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
材料二: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①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②简服吴国之士未尝有所挫于甲兵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王不如设戎以备之,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比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执事。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寡君,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寡君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寡君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执事?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④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是以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①大夫种:文种,越大夫,前473年越灭吴后为勾践所杀。②申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夫。华登:本宋国大夫,后避乱奔吴为大夫。③诸稽郢:越大夫,诸稽为复姓。④搰:挖,掘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骤”是屡次的意思,与《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中“骤”的用法相同。
B.“其”,表示祈使,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不同。
C.“执事”可代指对方,表示恭敬,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D.文中“约辞行成”与“敢使下臣尽辞”中“辞”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但李克认为,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吴国屡战屡胜,导致民疲君骄,才最终走向灭亡。
B.面对吴国的举兵攻打,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言辞谦卑地去求和。
C.诸稽郢放低姿态,称越国本就是向吴国纳贡称臣之邑,吴王夫差可用鞭子驱使它,无需让将士屈尊来执行讨伐的命令,意在委婉劝停吴国的进攻。
D.诸稽郢以狐狸埋藏东西又挖出而没有成效作为类比,向夫差说明既然已经扶植越国,彰显了自己的明德,反过来又要消灭它,也会使努力没有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
(2)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14.请简要分析诸稽郢和烛之武游说艺术的相同点。(3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汇焉①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谄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掐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
①沁焉,茫然。②甃,指井壁。③商距,虫名,又称马陆。④大皇,苍天。⑤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解析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东海之鳖A左足B未入C而右膝已絷矣D于是E逡巡F而却G告之H海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指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词义相同。
B.穷,指使言辞穷尽,“先齐其家”的“齐”表示使整齐而有序,两者的用法相同。
C.竟,通“境”,指境界;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两者都是通假字。
D.故,指原来的本领,“其坚不能自举也”中的“坚”指坚硬程度,两者活用方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龙学习圣贤主张,颇有智慧,且能言善辩,但却不能理解庄子的言谈,他对此茫然无解。
B.公子牟以青蛙浅井中的自得其乐与东海之鳖足膝不容的局促对比,讽刺了公孙龙的见识短浅。
C.公子牟认为庄子的言谈幽深玄妙,广阔通达,但其思想主张太过深奥,与其他学说难以兼容。
D.本文为后世贡献了井底之蛙、以管窥天、邯郸学步等成语,体现了《庄子》想象丰富的特点。
13.本文与《五石之》说理方法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4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今燕虐A其民B王往C而征D之E民以为将拯已F于水火之中也G箪食壶浆H以迎王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指流放、放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意思相同。
B.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C.举,指攻克,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相同。
D.而,表示转折关系,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故国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齐宣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且过去任用的人也都离开国家了。
B.孟子认为商纣败坏仁德、败坏信义是个暴君,武王讨伐商纣不是臣子弑君,只是大臣杀了一个暴君罢了。
C.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兼并,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4分)
14.“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说明。
(3分)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鄣、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解析相对应的字母。(3分)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尝约于鄣、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宇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解析。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14.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孟子仪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①)
材料二: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
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孔子贤A贤B以四科C进D褒回弟子巨疾殁世G而名不称田不上日贤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易,文中为“改变”义,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不同,
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
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十二章》)
14.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登尔于茅,肖尔索绚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籍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龚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毫厘A有所计B至宽C而不可犯D至E密而不可察F此G其中H必有所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治理。亟:屡次,每每。
B.恒:稳定的,固定的罔:欺骗,陷害。
C.什一:十分之一藉;借,借给
D.恶:哪里,怎么没:通“殁”,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老百姓没有稳定产业的话,最终会无法无天、肆意妄为进而走向犯罪之路。
B.孟子认为夏、商、周虽然赋税制度不同,本质上却没有区别,因此也没好坏之分。
C.苏轼认为后世学者没有意识到诸子百家中只有孟子真正探寻到了孔子思想的源流。
D.滕文公若能接受孟子建议,也能像文王一样使古老的滕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4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分)
14.孟子建议滕文公应如何“行不忍人之政”,请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
材料二: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①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②简服吴国之士未尝有所挫于甲兵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王不如设戎以备之,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比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执事。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寡君,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寡君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寡君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执事?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④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是以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①大夫种:文种,越大夫,前473年越灭吴后为勾践所杀。②申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夫。华登:本宋国大夫,后避乱奔吴为大夫。③诸稽郢:越大夫,诸稽为复姓。④搰:挖,掘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骤”是屡次的意思,与《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中“骤”的用法相同。
B.“其”,表示祈使,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不同。
C.“执事”可代指对方,表示恭敬,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D.文中“约辞行成”与“敢使下臣尽辞”中“辞”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但李克认为,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吴国屡战屡胜,导致民疲君骄,才最终走向灭亡。
B.面对吴国的举兵攻打,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言辞谦卑地去求和。
C.诸稽郢放低姿态,称越国本就是向吴国纳贡称臣之邑,吴王夫差可用鞭子驱使它,无需让将士屈尊来执行讨伐的命令,意在委婉劝停吴国的进攻。
D.诸稽郢以狐狸埋藏东西又挖出而没有成效作为类比,向夫差说明既然已经扶植越国,彰显了自己的明德,反过来又要消灭它,也会使努力没有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
(2)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14.请简要分析诸稽郢和烛之武游说艺术的相同点。(3分)
10.D
11.A(“知不可乎骤得”中“骤”是“一下子、轻易地”)
12.B(“设戎”意思是设置兵力)
