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答案〗D分析】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为不同个体免疫细胞相互识别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于HLA能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2、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的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析】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A正确;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C正确;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错误。故选D。2.打篮球是一种全身肌肉参与的协调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出现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现象B.躲避敌方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兴奋C.大脑皮层向脊髓、小脑等中枢发出指令,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答案〗B〖祥解〗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神经的功能如下: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具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③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人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详析】A、分析题意可知,打篮球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正确;B、躲避敌方进攻时,主要通过眼、肢体接触获取信息,大脑皮层接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做出反应,B错误;C、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小脑等中枢支配躯体运动,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D、交感神经属于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当运动员传球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但副交感神经也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D正确。故选B。3.世卫组织(WHO)建议9~14岁是接种HPV疫苗的黄金年龄,某省开展适龄女生免费接种2次国产二价HPV疫苗。HPV所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导致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一定时间内,接种2剂次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HPV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之发生编程性死亡D.被感染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水平下降,致使免疫自稳功能减弱〖答案〗D〖祥解〗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析】A、在一定时间内,接种2剂次疫苗相当于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B、HPV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的两个信号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之发生编程性死亡,即发生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是有利的,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HPV所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导致子宫颈癌的发生,对于癌症的预防应属于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故选D。4.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甲、乙两只电表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及突触部位传递的情况。刺激部位和测量部位如图1所示,图2是图1某处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图。已知药物X可以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图2中bc段由Na+内流所致B.静息状态下,图2中a处膜电位为-70mV主要与K+外流有关C.适宜电刺激N处,可判断兴奋在图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D.用药物X处理后,适宜电刺激M处只有一只电表发生一次偏转〖答案〗A〖祥解〗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详析】A、静息状态下,膜外正电荷与膜内负电荷之间存在电位差,甲电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图2中bc段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A错误;B、静息状态下,a处膜电位为-70mV主要与K+外流有关,B正确;C、适宜电刺激N处,甲电表、乙电表的指针均发生偏转,可用于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正确;D、用药物X处理图1结构后,适宜电刺激M处,只有甲电表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故选A。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①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②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其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只有激素调节④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⑤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以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脱落酸的分解有关A.1项 B.2项 C.3项 D.4项〖答案〗B〖祥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详析】①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①错误;②植物激素的合成受酶的催化,而酶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故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控制,而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又影响一些基因的表达,②正确;③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③错误;④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仍能进行极性运输,④错误;⑤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解除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使得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⑤正确。故选B。6.如图为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下番茄植株内脱落酸(ABA)与乙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脱落酸与乙烯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乙烯含量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脱落酸含量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D.两种激素抑制了某些逆境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调控作用〖答案〗B〖祥解〗由曲线图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干旱程度,因变量为乙烯的含量和ABA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在中度干旱时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变化最明显。【详析】A、脱落酸与乙烯都是由植物体合成,对生命活动其调节作用的物质,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B、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蒸腾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C、脱落酸的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脱落酸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但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负相关,C错误;D、受环境干旱程度的影响两种激素含量变化不同,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D错误。故选B。7.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其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C.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都与对光的利用有关D.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与光照强度不同无关〖答案〗B〖祥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定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析】A、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群落水平的特征,某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其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B正确;C、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C错误;D、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与光照强度不同有关,如林下光斑不同会影响林下植物的镶嵌分布,D错误。故选B。8.图是某草地跳蝻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B.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C.第20年种群数量恢复到A点水平D.第15-20年,跳蝻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曲线〖答案〗B〖祥解〗据图分析,A点之前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点-C点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C点之后(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详析】A、蝗虫的发育期分为若虫和成虫,其中蝗虫的若虫叫跳蝻,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B、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则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C、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比A点少,C错误;D、第15到20年,λ<1,数量一直减少,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J”型曲线,D错误。故选B。9.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是食草动物,乙是植物,它们构成了一条食物链B.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的早期阶段,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C.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是控制植物数量的唯一因素〖答案〗B〖祥解〗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形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详析】A、根据曲线走势可知,图中甲是植物,乙是食草动物,A错误;B、食草动物进入早期,缺乏天敌且生存压力小,其种群数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正确;C、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确实是最大数量,但是环境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D、食草动物进入该草原不是控制植物数量的唯一因素,如气候等也是控制植物数量的因素,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川融化后的地段上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不一定会经历“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C.