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培养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树立理想,追求目标,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的有为青年。学习目标走近中国历史上最巍峨的思想丰碑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走近中国历史上最巍峨的思想丰碑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论语其书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文体价值《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书》《礼》《易》《春秋》文学常识“四书”与“五经”是汇集了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温故而知新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温故而知新孔子的主要思想①仁治“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爱亲人,然后博爱众人——对人的尊重与同情。统摄“礼”“义”“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②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统治者应该以德治民,这样百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孔子还将“仁”扩充到政治领域,提出君主爱民,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③礼治子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不以礼治国,就像没有耜(古代的一种农具)却要耕地一样。孔子认为,无论是立身还是治国,没有礼都是不可以的。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言,非礼勿动。”孔子的主要思想④教育观。主张“有教无类”,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分贤愚贵贱,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应该以利国利民为导向......子路、(由)曾皙、(点)51岁冉有、公西华31岁18岁(求)(赤)侍坐39岁
在尊长近旁陪坐解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1、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成年后取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礼时取字。文学常识一、古人的名、字与号2、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听名家朗诵,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文本诵读朗读正音晳xī 毋wú
摄shè 千乘shèng饥馑jǐn 比及bì 哂之shěn 俟sì章甫fǔ 小相xiàng 铿尔kēng撰zhuàn 莫春mù 冠者guàn沂yí 舞雩yú 喟然kuì 鼓瑟s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25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小型班会课这场2500多前的班会课的主题是什么?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主要就什么问题展开了讨论?“各言其志”整体感知课文是如何围绕“志”展开的?据此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
壹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齐读第一部分,思考: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由此你能看出孔子怎样的为师风范?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介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状语后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省略句平日、平时知:了解;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如:连词,假如,如果。或:代词,有人;尔:你们“以”,动词,“做”的意思。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整体感知【翻译】孔子问志
①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由此反映出孔子怎样的为师风范?②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贰
跨越时空,寻先贤之志齐读第二部分,思考:
四位弟子各自有怎样的志向?由他们的言行中可见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跨越时空,寻先贤之志弟子言
志子路言志冉有言志公西华言志曾皙言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率尔: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比及三年且知方也哂之: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摄:夹处;
乎:相当于“于”,在。加:可理解为“施加”;
以:用;
状语后置因:接续;
以:用;状语后置比及:等到
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哂:微笑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做事知道合乎礼义。”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弟子述志【翻译】1、王力的《古代汉语》:乘,兵车,拥有一千两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中等国家。文学常识千乘之国2、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3、万乘用来指天子(后世沿用),千乘之国用来指小的诸侯国。子路(仲由)有抱负,自信,但比较鲁莽、轻率。率直粗疏志:性格:
侧重强国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礼义。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足:使动用法,使......富足如:至于,表另提一事以:介词,把;
俟:等待;省略句“以(之)俟君子”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求,
你怎么样啊?”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弟子述志【翻译】“求,尔何如?”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敦厚谦逊
志:性格:
侧重富民冉有(求)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相: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会同: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是名词作动词,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弟子述志【翻译】“赤,尔何如?”谦恭有礼,谦和沉稳志: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公西华(赤)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何伤乎:鼓:名作动,弹奏;希:同“稀”,稀疏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而:表顺承;作:起身、站起来
乎①:相当于“于”,译为“与,和”。撰:才能。一说,讲述。状语后置句伤:妨碍。乎②:句末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既成:冠者:浴乎沂:风:吾与点也:同“暮”已经穿定成年人。男子20岁成年行冠礼。浴:游泳。乎③:相当于“于”,可译为“在”。状语后置句吹风赞同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点,尔何如?”“曾点,
你怎么样啊?”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
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弟子述志【翻译】淡定洒脱,高雅淡泊自由率性志:性格:
侧重悠游自得,享受自然。曾皙(点)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游玩尽兴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学生志向志向
侧重于性格特点孔子评价子路治理千乘大国强国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冉有治理小国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愿为小相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暮春郊游享受自然淡定洒脱高雅淡泊?小结: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叁
探究思考,析孔圣评价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位弟子的志向的?孔子的评价流露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探究思考,析孔圣评价孔子评志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曾晳后:为国以礼:后:名作动,后出以:用三个弟子都出去了,曾晳走在后面。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呢?”孔子说:“
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孔子评志【翻译】
“唯求则非邦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者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唯求则非邦与:安见: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唯:句首语气词;
与:同“欤”安:疑问代词,怎么。小相,形容词作名词大相,形容词作名词曾晳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孔子评志【翻译】学生志向志向
侧重于性格特点孔子评价子路治理千乘大国强国有抱负,自信,鲁莽、轻率冉有治理小国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愿为小相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暮春郊游享受自然淡定洒脱高雅淡泊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位弟子的志向的?对弟子们的发言是何态度?“其言不让”
“哂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吾与点也”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言志反映个性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小国可使足民愿学而为小相浴风咏于暮春使有勇且知方敦厚谦逊谦和沉稳自由率性从容洒脱悠然自在率直粗疏评价反映境界子路:由、赤曾点:哂之(许其能而哂其不让)许之(许其能而赞其谦)与之(喟然叹而赞)结构图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其言不让冉有
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叹之非邦也与?惜之非诸候而何?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
结合语境,揣摩语气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①,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②,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③?”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④,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注释①赋:朱熹《集注》云:“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②宰:指城邑的长官或贵族家的总管,相对于上文“千室之邑、百乘之家”而言。③赤:公西赤,鲁国人,字子华。④束带:指穿戴好礼服。古代在礼服之外必须束带,故以此代指礼服。朝:古代官府处理公务的朝堂。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对孔子很无礼,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军抵抗入侵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濮阳人,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子路孔子“哂之”,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所以,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属于“其言不礼”。但他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只是委婉批评他的鲁莽。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冉有:
冉有要以富治国,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和五六十就不是国家呢?”孔子用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不论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应该是一样的,也要重视礼乐教化。怎么可以说,要等到君子才去做呢?
