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3版)教案 6-薪资_第1页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3版)教案 6-薪资_第2页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3版)教案 6-薪资_第3页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3版)教案 6-薪资_第4页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第3版)教案 6-薪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教案---薪资(参考资料)21世纪会计系列教材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基于用友ERP-U8V10.1版(第3版)毛华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课题目:固定资产序号项目内容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薪资业务的处理学习,掌握相关的基础参数设置、初始化工作,能进行日常薪资处理,掌握相关信息的查询。2教学方法本讲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和和基本过程,结合PPT教学,进行具体实验过程,回答具体的应用问题。3教学内容薪资业务处理方法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信息查询4教学重点与难点薪资的业务处理方法、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教学难点是项目设置、公式设置。5课程需要的背景知识必备基础会计知识和中级会计知识,计算机文化知识6教材及参考资料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基于用友ERP-U8V10.1版(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应用实践具体实验操作8课后作业“薪资务处理”章后习题6.1工资业务处理1.组织机构设置2.工资初始化3.工资编辑4.根据工资数据变动情况及计算公式5.按职工类别和部门类别进行汇总6.按工资的用途对工资费用进行分配7.根据工资汇总数据、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6.2工资基础设置6.2.1初始化建账实验资料参数设置。工资类别个数:多个;核算币种:人民币RMB;不选择“是否核算计件工资”。扣税设置。要求代扣个人所得税。扣零设置。不进行扣零处理。人员编码。与公共平台人员的人员编码保持一致。实验过程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6.2.2工资类别实验资料薪资类别1:计时人员工资部门选择:所有部门。薪资类别2:计件人员工资部门选择:制造中心。实验过程1.计时人员类别建立以4月1日登录系统。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新建工资类别”2.计件人员工资类别建立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新建工资类别”6.2.3公共工资项目设置实验资料工资项目项目名称新增项目类型长度小数位数增减项基本工资是数字82增项岗位补贴是数字82增项交通补贴是数字82增项计件工时是数字82其它工时工资是数字82其它计件结算是数字82增项应发合计数字102增项事假天数是数字82其它事假扣款是数字82减项养老保险是数字82其它医疗保险是数字82其它失业保险是数字82其它个人负担的社保费是数字82减项代扣税数字82减项扣款合计数字102减项实发合计数字102增项本月应付工资是数字82其它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是数字82增项其他劳务收入已扣税是数字82增项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是数字82其它本月应纳税收入是数字82其它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是数字82其它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继续教育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住房租金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赡养老人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大病医疗专项扣除是数字82其它实验过程1.项目设置先关闭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工资项目设置”2.增加和减少项目6.2.4人员档案设置实验资料计时人员档案人员编码人员姓名性别人员类别部门账号是否计税101孙正男管理人员行政部1111是102宋嘉女管理人员行政部1112是201何沙男管理人员财务部1113是202赵小兵女管理人员财务部1114是203孙胜业女管理人员财务部1115是301李天华女经营人员采购部1116是302杨真男经营人员采购部1117是401刘一江男经营人员销售部1118是402朱小明女经营人员销售部1119是501陈瓜瓜男经营人员仓储部1120是601罗忠男经营人员运输部1121是增加的人员701湘路宇男车间管理人员一车间1180是702秦地久女车间工人一车间1181是801万思维男车间管理人员二车间1182是802东方魂男车间工人二车间1183是注:以上所有人员的代发银行均为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两江支行;账号:787978797879。计件人员档案人员编码人员姓名性别人员类别部门账号是否计税703天河飞男车间工人一车间1190是704秦半岛女车间工人一车间1191是803叶海甸男车间工人二车间1192是804万银大女车间工人二车间1193是805珠海玉男车间工人二车间1194是806温琼海女车间工人二车间1195是所有人员均为中方人员。(3)银行名称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两江支行;账号:787978797879。实验过程1.设置人员档案选择“基础设置”|“基础档案”|“机构人员”|“人员档案”2.计时人员工资档案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打开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人员档案”3.计件人员工资档案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打开工资类别”,选择“计件人员工资”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人员档案”6.2.5计时人员工资项目设置实验资料工资项目: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应发合计、事假天数、事假扣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扣款合计、实发合计、本月应付工资、上月累计已扣税额、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继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计算公式:交通补贴=IFF(人员类别="管理人员"OR人员类别="车间管理人员",200,150)。说明:即管理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为200,其他人员150元,IIF()为系统提供的函数。