人类活动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不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在正常情况下,初生演替使生物多样性增加,次生演替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答案〗B〖祥解〗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析】A、冰川融化后的地段上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初生演替不一定会经历“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D、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也会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D错误。故选B。11.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有序过程〖答案〗A〖祥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详析】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12.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分布有水草、藻类、芦苇、鱼类、水鸟等动植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不同位置不能有效地减少种间竞争C.某种鱼类的幼体、成体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该鱼的物种丰富度〖答案〗A〖祥解〗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详析】A、光照强度不仅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树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错误。故选A。13.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答案〗C〖祥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详析】A、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A正确;B、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B正确;C、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与它的个体数目是没有关系的,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不变,C错误;D、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正确。故选C。14.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含有的能量为()A.550kJ B.500kJ C.400kJ D.100kJ〖答案〗A〖祥解〗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详析】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庚增加1kJ的能量,则庚沿着“甲和乙→丙→戊→庚”渠道和沿着“甲和乙→丙→丁→己→庚”渠道增加的能量各为0.5kJ,所以丙含有的能量为[0.5÷(10%×10%)]+[0.5÷(10%×10%×10%)]=50+500=550(kJ),A正确,BCD均错误。故选A。15.种群某增长曲线,其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值)是逐渐下降的,而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至t2时间段,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B.K值代表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且数量不变C.t1时刻,种群的数量达到K/2,个体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D.t2时刻,种群的增长率最小,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稳定型〖答案〗D〖祥解〗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析】A、t1至t2时间段,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增长,A错误;B、K值称为环境容纳量,代表长时间内的种群数量,但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且K值由环境决定,当环境被破坏时,K值会下降,B错误;C、t1时刻,种群的数量达到K/2,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但不是最激烈,最激烈应是在K值左右,即t2时,C错误;D、t2时刻,种群的增长率最小,种群达到K值,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呈稳定型,D正确。故选D。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所有生态系统总能量均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传递一定与生物的消化与吸收有关C.蜣螂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即获得了大象的一部分同化量D.生态系统的能量逐级递减与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热量有关〖答案〗D【详析】A、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以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可以包括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A错误;B、若一个生态系统没有消费者,则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传递与生物的消化与吸收无关,B错误;C、大象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应该属于上一营养极固定的能量,C错误;D、生物体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且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和没有被下一营养极全部利用,所以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D正确。故选D。17.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时刻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是增长型和衰退型B.田鼠种群数量在b-c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从图中可知0-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D.d点时该种群的数量达到最低,种群增长曲线符合“S”形〖答案〗B〖祥解〗分析曲线图可知: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R,R=出生率/死亡率,当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当R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详析】A、a、b时刻,R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A错误;B、在b-c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在0-d时期,只能体现出一个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D、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d点,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形,D错误。故选B。18.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松、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他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所有小动物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的趋光性C.蜘蛛、蜈松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实验时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采用记名计算法〖答案〗D〖祥解〗1、生物群落是生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叫生物圈。2、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析】A、土壤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B、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的趋黑暗的特性,B错误;C、蜘蛛、蜈松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活动范围小、身体小,因此实验时适于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C错误;D、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采用记名计算法,D正确。故选D。19.“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10%~20%流入鱼体内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时,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农作物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祥解〗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工程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详析】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10%~20%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农作物不能用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D、生态农业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D正确。故选D。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适当放牧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生物数量关系不一定会构成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加快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详析】A、适当放牧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正确;B、用一般情况下,在数量金字塔中营养级越往上,生物数量越少,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会让数量金字塔变尖甚至倒置过来,但是不一定,例如猎豹的体型比很多它捕食的动物小,但猎豹的数目还是少一些,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有些消费者可能捕食分解者,如动物采食食用菌类,因此能量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C正确;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不止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成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C.静脉点滴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答案〗ABD〖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详析】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B正确;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BD。22.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B.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C.食物相同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答案〗ABD〖祥解〗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详析】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A正确;B、生态位不同的生物有可能被同一生物捕食,所以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正确;C、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所以食物相同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不同,C错误;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正确。