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道德经》中“清虚守静”课件_第1页
第六讲《道德经》中“清虚守静”课件_第2页
第六讲《道德经》中“清虚守静”课件_第3页
第六讲《道德经》中“清虚守静”课件_第4页
第六讲《道德经》中“清虚守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遮风挡雨的智慧”

——品读《道德经》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如灯,可以照亮世人。(一)虚无与实有的辩证关系(二)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三)柔弱与刚强的辩证关系(四)笨拙与聪明的辩证关系上节回顾

《道德经》之“阴阳辩证”

——老子独特奇妙的辩证法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an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价值),无之以为用(功用)。”(一)虚无与实有的辩证关系

老子对“有”与“无”对立统一的阐述,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只看到万物的形态,那只认识了“有”,而不知道万物的效用,即忽视了“无”,那是不明智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虚无与实有的辩证关系

(二)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

不刻意妄为

“无为”是要崇尚自然、遵循规律,顺势而为。

自然的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要做到“无为”。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万物的成长规律,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中总结出“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的观点,(是顺应而不是对抗)

在特定的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三)柔弱(阴)与刚强(阳)的辨证

老子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水虽柔弱,但滴水却可穿石。水有随缘的特性,它遇圆成圆,遇方则成方;随缘而成,随缘而流。阻止它它就止,排决它它就行。但它却能怀山襄陵,磨铁销金;它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却有摧坚克强的能力,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胜过它。(三)柔弱(阴)与刚强(阳)的辨证智慧扩展大丈夫行事当如水,遇万丈深渊,奔涌而下,果决勇毅;大丈夫持志当如水,经百折千回,东流入海,坚定不移;大丈夫立功当如水,所到之处,润泽万物,利益世人。

在当今时代,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们聪明,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也成了现代人精神苦闷的根源!(四)笨拙(阴)与聪明(阳)的关系能量守衡定律第七讲“遮风挡雨的智慧”一、不着急、不纠缠、不内耗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四、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修行一、不着急、不纠缠、不内耗

人生本就是一个人的修行,看似外界喧哗吵闹,人来人往,实则心外无物,本自清净。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够返璞归真,回归本心,不着急、不纠缠、不内耗。能够摒除一切杂念,故而活得轻松自在。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不相关。”(此非自私,而是超脱。HDD)一、不着急、不纠结、不内耗(一)不着急,遇事方从容

《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使心灵达到极度虚空无欲的状态,牢牢地守住这份宁静。万物一起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它们返本归源的(循环)运动。

内心极其安静,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事态的走向。故事一则

有两个年轻人,在山上迷了路。

其中一人找不到出路后,很是慌张。

先是大声呼喊,半响无人回应后,又四处乱走,后来精疲力尽地坐在地上。

这时发现伙伴正安静地坐着,便没好气地说:“出不去了,你我都要困在这里。”

谁知,伙伴淡定地说:“我刚隐约听到水流声,跟着水流的方向,就可以走到山下。”

果然,不出所料,二人很快就找到了下山的路。故事一则

每遇急事,缓一缓,不急不燥,让心归于安定,便会发现其实每个人本自具足,答案自会在心中显现。

因为静下心来,才听到了流水的声音;缓慢下来,才找到了破局的出路。

正如智者所说:“事缓则圆,人缓则安。”

一、不着急、不纠结、不内耗

(二)不纠缠,相处能长久

《道德经》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天下的神圣的东西(道),不能勉强作为,不能用力把持。勉强作为就会失败,用力把持就会丢失。(手中的沙、心中的爱)

人生在世,人来人往,事来事去,自有其运行规律。若是过分执着得失,纠结利弊,纠缠琐事,只会让自己患得患失,痛苦迷茫,也会使得人和人越走越远,最终丢了情分。故事一则

从前,村里有户人家,分家后,老大家搬进了东屋,而老二住进了西屋。

老大一家为人小气,爱贪图小便宜,不仅占了房屋中间的过道,来堆放杂物,而且经常不打招呼,就使用弟弟家的农具用品。

老二则从未过问,每天依旧笑脸相迎。旁人有些看不下去,对老二说:“他们欺人太甚了。”老二淡然地说:“不必纠缠,都是些小事。”

老大一家很是动容,渐渐的,两家来往密切,兄弟之间难得相处和睦,同村人纷纷羡慕称颂。故事一则

与人交往,磕磕绊绊是常态,纷纷争争是常事,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计较纠缠。(爱之深,恨之切)