应发合计=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说明:应发合计为系统自动生成。此处的“应发合计”公式中包括“上月累计已扣税额”这个项目,是因为工资表中计算出来的“代扣税”是本年累计预扣预缴的税额,为了保证本月的实发合计的正确性和本月预交的税金的正确性,所以作为增项包括在“应发合计”项目。事假扣款=(基本工资/22)*事假天数养老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8医疗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2失业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05个人负担的社保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扣款合计=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事假扣款。说明:扣款合计系统根据减项自动生成。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说明:实发合计由系统自动生成。本月应纳税收入=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续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说明:用于计算个人所得税。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应税所得额如何计算,有具体的规定,这里设置这个项目是体现一种方法。本月应付工资=应发合计-事假扣款-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本项目用于工资分配用。实验过程1.工资项目设置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打开工资类别”,选择“计时人员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工资项目设置”2.公式设置选择“公式设置”设置计算公式。其中:应发合计=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扣款合计=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事假扣款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这几个项目是系统固定生成的,不能更改。应发合计是按照工资项目总的“增项”生成,扣款合计是按照工资项目的减项生成。实发合计则是固定的公式。如果有的项目不纳入自动生成的公式中,就需要在设置工资项目的时候,将“增减项”属性设置为“其它”。除了系统固定生成的公式外,其他计算公式可以自行设定。在设定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先后顺序,在公式中引用的并需要计算的项目,要先进行计算。先单击工资项目中的“增加”,增加需要进行计算的项目,如“养老保险”,然后在养老保险公式定义中,设置计算公式,如“(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8”,设置完成后单击“公式确认”完成本项目公式定义。在公式定义框中输入公式,公式中涉及的工资项目、部门、人员类别、函数、运算符号均在公式输入参照中选择,也可以直接输入。一个公式设置完成,务必要按“公式确认”。函数的应用,单击“函数公式向导输入”设置,具体可查看每个函数的说明。公式的顺序可以单击工资项目内的“上移”和“下移”来调整。案例公式:交通补贴=IFF(人员类别="管理人员"OR人员类别="车间管理人员",200,150)。说明:即管理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为200,其他人员150元,IIF()为系统提供的函数。应发合计=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说明:应发合计为系统自动生成。此处的“应发合计”公式中包括“上月累计已扣税额”这个项目,是因为工资表中计算出来的“代扣税”是本年累计预扣预缴的税额,为了保证本月的实发合计的正确性和本月预交的税金的正确性,所以作为增项包括在“应发合计”项目。事假扣款=(基本工资/22)*事假天数养老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8医疗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2失业保险=(基本工资+岗位补贴)*0.005个人负担的社保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扣款合计=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事假扣款。说明:扣款合计系统根据减项自动生成。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说明:实发合计由系统自动生成。本月应纳税收入=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交通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续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说明:用于计算个人所得税。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应税所得额如何计算,有具体的规定,这里设置这个项目是体现一种方法。本月应付工资=应发合计-事假扣款-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本项目用于分配工资费用。6.2.6计件人员工资项目设置实验资料工资项目:岗位补贴、交通补贴、计件工时、工时工资、计件结算、应发合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扣款合计、实发合计、本月应付工资、上月累计已扣税额、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继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计算公式:交通补贴=IFF(人员类别="车间工人",150)计件结算=计件工时*工时工资应发合计=计件结算+岗位补贴+交通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养老保险=(3282+岗位补贴)*0.08。医疗保险=(3282+岗位补贴)*0.02失业保险=(3282+岗位补贴)*0.005说明:养老保险基数按照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469元/月)的60%(3282元/月)计算。个人负担的社保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扣款合计=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说明:扣款合计系统根据减项自动生成。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说明:实发合计由系统自动生成。本月应纳税收入=计件结算+岗位补贴+交通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续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说明:用于计算个人所得税。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应税所得额如何计算,有具体的规定,这里设置这个项目是体现一种方法。本月应付工资=应发合计-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本项目用于分配工资费用。