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联考(高三)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当代美学中,坚持寻找艺术边界的探索从未停歇。西方美学中一种具有长久影响的学说是模仿说,要旨是认定艺术有别于其他宰物或活动的典型征兆是它对实在世界的模仿。但问题在于,模仿实在世界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权,仅从这个繁化来都量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异,往往很难说清。模仿说衰落之后,其他种种新学说纷至沓来。由于浪漫主义的影响,由于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被推崇,一些羙学家虔信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差异在于其情感表现性。从浪漫主义美学,到托尔斯泰的艺术表现论,再到克罗齐-柯林伍德“表现说”,各种强调情感表现的理论蔚为大观。但是,情感表现也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它几乎存在于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如果只从情感表现来界划艺术的边界,显然会碰到许多麻烦和困难。学者们对二者进行了归纳,模仿说强调艺术作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而表现说聚焦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随着19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自主性概念的流行,美学家们不再关注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社会、艺术家或欣赏者等)的关联,而是日益关注艺术品自身所特有的某种审美或艺术的.特征。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堪称此一理论的范本。在贝尔看来,一切可以称为艺术品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主义的艺术边界论逐渐流行。海德格尔则主张“本源说”,他告诫人们要跳出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循环论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范畴——艺术。但关于艺术边界的假说和结论,实际上都离不开对艺术品的探讨。如果我们不能弄清艺术品的特性,就无法明确地划出艺术的边界。至此,我们碰到了一个界定艺术边界的方法论难题:究竟是以局部来规定总休呢,还是以总体来涵盖局部?这个总体性与局部性的矛盾构成了艺术边界讨论的方法论张力,颇有些类似于阐释学“循环”,即究竟是从局部开始解释文本呢,还是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海德格尔本源说的思路显然是后一种,即首先要把握整体再谈及局部,所以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依赖于第三者——艺术;而我们引证的模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则代表了另一方向的努力,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局部出发来规定艺术的边界。一般来说,从整体上探究艺术边界,往往会带有指向唯一条件的倾向,实际上一旦进入艺术边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界的局部性分析(而这是难以回避的),就会依据不同的要素(艺术品、艺术家或欣赏者或其他),形成多重因素的局面。今天看来,唯一条件的理路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就艺术发展的复杂现状而言,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条件来界定艺术的边界。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思路,不再抽象地讨论艺术特性,而是考察在何时何地艺术才存在。分析哲学家古德曼把“何为艺术”的追问,转换为“何时为艺术”的问题,这就颠覆了美学家长久以来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在他看来,“何为艺术”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提问,一件物品之所以在某个时间成为艺术品,而在其他时间不是,“正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履行符号的功能,所以对象只是在履行这些功能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这一思路与艺术史的事实是完全相符的。种种划定艺术边界的尝试,都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但实际情况是,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并无如此分明的边界,他们的交互渗透不但是常见的,而且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哲学和美学正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观念。较之于西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特征尤其明显,那就是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而不是两者的对立、排斥和冲突。这为我们解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倾向提供了可能性。从中国哲学的理念来看,艺术与非艺术的这种复杂关系不足为奇。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划出黑白分明的两极,艺术与非艺术各自有所归属。但实际情形是一种进退消长的变动边界,在艺术和非艺术的黑白两极之间,存在着广大的相互融汇的灰色地带。中国式的哲学智慧提醒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它们往往比艺术领域本身更具备生产性和创新性。这一点已为艺术史的发展所证明,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黑白之间划界,而是应把注意力投向广大的灰色地带。