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析)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解答版)

一、积累运用。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倘徉在语文天地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感受和体验。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锲_____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动于邓稼先“jū_____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1)锲而不舍

(2)jū躬尽瘁

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______.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青年一代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收获是什么?是______更加坚定,是_____更加宽广,是______更加厚实。正如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感慨的那样:“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

A.催化剂信心胸怀理想

B.添加剂信心道路理想

C.添加剂信念道路人生

D.催化剂信念胸怀人生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院士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的科学事业,他的丰功伟绩感动了每个中国人。

B.他们俩在学校里关系密切,时常形影不离,摩肩接踵。

C.班干部凡事应首当其冲,工作中要迎难而上,公益活动也要带头参加。

D.南岳景区内,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其中祝融峰最壮观,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

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经历一场历史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全球瞩目。

B.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应树牢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以行动标注精神文明新刻度。

C.福建百香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核心区是龙岩市新罗区全力打造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D.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识到,能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5.(5分)填上空。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2)杜甫的《望岳》,表述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3)《木兰诗》中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4)子曰:“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5),,,;,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2分)阅读下面名著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原名的小说《》。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7.(5分)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智”文化意蕴中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智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智”甲骨文作“”,左边即“木制武器”,右边即“矢,弓箭”,中间即“口,谈论”。“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的“智”便是用其本义,“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中的“智”则引申为。

(2)试根据下面材料,概括“智”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③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嗜,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曹冲智救库吏》)

(3)儒家把“智”与“仁”“义”“礼”“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班级举办“‘智’达天下”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二、阅读欣赏。

8.(4分)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8分)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节选袁枚《牡丹说》)

①鄂韡(wěi)繁茂。②亡何:不久。③亟亟:急急忙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亭亭净植

③客过而尤之

④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2)请简要分析文中从哪些方面分析了“莲”的哪些品质?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0.(8分)课内阅读。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本文运用这种方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2)选文结尾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11.(14分)阅读。

古人防疫话“隔离”

①庚子年春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过得极其难忘,非常特别,新冠肺炎肆虐武汉,向全国蔓延,各户闭门谢客,大家夏足不出。“隔离”也成为2020年最热的词语之一。

②翻看史册,浩浩荡荡人类文明之进程,可谓波澜壮阔,从爬行到直立,从新旧石器到青铜,从蛮荒走向文明,历经千万年发展至今。据人类有记载开地,每一次面对重大的突发疫情,都不得不采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方法,那就是“隔离”,除外再无别的更好的办法。在古代,对“隔离”也有“离间”之称,所采用的“隔离”,多以收容式为主,譬如在寺庙里,或是在空旷之地架设临时棚舍,开设“隔离所”,古称之为“疠人坊”,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如果疫情严重,官方多会采用强制性隔离,譬如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派出兵丁镇守,不让人员随意流动,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这也成为古今完全之策。

③《汉书平帝纪》有载,“民疾疫者,舍空邱第,为置医药”。面对疫情发生,官方会专门腾出空余之房舍来隔离患者,同时会向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载,疫情发生,百姓若发现身边人有染疫之进象,必须主动保持距离并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患者一旦被官方确诊后,会被强制隔离,关进特殊的地方,称之为“疠迁所”,以便切断“疠”病的传染源,这里所谓的“疠”,就是指瘟疫,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记载:“厉大至,民善暴死。”等等。

④当然,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譬如东晋时期,有朝臣家梁上瘟疫,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这种看似十分有效的隔离方法却遭到当时几十名朝臣上书反对,被认为是“不仁”。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各种疾病的斗争史。据《中国救荒史》不完全统计的疫灾数,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人数看,程度最严重的一次,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当然,若是放眼全球,更为可怕,如霍乱、黑死病、斑疹伤寒等,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影响。

⑤其实,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人类总是以“万物之灵”而自居,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但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身在其中而受益其中。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很脆弱的。人类可以发明最先进的武器,用所谓的智慧,对野生动物进行大量捕猎、杀戮,或烹食,或穿在身上、珠在脚下,但随着一些未知病毒的“闯进”,就如打开了“潜多拉”的魔盒,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陌生丑诡异的“小家伙”们,足可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

⑥一次次惨重的教训,应该让我们警醒,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关爱一切生灵,实际是保护我们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人类的世界,也是千千万万其他生物的家园。

(1)说说选文第一段的作用。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语言的特点的?