实验过程1.工资项目设置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打开工资类别”,选择“计件人员工资”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工资项目设置”。2.公式设置选择公式设置,设置计件人员工资类别的公式。不同工资类别相同项目的计算公式是单独设置的,在工资类别之间不相同。计件人员工资类别的公式设置为:交通补贴=IFF(人员类别="车间工人",150)计件结算=计件工时*工时工资应发合计=计件结算+岗位补贴+交通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养老保险=(3282+岗位补贴)*0.08。医疗保险=(3282+岗位补贴)*0.02失业保险=(3282+岗位补贴)*0.005说明:养老保险基数按照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469元/月)的60%(3282元/月)计算。不同地方数据一般都有差异。个人负担的社保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扣款合计=个人负担的社保费+代扣税。说明:扣款合计系统根据减项自动生成。实发合计=应发合计-扣款合计。说明:实发合计由系统自动生成。本月应纳税收入=计件结算+岗位补贴+交通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续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大病医疗专项扣除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本月应纳税收入+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说明:用于计算个人所得税。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应税所得额如何计算,有具体的规定,这里设置这个项目是体现一种方法。本月应付工资=应发合计-上月累计已扣税额。本项目用于工资分配用。6.3计时人员工资类别日常工资处理6.3.1输入工资数据实验资料计时人员4月工资情况人员编号姓名基本工资岗位补贴上月累计已扣税额事假天数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子女教育专项扣除继续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101孙正10,0001,0001,496.0038,560.00500-102宋嘉6,000500527.94218,052.501,000201何沙5,000500448.1215,337.50400202赵小兵4,000500357.3012,682.50203孙胜业4,500500411.0014,025.00301李天华5,000400447.9614,949.00302杨真5,000400447.96114,949.00401刘一江4,000400295.5612,264.005001,000402朱小明6,000400529.0217,634.00501陈瓜瓜5,000400447.9614,949.00601罗忠5,000400447.9614,949.00701湘路宇7,000400599.0720,469.00500702秦地久6,000400517.0217,634.00400801万思维6,500400576.39319,126.50800802东方魂5,000400447.9614,949.00合计84,0007,0007,997.226260,530.001,5008001,0008001,000实验过程1.选择工资类别2.输入工资数据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变动”3.代扣个人所得税实验资料2019年开始,实施累计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即指扣缴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以截至当前月份累计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减除累计基本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累计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对照所得税率表,计算出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减除已预扣预缴税额后的余额,作为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该方法适用于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支出。即: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累计预扣法,是指扣缴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预扣预缴税款时,以纳税人在本单位截至本月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累计收入减除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和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三(见下表),计算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再减除累计减免税额和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其余额为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余额为负值时,暂不退税。纳税年度终了后余额仍为负值时,由纳税人通过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即纳税人如果1月份入职,则扣缴义务人发放1月份工资扣缴税款时,减除费用按5000元计算;2月份发工资扣缴税款时,减除费用按10000元计算,以此类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扣税项目设为“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实际工作中要按照政策确定),每个职员需选择“征收个人所得税”,扣税标准:扣税起点每月5000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会随着国家个人所得税法的改变而改变,具体请参照当时的法规确定。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三)(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级数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元1不超过36000元302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1025203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20169204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25319205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30529206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35859207超过960000元45181920实验过程2019年国家实施新的个税政策后,到目前U8V10.1还没有推出相应的新版个税处理补丁程序,因此这里仅仅是一种变通方法实现部分功能,以了解新个税的基本处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实际使用的U8都会是比表新的版本,里面有新个税的解决方案,具体按照当时的新个税政策予以处理。