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围像时需要认知、筛逸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开、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述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材料一第三小节中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

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撕一张票下来,老八!”

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

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

“不行!不行!”

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

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

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

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

“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

“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

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

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

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

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

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

“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

“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

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

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

啊!远行!

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

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

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

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选择类

10.下列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看重行年四岁行:行走

B.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恐怕向之所欣向:朝着

C.悟已往之不谏谏:挽回策扶老以流憩策:拐杖

D.遂而鸡豚遂:成、养好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B.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C.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D.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4.文中体现了哪些用人之道?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7.默写。

(1)成语有“青梅竹马”,《诗经·卫风·氓》“,”两句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意境与之相仿。

(2)《陈情表》中“,”两句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精练的句子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

(5)《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通过描写文人雅事,将被闲置的落寞之感蕴藏在恬适平静的表象下。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不只是一种称谓,一则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更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小到街巷里弄,大到行政区划,每一个地名背后,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着当地生产生活的印记,或记录着某种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地名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禹贡》所列“九州”州名中,冀、兖、青、徐、扬、荆,至今仍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沿用。翻看中国地图,有着几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①,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地名中有浓浓的乡愁和独特的记忆,一个个村庄、一条条胡同、一片片池塘,往往成为一代代“当地人”的文化原乡和精神寄托,让无数在外的游子②。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③,中华历史已走过数千年光景,各式各样的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沉淀着历史的深意,延续着文化的音符,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鲜明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④。通过珍惜老地名,是在彰显文化自信,更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持地名的延续性,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才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战略眼光的做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总能看到青年的身影,在脱贫攻坚时、在疫情防控下、在边睡戍守中……

B.妈妈问:“你考的分数是……”“620分!”我兴奋地回答道。

C.滴答滴答……窗外,春雨在唱着欢乐的歌,安慰着我孤独的心灵。

D.天道酬勤,我要全力以赴,让梦想成真,我可以,我一定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境”作为中国诗词、绘画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诗画审美的理想之境。宋元明清以来,无论是宋人的工笔花鸟、元人的山水,还是明清的大写意花鸟,中国画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即不管技法如何发展变化,①。意境如何表述?画家从古诗词中悟出许多心得,并将其运用在中国画创作中,以期通过独特的构思深化对诗境的理解,进而提炼思想、升华艺术表述。古诗意册页的创作要点不是如何图解诗词,②。在创作中,每个画面与诗词的对应,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仅要表述诗意,更要传递情感。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滋……历代中国画大家的代表作,③,实则是画家思想境界之新。画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那些“一步登天”的画家,实则是对意境的误解。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一步登天”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B.我们五月以后的生活费简直毫无着落了,幸亏冬服、被条等可以减省了,我们逐渐送去质店替我们“保管”。

C.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巧妙”的法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11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但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在网络中,诈骗、攻击、辱骂、摸黑、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文娱热点排行等乱象广为诟病;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网络大V账号恶意营销等问题影响恶劣;一些“网红”售假、偷税漏税等现象更是严重。

材料二2021年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网络文明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的平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C

2.D

3.B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比喻论证,先读懂文本,尤其是材料一第三小节的这一部分内容,再分析比喻包含的相似点,并结合文本分析论证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1.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原文并没有此意。

故解析为:C。

2.D.“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据此可知是说“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故解析为:D。

3.由“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材料二观点是强调的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

A.“《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是指依照文学作品创作出绘画,强调图像的作用。

B.“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是指看到图画联想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观点。

C.“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是强调文学和图像的分离。

D.“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

故解析为:B。

4.(1)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分析出,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2)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可分析出,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分析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2)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分析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6.A

7.B

8.①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

9.①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②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③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顺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题干中提到的这一部分内容,再从情节、人物、主旨、读者效果的角度分析其表述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手法及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把握小说的主旨,再结合主旨分别分析这三个阶段的象征意义。

6.A.“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错误,文章的第6段,刘书记在拿到票之后大家都开始抗议认为在这个行为不行。27段“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这两处地方并没有表现他“很有威信”。他向人要票而不容商量,是特权思想在作怪,吴老八听他的话,是因为曾得过他的帮助;大家服从指挥,也不完全因为他,主要因为思想态度有了转变。

故解析为:A。

7.B.“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错误,本篇文章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多用方言口语。24段“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本篇小说化用古人诗句,其目的并非为小说增添古朴典雅的诗意美,而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借此善意调侃文中的人与事,起到诙谐幽默的表述效果。

故解析为:B。

8.“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先描述混乱场面再娇嗲原因,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小说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这是插叙手法,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

9.文中的汽车象征着一直发展的社会。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客车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

“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客车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10.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行:经历。“行年四岁”的意思是:年纪到了四岁。

B.向:过去、从前。“向之所欣”的意思是: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C.策:拄着。“策扶老以流憩”的意思是:拄着拐杖走走歇歇。

故解析为:D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11.C

12.B

13.①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②希望陛下您怜恤我愚拙的诚心,应许我微小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14.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任用辅佐的人就最紧急了。”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述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11.句意:“(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

两处“尊贤而贱不肖”为并列结构,“而”字表并列,中间不必断开,第一处作“于”的宾语,第二处作谓语,排除AB;

两处“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应断开,“尊贤而不能用也”与“贱不肖而不能去也”为对称结构,排除D。

故解析为:C。

12.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误。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故解析为:B。

13.得分点:

(1)“善”,善待;“亡”,逃亡;“从”,跟从;“贵”,看重;“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独于君之忠臣不愧乎”;“愧”,愧疚。

