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2F/22/wKhkGWXivnqAXqzsAALKteXyKYo541.jpg)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2F/22/wKhkGWXivnqAXqzsAALKteXyKYo5412.jpg)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2F/22/wKhkGWXivnqAXqzsAALKteXyKYo5413.jpg)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2F/22/wKhkGWXivnqAXqzsAALKteXyKYo5414.jpg)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2F/22/wKhkGWXivnqAXqzsAALKteXyKYo54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加强和细化了工程质量检验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加强和细化了工程质量检验开挖 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加强和细化了工程质量检验支护和衬砌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加强和细化了工程质量检验辅助工程措施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加强了监控量测工作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加强了监控量测工作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加强了通风防尘的措施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强调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新旧规范章节对比—总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1洞口工程5.1.1洞口开挖和进洞施工宜避开雨期、融雪期及严寒季《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1.2边坡和仰坡以上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等应清除或加固。《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1.3不良地质段应在进洞前按设计要求对地表及仰坡进行加固防护。《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1.4洞口边坡及仰坡应自上而下开挖,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洞口有邻近建(构)筑物时,应采取微震动控制爆破。当地质条件不良时应采取稳定边坡和仰坡的措施。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1.9洞口永久性挡护工程应紧跟土石方开挖及早完成。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2明洞工程5.2.1明洞边坡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采取岩土体加固措施。明洞衬砌施工应仰拱先行、拱墙整体浇筑。《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2.2明洞石质开挖应防止爆破影响边仰坡的稳定。《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2.3明洞边墙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边墙基础混凝土灌注前应排除坑内积水,完成后应及时回填。《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2.4明洞衬砌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有关规定。明洞衬砌与暗洞衬砌应连接良好。《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2.6明洞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由人工夯实回填至拱顶以上1m,方可采用机械回填。《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5.4.2洞门端墙、翼墙、挡土墙模板安装质量应符合表5.4.2规定。《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1.3隧道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技术。《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上半台阶开挖《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钢架下沉和变形《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下沉和变形《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2.3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形开挖进尺宜为0.5~1.0m;核心土面积应不小于整个断面面积的50%。2.开挖后应及时施工喷锚支护、安设钢架支撑,相邻钢架必须用钢筋连接,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锁脚锚杆。3.围岩地质条件差,自稳时间短时,开挖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超前支护。4.核心土与下台阶开挖应在上台阶支护完成后、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4钻爆6.4.1施工前应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实际爆破效果及时对爆破设计参数进行调整。《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4.8隧道爆破可能影响周围建(构)筑物安全时,应监测围岩爆破影响深度以及爆破震动对周围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6.4.10爆破作业应在上一循环喷射混凝土终凝不少于4h后进行。《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监控量测《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监控量测《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监控量测《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监控量测《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3)隧道施工方法短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每次进尺1.6m(两榀钢架),每天约2个循环。《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台阶七步开挖法:
洞身开挖采用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是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分七个开挖面,以前后七个不同的位置相互错开同时开挖,然后分部同时支护,形成支护整体,缩短作业循环时间,逐步向纵深推进的作业方法。《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5)有无锚杆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拱顶沉降:无锚杆有锚杆拱顶《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水平收敛:《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炭质页岩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存在质量隐患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存在质量隐患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拱顶塌方《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侧面塌方《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塌方后的强支护《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塌方冒顶《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二)岩溶类型划分
(1)岩溶洼地、落水洞组合构成的补给区
沿岩层走向发育的岩溶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2)岩溶槽谷、落水洞组合构成的补给区
沿断层发育的岩溶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岩溶洼地、槽谷、落水洞组合构成的补给区
沿走向、节理发育的岩溶《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4)溪流、伏流口、暗河组合构成的补给区
沿向斜核部发育的岩溶
(5)岩溶洼地、槽谷、落水洞和溪流、伏流口等构成的补给区
沿向斜核部发育的岩溶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在掌握了岩溶发育规律和不同地下水类型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补给区碎屑物质来源、分布及岩性特征等确定松散沉积物的特征;依据地下水的压力、水量、碎屑物质特征等判定突水、涌水、涌泥砂等灾害类型;《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1、按岩溶管道涌、突水量分按岩溶管道涌、突水量大小划分为:A、B、C、D四级。《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涌突水分级表级别代号涌、突水量(Q=m3/h)说明A级Q>10000
突水型:地下水量大,瞬间以大于0.5MPa的水压射出,短时间淹没施工掌子面、破坏施工设施、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B级Q=1000~10000
涌、突水型:突水与涌水间的过渡类型,可能突水,也可能涌水,涌水时水压小于0.5MPa。可能致使施工停止,对人员安全有一定影响。C级Q=100~1000
涌水型:水压力小,只靠动水压力流动,基本不影响施工,需加强排水。D级Q=10~100
地下水缓慢流动,顺坡施工时,水沟即能满足排水要求,不影响施工。《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2、按岩溶管道涌、突水中物质成分
1)清水:在枯水期或雨季无降雨时,从揭露的溶洞口中涌、突出的地下水,水清澈透明,不含任何碎屑物质。裂隙水《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2)混浊水:在连续降雨时,从岩溶洼地或槽谷中汇集的暂时性洪水,携带大量颗粒和岩屑,通过落水洞加入到原有岩溶管道中的地下水流。混浊水《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泥、水混合型(地下泥石流):混有砂、砾石、岩屑等的地下水,在水压力作用下沿管道倾泄或喷射,来势凶猛,危害性极大。隧道突水现场《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3、按岩溶管道中的涌、突水方式分
1)瞬时突水、突泥等:是指隧道施工时揭露岩溶管道后,地下水或地下泥石流瞬间以巨大压力(1~3MPa),从岩溶管道口射出,其流量每小时可达几千立方米,甚至逾万立方米。《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大支坪隧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齐岳山隧道《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RPD-150C快速地质钻机水平钻探《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XY-2PC钻机进行伞状定向钻探《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帷幕注浆现场《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帷幕注浆现场《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当隧道穿越地段虽地下水发育,但水压不高、围岩自稳能力较好时,可采用先开挖、后注浆的方式,加快施工进度。
《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施工组织
(1)根据隧道总工期的需要,富水岩溶地段应尽可能顺坡施工,或将其作为主要掘进工区。(2)当设有平行导坑的隧道反坡施工时,不宜将平导与正洞掌子面的距离拉的太长;不宜利用超前的平导开辟过多的掌子面;正洞掘进慎用小导坑,宜适当缩短横通道的间距。高危险部位《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
(3)反坡施工的隧道应配备满足排水需要的机具设备,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4)反坡施工的隧道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集水仓,并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成果适时加大集水仓的尺寸。
反坡施工排水《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JTG-F60—2009-5610《隧道施工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
- 行为习惯与孩子未来家庭教育的长远影响
- DB6103T 80-2025猕猴桃园覆土栽培香菇技术规范
- 不可撤销物业服务合同范例
- 中保人寿幸福家园保险合同范本(A)
- 临街旺铺租赁合同样本
- 二手车买卖合同(权威版)
- 业务拓展与培训合作合同
- 上海市物流运输合同范本
- 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合同范文
- 美容卫生管理制度
- 铜陵2025年安徽铜陵郊区周潭镇招聘乡村振兴专干和村级后备干部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纪检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02(原卷版)
- 华北理工儿童口腔医学教案06儿童咬合诱导
- 中国建筑项目管理表格
- 高一3班第一次月考总结班会课件
-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119)
- 大跨度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图文并茂)
- 论人口模型论文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