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共50分,1—20为1分题,21—35为2分题,且均为单选题)1.下列哪种变异或技术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A.基因突变 B.基因工程C.基因重组 D.染色体变异〖答案〗B〖祥解〗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所引起的生物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详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所以基因工程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AC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B.制作装片的顺序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C.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观察到的视野中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答案〗B〖祥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析】A、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A正确;B、制作装片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C、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由于绝大数细胞处于间期或不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故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D正确。故选B。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答案〗B〖祥解〗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据此分析作答。【详析】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故选B。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能使后代患遗传病B.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疾病,一出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C.环境因素对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都有影响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答案〗B〖祥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详析】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遗传病,A正确;B、先天性疾病并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并不一定是先天的,如秃顶,B错误;C、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环境因素对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都有影响,C正确;D、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有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D正确;故选B。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工诱变育种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B.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D.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体不利,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答案〗C〖祥解〗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能将不同个体的优点集中到同一个体;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通常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两个过程。【详析】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但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A正确;B、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紊乱,C错误;D、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甚至是致死的,但也有少量会出现优良性状,在育种上有一定的价值,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基因库全部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C.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红绿色盲患者中男多于女,所以在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远大于女性群体〖答案〗C〖祥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3、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详析】A、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正确;D、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患病,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等于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D错误。故选C。7.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A.某雄虫对异种雌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此信号无反应B.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子,而骡子不能再产生后代C.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答案〗D〖祥解〗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详析】A、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无反应,这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A不符合题意;B、两个物种可以交配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属于生殖隔离,B不符合题意;C、玉米和拟蜀属植物属于两个物种,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进行受精过程,属于生殖隔离,C不符合题意;D、特纳氏综合症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属于染色体变异遗传病,不属于生殖隔离,D符合题意。故选D。8.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形成〖答案〗B〖祥解〗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详析】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物种,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C正确;D、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D正确。故选B。9.对某校学生进行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1000名女生中有患者8人,携带者150人;1000名男生中有患者20人。那么该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65% B.6.2% C.5.15% D.6.87%〖答案〗B〖祥解〗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因男性性染色体为XY,仅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如果男性X性染色体上具有色盲基因,则该男性一定是色盲患者(没有携带者);而女性性染色体为XX,所以控制色盲与否的等位基因,必须同时是隐性的才会表现出色盲,因此女性可以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详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设色盲基因是b,由题意知,XbXb=8人,XBXb=150人,XBXB=1000-8-150=842人,XbY=20人,XBY=980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8×2+150+20)÷(1000×2+1000)×100%=6.2%。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RNA聚合酶、尿素、激素、H2OC.乳酸、Ca2+、载体蛋白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答案〗D〖祥解〗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析】A、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RNA聚合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载体蛋白属于膜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D。11.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浆供给,但乳汁的成分却和血浆差别很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乳汁中的蛋白质都直接来自血浆B.乳汁中的乳糖是一种二糖,由两分子半乳糖组成C.乳汁中的部分成分来自内环境,但乳汁不属于体液D.乳汁中的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在血浆中完成〖答案〗C〖祥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乳糖是一种二糖,由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葡萄糖组成。【详析】A、乳汁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乳腺上皮细胞合成,A错误;B、乳汁中的乳糖是一种二糖,由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葡萄糖组成,B错误;C、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乳汁中的部分成分来自内环境,但乳汁不属于体液,C正确;D、乳汁中的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完成,D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一定反应,从而完成反射B.我们机体的某些器官既可作为感受器又可作为效应器C.人这种高等生物的反射的完成都必需要有大脑的参与D.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快速传导〖答案〗B〖祥解〗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析】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一定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我们机体的某些器官既可作为感受器又可作为效应器,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既是反应器又是效应器,B正确;C、高等生物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的参与,C错误;D、反射过程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故选B。13.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模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为兴奋传递方向),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五个突触B.