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高二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欲治其国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老子》与《庄子》在表述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4.《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山东省威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患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围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指依从、按照,与《老子(四章)》“慎终如始”中的“如”词义不同。

B.“不为战备”中的“为”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的“为”词义相同。

C.“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老子(四章)》“其未兆易谋”中的“兆”的用法不同。

D.“议者归罪于籍”中的“归”与《论语(十二章)》“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4分)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4分)

14.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3分)

山东省泰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令人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

B.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C.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

D.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

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

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4.对于不实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C.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D.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

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史记孟尝君列传》节选)

材料二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节选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问其故A曰B孟尝君招致天下C任侠D奸人E入薛中G盖六万余家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指慰问,抚恤,与曹操《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存”词义相同。

B.烛,指照、照亮,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烛”词性词义都相同。

C.择,选择,与《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中“择”词义相同。

D.南面,面向南,古时国君听政和接见臣下时,坐北朝南,所以“南面”在文中代指称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是孟尝君统治薛城时有大量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导致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朝,薛地仍民风彪悍。

B.孟尝君出身卑贱,但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为父亲出谋划策,才能在四十多个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父亲的薛地。

C.司马光认为,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所以贤德的君子才奉养和尊崇他们。

D.司马光引用《尚书》中的话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是和孟尝君的做法进行对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4分)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4分)

14.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态度分别有什么不同?(3分)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欲治其国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大学的宗旨。/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

B.代词,……的人。/表原因的判断。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C.均为介词,用。句意: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

D.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故选C。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老子》与《庄子》在表述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错误,《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相悖”错误。儒家的入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精神就是要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与“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不相悖。

故选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2)凡是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凡是跟我拥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流淌(终必汇为江河)。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止”,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定”,志向坚定;“静”,心不妄动静;“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

(2)“端”,萌芽;“扩而充”,扩大充实;“然”,通“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14.《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大学之道》言简义丰,长短句、整散句交叉使用,句式呈现参差错落之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善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大学之道》的语言特点总体上是比较简洁的,多用短句来表述丰富的道理,且使用排比的修辞,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同时又长短结合,整散交叉,比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文章句式呈现参差错落之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善用比喻,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化抽象为具体。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山东省威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患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围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

“于……时”,介词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得其力”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指依从、按照,与《老子(四章)》“慎终如始”中的“如”词义不同。

B.“不为战备”中的“为”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的“为”词义相同。

C.“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老子(四章)》“其未兆易谋”中的“兆”的用法不同。

D.“议者归罪于籍”中的“归”与《论语(十二章)》“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不同。

1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依从,按照;像。句意:司马公仍按照礼仪守丧。/像开始那样谨慎终了

B.错误。动词,作;动词,认为。句意:没有作战斗的准备。/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C.正确。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句意:敌人就得以渐渐地像蚕一样吞并那里的土地。/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D.正确。归于;称赞,称许。句意: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天下的人称赞仁义。故选B。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曲解文意,由原文“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可知,文中没有提到王安石在迩英阁侍讲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4分)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4分)

13.(1)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做(这些)。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基本上一句一分。“阙”,宫殿,“守阙前”状语后置句;“坐”,承担罪过;“报”,回复。

(2)基本上一句一分。“赘行”,赘瘤;“或”,常常;“处”,为,做。

14.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3分)

14.①有安守天下的先例,不用改革;②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③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刑世轻世重,非变也”可知,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

②由“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可知,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

③由“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可知,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参考译文:

司马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奉礼郎。因为父亲在杭州,他就辞去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恰逢母亲去世。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司马公仍按照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司马公,认为他很奇特,就推荐他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像蚕一样吞并那里的土地,窥伺麟州,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司马公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公为他谋划了五个策略。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司马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没有作战斗的准备,结果遇到敌人,郭恩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他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法律,称为新法。进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旧事,司马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皇上问司马公:“吕惠卿说的怎么样?”司马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才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如果执意重新建造)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吕惠卿不能对答。

司马公又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他在信中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面对宾客,司马公常常指点着吕惠卿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如果是可以使王安石失败的事,吕惠卿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都佩服司马光有先见之明。

山东省泰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二》)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令人厌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指奸恶小人,两者用法不同。

B.信,真实,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C.审,指细察,与陶潜《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

D.无闻,指没有听到,与现在所说“默默无闻”的“无闻”,意思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凭借他的学识告诉鲁哀公,“夔只有一只脚”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夔一足”,是因为句读上的分歧,产生了对“足”的理解偏差。

B.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这样的事例体现了“审”的价值,所以两国也就能在诸侯国中称霸。

C.同样是关于“夔一足”的传闻,材料一提供了孔子的两种说法,材料二只涉及孔子的第一种说法,但比材料一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有人读历史记载,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指出“三豕”应为“己亥”,他后来到了晋国还不忘询问真相,结果确实像他判断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

(2)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4.对于不实传闻,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10.CEG11.A12.C

13.(1)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2)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14.因为传闻经过多次辗转相传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愚蠢的人听到传闻不加以审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叫做夔的乐官只有一足(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足(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夔这个人残暴狠心,人们多半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之所以能够避免被别人伤害,是因为他守信用。人们都说:‘只要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所以夔不是只有一足(一只脚),而是说他只要有这一个优点就足够了。”鲁哀公说:“确实是这样的话,自然足够了。”另一种说法: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材料二: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C.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D.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

“而”字是连词,连接“爱其璧”和“假之道”,中间不断开,排除AC。

“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要在本句前后断开,即“晋”前和“虢”后,排除D。

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伐”:讨伐。句意:却想讨伐越国。/“伐”: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B.正确。“蚤”:都通“早”。句意: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蚤”:通“早”。句意: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C.正确。“过”:经过。句意:经过郑国。/“过”:探望。句意:祖母来探望我说。

D.正确。“假”:借。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假”:借。句意:借助船只的人。

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

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

(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

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矛盾”。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从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角度谈“为人”。

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从反面分析,只看见自己,表现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

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材料二: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四章)

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