(摘编自周宪《换种方式说“艺术边界”》)材料二:文个我始终觉得,既然认定是一门艺术,就理应有它最基本的边界和底线、内涵与外延,不能无原则、无休止地去所谓拓展和丰富,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别分种界度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创作形式了。但是每一种门类及其形式,它们的边界和底线究竟在哪里,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区分,这是不容易明确做到的,甚至说,只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去逐渐清晰、完善对它们的认识,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还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与再定义,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对书法的界定,它的历史价值与新的时代内涵是否需要重新赋予和注入,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否也都要有所相应调整或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像近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现代书法,包括所谓的“丑书”“乱书”“盲书”“射墨”等诸多新品类、新形式、新花样,究竟算不算书法,有没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传统的纸和墨,对于这类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和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羙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摘编自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模仿说强调实在世界,表现说强调艺术家,形式说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三者界划艺术边界的出发点不同。B.作者认为,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理论堪称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为划定艺术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C.中国哲学和美学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能够解决划定艺术边界的问题。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D.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的思维理念。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多种界划艺术边界的学说,在对这些学说阐释时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B.材料一在态度上有倾向性,分析“模仿说”“表现说”等学说,是为了显示出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上的优越性。来源: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类比论证,更好地说明了探索界定艺术边界过程中所碰到的方法论难题。D.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有效论证了观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古德曼“何时为艺术”观点的一项是(3分)()A.《向日葵》独特的艺术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梵高对生命的理解,展示出梵高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B.博物馆里陈列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展品,在原始阶段,并不以艺术形式呈现,或者说是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C.安迪·沃霍尔把复制印刷的肥皂盒放到美术馆展场,作为艺术品参展,这就是著名的《布里洛盒子》。D.毛笔书法,最开始是一门实用艺术,到现在则变成了一门可供欣赏、收藏的纯粹艺术,实用性几乎不存在了。4.小刚根据材料梳理出一份表格,请指出对表中几种学说归纳总结不准确的一项(3分)()学说理论局限归纳总结模仿说模仿实在世界并不是艺术的唯一特权《众号》表现说情感表现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形式说“有意味的形式”只是艺术的合个崭新、本源说“艺术”只是一个抽象的、不能涵盖复杂变动的、局部的概念A.“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从局部出发规定艺术的边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B.四种学说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思考艺术划界问题,犯了二元对立的错误。C.四种学说都落入了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犯了静态、僵化、脱离实际的错误。D.四种学说缺少实证和实验,全凭个人的感受和经验,犯了经验主义错误。5.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边界”问题展开论述,但论证方式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可可托海(节选)钱建军董明侠八月的阿尔泰山下了几场大雪。努尔江一家人计划从夏牧场向冬牧场转场,那是七代人走过的牧道。他们的脚印,马群、羊群的蹄印,无数次与先辈们的脚印累加重叠。来风了。雪,像沙片一样,散漫地飞扬在苍穹中,看不清它们是从地上出发还是自天空坠落。努尔江第三个孩子即将降生,妻子阿依古丽肚大如箩,她总是很小心地抱着圆圆的肚子挪动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脚步。父亲巴合提和母亲哈丽夏决定把努尔江一家人留在夏牧场,老两口先行出发前往冬牧场。出发前,努尔江将爷爷留下的另一顶帐篷帮着捆扎结实,捆在骆驼背上,阿依古丽腆着大肚子为他们备好了切块的馕、肉干、马奶酒、奶疙瘩和滚烫的奶茶。从阿依古丽的眼神里,巴合提和老伴儿哈丽夏体会到她对他们的担心,而努尔江比阿依古丽要粗心得多,好像这次转场父母只是走一趟亲戚而已。