习俗是为下文熬腊

八粥、送腊八粥等情节做铺垫。

结合“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

吃肉,冻掉脚指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

长疙瘩”可知,给我们介绍了各种节日中吃的东西,丰富了内容,使小说更有文化韵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写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走到楼口的时候,碰到了二红

眼儿,二红眼儿也买了一兜子八宝粥来看望母亲。文章还回忆了母亲熬八宝粥,并让三哥给二红眼儿送八

宝粥。腊八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腊八粥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结合“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

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

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了”可知,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结合”三哥起来了,要

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

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可知,樊二胜的妈妈生死未下不能给孩子做腊八粥,三哥妈此时让三哥

去给樊二胜送腊八粥,表现了三哥母亲的善良。小说通过腊八粥塑造三哥母亲勤谨、善良的形象。

一碗腊八粥能让人记得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施与者对苦难者的同情,表明三哥妈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灵,表现了对三哥妈善良、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一碗腊八粥樊二胜居然记了四五十年,一直没有忘记,

表现了对樊二胜懂得感恩的赞美之情。小说通过腊八粥表达对质朴人性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反思,

凸显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日:“唯

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日:“唯唯。”若是者三,秦王尊日:“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日:“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共印,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

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勺中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

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

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不干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

死O死者人之所必不必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

而昼伏,至于羡水,无以钥■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

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

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

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聪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

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境•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踞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跑”的“跑”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善、唐尧、虞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D11.A12.D

13.(1)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14.①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

我还担心什么呢?

“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

“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鸿门宴》中‘按剑而跟'的'踞'皆表示警备”错误,文中的“跟”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

姿势。

故选

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错误。由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

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可知,大王上怕

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

(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由此可知,秦昭王怕太后的严厉,而不是

豕敝O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果”,果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故文王果于吕尚收功";“卒”,

终于;“擅”,占有。

(2)“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即”,至I」。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

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

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

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唯来到泰国,泰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的执守宾主的礼节,范睢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

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

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

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

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

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

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

就是这个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

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

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

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

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滚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

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

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

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

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

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

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

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

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海,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

疑我的诚意啊。”范睢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②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朱晦庵: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去世。②玄经:扬雄的著作《太玄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B.梅雨初晴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独到的体会,豁然开朗。

C.词人晚年远离官场,轻衫短帽,甘心隐居于山林丘壑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D.这首词上片写读书所感,下片悼念好友朱嘉,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

16.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悼念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直抒胸臆,用“故人少”直接表达对友人去世的伤感。②运用典故,称道朱熹会

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作。③运用比喻,认为朱熹的著作会像江河日夜奔流一样传之后世,表达对朱熹

的敬仰和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甘心隐于山林丘壑之间”不当,结合诗人生平可知,隐居山林是无奈之举。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发多时故人少”,“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昵,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是见故旧凋零,健

在者已经聊聊无几了。此句直抒胸臆,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叹己悼人的情怀。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先生已经逝去,可是无论去了哪里,都会像西汉学者扬雄(字子云)那样,

留下不朽的经典。这是运用典故,称道朱熹会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作。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运用比喻,赞扬朱熹的学术成就,像江河流日

夜,何时了。表达对朱熹的敬仰和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出作者掩面叹息、关心民间疾苦

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左思的“羲和假道于峻

歧,阳乌回翼乎高标”,描写了蜀地的高山急流。

(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以“胡人”“士”的表现,

衬托始皇帝的声威,寓含对攻守形势变化、秦仍以攻取姿态统治天下的批评。

【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4).下有冲波

逆折之回川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太息、涕、逆折、报、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

浩然之气。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为了给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应当养成爱读书、读

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爱读书必须读好书,做到从名篇佳作中汲取养分。好书是适合自己的书,能针对不同年龄阶

段、不同知识结构,提供恰如其分的知识养分,让学习o对于青少年而言,如何挑选好书是一门学

问,需要练就一双“慧眼”,避免浪费光阴。

读书是青少年的必备功课。做好这门功课不仅要有明确目标,还需要掌握有效方法,做到善读书。其

一,“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读书不能浅尝辄止,要遵循学习规律,做到。其二,“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个不断思考、提升认知的过程,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动脑

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

要坚持阅读和实践相统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书本所学用于解决问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修养开卷有益驾轻就熟循序渐进

B.涵养开卷有益事半功倍循序渐进

C.涵养手不释卷事半功倍按部就班

D.修养手不释卷驾轻就熟按部就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多次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B19.示例一: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当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的良好习惯,为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示例二:为了给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应当养成爱读书、读

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20.①论证读书需要掌握有效方法,增强说服力。

②使语言典雅有文采,富有文学韵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涵养:滋润养育;培养。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此处是动词,应用“涵

养”。

第二处,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手不释卷:形容勤勉好学,或读书入迷。根据“从名篇佳作中汲取养分”

可知,应用“开卷有益”。

第三处,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很熟悉,做起来很容易。事半功倍:形容用力小而收获大。此处指学习花

费精力小却能有很大收获,应用“事半功倍”。

第四处,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逐渐推进或提高。按部就班:按照部署,依次进行。”读书如

树木,不可求骤长”是强调逐渐推进的过程,应用“循序渐进”。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是主语,可以转换为第一个分句“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

族的希望”;

“应当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可以作为第二个分句;

“打下坚实基础”可以作为第三个分句,其中“给自身成长成才”改为“为自身成长成才”作“打下坚实

基础”的状语;或者“给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改为“为了给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作整个

句子的状语,放在句首。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论述“读书是青少年的必备功课。做好这门功课不仅要有明确目标,还需要掌握有效方法,做到善读书”

时,引用了“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增强说服力;引用古代经典名言警句使语言典雅有文采,富有文学韵味。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每提及牧草,许多人都会想到壮阔的北方草原。其实,_

Φ_,也生长在南方。与一岁一枯荣的北方牧草相比,()

种植牧草,②。经济方面,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发展草食家畜能有效减少粮食消耗,藏

粮于地,藏粮于草,增加肉奶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方面,牧草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能发挥固沙护土、改良土壤、净化水源等作用。

在南方,牧草产业囿于种植面积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要种植高质量的饲料牧草,③。

我们通过引种选育、杂交育种、太空育种等多种手段,培育优良热带牧草新品种。种质资源是选育热带牧

草新品种的基础,如今,我们相继建立了农业农村部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热带牧草资源保存中期(备

份)库,已累计收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1.5万多份。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方牧草虽然生长周期长、四季皆青翠,但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

B.虽然南方牧草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但生长周期长、四季皆青翠。

C.虽然南方牧草生长周期长、分布零散,但种植规模小、四季皆青翠。

D.南方牧草虽然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但生长周期长、四季皆青翠。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D22.①牧草不只生长在北方

②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③就要选育优质牧草新品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两句主语都是“南方牧草”,所以主语放在关联词语前面,排除选项BC;

该句突出的是南方牧草的优点,选项A突出的是南方牧草的缺点,排除选项A。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由上句“许多人都会想到壮阔北方草原”可知,牧草生长在北方,结合下句“也生长在南方”

中的“也”可知,牧草不只生长在北方,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牧草不只生长在北方”。

第二空,由下文“经济方面,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发展草食家畜能有效减少粮食消耗,藏粮于地,

臧粮于草,增加肉奶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方面,牧草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发挥

固沙护土、改良土壤、净化水源等作用”可知,介绍了牧草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好处,此处为总领句,所

以应该填写“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第三空,结合下句“我们通过引种选育、杂交育种、太空育种等多种手段,培育优良热带牧草新品种”可

知,我们培育了优良热带牧草新品种,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