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不具体

【典例分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形象

侯志

那天中午,丽娟正在办公室享用午餐,父亲突然来了。父亲推开门那一刻,

丽娟又急又窘,还带着气。父亲一头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像多天没洗

过,胡子也没刮,穿得比平时下地时齐整一点,但还是皱巴巴的,裤脚高挽着,

布鞋上还撒着泥星……若是办公室就丽娟一个人倒还罢了,偏偏那天她的几个姐

妹都在。她们大眼瞪小眼,好像父亲是个外星人。

父亲也真是的,您来就来吧,好好把自己收拾一番啊。没等丽娟开口,父亲

讪笑了一下,磕磕绊绊地说:“这不端午节吗,你娘起五更包的粽子……我、我

就搭车来了。”说着话,父亲解开了背着的挎包。

丽娟的闺蜜红红缓过神来,轻轻擦了丽娟一下,熟稔地说:“叔叔,要不是

您提醒,我们几个今天真还就错过端午节了。”

父亲把粽子一拿出来,屋子里一下子升腾起粽子的香味,是丽娟熟悉的那种

久违的香味。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旋风似的围了过去,有的给父亲让座,有的给

父亲倒水,喊伯的,叫叔的,亲热得不得了,倒是半点没有嘲笑父亲的样子。

看到姐妹们的表现,丽娟心里的火气慢慢消了,这才感觉对父亲有点苛刻了,

再怎么说,也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待父亲发话,丽娟就拿起粽子分起来。红红急忙接一个,使劲闻着,然后

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夸张地叫着:“香,真香”。丽娟和其他几个姐

妹们都笑了起来。父亲也附和着嘿嘿呵呵地笑了。

丽娟这才问道:“爹,您吃饭了吗?您没吃我带您去外边吃去。”

“吃了,吃了,我在外边吃的蛤面。”看着桌子上的泡面,父亲很是心疼,

“光吃这个会中?没钱了给家里说。”

红红抢先说道:“叔叔,我们偶尔吃一次。”红红说的也是实话。

丽娟掏出500块钱,对父亲说:“街对面有家洗浴中心,您去洗洗澡,理理

发……然后我去给您买一身衣服。”

推让了半天,父亲才接下。

等了两个多小时,父亲转了回来,还是来时的形象。丽娟喳着父亲:“爹,

您没去?”

父亲支吾着,说不出个囱囹话。

丽娟说:“爹,别心疼钱...给您了,就是让您花的。”

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

红红过意不去,走过去劝丽娟:“在乡下理个发洗个澡,十块八块的就能解

决,叔叔肯定是俭省惯了,舍不得……你别埋怨叔叔,老人家都这样。”

父亲的手还插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

丽娟说:“爹,您别掏了,留着花吧。”

天将黑的时候,父亲坐末班车回乡下了。

当天晚上,丽娟看当地电视新闻的时候,忽然喳大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

画面上一位老人倒在地上,围观了不少人,指指戳戳的,却没有一个人把老人扶

起来。正在过马路的父亲看到后,赶过去,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老人扶了起来。忽

然,老人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老哥,谢谢你!”随后从口袋掏出一沓钱,又

说:“老哥,这是IOOO块钱,别嫌少。”父亲给搞糊涂了,周围的人也糊涂了。

老人咧开嘴笑了:“我是故意跌倒的,若是谁把我扶起来,就奖励谁IOOo块钱。”

这时,一个背摄像机的记者过来了,问父亲:“大爷,您当时是怎么想的?”父

亲的脸红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我也没想啥,若是见了老人有困难,都不

伸手,轮到自己老了咋办?”记者又问:“您就没想到被讹诈了?现在电视上这

类新闻不少,您可能也看过……”父亲挠了挠头发,说:“哪会呢,那种人还是

少数,世上还是好人多。”……

丽娟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拿出纸巾,怎么擦,也擦不干。此时,

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过来,都说看到刚才播放的新闻了,都

说丽娟的父亲很伟大。

丽娟待自己平静下来后,打电话给父亲:“爹,我明天回家……我、我也几

个月没回去了。”

“这闺女,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今天不是刚见了面?”