努尔江五岁的儿子高哈尔和三岁的女儿乐腾在毡房里跑来跑去。努尔江一把抱住乐腾,乐腾在他怀中咯咯笑着。阿依古丽用眼神制止了他们的嬉闹,说,爸爸,下雪了,要不咱们晚几天等雪停了再出发?巴合捉说,今天出发是早就定下的日子,不能因为下点儿雪就更改出发的日子,转场出发不是开玩笑的。多年以来,努尔江跟着父母和牛羊们走在转场的牧道上,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羊,如果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不动,那就离饿死不远了。他们和牛羊一样四季追着水草迁移。原本墨绿的松林已经变成白茫茫与天空融在一起。地面还没完全冻硬,一年中的前几场雪一般是站不住的,白天融化的雪水在夜里冻成了冰,这样白天走在雪地上就会打滑,发生危险。母亲哈丽夏就曾经把孩子生在转场途中。遇到困难,她总有一百种智慧去应对,但是年轻的阿依古丽在这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她可不想让阿依古丽遭遇同样的事情。哈萨克族有这样一句谚语:不要因为转场,就把木柴都烧光。对于每个即将来临的黎明,在前一天的黑夜里,都应该做好准备。他们对转场的准备十分充分。当努尔江还在争取全家人一起转场时,巴合提发了脾气,不允许他来更改他这个父亲的决定。哈丽夏坚定站在丈夫这一边,说,儿子,我很少和你讲条件,这一次,你们必须听我们的。努尔江这才闭了嘴。接过阿依古丽递过来的奶茶,吃了一块羊肉,蘸着奶茶吃了馕,骑上装着转场物料的马,他们赶着羊群出发了。阿依古丽站在县房门前目送他们,直到羊群越来越小。哈丽夏还是他的那个哈丽夏,年轻时,已合提和她一起度过了不少浪漫时光。现在转场路上又是他们两个人,难得的独处时间,巴合提仿佛又回到不从前。使着走着,巴合提忍不住唱起了歌曲《玛依拉》,他把歌曲中的玛依拉改成了哈丽夏,这是从他父亲那星学会的。哈丽夏最喜欢听巴合提唱歌。在他炙热的歌声里,哈丽夏的心在融化,她脸上氤氳起红晕,像新婚的小姑娘一样。哈丽夏戴着一条特别的项链,两边是不规则的红的黑的白的粉的石头,吊坠是一块天蓝色透亮石头,婴儿拳头大小。最吸引人的是项链左右两端各一颗圆滑的奶黄色狼牙,狼牙油润,显得哈丽夏高贵而神秘。她脖子扬得高高的,好像给两颗狼牙铺了一条平坦的山路。可能是狼牙上还有狼的气息,平素,小狗不太敢接近哈丽夏。傍晚时分,他们接近一座山的山顶,接下来是蜿蜒的下山路。保险起见,巴合提和哈丽夏商量,选择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先住一晚上。很快,他们搭好了一个可避风雨的简易棚子,人畜安顿下来,哈丽夏拿出馕和肉干,架了堆火,烧了开水泡了茶,一顿晚饭就好了,巴合提检查羊群。他让哈丽夏吃完早点儿睡觉,自己则背靠棚子给火堆添了几根粗木头后坐着守夜,怀里抱着一把老猎枪。哈丽夏走过来和巴合提并排坐下,巴合提搂过哈丽夏的肩膀。哈丽夏顺势就靠在巴合提厚实的胸膛上。巴合提说,你就这样靠着我睡吧。哈丽夏说,别逞能,你累了一天,我还能熬一熬,我来看着,你闭上眼睛,先睡一会儿。巴合提眨眨眼,说,知道了,你进去睡,我守着,你放心。当然,这些细微亲昵的小动作,只有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在努尔江和阿依古丽面前,他们是严肃的爸爸阿妈。哈丽夏没吭声,靠着巴合捉。巴合提弹落她身上的雪花,又说,明年是个好年成。哈丽夏说,是啊,雪多,草原的草长得密,羊群就长得好。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崇山峻岭间,两人说着悄悄话,雪花静静地、一层一层地扑向大地山川,月亮困了,慢慢躺在云层里睡去,棚子边正在反刍的羊群,上嘴唇和下嘴唇左右交错发出细细的咀嚼声,好像月亮模糊的光亮是被它们慢慢啃噬没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了几场大雪,牧民们要紧急转场,怀孕的阿依古丽不得不腆着大肚子为父亲巴合提与母亲哈丽夏准备转场需要的物资。B.对于父母先行转场这件事,阿依古丽心中充满担忧,而努尔江却只想着与儿子女儿玩耍,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夫妻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C.面对努尔江提出的全家人一起转场的请求,父亲巴合提发了脾气,因为他不允许努尔江更改他这个父亲的决定,挑战他一家之主的权威。D.转场路上,巴合提炙热的歌唱让哈丽夏的心融化,脸上泛起红晕,这表现出巴合提与哈丽夏在生活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真实而浪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那是七代人走过的牧道”,与后文“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相互照应,为文章增添了一种历史厚重感。B.本文善用动作刻画人物,如巴合提出发前“接”“吃”“燕”“骑”“赶”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塑造出一个干练的牧民形象。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原本寒冷恶劣的环境描绘得静谧温馨,衬托出巴合提夫妻的幸福甜蜜D.小说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把合提一家三代的幸福生活,“牧场”“毡房”“奶疙瘩”等词语使文章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8.哈丽夏身上具有中华民族女性的优秀传统美德,请结合文本筑要概括。(5分)9.读书小组要围绕本文展开文学探究活动,有同学发现本文多次提到的“雪”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描写的“雪”的作用有相同之处。作为小组成员,请你谈谈“雪”在这两个文本中作用上的相同之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讼狱不决,不可刑也,是罪不在民故也。慢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不可,尚贤以道之犹不可废不能以惮之道三年而百姓从风矣。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诗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i2],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今之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则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节选自《春秋战国异辞·卷四》,有删改)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材料二:夫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不用哉?