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十三探究文本意蕴、人文精神考点名片考点内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流露出的感情等多种内容。考查形式①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②作品对你有何启示?③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④文章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探究。趋势分析更趋向于考查文本给人的生活启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女法官的泪水奚同发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行!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索小叶一头雾水:我到哪儿去啊?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严惩!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法律的公正;另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怎么可能走?她能到哪里去?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她强忍着泪说: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临终时她说: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B.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答案B解析A项,“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错,索小叶本来就不想调离小镇。C项,“不想走”是因为“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且“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曲解文意。D项,“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法不准确,小说结尾“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是为了突出老人们的可爱,其实在所有村民的心目中,索小叶的地位都是一样重要。2.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敬”的原因:①为了真正实现自己当法官的梦想,竟然一辈子坚守在偏僻的小镇;②冒着牺牲自己的前途的危险,顶住压力,坚决捍卫法律的公正;③她真诚对待小镇乡民,为小镇乡民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可怜”的原因:①作为审判长,面对错误的审判结果,她却不得不违心而无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以法律为武器伸张正义的法官,反而被法律伤害;②为了一个承诺,索小叶牺牲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且英年早逝。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可怜”与“可敬”都是总体性的评价,实质上考查考生对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可敬”的角度是从索小叶的精神品质来说的,“可怜”的角度是从索小叶的人生幸福问题(或个人问题)来说的。所以,答原因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有利于观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到自圆其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⑥“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⑦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行吗?”⑧“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⑨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⑩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⑪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⑫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B.小说第⑤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C.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D.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答案B解析A项“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有误。正是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老瞎子才决定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C项“众多底层人民”不准确,小说所反映的人生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奈并不只针对底层人,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的际遇。D项“愤慨和不平之气”有误,而是对命运的接受和奋斗。2.小说的最后,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老瞎子终其一生翻山越岭说书谋生,他相信这一切的奔忙辛苦都是值得的,就在于弹断一千根琴弦能用药方去治眼睛。可见这“药方”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药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他认为有义务把生活的希望传给下一代。②小说的题目是“命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或者:老瞎子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传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忙碌厚实的过程,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③现实生活常常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要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能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找到一个理由,为了更好地活着。解析注意从文章标题、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主旨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苦梅马卫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他。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账。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他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他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C.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D.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答案C解析A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于文无据,母亲并不一定早就知道丈夫丑。B项,“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不准确。其一,二人形象并不相反,所以不是对比;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D项苦梅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2.小说结尾写到“她家没有种其他树,只种苦梅”,她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她的名字是苦梅,从心理上对苦梅有一种亲近感。②苦梅是一味良药,送给需要的人,给人帮助,也可以招徕更多客户。③苦梅这种树寄寓着主人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思考时要注意从多种角度发掘“苦梅”(树)和苦梅(人)之间的联系。既然题干要求找出“只种苦梅”的原因,必然二者有解不开的关联,比如情感上的、价值上的,以及感悟情怀上的等等。3.