“爹,人家不是奖励您IoOO块吗,我想让您请客。”

“闺女,你都知道了……我、我看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跪在地上要钱,

本来想把那IOOO块钱给他,没想到连带着把那500块也一起掏给他了,想再要

回来又张不开口。闺女,你怎么了,是不是爹今天给你丢脸了?”“爹,没有,

没有,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

“净胡说,爹一个乡下老头会给你长脸?”

“...”丽娟忍不住啜泣起来。

(选自《奔流》2020年第4期)

【小题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收拾打扮就主动去给女儿送端午粽子,让女儿丽娟又急又窘,让丽娟

的几个姐妹大眼瞪小眼。B.闺蜜红红善良、有礼貌,她给丽娟父亲“打圆场”,

劝丽娟别埋怨老人家,与丽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C.小说写丽娟把500块

钱留给父亲花,为后文写父亲把这500块钱也掏给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这个情节

埋下了伏笔。D.“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这句话既照应标题,又表现出丽娟

的激动心理,她心中的父亲形象已然高大起来。

【小题2】

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丽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

【小题3】

L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知识点]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分析盾节、语段的作用,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生气(父亲刚到时)一一②后悔(发觉自己太苛刻了)一一③埋怨

(父亲再回来时,还是那个形象)一一④感动(看电视看到对父亲的报道)一一⑤

愧疚(觉得错怪了父亲,应该常回家看看他)一一⑥激动(与父亲通电话时,为

他骄傲)

【小题3】①质朴、不修边幅。从第一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②关爱女儿。

端午节带粽子来看望女儿,对女儿饮食等方面很关心。③善良、乐于助人。扶

老人过马路,把身上仅有的1500块钱全部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娃。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

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

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

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项,“与丽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无中生有,闺蜜红红作为丽娟的陪衬

形象出现,对丽娟的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不是对比。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时首先

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

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根据小说内容,可以看出丽娟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父亲推开门那一刻,丽

娟又急又窘,还带着气”概括出生气;根据“看到姐妹们的表现,丽娟心里的

火气慢慢消了,这才感觉对父亲有点苛刻了,再怎么说,也还是自己的父亲”

概括出后悔;根据“等了两个多小时,父亲转了回来,还是来时的形象。丽娟

瞪着父亲:'爹,您没去?'”概括出埋怨;根据“当天晚上,丽娟看当地电

视新闻的时候,忽然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丽娟的眼泪不由自主地

流了下来,她拿出纸巾,怎么擦,也擦不干”概括出感动;根据“丽娟待自己

平静下来后,打电话给父亲:'爹,我明天回家……我、我也几个月没回去了。'”

概括出愧疚;根据“爹,没有,没有,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丽娟忍不住

啜泣起来”概括出激动。概括心理变化的同时要结合相应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

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

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对父亲形象的理解,可从父亲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考虑,需结合

文章内容,重点注意父亲对待丽娟、对待老人、学生的态度。根据“父亲一头

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像多天没洗过,胡子也没刮,穿得比平时下地

时齐整一点,但还是皱巴巴的,裤脚高挽着,布鞋上还撒着泥星”概括出质朴、

不修边幅;根据“父亲讪笑了一下,磕磕绊绊地说:'这不端午节吗,你娘起

五更包的粽子……我、我就搭车来了。'”说着话,父亲解开了背着的挎包”

“看着桌子上的泡面,父亲很是心疼,'光吃这个会中?没钱了给家里说。'"

概括出关爱女儿;根据“正在过马路的父亲看到后,赶过去,没有丝毫犹豫就

把老人扶了起来”“我看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跪在地上要钱,本来想把那

IOOO块钱给他,没想到连带着把那500块也一起掏给他了”概括出善良、乐于

助人。

【强化训练】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

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

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

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

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

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

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

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

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

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

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

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

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

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

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

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

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她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