虚线内的神经中枢起综合、分析的作用,不传导神经冲动C.图中最可能标错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箭头CD.在④处给予一足够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①的电位发生变化〖答案〗B〖祥解〗根据突触处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一特点,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A、D为上行传导神经,B、C为下行传导神经。【详析】A、突触包括了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相互接触的地方,因此图中共有五个突触,A正确;B、虚线内的神经中枢存在中间神经元,可以传导神经冲动,B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图中最可能标错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箭头C,C正确;D、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因此④感受器处的兴奋经过一系列传递会引起①效应器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可能会引起①的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14.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共同构成突触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C.突触前膜可以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换D.①释放的物质作用于③,可引起③的电位变化〖答案〗A〖祥解〗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详析】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①为突触小泡,A错误;B、②(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B正确;C、当兴奋传至轴突末梢,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故突触前膜可以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换,C正确;D、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可引起③的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A。15.下列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内容是()①扁桃体②吞噬细胞③T细胞④B细胞⑤抗体⑥溶菌酶⑦过敏原A.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详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过敏原为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故选①②③④⑤⑥。故选C。16.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B.V区发生障碍,对患者看电视没有影响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答案〗A〖祥解〗脑的结构中,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详析】A、W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A正确;B、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C、S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D、H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别人说话,但能听到声音,D错误。故选A。17.当人体识别、监控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过低时,可能会导致()A.过敏反应 B.类风湿心脏病C.系统性红斑狼疮 D.恶性肿瘤〖答案〗D〖祥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防卫功能不当或监控清除功能不当都可能引发疾病。【详析】A、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A错误;BC、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是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BC错误;D、人体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人体衰老、损伤和癌变的细胞,如果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人体会患癌症,D正确。故选D。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③没有专门产生的器官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A.①③④⑥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答案〗A〖祥解〗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析】①②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①正确,②错误;③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到作用部位起作用的有机物,没有专门产生的器官,③正确;④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④正确;⑤⑥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⑤错误,⑥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③④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答案〗D〖祥解〗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详析】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D正确。故选D。20.下列关于退耕还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B.退耕还林有利于生态环境C.退耕还林会降低粮食产量,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林地、湖泊等减少是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答案〗C〖祥解〗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详析】A、退耕还林是在有土壤的基础上进行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有利于生态环境,B正确;C、退耕还林过程中,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都不断增加,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C错误;D、林地可以保持水土、湖泊可以储存水,林地、湖泊等减少是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D正确。故选C。21.目前我国已有几种新冠肺炎灭活疫苗投入使用。人体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人体内长期存在B.第二剂新冠疫苗进入机体后,迅速刺激记忆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与侵入细胞内的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性D.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答案〗D〖祥解〗1、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2、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详析】A、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A错误;B、记忆B细胞不产抗体,B错误;C、机体产生的抗体不可以与侵入细胞内的病毒结合,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病毒相结合,对于侵入细胞内的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后将抗原释放出来,C错误;D、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以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D正确。故选D。22.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①含量的增加早于②③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均减少C.③作用的靶器官只有下丘脑和垂体D.物质②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C【详析】A、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作用于垂体,导致垂体分泌的②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A正确;B、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将引起①②的分泌均减少,B正确;C、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故选C。23.下列与病毒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被病毒侵染的人应立即使用青霉素,以抑制病毒的增殖B.可以用含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流感病毒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加快疫苗研制C.通常情况下病毒侵入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再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只有完整的病毒,才能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答案〗C〖祥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且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特异性,特种病毒只感染特定生物,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2、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详析】A、抗生素一般抑制细菌的增殖,被病毒侵染的人一般使用干扰素治疗,A错误;B、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故不能用培养液培养病毒,B错误;C、体液免疫对内环境的抗原起作用,细胞免疫对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起作用,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存在于内环境中,后伺机侵入细胞,故病毒侵入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再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C正确;D、病毒的蛋白质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C。24.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三种营养器官生长的影响,由此图提供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C.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最高,其次是芽和茎D.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答案〗D〖祥解〗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横轴为生长素浓度的变化,纵轴为生长素对器官生长的作用,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生长的影响。