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汉字。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区位于聊城市南部。初冬时分,东昌湖碧波浩渺,宛如明镜;各种绿植郁郁葱葱,fǔyǎngshēngzī,仿古栈道蜿蜒其中,měibùshèngshōu。

2.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地理学家陶弘景所著的《水经注》,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亭午”指正午;“四时”指四季;“乡关”指故乡;“长河”指黄河。

C.《白杨礼赞》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受戒》。

D.《梦回繁华》中张择端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络绎不绝的奖品。

B.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说得严重点是渎职。

C.校园里已经没有垃圾,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妙手偶得。

D.这些行人,有的倾听水声,有的眺望远方,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B.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C.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他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D.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中颈联气势雄伟,眼界宽广,极富画面感,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B.《黄鹤楼》一诗的颔联将时间和空间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C.《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尾联通过借景抒情,侧面烘托,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暮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D.《野望》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因心绪的原因,本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染上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6.综合性学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健身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图表,从两幅图表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请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7.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以下问题。

知形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知情节①与父亲对抗。②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③讲到牺牲的同志或忆到少年时代由于饥荒引起的暴动事件时,他的眼睛是湿润的。②请写出一个典型情节①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②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五次围剿。③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知人物①贺龙③

8.按原文填上空。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白杨礼赞》)

(2),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3),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4),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身处异乡,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的一片柔软。王维出使边塞,山高路远,看着眼前“,”(《使至塞上》)的雄奇壮观的大漠景象,乡愁和孤寂可能也会稍稍退却了吧;而诗人王绩登上东皋,眼前“树树皆秋色,”(《野望》)宁谧的落日秋景,孤独和怅惘丝毫未退;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将愁绪融入到了浩渺江水之中;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咏“,”,含蓄地表述了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7)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前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9.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止午、未、申三时

④月景尤不可言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1.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现代文阅读。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①“大雪寒梅迎风狂”。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阅读全文,下面与文中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鲜活的农耕指南,关乎人们日常生活三方面来介绍二十四节气。

B.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

C.现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述作用。

15.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述作用。

16.请写出你熟知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

现代文阅读。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束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盆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聚。然后,二伯让方圈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④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这咋办呢?”阿健说。“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⑤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榆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二伯的办法失败了。“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⑥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⑦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⑧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⑨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⑩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17.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上空。

→做鸟巢,诱鸟儿过来→→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9.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⑧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20.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归零”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一种挑战自我的状态——对过去的一切,无论是成功的光环,还是失败的阴影,都不要过于留恋或耿耿于怀,而是要时刻将这些过去清零,轻装上阵,重新出发,去战胜新的高度,取得新的成绩。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归零,让我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述方式,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600字以上。

解析解答部分

1.俯仰生姿;美不胜收

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fǔyǎngshēngzī”写作“俯仰生姿”;“měibùshèngshōu”写作“美不胜收”

故解析为:俯仰生姿|美不胜收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B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A.有误,《水经注》是郦道元;B.正确。C.有误,《受戒》是汪曾祺的作品。D.有误,《梦回繁华》的是当代学者毛宁,是他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B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A.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错误。B.正确。C.有误,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对象错误。D.有误,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对象错误。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C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A.有误,成分残缺,可在“节能减排”后面添加“措施”;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也……”后面的内容互换;C.正确;D.有误,句式杂糅,可将“才能够实现”删去。故选:C。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归纳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C

把握诗歌内容;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野望

ABD.正确;C.有误,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故选:C。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6.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2016——2018年,男女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男性的平均步数高于女性;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图表信息;材料探究

这道题中有两张图表,第一张图表是按照年龄来区分,统计了不同年龄的每日的平均步数,第二张图表的内容是2016——2018年,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步数。通过观察两张图表,不难发现:①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反言之就是年龄越小,日均步数越少;②2016——2018年三年期间,男性的平均步数都高于女性,男女的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但是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故解析为: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2016——2018年,男女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男性的平均步数高于女性;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7.毛泽东;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朱德

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①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可知是毛泽东。②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贺龙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而昭著的土匪头子”,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任职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③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对朱德的描写。

故解析为:毛泽东;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朱德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8.(1)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攀条折其荣

(3)柴门何萧条

(4)老骥伏枥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山唯落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虬、攀、枥、圆、纶、竞”

故解析为:⑴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⑵攀条折其荣⑶柴门何萧条⑷老骥伏枥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山唯落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⑹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⑺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9.考虑;一同;仅;更

10.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1.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分析概括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9.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③句意: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止,仅。④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更。

故解析为:考虑;一同;仅;更

10.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的地面;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②重要词语有:受用,享受,享用;安可,怎么能够。整句的意思是: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故解析为: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结合乙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台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故解析为: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2.D

13.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吸引读者阅读。

14.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5.“至今”限制时间,说明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从而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⑶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⑸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2.ABC.正确;D.有误,结合“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解析为:D.