《菜根潭》中有言:“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了解人性本质,体谅他人局限,站得高,看得远,不纠缠于分毫得失,不忧心于细碎琐事。心存善念,待人如己

,因此最终也会得到他人的厚待,彼此的心越走越近。一、不着急、不纠结、不内耗(三)不内耗,精神才自由

内耗——内部消耗,特指因内部纠葛而形成的无谓消耗。

“贤者应事而变,达者顺天而生。”

译文:贤明的人不执拗,随事而变;通达的人不内耗,顺事而为。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最好的贵人也是自己。(自我唤醒)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

《道德经》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身份地位,名利金钱,而是层次与修养。

与人相处,有的人让你觉得舒适坦然,有的人却让你觉得水火不容,有的人让你觉得相遇是一场缘分,而有的人却让你觉得相遇是场报应……

归根究底,是层次不同,修养各异。(频率)(一)智者不争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至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不争,并非毫无追求,而是不强求,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真正的智者便是如此,他们谦逊宽和,为人低调,从不与人争长道短,反而成为了人生最大的赢家。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故事一则

从前,有一位地主老爷,生了五个儿子。

慢慢地,老爷年纪大了,身体也每况愈下,但这么大的家产,必须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来管。可是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儿子却有好几个。他们彼此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有人鞍前马后,费心讨好;有人手足相残,伤及无辜;有人甚至用生命来做威胁。只有小儿子,从不刻意讨好,也不献计害人,只是默默地跟着老爷干活。故事一则

争来争去,老爷终于想明白了。

这么大的家业,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管理不好,导致家败。于是,老爷将家产给了不争不抢,踏实干活的小儿子。

多年后,通过小儿子的努力,家族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也成为了整个家族名副其实的顶梁柱。(农林系20岁的顶梁柱)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

《道德经》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愚蠢的人,一心想争个高低,斗个输赢;有智慧的人,则懂得审时度势,脚踏实地。在鸡零狗碎的小事上争高下,只会拉低自己的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输赢,只会两败俱伤。处事不争,能避免祸端;为人不争,能免去纠纷。

(二)仁者不责

《道德经》第79章:“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修行。真正的大道,是不责怪他人,顺其自然,合乎人的本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比起指责,更有力的是宽容。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改过自新的余地,才是仁者所为。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

《菜根谭》:“不责人小过,不念人旧恶。”对与错只是事物的表面,若能透过表面看到本质(人性、内心),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在遇到事情时,若只懂得责备他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每一句指责,都像是一把钢刀,说者轻易而过,听者却心如刀绞,更易酿成大错。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故事一则

从前,有一个地主,家里有一个常工,踏实肯干,地主很是看中。

有一天,地主发现自己收藏的一个花瓶丢了,思来想去,觉得是常工拿去了。于是,便越来越觉得常工贼眉鼠眼,不像好人。过了几天,花瓶找到了,原来是儿子拿去玩儿,忘记还回来了。这时,地主再看常工,又觉得他忠厚老实,怎么看都不像会拿花瓶的人。故事一则

可见,事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

能够影响我们心情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毕淑敏曾说:“心灵的雕刻,是比医生的手术刀更尖锐的刀,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张德芬说:“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你变了,你周围的一切都会变。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三)达者不欲

《道德经》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缤纷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馥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疯狂,金玉宝物使人德行败坏。

→多看多听多烦恼,少看少听少烦恼。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

宋•朱熹:“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译文:天下最难把持的是人的内心,天下最容易被沾染的是人的欲望。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权贼”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名贼”“色贼”“利贼”

《道德经》第7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反倒成就了自身的事业。二、智者不争、仁者不责、达者不欲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

《道德经》第16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译文: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回归大道,永远遵循大道而行)老子认为事物的最初状态和最终状态都是静。天地万物生来的状态和最后归宿,一个是起点,一个为终点,而起点和终点往往又是同一个归宿。守住最初的“虚”“静”,才能够看清一切,让一切返回根源。故事一则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两只羊,放在两种环境当中。一只散养在草原上,每天可以自由行动。另一只拴在木桩旁,又在它旁边拴了一只狼,但是狼咬不到这只羊。

一段时间后,散养的那只羊很健壮,拴养的那只羊却死了。它不是被狼吃掉的,而是每天面对狼,担惊受怕而死。故事一则

生活中,许多人就像那只被拴住的羊,时时恐慌,处处焦虑。

本来稀松平常的事,猜疑多了,便惶惶不安。

人生在世,守住一个“静”字,方能回归生命的本然。

(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清福的)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一)人静为安