孔子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冉有的肯定;只是说不要轻视小国,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公西华
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公西华
对于公西华的志向,孔子认为也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愿意学习学习。公西华讲得谦虚,其实他的志向并不小。
孔子并没有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但是,公西华又过于谦虚,本可大用,在这里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所以流露出了惋惜之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四位弟子中,孔子为什么只明确肯定了曾皙的志向?曾皙的“暮春郊游图”到底代表着什么?请结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以及孔子的经历思考这些问题。
探究思考:曾皙既不讲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暮春郊游图”到底代表着什么?①积极推行主张,使得国家采用儒家以礼治国的主张后出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太平盛世图”。②避开纷争,退而隐居,描绘的是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具有隐逸色彩的生活图。基于对“暮春郊游图”的这样两种理解,关于孔子为何“与点”的说法也就有两种。你更赞同哪种理解?或者还有其他的看法?
各抒己见①进:曾皙所说最能体现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②退:曾皙所说刚好与孔子政治主张难以实现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观点一曾点所描述的暮春出游图是儒家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天地胸怀来处理人间事务以道家精神从事儒家业绩为何与“点”?--“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1)结合时代背景:
春秋之末,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社会动荡,人民对和平稳定的生活有着强烈的热望。一向主张积极用世的孔子不可能抛弃理想,躲进象牙塔,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推行“施行仁政”、“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为何与“点”?——“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2)结合孔子相关言论: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自己一生的追求是让天下的老人们可以安顿身心;让朋友们可以彼此信任;让孩子们有榜样去缅怀,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何与“点”?——“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3)结合相关评论:
“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朱熹《四书集注》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这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仁治’‘礼治’之下的理想社会,太平盛世。”
——朱良志为何与“点”?——“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我要不挨打,
强国我要不挨饿,
富民我要知礼节,
文明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过程与目标子路曾晳公西华冉有孔子之志——建立一个统治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百姓,各得其所、人尽其力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为何与“点”?——“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南怀瑾观点二孔子游仕于诸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在“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之后,恬退避世的思想渐渐开始凸显。曾点远离俗世的悠然场景引起孔子的深沉感触。为何与“点”?——“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1)结合孔子经历——丧家之犬:
孔子大概在他55岁的时候,带领着他的弟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列国,宣讲他的政治主张,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奔波在列国之间,在周游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艰险。为何与“点”?——“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1)结合孔子经历——丧家之犬:
曾经在宋国时,宋司马桓魋(音tuí)讨厌孔子,竟砍伐孔子在宋国讲学时用来习礼的大树,以此威胁孔子,使得孔子最后只能乔装逃离宋国;曾经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曾经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历经艰险,但是因为身处乱世,孔子最终都没有真正得到任何一位统治者的欣赏。于是晚年回到鲁国潜心教育,并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何与“点”?——“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2)结合孔子相关言论: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主张得不到施行,就坐着小竹筏到海上漂流去。)“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微子篇》(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无道就隐居不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受到重用就出任,不受重用就隐居。)为何与“点”?——“曾皙所说与孔子理想受挫后的超脱思想相契合”之依据(3)结合相关评论:
“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为何与“点”?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为国以礼”。子路、冉有等人讲的是乱世之中的权衡之计,曾点的志向则突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读出隐士的情怀,这可能也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不过,不管是理解成进还是退,是积极用世还是退而隐居,孔子作为仁人,内心想到的都是人的和谐与幸福,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一词多义如果至于或者或者知识归纳(1)如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2)尔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的样子,相当于“然”。你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5、何伤乎(3)乎比在和、跟到、在语气词表反问“呢”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面建设分包合同范本
- 软件维护保养协议
- 轻松学好小学语文
- 追踪大别山人文历史
- 配合饲料购销协议
- 酒吧地板购销合同指南
- 酒楼联手合作协议
- 采购协议条款范例模板
- 金属铸件购买合同
- 钢材供应商招标
-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技术规范课件
- 手卫生调查表
- 友善(课件) 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共45张PPT)
- 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校车》课外阅读教案(共3课时,含读前指导、读中交流、读后展示)
- 人民医院肿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15《我与地坛》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青春期月经紊乱
- 劳务施工组织方案 劳务施工组织设计(八篇)2023年
- 路灯杆强度计算简述
- 香烟出售情况记录表(竖版10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