13.结合“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分析,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从而引出说明对象一一“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读者阅读。

故解析为: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吸引读者阅读。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本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具体真实证明了上文内容: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故解析为: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至今”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表示时间,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至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故解析为: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析不唯一。写出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即可。示例: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故解析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7.扔土块,赶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18.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述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19.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20.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述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一空,结合②段“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可概括;扔土块,赶鸟儿过来。第二空,结合第⑤段“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榆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可概括: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故解析为:扔土块,赶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1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结合“挤、扔、喊叫”可知,这都是动词,故可判断是动作描写。“挤、扔、喊叫”几个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要把鸟儿赶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树上的过程和情态,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表现了阿健对鸟儿的渴望,为后文写想方设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故解析为: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述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结合前后文可知,老陈也非常喜欢这些鸟儿,希望这些鸟儿在自己家的树上,否则家里太安静了,会感到寂寞,并且老陈对鸟儿搬家其实有些疑惑,也有对鸟儿搬家的不甘与无奈。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围绕以上内容表述。示范:发生了什么吗?鸟儿怎么走了呢?没有它们,真是太安静了,太寂寞了呀,唉!不过为了鸟儿着想,搬走就搬走吧!

故解析为: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20.本题考查情节和主题理解。内容上。结合“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等句子可知,老陈夫妇代表着千千万万空巢老人,“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鸟儿平衡了邻里关系,空巢老人得到了关爱,大圆满的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结构上,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表述主题上,“鸟做得很对呢”,鸟尚且如此,人更应该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点明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故解析为: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述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21.

归零,让我重新出发

归零意为何?是在满泥泞的路上忘记过去的痛与伤,还是调整新的情绪走向充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步入中学的我正是学会了归零,才能重新出发,亲手执笔书写这样美丽的青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有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欣赏圆的光滑无棱,有人欣赏正方形的规规矩矩,有人欣赏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欣赏轴对称图形独特的美……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人异样的眼光和言语都在我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我学会了归零,也明白了大家对待观点的不同,就像是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时光瞬逝,眨眼间披在身上的稚嫩外衣已经退下,穿在身上的,是那坚硬的铠甲,翻着泛黄卷边的日记本,恍惚间对比现在的记忆已所剩无几,这就算是归零吗?我给出否定的解析,归零不是失忆那样忘记所有,而是迎接新的充满鲜花的未来。

青春本就是发光发热的,而且青春中处处是让人成长的机会,步入中学的我,像是打开新世界,沉迷于玩乐无法自拔,那时的我没有树立的正确观念,经过父母老师的教诲才幡然醒悟,就像是长歪的小苗,在悉心照顾下又生机勃勃,那时的我明白归零的意义,如果人的内心不及时归零,便会杂草丛生,归零留下的痕迹也在无时无刻给予我们警戒,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顺利前行。

归零,就像污秽的河流变得清澈,一路向前;归零,就像雾气的天空变得湛蓝,一望无际;归零,就像毁坏的画卷变得完好,一生受益。有人曾说“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如果不归零,恐怕这本书也没有什么养分吧!

唯有归零生活中的好与坏,才能蓬勃生长,才能重新出发,才能展开双翅,飞向成功的彼岸。

全命题作文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归零”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一种挑战自我的状态一对过去的一-切,无论是成功的光环,还是失败的阴影,都不要过于留恋或耿耿于怀,而是要时刻将这些过去清零,轻装上阵,重新出发,去战胜新的高度,取得新的成绩。理解了“归零”一词的含义,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做人适时“归零”,当然不是妄自菲薄或消极避世,而是持有人生的酒脱与从容,再去面对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时,就会多一分明世的清醒,多一分心态的淡泊。以“归零,让我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记叙文,也可写为议论文,注意情感真实。

考查命题作文。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汉字。

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区位于聊城市南部。初冬时分,东昌湖碧波浩渺,宛如明镜;各种绿植郁郁葱葱,fǔyǎngshēngzī,仿古栈道蜿蜒其中,měibùshèngshōu。

俯仰生姿;美不胜收

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fǔyǎngshēngzī”写作“俯仰生姿”;“měibùshèngshōu”写作“美不胜收”

故解析为:俯仰生姿|美不胜收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地理学家陶弘景所著的《水经注》,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亭午”指正午;“四时”指四季;“乡关”指故乡;“长河”指黄河。