13.(1)我们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吉凶,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吴国一定会同意我们的议和,而认为我国不值得提防,将一定会放心地争霸诸侯。(落实“足”“宽然”“伯”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2)君王对于越国的恩惠,就是等于让死人复活,使白骨生出新肉。(落实“于”“起”“肉”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14.①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起对方的好感。②权衡利弊关系。③语言谦逊,态度恭敬。(每点1分,共3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汇焉①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谄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掐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
①沁焉,茫然。②甃,指井壁。③商距,虫名,又称马陆。④大皇,苍天。⑤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解析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东海之鳖A左足B未入C而右膝已絷矣D于是E逡巡F而却G告之H海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指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词义相同。
B.穷,指使言辞穷尽,“先齐其家”的“齐”表示使整齐而有序,两者的用法相同。
C.竟,通“境”,指境界;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两者都是通假字。
D.故,指原来的本领,“其坚不能自举也”中的“坚”指坚硬程度,两者活用方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龙学习圣贤主张,颇有智慧,且能言善辩,但却不能理解庄子的言谈,他对此茫然无解。
B.公子牟以青蛙浅井中的自得其乐与东海之鳖足膝不容的局促对比,讽刺了公孙龙的见识短浅。
C.公子牟认为庄子的言谈幽深玄妙,广阔通达,但其思想主张太过深奥,与其他学说难以兼容。
D.本文为后世贡献了井底之蛙、以管窥天、邯郸学步等成语,体现了《庄子》想象丰富的特点。
13.本文与《五石之》说理方法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DG(3分,每处1分)
11.A(“然”在文中意为“正确”,“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意为“这样”)
12.C(“其思想主张太过深奥,与其他学说难以兼容”不合文意)
13.①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②本文借“掐井之蛙”告诫人们不能盲目自大,要有大格局;《五石之》借用“五石之”和“不龟手之药”,意在表明要探索并合理利用事物的最大价值。
(3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
14.(1)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分,诚,致知,格物,句意通顺各1分)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4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陆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今燕虐A其民B王往C而征D之E民以为将拯已F于水火之中也G箪食壶浆H以迎王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指流放、放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意思相同。
B.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C.举,指攻克,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相同。
D.而,表示转折关系,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故国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齐宣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且过去任用的人也都离开国家了。
B.孟子认为商纣败坏仁德、败坏信义是个暴君,武王讨伐商纣不是臣子弑君,只是大臣杀了一个暴君罢了。
C.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兼并,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4分)
14.“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说明。
(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EG(可标点为: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1.(3分)A(“意思相同”错)
12.(3分)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4分。“任”“逾”“戚”“慎”各1分)
(2)所以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圣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4分。定语后置句式和“故”“恶得”“劝”各1分)
14.①听国人意见(兼听);②细加考察。(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暴君。我只听说杀了暴君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鄣、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已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解析相对应的字母。(3分)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尝约于鄣、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宇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解析。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14.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0.DIM[解答]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故选DIM。
11.A[解答]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宇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鄣、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故选A。
12.B[解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故选B。
13.(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
(2)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2)“哀”,悲哀;“不若”,不如;“怒”,愤怒;“斗”,搏斗。
14.①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可知,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由原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于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由原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可知,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
参考译文:
即使这里有羿、逄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韌、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已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已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孟子仪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①)
材料二: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
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上”同“尚”,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孔子贤A贤B以四科C进D褒回弟子巨疾殁世G而名不称田不上日贤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易,文中为“改变”义,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和意义不同,
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
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十二章》)
14.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FH(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11.C(相同)
12.C(“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错)
13.(1)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4分。“末学”“售”“本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于先王之礼,天下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践行仁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4分。“克”、“归”、“由”、反问句式各1分)
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3分。一点1分,两点3分)
附译文
材料一: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公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
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
材料二: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登尔于茅,肖尔索绚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劳务加工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年艺术品买卖合同赔偿条例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租赁住房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家居项目瓷砖材料供应合同4篇
- 2025年度体育场馆搭棚施工及维护管理合同4篇
- 2024版镍氢电池产品销售合同
- 2025年度学校食堂及餐饮服务承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购置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度特色农家乐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智能窗帘控制系统研发与市场推广合同4篇
- 特种设备行业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报告总结
- 买卖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控制
- 中央空调现场施工技术总结(附图)
- 水质-浊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 -安规知识培训
-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噪声监测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