【详析】A、由图可知,生长素无论对哪一种器官,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三种器官促进生长作用最大,是最适宜的浓度,B正确;C、由图可知,三种器官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为根<芽<茎,故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最高,其次是芽和茎,C正确;D、图中只说明了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能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错误;故选D。25.下图是不同生物体内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代表的生物不一定是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B.乙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C.丙代表的生物是二倍体或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D.丁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其一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答案〗B〖祥解〗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不是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详析】A、染色体组数量的判断方法之一是: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若甲代表的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一定是二倍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A正确;B、乙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其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三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B错误;C、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若丙代表的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一定是二倍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C正确;D、丁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其每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丁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D正确。故选B。26.人类β型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存在多种突变类型。甲患者珠蛋白β链第17、18位氨基酸缺失;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患者的致病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B.甲患者β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控制第17、18位氨基酸的密码子缺失所致C.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D.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直接诊断该病携带者和患者〖答案〗A〖祥解〗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详析】A、由于基因突变形成的都是等位基因,因此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A正确;B、甲患者的β链17~18位缺失,说明甲患者β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连续的缺失所致,B错误;C、乙患者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说明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D、人类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不能诊断出β-地中海贫血症携带者和患者,D错误。故选A。27.如图是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1、2、4、5、8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染色体1、2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实现基因重组C.4和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该体细胞2号染色体上发生的基因突变,一定会传给子代雄果蝇〖答案〗B〖祥解〗染色体组是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交叉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片段交换;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是指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的交换.【详析】A、染色体组是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1和2为同源染色体,故染色体1、2、4、5、8并不是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B、1和2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发生交叉互换实现基因重组,B正确;C、4和6号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能实现基因重组,C错误;D、若是果蝇体细胞2号染色体上发生的基因突变,则不能遗传给子代,D错误。故选B。28.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育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方法②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C.方法③中的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细菌中的质粒做运载体D.把目的基因与质粒相结合,应先用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法①为杂交育种、②是单倍体育种、③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详析】A、方法①和③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正确;B、方法②为单倍体育种,育种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所以与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植物激素密切相关,B正确;C、方法③为转基因技术育种,受体细胞为植物细胞时常使用农杆菌转化法,利用农杆菌中的Ti质粒作为运载体,将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C正确;D、一般需要用相同的限制酶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从而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这样才能把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在一起,D错误。故选D。29.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⑦过程调节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⑦的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能会引起③和④的减少〖答案〗B〖祥解〗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也可参与体液调节过程。【详析】A、图示中,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有两个调节途径,除了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外,还有一条路径是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传出神经可直接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即⑦路径,B错误;C、如果感受器、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下丘脑相当于神经中枢,⑦的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C正确;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⑥甲状腺激素的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所以③和④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B。30.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茎切段等离体器官的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可以通过测量豌豆茎切段的伸长长度来记录实验结果B.IAA和GA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C.本实验自变量是激素种类,无关变量是激素的浓度、豌豆茎切段的状况等D.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GA的促进效应较IAA明显〖答案〗D〖祥解〗从图中可以看出,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IAA与GA同时存在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详析】A、从图一纵坐标趋可知,本实验可以通过测量豌豆茎切段的生长长度来记录实验结果,A正确;B、由图可知,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B正确;C、本实验自变量是激素种类的不同,而激素的浓度、豌豆茎切段的状况等均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D、图中曲线由上往下数,图中第二、第三条曲线可以看出,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D错误。故选D。【『点石成金』】31.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30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0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0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150只B.如果第一次捕获的小鼠产生了记忆将更难捕捉,则该草原小鼠应小于150只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存在生存斗争,所以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重捕的10只鼠有8只幼鼠,2只老龄鼠,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定为增长型〖答案〗D〖祥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2、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条件:必须是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标记重捕法中,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详析】A、标记重捕法中,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因此N为150,A正确;B、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故往往导致调查结果偏高,标记重捕法中被捕捉的动物实际更难再次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的个体数偏小,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公式N种群内的个体总数偏大,从而导致调查密度升高,实际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150,B正确;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D、增长型种群内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调查数量太少,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D。