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②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解析小说的题目,运用很巧妙。分析时从外在表现形式,从小说主题,人物的形象等角度去看。“苦梅”,一语双关,既是一种树,又是小说的主人公。苦梅的人物形象也和苦梅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从小说的主题上看,苦梅命运不好,但凭借她的善良和努力,最终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苦梅虽苦,但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终能被人接受,“苦梅”和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致。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无限视角展开,不仅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深刻揭示了家庭、友情、人性的丰富内涵。B.斗风筝比赛,既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成为了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与好斗。C.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部分哈桑忍受坏孩子的侮辱追回风筝,揭示了标题的含意。“风筝”既是“我”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也表现了哈桑的勇敢,更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以及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梦想。D.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运用了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生动揭示了“我”复杂的内心世界。答案C解析A项“无限视角”错,应该是有限视角。B项“好斗”牵强。D项小说刻画哈桑性格没有运用肖像描写。2.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风筝”的内涵,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涵:①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东西(或答“是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②对每个风筝斗士来说,是勇敢与荣誉的象征(或答“风筝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梦想”);③对哈桑来说,是证明自己与少主人阿米尔的坚固友谊的物品。启示: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梦想的“风筝”,要勇敢地去追属于自己的梦想。②不计较地付出,是人性最美的花。解析对“风筝”内涵的解读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从“风筝”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可知,在“我”的眼中“风筝”不仅是一件赢得比赛的玩具,更是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我”通过赢得比赛,可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非同凡响;而对于每一位斗风筝的人而言,赢得风筝比赛,并追得风筝,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一种成功的梦想。对哈桑而言,为阿米尔少爷追回被割断的风筝,更加证明了自己对阿米尔少爷的忠贞和友谊。谈小说给你的启示时,一方面要结合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3.“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真诚的话语让人动容,代表着友情的一种高尚境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句话是阿米尔打败所有竞争者后,哈桑去帮他捡剪断的竞争者的风筝时说的。②“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一句誓言,表现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真挚的友情。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支撑他的是其誓死不改的忠诚和信仰。④当今社会不乏利益至上者,更显友情之珍贵。友情是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不夹杂世俗功利。每个人都渴望这种友情。解析注意结合文本分析,答题时尽量分点。首先从语句含义角度理解,答出背后体现出的人物个性特征。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时,要结合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比如以当今社会人情友情的凉薄,对比哈桑的忠诚勇敢,答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稳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联结起来。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答案DB解析A项,说六安爷的性格“孤僻”,于文无据。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的后半部分错,“环保”并不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主题。E项,“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曲解文意,六安爷的“平静固执”某种层面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排斥,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眷恋与坚守。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标题的寓意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锄”既是实物农具,象征着作为农民的六安爷的人生和其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动作,是六安爷锄地的动作,饱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对土地被征用的不舍;从结构上看,“锄”联系着人物与土地,提示了两者的关系;从主题上看,意味着农业文明,传达出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冲击,土地的使用该何去何从的思考。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解析小说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显然是为了突出百亩园的悠久历史及其对西湾村的贡献之大;与后文西湾村人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祖业形成对比,反差强烈;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解析由“‘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可知,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考生分析这句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篇文章中,六安爷反复说这句话,表现了六安爷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隐痛。在主题表现上,这句话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战争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答案D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主题等。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我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B项,“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不恰当,主要是“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的情节。E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我”。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的能力。因为接线生接错电话,两人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命运相连。两人从未见面,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因而电话聊天透露出人物的心声,表现人物形象。