所谓礼者,贵绝恶于未发,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御天下十余岁而大败,此亡他由也。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六》,有删改)【注】毗:辅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尚贤因以道之③犹不□可回废不能□以惮之曰道回三年而百姓从田风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表示反诘,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B.责,文中指要求,与现代汉语“求全责备”中的“责”意思相同。C.恶,罪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中的“恶”意思相同。D.审,慎重、谨慎,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圣先贤向百姓宣布治国原则后,会自己身体力行,会采用种种措施教化百姓,最终才会惩罚仍然不服从的人。B.礼义教化混乱,那么即使设置了很多刑法,百姓也会失去正确方向,社会也会因出现的种种恶行而陷入混乱。C.受人的认知特点的影响,礼义的教化效果不如刑法的约束效果易见,因为礼义只能在不良行为发生前进行制止。D.商周把国家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传承六七百年;秦国把天下安置在法令、刑罚之上,很快就覆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讼狱不决,不可刑也,是罪不在民故也。(2)秦王御天下十余岁而大败,此亡他由也。14.结合材料,说一说在治理国家时应如何处理礼与刑的关系。(3分)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来源:次韵监试潼川提刑张兵部有怀家山木犀①魏了翁形安宇泰即吾乡,花解随人到处黄。何事归心起张翰②,有来妙语出君房③。荣枯境里自殊观,造化机中无别香。不见儋州④安乐法,随花随客作重阳。【注】①木犀:桂花。②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有“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之称。④儋州:此处指苏轼。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态,眼前的桂花好像也知晓人的心意,开得灿烂金黄。B.颔联运用张翰和贾捐之的典故,言明这涌起的归乡之情,即使君房的妙语也难以消解。C.尾联作者思及东坡居士远谪儋州依然安乐如故之事,表露出自己潇洒与从容的心境。D.本诗议论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将说理寓于形象中,衔接自然流畅,语句富有启发性。16.有俚语曰:“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夭地宽。”请结合本诗第五句,谈谈你对这句俚语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评价刘裕,虽出”,但他两次领兵北伐,以“”的气势,收复洛阳、长安等地。(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连用两个比喻描摹登临所见山水的句子是“,”。(3)小刚暑假到湖南岳阳游玩,登临岳阳楼,眼前浩瀚磅礴的洞庭湖水使他不禁吟诵起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写景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于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很后悔,年幼读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A。【乙】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已是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乌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B,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曾游过的名山里,泰山雄伟,黄山诡奇,而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C。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丙】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丁】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秀润。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文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拘泥于礼节。B.只是渴望却还不曾真正地展翅于万里云天。C.责任重于泰山。D.那时,我们山区的生活贫困艰苦,达于极点。20.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无误的一句是(3分)()A.甲B.乙C.丙D.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冬季起床困难真的是因为懒吗?不!冬天爱“赖床”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需要睡眠,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能量。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①,冬天人们常常会躲在温暖的被窝中赖一会儿床。另外,②也是影响人睡眠和状态的重要因素。褪黑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生物钟,诱导睡眠,其合成及自身节律受光周期的控制。同样是早晨6点,夏季太阳早已升起,光线充足,褪黑素分泌减少,人就进入清醒状态;而冬季的6点天还没亮,光线刺激减弱,褪黑素分泌增加,③。冬天大家都会盖上厚厚的被子睡觉,而这床厚被子也会让我们睡得更香,更想赖床。临床实验表明,如果盖6~8kg露的被子入睡,一个月时间就能显著改善睡眠,并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专家表示,厚厚的被子会在人家与商生更大的压力,压力的刺激能够使人呼吸和脉搏频率降低,使机体迅速平静,进而促进睡眠。