32.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35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数种类数量15152535草本3031282633灌木0341219乔木0001624总计3034325476A.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取的B.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所有群落演替必经的三个阶段C.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表中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第一年该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答案〗C〖祥解〗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析】A、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A错误;B、表中数据显示,该弃耕农田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但不能说明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是群落演替必经的三个阶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达到乔木阶段,B错误;C、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D、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其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C。33.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约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答案〗B〖祥解〗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型。甲、乙、丙中的t1点均对应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甲、乙、丙中的t2点均对应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详析】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内竞争小,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C正确;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环境资源有限,种内竞争激烈,种群增长速率为0,D正确。故选B。34.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D.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答案〗C〖祥解〗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增加、缺失或者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详析】A、图中①②③④四种变异依次是交叉互换、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基因突变、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遗传物质都发生变化,故①②③④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B、③中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因为是基因内部的碱基对发生改变,B错误;C、④中表示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如果上面那条染色体是正常染色体,则变异属于缺失,相反,为重复),C正确;D、①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②表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片段,D错误。故选C。35.某人发烧测量体温,某一天内他的体温都在39℃左右波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这一天内产热基本上等于散热C.体温感觉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此病人发热期间可能会出现耗氧增多、肌肉酸痛等症状〖答案〗C〖祥解〗1、人体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散热途径: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人体热量来源:有机物的氧化放能。3、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详析】A、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能以维持体温,小部分形成ATP,A正确;B、体温都在39℃左右波动,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使体温保持在较高的水平,B正确;C、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C错误;D、此病人发热期间产热量增加,机体的耗氧量高,导致机体缺氧,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肌肉酸痛,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0分)36.在农业生产上,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某农业研究所培育作物新品种的几种方法示意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1)培育新品种甲的过程中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有______和______。图中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_。(2)经过太空飞船搭载后,由于太空微重力和各种射线的作用,主要诱发种子发生______,但返回的太空种子需要进行大量筛选工作才能获得所需品种,其根本原因______。(3)若用黄粒玉米种子经飞船搭载进行失重和宇宙射线处理后,培养得到了一株从未有过的“红粒”玉米植株,经鉴定玉米的红粒和黄粒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同学欲判断二者的显隐关系,用该“红粒”玉米植株作父本,未经上述处理的黄粒玉米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试验,统计子代玉米籽粒的性状表现:①若______,则黄粒为显性;②若______,则红粒为显性。〖答案〗(1)①.基因重组②.染色体变异③.AB、Ab、aB、ab④.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2)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是不定向(3)①.子代全为黄色籽粒②.子代全为红色籽粒或既有红色籽粒又有黄粒籽粒(或子代出现红色籽粒)〖祥解〗1、培育作物新品种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2、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一般可以通过杂交、自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3、单倍体育种是利用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可育纯合子的育种方法,特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4、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等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1)据图所示培育新品种甲利用了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两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亲本AABB和aabb杂交获得的F1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有AB、Ab、aB、ab四种,再经过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从而产生AB、Ab、aB、ab四种单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作用于单倍体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2)由于太空微重力和各种射线的作用,主要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筛选工作才能获得所需品种。(3)该小题可使用结论推导结果的方法:若黄粒为显性,则红粒必定为隐形纯合子,黄粒为显性纯合子,则实验结果是子代全为黄色籽粒;若红粒为显性,则黄粒为隐形纯合子,但红粒是由黄粒突变而来的,所以红粒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子代全为红色籽粒或既有红色籽粒又有黄粒籽粒(或子代出现红色籽粒)。37.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是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3)图丙中⑤代表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填字母)点可产生兴奋。(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否消耗能量?______(填是或否)。〖答案〗(1)①.d②.胞体膜(填胞体膜或树突膜也给分)(2)①.神经递质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效应器②.a、c、d、e(4)①.高尔基体②.是〖祥解〗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1)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乙图中的B(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传到B。(3)丙图中由于①代表感受器,⑤代表效应器,所以③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递,图中acde均可产生兴奋。(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这个过程是消耗能量的过程。38.下列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模式)。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是______。(2)图1中垂体可分泌______(填名称)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B______(填名称),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______模式。(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_模式调节,当人体内_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答案〗(1)①.B、C(A、B、C)②.大脑皮层(2)①.促甲状腺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甲(3)①.乙②.细胞外液渗透压〖祥解〗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题图血糖浓度降低,则D应为胰岛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1)寒冷环境下,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同时血液中A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也会增加,故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B、C(A、B、C)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