(2)“愿”,希望;“矜愍”,怜恤;“愚诚”,愚拙的诚心;“庶”,希望;“卒”,终。

14.由“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概括为:要识别人才。

由“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可概括为:要尊重人才。

由“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可概括为:要任用人才。

15.B

16.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均有美人迟暮之意”错,苏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是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因此此诗没有“美人迟暮之意”。

故解析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唐诗常蕴含深情”是说唐诗抒情常常借助景物等,很少直抒胸臆,感情也比较深沉。李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末句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由此可见,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

“宋诗常寄寓哲理”是说宋诗常常蕴含哲理。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苏诗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由此可见,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17.(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宴”“晏”“衅”“夙”“闵”“诞”“殇”“倚”“乳”。

故解析为:(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8.数不胜数|魂牵梦萦|斗转星移|无迹可寻

19.A

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由后文“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可知,此处旨在说明拥有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非常多,故可填“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难以计算。

第②空,由前文“有浓浓的乡愁和独特的记忆……往往成为一代代‘当地人’的文化原乡和精神寄托,让无数在外的游子”可知,此处强调地名中的乡愁和独特记忆让游子们万分挂念,无法忘记,故可填“魂牵梦紫”,指在梦中还牵挂萦绕着,形容十分挂念、思念的样子。

第③空,由后文“中华历史已走过数千年光景”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历史经历千年的岁月变迁,故可填“斗转星移”,表示时间推移或季节改变。

第④空,由前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可知,此处强调坐标,即地名是历史空间能够准确复原的重要条件,没有地名这个坐标,历史与记忆都会无法复现,故可填“无迹可寻”,指没有线索、踪迹可以寻求。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列举了有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省略号标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A.“脱贫攻坚时、在疫情防控下、在边陲成守中……”强调在很多国家需要的地方都能看见青年的身影,省略号标示列举内容的省略。与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

B.结合语境“你考的分数是……”可知,此处话未说完,省略号标示语意未尽。

C.“滴答滴答……”强调春雨不停地滴落在窗外的声音,省略号标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D.“我可以,我一定可以……”,此处用多个“可以”强调全力追梦的坚定决心,省略号标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故解析为:A。

20.D

21.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而是如何传递情感|表象是图式、技法之新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述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文中借该成语对那些想走捷径却不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的画家进行嘲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A.“武功”正话反说,讽刺军阀伤害学生的耻辱行为,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B.“保管”正话反说,“我们”是把物品拿去抵押而非交给他人管理,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C.“巧妙”正话反说,嘲讽掩住耳朵偷取铃铛这一愚蠢的行为,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D.“过人头”引用《西洲曲》中的“莲花过人头”,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修辞手法不同。

故解析为:D。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由前文“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即不管技法如何发展变化”和后文“意境如何表述”可知,此处应强调“意境”的“不变”,故可填写“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

第②处,由前文“不是如何图解诗词”可知,前后句应为“不是……而是……”的句式;再结合后文“更要传递情感”可知,中国画注重传递情感,故可填写“而是如何传递情感”。

第③处,由后文“实则是画家思想境界之新”可知,空处应填写中国画表象革新的内容;再结合后文“画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可知,中国画革新的表面现象是图式、技法的革新,故可填写“表象是图式、技法之新”。

22.略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网络的副作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建设网络文明。材料列举了部分网络副作用,这些乱象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对人民名誉、财产、精神、生命等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负面影响和冲击,严重危害了国家、社会的正常发展。由此足见网络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材料二提到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足见国家对网络文明的重视,大会主题“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给如何建设网络文明提供了思路。

中国网民数量庞大,而网络空间复杂,监管不易,要建设网络文明需要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双管齐下。我们要做好网络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可以将“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互结合。在互联网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依靠“他律”和“自律”,将依法和“以德”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网民的道德素质、文明程度参差不齐,必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健康生存,但在依法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他们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作为青少年,更应该认识到网络副作用对青少年身心、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建设文明网络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带动他人,为建设文明网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列举网络副作用,剖析其危害;再思考如何才能建设网络文明。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思考。个人方面,要做好“自律”,约束自我,文明上网,不做网络副作用的帮凶;国家层面,从宣传到法律制裁双管齐下,宣传方面主要是让人民群众加强自身网络修养,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法律层面主要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最后可以结合青年身份谈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立意:

1.还网络一片清明天空。

2.网络文明,你我皆有责。

3.自律+他律,携手建设网络文明。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围像时需要认知、筛逸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开、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述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材料一第三小节中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

1.C

2.D

3.B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比喻论证,先读懂文本,尤其是材料一第三小节的这一部分内容,再分析比喻包含的相似点,并结合文本分析论证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1.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可知,原文并没有此意。

故解析为:C。

2.D.“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据此可知是说“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故解析为:D。

3.由“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材料二观点是强调的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

A.“《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是指依照文学作品创作出绘画,强调图像的作用。

B.“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是指看到图画联想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强调的是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观点。

C.“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是强调文学和图像的分离。

D.“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是强调图像的作用。

故解析为:B。

4.(1)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可分析出,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2)结合材料一第三段“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可分析出,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5.(1)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分析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2)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分析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实地挤在车窗前。

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撕一张票下来,老八!”

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

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

“不行!不行!”

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

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

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

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

“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

“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

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

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

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客车的。

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

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把麻袋抬下来。”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

“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

“听我的!”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

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

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笑了笑。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的。

啊!远行!

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

也不会怎么的,车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但也有着通情达理的一面。

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