同时压力的刺激会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褪黑素,从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货,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认为,现代人需要“月光精神”。“月光精神”指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一些内心向往的事情,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月光精神”是劝我们慢一点,放轻松,多尝试,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白日时间中的焦虑、困惑、无助和庸常,追求更多的内心平静。“月光精神”不是简单的不工作和对抗白日的工作,而是希望能超越本职工作,完成自我的寻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联考(高三)参考答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项,原文是“模仿说强调艺术作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而表现说聚焦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且形式说并非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B项,作者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形式说”这一理论的范本,而不是“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C项,“能够解决”绝对化,原文只是说“提供了可能性”。故选D项。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论证结构、论证方法。B项中“是为了显示出……”错,分析“模仿说”“表现说”等传说,目的是批驳其缺陷,然后引出论点,而非为了显示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上的优越性。3.A【解析】A项支撑的是“表现说”的观点。4.D【解析】D项于文无据,两则材料均未谈及这方面的内容。5.【答案】①材料一采用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是逐一批驳“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本源说”存在的理论缺陷,然后阐述了古德曼“何时为艺术”的提法并肯定了其合理性,最后肯定中国哲学美学中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的方法论观念,提出“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观点。(2分)材料二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观点:艺术应有界限,对艺术界限的认识要随着艺术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接着以“书法的界定”为例来证明观点。(2分)②材料一侧重从“艺术史的
理论层面”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书法界定)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式和论述侧重点。论证方式上,材料一先是批驳了美学史上出现的几种理论的缺陷,然后阐述比较合理的观点,最后肯定中国哲学美学中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的方法论观念,提出“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观点;材料二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进行论证。论述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从艺术史理论层面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6.D【解析】A号项】“紧急”不恰当,由文章可知转场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不得不”理解有误,阿依古丽是出于担心而自愿准备转场物资。B项,“而努尔江却只想着与儿子女儿玩耍”错误,努尔江也帮忙做了很多事,如“将爷爷留下的另一顶帐篷帮着捆扎结实,捆在骆驼背上”,并“争取全家人一起转场”。C项,“因为他不允许努尔江更改他这个父亲的决定,挑战他一家之主的权威”错误,是因为巴合提不想让努尔江和怀孕的阿依古丽在风雪中受苦。故选D项。7.C【解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8.【答案】①作为女性:勤劳能干,与丈夫各尽其力;有智慧,遇到困难总有办法去应对;热爱生活,追求美丽,用饰品装点自己。②作为母亲:关爱孩子,不忍心让他们受苦。·语文答案(第1页,共7页)··③作为妻子:关心丈夫,懂得陪伴,与丈夫共同守夜,相互扶持来源:(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作为女性”任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由“很快,他们搭好了一个可避风雨的简易棚子,人畜安顿下来,哈丽夏拿出馕和肉干,架了堆火,烧了开水泡了茶,一顿晚饭就好了”可知,她勤劳能干,与丈夫各尽其力;由“遇到困难,她总有一百种智慧去应对”可知她富有生活智慧;由“哈丽夏带着一条特别的项链⋯⋯高贵而神秘”可知,哈丽夏有女性的爱美之心,也能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由“但是年轻的阿依古丽在这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她可不想让阿依古丽遭遇同样的事情”可知,作为母亲她关爱子女,不想让他们受苦。由“哈丽夏说,别逞能,一天,我还能熬一熬,我来看着,你闭上眼睛,先睡一会儿”可知,她陪伴、关心丈夫,理解丈夫的辛苦。9.【答案】①都起到了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正是阿尔泰山的大雪,引出了家庭内部的争论和转场行动的开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因为大雪天冷,林冲出门买酒,又因为大雪压塌了草厅,林冲去山神庙暂住,引出后文一系列的情节,风雪推动了故事发展,使情节合理可信。②都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文中,巴合提和哈丽夏迎着风雪坚持转场,烘托了牧场人民坚守传统、不辞辛苦、勤劳能干的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雪夜奋起反抗,由原来的忍受屈辱转变成坚强、刚毅,大雪烘托了林冲性格的转变过程。③都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本文中,雪渲染了草原