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

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

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

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

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

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

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

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

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

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

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

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

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

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

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

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

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

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

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B.面对首长询问谁“能

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

这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土气。C.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

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

寞。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

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小题2】

1.小说写到了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3】

L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母亲哭是因为战胜了风浪,表现了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后怕,表达

了对父亲为捍卫国家主权不顾个人安危的感动与佩服。②父亲流泪,是对母亲

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被母亲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

【小题3】(1)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平凡之事:①岛上生活单调枯燥,父

亲不以为苦,学会许多技能;②凤大浪大,母亲无法上岛,却死心塌地要嫁给

父亲是看中了父亲的乐观与可靠;③父母结婚后,两个人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之事:①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

好生活;②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

烈;③约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静,对爱情忠贞不渝。

(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

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

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B项,“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士气”错误,应是突出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读懂小说,找到小说中描写

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的相关段落,结合前后故事情节,分析他们的思想情感。

先分析母亲的哭。“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

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阅

读相关的情节:“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母亲说,这么大

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

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

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

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

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所以,母亲的哭因为战胜了风浪,表现了劫后余生的

欣喜与后怕,表达了对父亲为捍卫国家主权不顾个人安危的感动与佩服。再分

析父亲的流泪。阅读“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

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

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

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父亲流泪,是因为母亲说的这一

番话。母亲理解他,安排夫妻都海葬一事,这让父亲感到很欣慰。同时,父亲

也被母亲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于是父亲流泪了。据此分析,本题分开回答,

每个答题要点要有概括父母思想感情的感情词语•,还要结合相关的事情解释得

出相关的感情词语的理由。

【小题3】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品故事情节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在叙

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回答时,

要抓住“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这两点分别概括父母守灯塔的平

凡之事。首先回答父母“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日

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

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

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

男人,靠得住”“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

寂寞过成了快乐”由此可以概括出三点。然后回答父母“浪漫主义情怀”的表

现,找到相关的事情再概括。“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

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

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

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

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概括为:恋爱时的鸿雁传书,书信上描述的岛上美

好生活。“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

概括为:结婚时,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举行婚礼,简单而又热烈。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

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

一起守护大海”概括为:父母说好去世后一起海葬,守护大海,对死亡淡然平

静,对爱情忠贞不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

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

一铁锹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

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

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

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

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

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

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

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

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

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

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

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

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

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

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

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

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

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

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

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

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

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

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

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

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

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

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

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

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小题U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

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

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

的名字。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

不愿冯家独得富贵。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

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小题2】

1.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

L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

的特点。

[知识点]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其他小说,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刘亮程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盲目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

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盲目从众的心理。②自私自利心理。冯

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

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自私的心理。③狭隘封闭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

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

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麻木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

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

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小题3】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

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

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人物的具体

性格也比较模糊,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

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描

绘来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④抒情性味浓的语言。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

物心理描写、形象化描写、作家直接的议论,如“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

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锹厚”,“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

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使小说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

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试

题,考生首先要审清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

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分析错误,

原文“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

并非“榆木”“木叉”等名字不正经。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

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

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大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

括。

考生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

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

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

名”“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

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

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

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

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

等心理。

【小题3】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

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

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

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

情节有: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五爷述说不喊冯

三大名的原因,这样就淡化了情节;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

但冯三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

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

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情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

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

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

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

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

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

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他

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

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

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

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

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

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

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

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

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

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

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

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像着

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胸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

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

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

哥哥。

“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

又问了许多问题.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

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

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

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

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

这主意不错。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

没找到父亲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

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

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

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

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

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

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

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

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奔拉着,手掌垂下,疲惫、

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

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

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

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

是希望的象征。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

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D.小说反复提

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

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小题2】

1.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

1,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答案]

【小题1】c

【小题2】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

受伤后用微笑宽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小题3】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和弟弟去寻找

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归家后,父亲挣扎着坐起向他们挤出微

笑,使他对父亲又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

[解析]

【小题U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

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

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