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选项”,进入选择“扣税设置”页,单击“编辑”,应税计算项目设置为“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单击“税率设置”,将附加费用设为0,按照税率设置。税率表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变动”,进入后选择“计算”功能进行重新计算。工资表(实发部分)特别说明:表中“代扣税”的金额为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个人所得税计算验证:以孙正为例,代扣税(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48105-5000)×10%-2520=4310.5-2520=1790.5元。计算出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即可计算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即本期应预扣预缴的税额=代扣税(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上月累计已扣税额=1790.5-1496=294.5元。说明:本月应预扣预缴的所得税也可以采用iff()函数嵌套的方式来实现,增设“本月累计应纳税所额”工资项目,则:本月预扣预缴的所得税公式为: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960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45-1819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660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35-859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420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3-529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300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25-319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44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2-169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3600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1-2520,iff(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本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0.03)))))))-上月累计已扣税额,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金额与上面验证的金额是相符的,金额为294.5元。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扣缴所得税”,进入个人所得税申报模板,选择“系统扣缴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再单击“打开”,先设置条件,然后进入所得税申报窗口。个人所得税扣缴表■操作提示■一定要进行个人所得税计算项目设置、扣除基数和税率调整确认,然后再进行工资表数据重算业务处理,否则个人所得税计算可能出错。如果将来税率等调整,可以点击“税率表”功能进行重新调整。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银行代发”,进入后选择全部部门,单击“确定”,银行模板选择“中国工商银行”。银行文件格式设置银行代发一览表。银行代发一览表单击工具栏上的“输出”功能按钮,可以存储为多种格式。在实际工作中,要联系具体银行,按照要求确定格式和内容。实验资料案例1:计时人员工资类别应付工资总额等于工资项目“本月应付工资”,薪资费用分配的转账分录。薪资费用分配转账分录部门人员类别应付职工薪酬借方科目贷方科目行政部、财务部管理人员660201221101采购部、销售部、仓储部、运输部经营人员660101221101一车间、二车间车间管理人员510101221101车间工人500102221101案例2:计时人员工资类别“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分配的转账分录。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的转账分录部门人员类别个人负担的社保费借方科目贷方科目行政部、财务部管理人员2211012241采购部、销售部、仓储部、运输部经营人员2211012241一车间、二车间车间管理人员2211012241车间工人2211012241实验过程1.工资分摊设置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分摊”。2.执行工资分摊选中工资分摊窗口左边栏中的“计时人员应付工资”,然后选择参与分摊的部门,选中“明细到工资项目”、“分配到部门”进入分配计时人员工资费用一览表,选中“合并科目相同、辅助项相同的分录”设为“转账凭证”,补充“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科目的项目名称为“手持扫描器”,点击“保存”,将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计提个人负担的社保费的转账分录。3.生成工资分摊凭证有错的处理方法①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统计分析”|“凭证查询”,然后删除前面生成的有误凭证。②选择“业务工作”|“财务会计”|“总账”|“填制凭证”,单击“整理凭证”就可以彻底清除这张凭证。③建立新的工资分摊方案,就可以按照新的方案生成凭证。6.4计件人员工资类别日常工资处理6.4.1输入工资数据实验资料计件人员工资情况人员编码人员姓名工作岗位岗位补贴交通补贴计件工时上月累计已扣税额上月累计应纳税收入子女教育专项扣除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除住房租金专项扣除赡养老人专项扣除703天河飞组装300150180500704秦半岛组装3001501901,000803叶海甸组装3001502001,000804万银大组装30015025020.791,350500805珠海玉组装300150210800806温琼海测试200150220500计件工资标准:工时有“组装工时”和“测试工时”两项;计件工资单价是:组装工时20.00元,测试工时15.00元。实验过程1.选择工资类别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工资类别”|“打开工资类别”,打开计件人员工资类别。2.设置扣税项目和税率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设置”|“选项”,将扣税设置中的计算所得税项目设置为“本月累计应纳税收入”。税率设置与计时人员工资类别相同,请参考前面讲述的设置方法。3.录入工资数据选择“业务工作”|“人力资源”|“薪资管理”|“业务处理”|“工资变动”,进入工资变动表。输入工资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