牧场寒冷阔大的氛围,雪中巴合提和哈丽夏依偎在简易棚子旁,畅想着明年的好年成,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雪夜杀敌,报仇雪恨,火光冲天,大雪纷飞,渲染了悲壮激越的气氛。(每点2分,作用和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雪”在两篇文章中均属于环境描写。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④有象征意义,暗示、深化主题。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⑥如果两次提到对应环境,还起到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本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的作用相同之处有三点: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染气氛。在两篇文章中找到有关“雪”的描写,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10.BDF【解析】句意:就重用贤明的人教导民众;还不能做到,就应该罢免没有才能的人来威慑他们。这样教导三年百姓就顺从教化了。句法分析:“以道之”是“尚贤”的目的,A处不能断开,B处断开;“不可”是一个整体,表示行不通,C处不能断开,D处断开;“以惮之”是“废不能”的目的,E处不能断开,F处断开;“三年”作“道”的补语,构成动补结构,G处不能断开;“从风”是一个整体,H处不能断开。11.C【解析】二者意思不相同,C项“羞恶之心”中“恶”是“憎恶”的意思。12.C【解析】“因为礼义只能在不良行为发生前进行制止”错误。·语文答案(第2页.共7页)··13.【答案】(1)诉讼案件没有判决,不可以施加刑罚,这是罪责并不在民众的缘故啊。(“决”,判决、裁决,1分;“刑”,施加刑罚、惩罚,1分;“是”,这,1分。句意1分)(2)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完全覆灭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御”,统治,1分;“亡”,没有,1分;“由”,原因,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先用礼义教导百姓向善向好;②这样之后如有奸邪之人再施以刑罚;③礼义与刑法并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由原文“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若夫庆赏以劝善”等可知,应先用礼义教导百姓向善向好;由原文“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等可局,致化不属仍有奸邪罪恶发生,则施以刑罚;由原文“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可知,治理国家应礼义与刑法并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呜呼!君主犯了过失,臣下把他杀掉,难道可以吗?不去教育自己的民众,而只是判决他们的诉讼,这是在屠杀无罪的人啊。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把他们全部杀掉的;诉讼案件没有判决,不可以施加刑罚,这是罪责并不在民众的缘故啊。法令松弛而严加惩处,这是残害;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季节.而征收赋税却不受时节的限制.这是暴政;不进行教育却要求成功,这是暴虐。这三种行为得到了制止,刑罚才可以施加给人们。《尚书》上说:“即使按照合宜
的原则用刑、按照合宜的原则杀人,也不要立即执行,我们只能说自己还没有把事情处理得当。”这就是说要先加以教导啊。所以古代的圣王向民众宣布了治国的原则后,主上先身体力行。不能实行,就重用贤明的人教导民众;还不能做到,就应该罢免没有才能的人来威慑他们。这样教导三年百姓就顺从教化了。奸邪的人还不依从,就用刑罚等待他们,人们就会知道他们的罪过了。《诗经》上说:“太师尹氏,你是周朝的基石。掌握国家的大权,整个天下靠你来维持。你要辅佐天子,使民众不迷失方向。”因此刑罚虽然有厉害的威势却可以不用,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必实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社会却不是这样:教化混乱,刑罚繁多,民众迷乱糊涂而堕落,就立刻进行制裁,因此虽然刑罚更加繁多,祭邪恶却不能处罚完。材料二: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在某一行为即将发生之前制止它,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易见,而礼的作用难知。用奖赏来勉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如金石;实施这样的法令,准确无误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能认为先王不使用奖赏和刑罚呢?人们所说的礼,可贵之处在于能杜绝罪恶于尚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孔子说:“审理讼案,我与别人一样;然而我一定要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都不如先·语文答案(第3页,共7页)··清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商汤、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延续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完全覆灭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是一个大器物;现在人来安置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商汤、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子孙相传数十代,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如今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去观察、分析呢?15.B【解析】“即使君房则妙语也难以消解”理解有误,诗中说的是有如君厉写的那般、的妙语来开解自己。16.【答案】①笼中的鸡虽然有人喂食,但面临的是被宰杀蒸煮的命运;野外的鹤虽然饥肠辘辘,但在它面前却有宽广无边的天地。②笼鸡三餐无忧,野鹤食不果腹,二者当下的不同境遇对应着“荣枯”;“殊观”,即用别样的视角看问题,笼鸡面临宰杀,野鹤却可自由地翱翔天地之间,二者未来的命运也是另一番“荣枯”。③正因为世事无定、祸福得失互相倚伏转化,所以更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赏析】来源:这是魏了翁三十六岁在四川为官时的作品,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首联写出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形体康健,心神泰然,哪里不能是家乡呢?花解人心,将桂花拟人化,眼前的桂