①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

②但随着一些未知病毒的“闯进”,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陌生且诡异的“小家伙”们,足可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

(4)阅读全文,说说古代是如何进行隔离的?

1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曰“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

(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三、写作。

13.(50分)半命题作文。

春暖花开,柳舞莺啼,那是美妙的青春旋律;朔风卷雪,枭鸟怪鸣,那是黯淡的青春音符。成功它并不平凡,是暴风雨后的彩虹;失败也并不简单,是千锤百炼的锻造。在你青春潋滟的波光中,一定有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有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有敢为人先的探索追寻……

请以“_____,我的青春旋律”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填写“拼搏”“坚强”“尽责”“感恩”“诚信”“追逐梦想”“成就美德”等,你也可以自行提炼一个词语或短语填写在横线上,进行写作。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不得套作抄袭;

⑤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积累运用。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倘徉在语文天地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感受和体验。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锲_____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动于邓稼先“jū_____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1)锲qiè而不舍

(2)jū鞠躬尽瘁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析:

(1)qiè

(2)鞠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______.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青年一代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收获是什么?是______更加坚定,是_____更加宽广,是______更加厚实。正如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感慨的那样:“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

A.催化剂信心胸怀理想

B.添加剂信心道路理想

C.添加剂信念道路人生

D.催化剂信念胸怀人生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催化剂:能加速或延缓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重量和性质并不改变的物质。添加剂:添加剂包括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混凝土添加剂、机油添加剂等多种化工类添加剂。根据“艰辛与磨砺是成长”的提示,第一空选“催化剂”恰当;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信念: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根据“更加坚定”的提示,第二空选“信念”恰当;

胸怀:指一个人的胸襟,气度。道路: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根据“更加宽广”的提示,第三空选“胸怀”恰当;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人生:人一生中的活动。根据“更加厚实”的提示,最后一空选“人生”恰当;

故选:D。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院士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的科学事业,他的丰功伟绩感动了每个中国人。

B.他们俩在学校里关系密切,时常形影不离,摩肩接踵。

C.班干部凡事应首当其冲,工作中要迎难而上,公益活动也要带头参加。

D.南岳景区内,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其中祝融峰最壮观,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A.正确;

B.有误,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望文生义;

C.有误,首当其冲: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望文生义;

D.有误,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对象错误。

故选:A。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经历一场历史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取得全球瞩目。

B.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应树牢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以行动标注精神文明新刻度。

C.福建百香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核心区是龙岩市新罗区全力打造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D.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识到,能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有误,成分残缺,在“瞩目”的后面添加“的成绩”;

B.有误,搭配不当,将“和节约习惯”删去,或是将其改为“并养成节约习惯”;

C.正确;

D.有误,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

故选:C。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5分)填上空。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杜甫的《望岳》,表述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木兰诗》中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析: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意“绝”的书写)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施”的书写)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6.(2分)阅读下面名著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老舍(),原名舒庆春的小说《骆驼祥子》。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骆驼祥子》有关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1)根据阅读积累,从“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这些关键语句可以判断是老舍的《骆驼祥子》。

(2)祥子是老舍的《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这个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也是对当时社会病态的讽刺。祥子堕落前的祥子:憨厚能干、坚韧好强、以劳动为本分、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好胜、要强、淳朴善良。堕落后的祥子:懒惰、混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解析:

(1)老舍《骆驼祥子》

(2)前期: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后期: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抓住一些词语概括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7.(5分)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智”文化意蕴中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智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智”甲骨文作“”,左边即“木制武器”,右边即“矢,弓箭”,中间即“口,谈论”。“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的“智”便是用其本义谋略、智谋,“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中的“智”则引申为才智。

(2)试根据下面材料,概括“智”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③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嗜,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曹冲智救库吏》)

(3)儒家把“智”与“仁”“义”“礼”“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班级举办“‘智’达天下”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1)本题考查对汉字含义的理解。理解字的含义,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于猖獗,至于今日”意思是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故这里的“智”用其本义“谋略、智谋”。“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意思是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故这里的“智”用其引申义“才智”。

(2)本题考查对“智”内涵的探究。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句意思是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可知“智”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②句意思是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可知“智”是说用智慧看清楚别人的优缺点,而且能省视自己秉性之长短;③句大意是: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曹冲先入为主,化解危机,以假装因为迷信说法而忧伤,使曹操明白老鼠咬破东西对主人并无妨碍,而且很常见:因而使曹操不仅没有怪罪库吏没能防止老鼠咬马鞍,还主动为库吏讲出免罪的理由。曹冲聪明多智,很有同情心,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用智慧和谋略帮助小厮解困。