C.《白杨礼赞》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受戒》。

D.《梦回繁华》中张择端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B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A.有误,《水经注》是郦道元;B.正确。C.有误,《受戒》是汪曾祺的作品。D.有误,《梦回繁华》的是当代学者毛宁,是他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络绎不绝的奖品。

B.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说得严重点是渎职。

C.校园里已经没有垃圾,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妙手偶得。

D.这些行人,有的倾听水声,有的眺望远方,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B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A.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错误。B.正确。C.有误,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对象错误。D.有误,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对象错误。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B.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C.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他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D.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C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A.有误,成分残缺,可在“节能减排”后面添加“措施”;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也……”后面的内容互换;C.正确;D.有误,句式杂糅,可将“才能够实现”删去。故选:C。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归纳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中颈联气势雄伟,眼界宽广,极富画面感,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B.《黄鹤楼》一诗的颔联将时间和空间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C.《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尾联通过借景抒情,侧面烘托,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暮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D.《野望》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因心绪的原因,本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染上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C

把握诗歌内容;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野望

ABD.正确;C.有误,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故选:C。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6.综合性学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健身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图表,从两幅图表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请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2016——2018年,男女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男性的平均步数高于女性;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图表信息;材料探究

这道题中有两张图表,第一张图表是按照年龄来区分,统计了不同年龄的每日的平均步数,第二张图表的内容是2016——2018年,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步数。通过观察两张图表,不难发现:①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反言之就是年龄越小,日均步数越少;②2016——2018年三年期间,男性的平均步数都高于女性,男女的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但是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故解析为:年龄越大,日均步数越多;2016——2018年,男女平均步数均呈递增趋势;男性的平均步数高于女性;女性平均步数的涨幅高于男性。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7.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以下问题。

知形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知情节①与父亲对抗。②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③讲到牺牲的同志或忆到少年时代由于饥荒引起的暴动事件时,他的眼睛是湿润的。②请写出一个典型情节①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②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五次围剿。③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知人物①贺龙③

毛泽东;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朱德

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①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可知是毛泽东。②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贺龙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而昭著的土匪头子”,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任职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③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对朱德的描写。

故解析为:毛泽东;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朱德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8.按原文填上空。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白杨礼赞》)

(2),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3),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4),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身处异乡,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的一片柔软。王维出使边塞,山高路远,看着眼前“,”(《使至塞上》)的雄奇壮观的大漠景象,乡愁和孤寂可能也会稍稍退却了吧;而诗人王绩登上东皋,眼前“树树皆秋色,”(《野望》)宁谧的落日秋景,孤独和怅惘丝毫未退;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将愁绪融入到了浩渺江水之中;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咏“,”,含蓄地表述了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7)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前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1)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攀条折其荣

(3)柴门何萧条

(4)老骥伏枥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山唯落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虬、攀、枥、圆、纶、竞”

故解析为:⑴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⑵攀条折其荣⑶柴门何萧条⑷老骥伏枥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山唯落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⑹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⑺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9.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止午、未、申三时

④月景尤不可言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1.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9.考虑;一同;仅;更

10.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1.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分析概括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9.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③句意: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止,仅。④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更。

故解析为:考虑;一同;仅;更

10.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的地面;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②重要词语有:受用,享受,享用;安可,怎么能够。整句的意思是: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故解析为: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结合乙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台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故解析为: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现代文阅读。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①“大雪寒梅迎风狂”。12月7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

②“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

③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④日常的日历(月份牌)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会很少。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

⑤“二十四节气”是鲜活的农耕指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⑥“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

⑦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据悉“二十四节气”还有望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阅读全文,下面与文中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二十四节气”是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鲜活的农耕指南,关乎人们日常生活三方面来介绍二十四节气。

B.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

C.现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述作用。

15.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述作用。

16.请写出你熟知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

12.D

13.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吸引读者阅读。

14.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5.“至今”限制时间,说明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从而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说明文语言分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⑶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⑸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2.ABC.正确;D.有误,结合“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分析,可知选项错误。

故解析为:D.

13.结合“自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倍受瞩目”分析,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从而引出说明对象一一“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读者阅读。

故解析为:本段写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出说明对象:二十四节气,从热点事件写起,吸引读者阅读。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每年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本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具体真实证明了上文内容: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故解析为: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至今”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表示时间,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了到目前为止,在农业生产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至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故解析为: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

1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析不唯一。写出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即可。示例: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故解析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现代文阅读。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束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盆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聚。然后,二伯让方圈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④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这咋办呢?”阿健说。“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⑤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榆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二伯的办法失败了。“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⑥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⑦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⑧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⑨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⑩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17.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上空。

→做鸟巢,诱鸟儿过来→→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19.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⑧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20.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17.扔土块,赶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18.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述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19.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20.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述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