花好像也知晓人的心意,开得那样灿烂金黄。又逢重阳,此情此景下,作者不由得像西晋的张翰一样燃起了归乡之念,转念一想又有像贾捐之写的那般的妙语来开解自己。“荣枯境里自殊观,造化机中无别香。”作者悟出自然之理,认识到事物有其自身运作的规律,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互转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必患得患失,伤心抑志。最后运用苏东坡被贬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人生无处不青山”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与从容的心境。17.【答案】(1)寻常巷陌气吞万里如虎(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吴楚东南垛乾坤日夜浮(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18.【答案】(示例)A悔之晚矣/追悔莫及B高耸入云/巍然耸立C迥然不同/截然外风大相径庭(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若答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给分)【解析】A处,前文有“我很后悔,年幼读小学的时候……”,然后说“到了此时”,意思是后悔也晚了,可填“悔之晚矣”“追悔莫及”之类的成语。B处,写山峰,后面紧接着视角转到了“天上”,所以可填“高耸入云”“巍然耸立”之类的成语。C处,根据前文“泰山雄伟,黄山诡奇,而庐山千姿百态”以及后文的“秀润”可知,庐山和泰山、黄山大不一样,故可填“迥然不同”“大相径庭”之类的成语。19.B【解析】原文中的“于”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A项,表示被动。B项,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C项,表示比较。D项,引介动作行为的程度,相当于“到”。故选B项。·语文答案(第4页,共7页)··20.D【解析】甲句是完全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内。乙句是陈述句,句末应用句号。丙句中冒号使用不恰当。故选D项。21.【答案】(示例)①为了减少能量消耗②褪黑素(的分泌)③人就会感到困倦(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出字数扣1分)【解析】①处,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写“冬天人们常常会躲在温暖的被窝中赖一会儿床”的原因,由前文“为了保持能量”“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可知,此处填写的原因应为“为了减少能量消耗”。②处,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写一个总领全段的语句,由后文“光线充足,褪黑素分泌减少”“光线刺激减弱,褪黑素分泌增加”可知,此处应填写“褪黑素(的分泌)”。③处,根据语境必应填写与上文夏季情况相反的句子,由前文“人就进行清醒状态”可知,此处应填写“人就会感到困倦”。22.【答案】①冬天盖厚被子睡得更香,②是因为厚被子产生更大压力,③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④促使褪黑素分泌,进而促进睡眠。(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根据语境,“冬天大家都会盖上厚厚的被子睡觉……并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与“专家表示,厚厚的被子会在人身上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压力的刺激会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褪黑素,从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构成因果关系。“冬天大家都
会盖上厚厚的被子……显著改善睡眠,并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为结果,可概括为“冬天盖厚被子睡得更香”。“专家表示……从而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为原因,可概括为“厚被子产生更大压力,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促使褪黑素分泌,进而促进睡眠”。23.【写作指导】针对作文材料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范例样本
- 资产评估服务合同合作策略
- 趣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享
- 车辆质押贷款担保协议模版
- 轻松应对地理题目
- 进口锂电池采购合同
- 退伍军人的专业承诺
- 违规保证书的规范发展
- 酒店家具采购合同格式
- 醉驾反省与觉醒
- 桂花大道延伸段道路工程第一标段施工用电规划方案样本
- 甲状腺消融术护理查房
- 人工智能大学生生涯规划
- 研发部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方案
- 2023年亏损企业扭亏专项治理方案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精练试题全册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课件
- 胃结构及其功能课件
- 中国电力建设协会-热控调试工程师题库2022
- 企业后勤人员安全培训试卷(附答案)
- 产前诊断(筛查)技术服务申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