电话交流的限制性又丰富了读者对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小说所写的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意,或是考虑失当。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eq\a\vs4\al(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答案EC解析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不合文意。B项,“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错误,应该是“我”认为酒店管理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D项,“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正确,但“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于文无据。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正是“我”约王有福见面,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王有福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做所感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的存在也凸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解析王有福的性格特点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概括:①“他立即弯下腰”“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体现出王有福“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因为“我”是晚辈。②“你……那酒店怎么啦?”“这……”“我不是故意的”,面对“我”的追问,王有福躲躲闪闪,含糊其词,体现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黠”。③从“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以及文本倒数第七段王有福让我转交赔玻璃的钱等话中可以看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的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解析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答题时,既可以认同“我”的态度,也可以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然后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理由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环境角度:酒店虽有错,但王有福也有责任。②人物角度:王有福害怕赔偿,偷偷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正当。③主旨角度: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的心理,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2)认同“我”的态度。①环境角度:酒店有错,导致王有福受伤,状告合情合理。②人物角度:王有福胆小怕事,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鼓励他状告酒店。③主旨角度:社会中有很多王有福这样的人物,他的宽容只会让社会纵容酒店的不良行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孩儿陈国凡兵荒马乱之时,山高林密之地,县市交界之处,常有盗匪出没。婺州的尖峰山就是这样一去处。不知打何时起,有盗匪啸聚尖峰山,打家劫舍。官府动了不少心思进行围剿,却终究奈何不得,盗匪便势力日壮,气焰愈狂。匪首人称红孩儿。因他极喜《西游记》里的红孩儿,人小鬼大,武艺高强,便以其名自称。有关他因何沦入匪道的,倒有一说。红孩儿的父亲本是婺城一张姓大员外,因老来得子,极宠红孩儿,视为宝贝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对其百依百顺。一大家子人终日围着红孩儿转,欢笑不断,却不料大祸临头。红孩儿突然失踪,家人正哭爹喊娘四处寻找,却收到了尖峰山匪首陈麻子的绑票,限张员外三日之内凑齐三千两白银,否则撕票。真是祸从天降,张员外急火攻心,身体本有大恙,竟一命呜呼了。张家群龙无首,各路冤家、债主趁机上门惹事、讨债。原来张家空有架子,平素结怨甚多,外债甚大。张家顿时乱作一团,只好以家财抵债,却再无赎回红孩儿的余钱。真是背到家了,奶奶的!陈麻子气急败坏,本想杀了红孩儿泄愤,却见襁褓中的红孩儿肥嘟嘟的,极爱笑,很可爱,加之没有子嗣,陈麻子动了恻隐之心,想把红孩儿当亲身骨肉,好生抚养。不想红孩儿日夜啼哭,陈麻子只好把红孩儿的母亲接到山寨。当然,事先约法三章,断不能告知红孩儿身世,否则,母子性命不保。自此,红孩儿在尖峰山茁壮成长,且练就一身武艺。春去秋来,陈麻子病逝。临死前立下遗嘱,要军师全力辅佐红孩儿。红孩儿遂成了匪首,时年16岁。红孩儿虽年幼,却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山寨很快走上正轨,漂亮地干了几票后,红孩儿一下子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对其服服帖帖,恭恭敬敬。两年后,老军师过世,红孩儿愈发成熟,完全能独当一面了。红孩儿干票有其特色。其一,不打家劫舍,就专干绑票。绑票不寻老人,不要姑娘,专绑孩子。专绑孩子,也不是随便一见孩子就绑票,他会细细寻觅,专对那些自幼被过分溺爱的纨绔子弟下手。这些富贵、官宦之家不差钱,舍得下血本赎回。其二,红孩儿干票从不害人性命。被绑上山的一干人等,若遇到家变等缘由,不能被赎回,留或不留,悉听尊便。留,欢迎;不留,则即刻送其下山,还给予盘缠和生活开销。其三,劫富济贫,对百姓秋毫无犯。红孩儿还说服家境特别困难的百姓子弟上山抚养,传授武艺、识文断字,一样不少。几年下来,贫穷子弟能文能武,还不用受山下官商的欺凌,故极少有想下山的。百姓皆称善。富人、官府却恨之入骨,曾多次联合进剿,均大败而还。尖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防御工事环环相扣,戒备到位,处处设防。若非智取,实难攻陷。母亲归天,红孩儿是个大孝子,决定接下来的几天,山寨要隆重举办后事。官商清楚,这是剿灭红孩儿的绝好时机。果然,夜深的山寨疏于防范,被官兵攻破,红孩儿不幸被生擒。毕竟还是孩子啊,不够老练。婺州知府很是得意。大堂问审,红孩儿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我只是将世上的不义之财,还之于民。我何时杀人越货,危害一方?我何罪之有?”官老爷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虚汗淋漓,只好暂停问审,将红孩儿收押牢房。不日,皇帝大赦天下。婺城知府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但不许再回尖峰山。知府承诺不滥杀无辜,澄清吏治,改善民生,努力开拓婺州新局面。那几年,婺州官不逼,民不反,太平无事。故事还没完呢。婺州知府将升迁,临行前再三嘱咐红孩儿:“今后若实在难以活命,就再上尖峰山吧。”“为何?”红孩儿大为不解。知府没答,摇摇头叹口气,一拂袖,走了。(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尖峰山的特殊位置,意在表明盗匪产生的必然性,为红孩儿的出现张本,暗示红孩儿得天时、地利、人和。B.小说以概述为主,涵盖的事件多,又受制于篇幅的局限,于是情节运行加快,其中细节描写的缺失,影响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C.红孩儿被收监,只有死路一条,但突遇皇帝大赦,知府也顺应民意,红孩儿获得释放,这时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出乎意料。D.发生在红孩儿与知府之间的恩怨情仇令读者唏嘘不已,其中暗含了在当时大人物生杀予夺而小人物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答案C解析A项,“红孩儿得天时、地利、人和”分析有误,属无中生有。B项,“细节描写的缺失……”分析有误,小说中有语言、心理描写,还有结尾处的动作、神态描写,都是细节描写。D项,“唏嘘不已”分析有误,小说中的知府在攻破山寨,擒获红孩儿后,并未使用酷刑;后因皇帝大赦,知府又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在知府将升迁时,他还不忘提醒红孩儿,这些并非让人感到遗憾或悲哀。2.小说在刻画红孩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聪颖过人。漂亮地干了几票后,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服服帖帖,恭恭敬敬。②坚持原则。干票时严守规矩,专干绑票,不害性命,劫富济贫,深得民心。③不够老练。山寨隆重举办其母丧事时,疏于防范,被官兵攻陷,不幸被生擒。④不卑不亢。大堂问审时,理直气壮,正气凛然,让官老爷们哑口无言。解析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漂亮地干了几票后,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服服帖帖,恭恭敬敬”“干票时严守规矩,专干绑票,不害性命,劫富济贫,深得民心”“山寨隆重举办其母丧事时,疏于防范,被官兵攻陷,不幸被生擒”,然后分条概括。