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素材(江苏省县级优课)_第1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素材(江苏省县级优课)_第2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学素材(江苏省县级优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两宾夹一主”潘登俊摘要: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把闲居人放在得意人与奔走伺候人两类人之间,正是表明他的独具匠心:对“大丈夫”和“奔走形势之途之人”的态度是嘲讽,对李愿有友人的赞赏,同时也委婉道出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暗含自己不得志之意。关键词:韩愈两宾夹一主嘲讽赞赏一、引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很是欣赏《送李愿归谷序》这篇文章。据《东坡题跋》记载,苏轼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此语未免有夸大之嫌,但也见该文有其特别之处。宋楼昉《崇古文诀》卷九提及此文道:“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通常赠序以作者自言为主,叙事说理多用第一人称。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如宋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明归有光《送嘉定丞鲁侯序》等。韩愈《送李愿归谷序》却以记述被送者之言为主,或者说借被送者之言为自言。文章在结构上以记被送者李愿之言为主体,首尾所记作者之言都围绕被送者之言来安排。应该说,这是迥别于其它的赠序之作,值得关注和研究。明代茅坤在《韩文公文钞》中说,通篇包举李愿说话,自说数语,“自又别是一格。”清代刘大櫆在“为文偶记”中说:“韩愈文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先贤论述甚多,兹不赘述。不过对于韩愈在文中为何把闲居人放在得意人与奔走伺候人两类人之间这一问题的探究文章未见。二、本文探讨的问题在《送李愿归谷序》第二部分涉及讨论的“三类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大丈夫,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奔走形势之途之人。最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韩愈为什么把这两类人分别放在“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的前后?韩愈如果把他要嘲讽的对象(大丈夫和小人)放在一起,集中描绘嘲讽,而后表明自己所要赞赏的“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这样岂不更直接,更鲜明表明自己的态度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和同学们认真探讨,同时也听取了同事们的意见,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现把相关的思考整理出来就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首先,明背景。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途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重用。当时他还在京城听候安排。可以想象,而立之年的他当时心情应当十分抑郁。因此,他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韩愈此序的立意应是托李愿之口而说出的愤世之词,正如林纾所说“一团傲藐不平之概,均出李愿之口,骂得痛快淋漓,与己一些无涉。”作者把隐士放在中间,正是为了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的意图:自己不屑做所谓的“大丈夫”和“奔走形势之途之人”,对这两种人是嘲讽。同时,韩愈在赞赏友人之余,还委婉道出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暗含自己不得志之意,用文中的话来说“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通过对比,韩愈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丈夫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可以说这是韩愈发泄蓄之甚久、不吐不快的牢骚和不平。是为其一。其次,探心理。李志慧在《中国古代文人风尚》一书中说:“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上,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唐代文人的科举仕途欲望,比哪一个时代都要强烈,”韩愈也不例外。韩愈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其素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怀着社会责任心,试图辅佐统治者管理好国家,以谋求天下苍生幸福为己任。韩愈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正是韩愈在不能实现自己理想时,依然能够保持自我所坚守的准则。作者把隐士放在“大丈夫”和“小人”之间,正是委婉含蓄表明自己愿意“穷则独善其身”,希望过着像李愿那种“穷居而野处”的归隐生活,同时流露韩愈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倾慕。在这篇文章里韩愈揭露了居高者的志得意满和骄奢淫逸,勾勒出势利小人伺机钻营的种种丑态。这正是韩愈坚守自我的一个表现。是为其二。第三,论手法。漆绪邦说:“文中借李愿之口,对权势显赫的大官僚和奔走形势之途的势利小人进行辛辣的讽刺……文章以二宾夹一主的对比手法,将得势与不得势的官僚小人丑恶嘴脸同高洁的隐士对比,前者卑污而后者高尚,形象极鲜明生动。其中有委婉的讽刺,有直露的批评,庄谐相济,恰到好处。”宾(大丈夫、小人)主(隐士)相行,以宾衬主。韩愈在此既有大丈夫与钻营之徒的对比,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比,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暗中给三种人都下了结论:隐居者贤,达官贵人和趋炎附势者不肖。他们虽然有得志与不得志之别,但都是卑鄙无耻的小人,只有隐居者才是贤的。另外,“隐士”放在中间,“隐士”与前后的“大丈夫”、“小人”分别对比,形成错落之感,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借此来讽刺批评了这两种人,更是为了突出隐士李愿的高洁,也隐约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是为其三。韩愈此文可谓别具匠心,难怪苏轼也感叹道:“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谷序》一篇而已。”三、小结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斟字酌句文言文语言简练、浓缩。在认真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们有时需要抓住文中关键段落去探究文章的主旨。有时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句读都需要我们认真揣摩,绝不放过任何一细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斟字酌句”。第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即要求我们在读古文时,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着手。背景知识交代文章写作的相关联的内容,譬如说写作时间、作者当时的境况、社会背景等。文言文本身与现代文就有时空之隔,文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何况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了解作者的意图必须充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而这一点也要求我们老师课前充分备课,调动多方面的资源,便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由此及彼作者在创作时会运用一些创作手法、技巧等。这些手法和技巧的运用有助于作者创作构思的呈现,有助于文章写作意图的表达。有时文章结构布局就可能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文章创作的心理活动)。《送李愿归谷序》这篇文章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这也要求我们在阅读理解文言文以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时需要关注作者写作时运用的技巧和手法,进而去考虑和揣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