(3)本题考查活动倡议。能围绕“‘智’达天下”的主题来展开,可操作即可。如,举行关于“‘智’达天下”手抄报比赛;举行古往今来讲先贤圣哲、明君忠臣等运用智谋的故事会等等。

解析:

(1)谋略、智谋;才智;

(2)拥有智慧(才会不受迷惑);用智慧认清自己与他人(明察事物的能力);用智慧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聪明善良),拥有智慧,“智”的本义:谈论作战谋略;

(3)示例:举办“‘智’达天下”故事会;讲述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等智谋运筹。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欣赏。

8.(4分)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述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答出两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感受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述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

(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答出两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述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

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述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9.(8分)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节选袁枚《牡丹说》)

①鄂韡(wěi)繁茂。②亡何:不久。③亟亟:急急忙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②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③客过而尤之埋怨

④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实在,确实

(2)请简要分析文中从哪些方面分析了“莲”的哪些品质?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意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亭亭:耸立的样子。

③句意为: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尤:埋怨。

④句意为: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诚:实在,确实。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角度写出莲的洁身自好、朴实无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角度写出莲的通达正直、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角度写出莲的仪态庄重、气质高雅。

(3)本题考查写法分析。文通过写莲,表述对君子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文通过写牡丹,借客人之口,指出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顺乎自然天性,待人接物不要喜怒无常。据此,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解析:

(1)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耸立的样子。③埋怨。④实在,确实。

(2)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气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3)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通过写莲,表述对君子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文通过写牡丹,借客人之口,指出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顺乎自然天性,待人接物不要喜怒无常。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8分)课内阅读。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本文运用这种方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2)选文结尾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全文,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文中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哈尼族小姑娘和瑶族老人话语交代了解放军战士建造小屋和梨花姑娘照看小屋的经过,这是对他们的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使文本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都集中在前一天夜晚和第二天早上这两个时间段。运用插叙,交代小屋的来历,节省了笔力与篇幅,使文章故事更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通过他人的言语,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更好地表现了文章主旨。

(2)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和词语含义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尾引用诗句,既指一路之上梨花开放的美丽风景,也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梨花一样在驿路之处下开放。在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的感召下,人们都乐于为他人奉献,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从结构上看,结尾诗句与文题“驿路梨花”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应从双关的角度来赏析。从表面意思来看,诗句中的“梨花”指的是在驿路之上灿烂开放的梨花。从深层含义来看,诗句中的“梨花”指的是在解放军战士离开后义务照顾小屋的梨花姑娘,还指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开遍了天下。

解析:

(1)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把文章中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述作品的主题。

(2)选文结尾引用诗句巧妙地赞美梨花姑娘的崇高精神,像梨花一样在驿路上处处开放,赞美这种精神蔚然成风。以花喻人,花人相映,结构精巧,余味无穷;“梨花”的含义很丰富,既是指洁白、芬芳、美丽的梨花,又是指纯洁、善良、热情的哈尼姑娘梨花,还象征着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述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1.(14分)阅读。

古人防疫话“隔离”

①庚子年春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都过得极其难忘,非常特别,新冠肺炎肆虐武汉,向全国蔓延,各户闭门谢客,大家夏足不出。“隔离”也成为2020年最热的词语之一。

②翻看史册,浩浩荡荡人类文明之进程,可谓波澜壮阔,从爬行到直立,从新旧石器到青铜,从蛮荒走向文明,历经千万年发展至今。据人类有记载开地,每一次面对重大的突发疫情,都不得不采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方法,那就是“隔离”,除外再无别的更好的办法。在古代,对“隔离”也有“离间”之称,所采用的“隔离”,多以收容式为主,譬如在寺庙里,或是在空旷之地架设临时棚舍,开设“隔离所”,古称之为“疠人坊”,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如果疫情严重,官方多会采用强制性隔离,譬如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派出兵丁镇守,不让人员随意流动,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这也成为古今完全之策。

③《汉书平帝纪》有载,“民疾疫者,舍空邱第,为置医药”。面对疫情发生,官方会专门腾出空余之房舍来隔离患者,同时会向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载,疫情发生,百姓若发现身边人有染疫之进象,必须主动保持距离并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患者一旦被官方确诊后,会被强制隔离,关进特殊的地方,称之为“疠迁所”,以便切断“疠”病的传染源,这里所谓的“疠”,就是指瘟疫,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记载:“厉大至,民善暴死。”等等。