3.小说原稿的结尾是这样的——“新官来了,会推倒一切,啥事都能发生啊。”知府痛心疾首道。原稿和修改稿的两个结尾,你更欣赏哪一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更欣赏本文结尾。①审美意蕴上,充满了含蓄美。知府没答,显得高深莫测,而他的动作、神态给人留下了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②人物形象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知府费尽心机收擒了红孩儿,在皇帝大赦时释放了他,知府将升迁时又再三叮嘱,而叮嘱的原因却秘而不宣,这显示出知府老练的一面;同时与红孩儿的不够老练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思想内容上,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叙写红孩儿被擒被放的经历,揭示了“官逼民反、官不逼民不反”的主题,但知府知而不言,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主题更加深刻。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结尾。明确观点,主要围绕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本题主要就小说的结尾设题,明确观点,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即可。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腊梅吴连广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到看不到走远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顺子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顺子才极不情愿地回来。D.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往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结尾更是动人心弦。答案A解析B项,“落后思想”错,文中顺子说“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见他也有积极抗战的思想;C项,“顺子才极不情愿地回来”不准确,文中没有明确写出顺子回来时的态度,从后文他毅然参军来看,此处回来不能是“极不情愿的”;D项,“跌宕起伏”不准确,小说节奏较为舒缓。2.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②交代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腊梅和顺子在是否参军上存在分歧。③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开头一般的作用为开宗明义、点题、引出话题、总领全文、交代故事背景、烘托氛围、为下文作铺垫、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本题,开头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与下一句腊梅和顺子的对话紧密相连,交代了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了二人存在分歧,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作铺垫。3.腊梅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思想进步。看到别的年轻人都去打鬼子,想方设法让顺子去从军。②吃苦耐劳。有了身孕还操劳家务,伺候公婆。③忠于爱情。顺子负伤回家后,不离不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腊梅的语言、动作、行为入手。“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说明她思想进步,积极动员丈夫参军;“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说明她吃苦耐劳;“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说明她忠于爱情。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后一次蹲守朱卫国公墓,秋叶纷纷。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他一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如果这次等不到,这将是老梁职业生涯的一个遗憾,再过几天,他就正式退休了。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她肯定会来,一个母亲唯一的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熬不了的,明知道来看儿子会有危险,但还是要来。老梁赌她这几天一定会来,并且预测她更加憔悴与绝望了。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如此乔装打扮,如此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他应该扔掉手中的扫帚,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没有,他犯了一个职业大错,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那是怎样的一副面容啊,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不可终日,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是的,她真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老梁看见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被极力克制的身子仍剧烈抖动着,那是一位悲伤无助的母亲在逝儿墓前的哭泣。此前,他曾无数次熟悉过她的照片与资料,他不敢相信之前风华动人的她竟凋零成如此模样。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已丢掉警惕与防范,回到了纯粹的母亲身份,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克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一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处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公墓里人影寥寥,夜晚的帷幕即将拉起。他赌这几天她一定会来的。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夫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医生的那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要把医院的大门炸掉,要给医院好看。她私买了一些炸药,藏在特意在郊外空旷地方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温让炸药自爆,炸伤了偶尔从这里经过的路人。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了逃匿生涯。老梁承认自己容易感情用事,这是职业大忌,他反省过。他一次次地想象着她的逃匿生活,那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永远只能是地下人,无法见到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色彩世界深度解读
- 拼音掌握之路
- 外科护理安全管理
- 生活即教育模板
- 《第1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 课件
- 湖南工程学院《中外服装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程学院《商务谈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考数学复习第1章数与式第2课时二次根式课件
- 《《飞机和航空》汉译实践报告》
-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模拟同传实践报告》
- 《班级安全员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分析报告
-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光伏项目达标投产实施细则-施工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完整审计合同模板
- 第八章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课件
- 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真菌课件
- 瑜伽馆经营管理手册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