故选ABD。2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人类活动既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答案〗BCD〖祥解〗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析】A、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错误;B、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而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既可能不断增多,也可能不断减少,B正确;C、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既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C正确;D、生态位越相似,物种间的资源需求重合度越高,种间竞争越激烈,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D正确。故选BCD。2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蝉、螳螂、黄雀、鹰和植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C〖祥解〗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详析】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应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黄雀减少增加了螳螂的数量,因此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属于分解者,其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正确;C、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D、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总称,蝉、螳螂、黄雀、鹰和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C。25.某草地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动物和植物,图1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A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图2所示的食物网共包含7条食物链D.鹰在图2食物网中共占有4个营养级〖答案〗ABD〖祥解〗该图是一个较复杂的食物网,由食物链交错而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可以把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详析】A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直接可以进行物质循环,且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会流向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摄取并固定的能量会流向分解者,因此D代表生产者,C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代表消费者,B代表分解者,生产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C、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鹰是各条食物链的终点,共有8条食物链,C错误;D、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这4个营养级,D正确。故选ABD。三、非选择题26.如图1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2中c~f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3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__(用标号表示)。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O2浓度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处的O2浓度,④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增多,则物质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引起e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e的含量偏高时,_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减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e分泌的调节中既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又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3)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一体液调节”)。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所释放的_____________增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尿量减少。(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的是____________,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的器官是___________。(5)通过图3分析,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答案〗①.①③④②.高于③.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④.④处蛋白质含量高于③处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⑥.释放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⑦.c和d⑧.分级⑨.(负)反馈⑩.神经调节⑪.抗利尿激素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⑬.神经—体液—免疫⑭.胸腺⑮.下丘脑⑯.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祥解〗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图2中c、d、e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e激素反过来会调节c和d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激素f为抗利尿激素。【详析】(1)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其中表示内环境的是①淋巴液,③组织液,④血浆。若②为脑细胞,a处的氧气在运输到b处的过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④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③是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③组织液。(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受到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于垂体(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时,会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反馈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在该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又存在反馈调节。(3)机体发热时,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皮肤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多,排汗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会导致血浆中水分减少,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物质f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4)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胸腺是免疫器官之一,也能作为内分泌器官分泌胸腺素;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等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参与体液调节。(5)通过图3分析,免疫细胞表面含有激素、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图中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27.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又名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为1mm×1mm方格,由400个小格组成)、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①血细胞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2)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3)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4)上述实验所用血细胞计数板以及观察到计数室一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分布如图2所示。以此小方格中酵母菌数作为平均数进行计算.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_______个。〖答案〗(1)①.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②.需要(2)大(3)抽样检测(4)2.8×107〖祥解〗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则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到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J”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S”型增长。(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该实验不需要重复实验。(2)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即先滴细胞悬液,后盖上盖玻片,盖玻片悬浮统计的计数室的液体量增大,则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3)1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混合均匀,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4)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则图2小格中酵母菌共有7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浓度约为7×400×104=2.8×107个/mL。28.图甲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若图甲表示草原上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最好在___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茶的介绍课件
- 现场隐患排查培训
- 肺萎中医护理方案
- 幼儿大班活动:0的用处
-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发芽
- 《万科景观细节品质》课件
- 经典测量理论课件
- 《失业与通过膨胀》课件
-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 肿瘤放射治疗说课
- 苏教版(译林版)八年级英语单词表(上册)(默写稿)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8课 只有一个地球|部编版 (共19张PPT)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1 用字母表示数丨苏教版 (共20张PPT)
- 粤科版通用技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20张)课件
- 销售出库标准流程及新版制度YJ
-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6.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第一课时说课稿
- “一亿有多大课件”课件
- 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工程管理前沿论文
-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试验本)高一上册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美苏争锋
- 保险医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