诸葛亮以空城计胜司马懿,这是“静”下来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

苏轼屡次被贬,而看淡风雨人生,这是“静”下来的从容。

“犯其至难,而图其志远”——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实现最远大的目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一静,可以制百动。静下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人能平心静气,便会有一种平和而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走好脚下每一步路。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

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人生无常,能静下来,沉着应对,才能踏平坎坷,摆脱艰难。(诸葛亮像)

(苏轼像)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二)事静为顺

能干成事的人,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他们遇事不慌张。

活得通透的人,并不是没有低谷,而是跌倒了能爬起来。(庭杖、牢狱、瘴疠之地……)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曾国藩年轻时轻浮张狂,惹恼了很多朝廷官员,弄得自己寸步难行。

之后,他回家反省,以写日记的方式打磨自己。

当他再度出山,十年之间,连升十级。

曾国藩每当焦虑时,便会静坐。即使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他也先让自己静下来,再做决策。

他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

升至二品大员后,按照清朝制度,要从蓝色轿子换成绿色的八抬大轿。

曾国藩却仍然乘坐之前的蓝色轿子,轿子前既没有引路官,也没有扶轿子的人。

反观曾国藩的一生,正是不断祛除浮躁,稳中求进,从而成为了一代大儒。

不管官职高低,他始终坚持“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经典语录2.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大巧若拙)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4.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与其强求别人接纳你,不如主动改变,做更好的自己)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层次越高的人,越能安于朴素,不为浮华所囚,踏踏实实走得远。(二)事静为顺三、人静为安、事静为顺、心静为胜(三)心静为胜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静在心,不在境。”(毛主席闹市读书)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泥沙俱下,但是,只要自己内心平静,外界便鸦雀无声。

修身先静心,心有多静,路就有多宽。故事一则

有个国王召集全国优秀的画家,看谁能画出一幅最宁静的画。最后,从入围的画作中挑出两幅,进行评比,悬以重赏。

第一幅,画的是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群山,点缀着如絮的白云。(表面的平静)

第二幅,画的是崎岖的山,天空下着大雨,山脚下翻腾着瀑布。靠近些看,瀑布后面有个细小的树丛,上有一个鸟巢,雌鸟安坐巢中。(内在的平静)

国王看罢,选择了后者。四、与自己和解,是人一生的修行

《道德经》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译文:我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人生在世,祸福相依,孰多孰少,不可得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真实存在的个体,因为我们有身体,因为我们是实实在在的人。四、与自己和解,是人一生的修行

由此可见,自身是一切的基础。身体为我们带来福与患,而其中的权衡关系需要自身妥善处理。

如果没有自身的牵绊,哪还会有什么担忧、痛苦与烦恼?

所谓自身的牵绊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角斗。真正快乐的人,都是懂得放过自己的人。四、与自己和解,是人一生的修行

(一)偏执并不能尽善尽美

《道德经》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译文:声名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近?生命与货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故事一则

被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不肯放过自己,一味偏执,以致最终了结了自己。

项羽,贵为楚国名将世家,是项燕后人,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导致性格刚愎自用。

项羽虽为一介武夫,颇具粗俗与盲目,但是无法掩盖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决心与在战场杀敌的神勇身影。故事一则

彭城之战中,项羽以4万精兵大败汉军56万军队,其作战能力毋庸置疑。

屡战屡胜的项羽,早已把江东父老的期盼当做自己的使命。

楚汉之战,项羽被汉军围困乌江,自知成败已定。纵然自己水性极佳,江上又有小船停靠,凭他的能力,若想逃出,也并无不可。但是项羽选择自刎于江边,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后路。故事一则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其实只是因为他觉得内疚,自己率领的士兵大多是江东故乡人,大家都是因为信任自己,才把性命交在自己手上。如今身边只剩二十来人,莫说夺取政权,就连性命都无法保全。

一向自负高傲又顺风顺水的项羽认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尤其对方还是从来都看不起的刘邦。故事一则

他对自己失望了,他不愿再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接受了现实,自己放弃了自己于是选择了结束。

正如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一味的偏执,往往会令自己越陷越深。四、与自己和解,是人一生的修行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二)宽容也绝非靡靡不前故事一则

千古大帝唐太宗,素以知人善用,广纳谏言著称。其中当属魏征谏言最多,据统计,足有二百多次,这也就意味着,魏征有二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