④当然,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譬如东晋时期,有朝臣家梁上瘟疫,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这种看似十分有效的隔离方法却遭到当时几十名朝臣上书反对,被认为是“不仁”。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各种疾病的斗争史。据《中国救荒史》不完全统计的疫灾数,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人数看,程度最严重的一次,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当然,若是放眼全球,更为可怕,如霍乱、黑死病、斑疹伤寒等,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影响。

⑤其实,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人类总是以“万物之灵”而自居,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但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身在其中而受益其中。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很脆弱的。人类可以发明最先进的武器,用所谓的智慧,对野生动物进行大量捕猎、杀戮,或烹食,或穿在身上、珠在脚下,但随着一些未知病毒的“闯进”,就如打开了“潜多拉”的魔盒,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陌生丑诡异的“小家伙”们,足可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

⑥一次次惨重的教训,应该让我们警醒,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关爱一切生灵,实际是保护我们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人类的世界,也是千千万万其他生物的家园。

(1)说说选文第一段的作用。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语言的特点的?

①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

②但随着一些未知病毒的“闯进”,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陌生且诡异的“小家伙”们,足可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

(4)阅读全文,说说古代是如何进行隔离的?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古代面对突发疫情是如何进行隔离。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1)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第一段由庚子年春节突来的疫情写起,接着谈到隔离,从而引出下文对古人隔离方法的介绍,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达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譬如”是举例子的标志词语,而“三人以上”“百日之内”“几十名”表明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上两种什么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科学、严密,二是生动形象。

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几乎:差不多,接近。说明隔离行为“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比如晋时就有记载,有朝臣家染上瘟疫,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言”分析,“几乎”能更好的表明隔离遭到非议或抵触是正常的现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病毒的闯入”比喻成“魔盒”,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根据第②段“在古代,对‘隔离’也有‘离间’之称,所采用的‘隔离’,多以收容式为主,譬如在寺庙里,或是在空旷之地架设临时棚舍,开设‘隔离所’,古称之为‘疠人坊’,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如果疫情严重,官方多会采用强制性隔离,譬如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派出兵丁镇守,不让人员随意流动,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这也成为古今完全之策”可知,古代所采用的“隔离”,多以收容式为主,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如果疫情严重,官方多会采用强制性隔离,譬如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派出兵丁镇守,不让人员随意流动。这样“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有利于集中救治,有效地控制疫情。

解析:

(1)引出下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每一次大疫过程中,隔离并不是都能顺利推行,几乎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或抵触,也属正常。

(3)①几乎:差不多,接近,表示程度,表明隔离遭到非议或抵触是正常的现象。”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魔盒”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4)古代“隔离”也有“离间”之称,所采用的“隔离”,多以收容式为主,专门收治传染病患者。②如果疫情严重,官方多会采用强制性隔离,譬如在疫情区封锁各进出道路,派出兵丁镇守,不让人员随意流动。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1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曰“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

(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本文紧紧围绕“成都的卖水人”,追忆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卖水生意概况,卖水人的流水作业法,卖水人淳朴的人情味、职业道德等内容,表述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结合全文可知,对卖水人是称赞,这里“令人慨叹的理由”是指他们身上值得人称赞的品行。结合第②段“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第⑥段“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可知,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结合第④段“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可知,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结合第③段“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可知,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2)本题考查情节分析。①主题作用。结合朋友的寡母被卖水人帮忙劈柴的事情,以及“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可知,主人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是因为这一天的饭菜会非常的丰盛,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同时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效果作用。“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句话的内容有意无意的介绍了成都的风俗,突出了地方的特色,让留饭的内容更加具体,使文章更有真实感,激发了读者兴趣。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①分析句子形式特点。这是一个设问句,有问有答,先用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设置了悬念,然后否定,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一问一答之间,让文章的结构出现起伏和波澜,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内容作用。句意上看通过设问形式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结合“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可知,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到河心处打干净的水,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结合文章第②段可知,介绍了成都人吃水的情况,后文又介绍了成都人打牙祭的风俗等,在无形中,写出了许多过去成都的风貌,故可知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结合“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可知,不仅在写卖水人,是通过对卖水人的回忆,表述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结合“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曰‘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可知,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述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结合“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