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3学年徐汇区高三等级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高三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正确填写学校、姓名和考号,在试卷上答题一律不得分。3.答题纸与试卷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双选、三选类选择题,所有选项均选对得满分,多选、少选皆不得分。1.欧洲史,阅读以下6卷本历史丛书《现代欧洲史》的简介,回答问题。(1)丛书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1460—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卷作者高度关注()(单选)A.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C.革命理论对革命斗争的指导作用 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2)丛书第三卷称18世纪的欧洲是“最有活力的地区”,根据逻辑推断,相关分册的内容应当()(双选)A.将当时欧洲社会状况与其他地区相较 B.说明此间欧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C.指出“活力”的判断标准和相关依据 D.论证宗教改革主张与经院哲学的区别(3)若丛书第四卷中的“双元革命”存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元”又有“根源”之意。据此,“双元革命”应指()(双选)A.全球探险活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 D.两次工业革命(4)若丛书第五卷的简介意欲揭示“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的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史实对这种“关系”做出说明?(5)丛书内容下迄21世纪初,就第六卷标题看,作者认为1890年至今,“欧洲时代”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终结”。你认同这一结论吗?或你另有观点?解释你的回答。〖答案〗1.A2.AC3.CD4.19世纪中叶起,欧洲列强基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建立了广袤的殖民地;殖民地所带来的资金、原料和市场等方面的收益,也为欧洲社会加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5.观点:1890年以来欧洲国际地位相对衰落,但其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影响。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英法等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有所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重创,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加剧了欧洲阵营意识形态的分化,美国、日本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走向崩溃。然而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并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于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当前世界,虽然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其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影响。〖解析〗【小问1】据材料“印刷术在1460—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可得出,丛书强调印刷术对推动欧洲近代化的作用,体现作者关注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和世界联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等革命理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2】要论证18世纪的欧洲“最有活力”,需要将当时欧洲社会状况与其他地区相较,A项正确;要论证18世纪的欧洲“最有活力”,需要说明怎样就算“有活力”和18世纪的欧洲“有活力”的表现和依据,C项正确;欧洲国家建立近代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故选AC项。【小问3】丛书第四卷论述1789—1850年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双元革命,结合所学,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结合所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D项正确;全球探险活动一般指的是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D项。【小问4】结合所学,“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是相互关联和彼此促进的。19世纪中叶起,欧洲列强基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建立了广袤的殖民地;殖民地所带来的资金、原料和市场等方面的收益,也为欧洲社会加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小问5】如果选择认同作者观点,可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一战时期、二战时期、冷战期间、冷战结束后等阶段,论述1890年以来欧洲的相对衰落。也可提出新的观点:1890年以来欧洲国际地位相对衰落,但其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日本崛起。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遇重大损失,领先地位被美国取代,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加剧了欧洲阵营意识形态的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西欧的衰落,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美苏崛起形成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1890年以来欧洲虽然遭遇了接连打击,但二战后伴随经济恢复和欧共体、欧盟的成立,欧洲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其所主导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影响。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画中人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三选)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 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 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 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答案〗2.①.A②.A③.B3.ACE4.表现:如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幻想由国联调停,但国联提出的国际共管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东北。理由:国联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难以履行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或指出国联始终被英法控制等)。5.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同胞,马星驰早年便随孙中山奔走于革命事业,就其身份看,能够反映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阶级范围。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他始终关心革命事业和民国的前途命运,不畏强权,以手中画笔抨击民国政坛的丑恶现象、鼓舞民众革命信念。〖解析〗【小问1】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时间是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甲午战败。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马星驰1873年出生,年幼期间可以推出山东有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因此①涂A。②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时间是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甲午战败,清政权掌握在腐朽的权贵手中,因此涂B。③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马星驰21岁是1894年,因此马星驰不是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而赴粤投身革命,因此涂B。【小问2】依据材料漫画“官与民之负担”可知,揭露百姓承受来自清政府的外债赔款及捐税的沉重负担,号召民众觉醒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E项正确;两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和“玩弄于鼓掌之上”揭露列强把清政府作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和日本扶植袁世凯妄图侵占山东和控制中国,A项正确;漫画“再造国民之最要着”在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三足是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袁世凯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走向专制独裁。漫画“此之谓人民代表”揭露了北洋军阀通过金钱操纵选举的贿选丑行,反映了虚假民主。因此漫画反映了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DF项。故选ACE项。【小问3】第一小问是表现,结合所学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对此事件的调查来列举,如: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幻想由国联调停,但国联提出的国际共管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东北。第二小问是理由,结合所学从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的缺陷、英美操控国联等角度分析,如:国联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难以履行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或指出国联始终被英法控制等)。【小问4】人物身份:据材料一“回族”与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可知,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同胞,马星驰早年便随孙中山奔走于革命事业,就其身份看,能够反映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阶级范围。立场和经历:据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与材料三“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知,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始终关心革命事业和民国的前途命运,不畏强权,抨击民国政坛的丑恶现象、鼓舞民众革命信念。3.表中事,下表据1918年3月9日号英国发行的《伦敦新闻周报》整理。观察表中信息,回答问题。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部分)项目英国德国奥匈帝国面包无限制约1735克约964克牛奶无限制约879毫升约340毫升肉类约454克约198克约130克马铃薯无限制约2722克约3175克砂糖约227克约227克约71克鸡蛋无限制0.25个无法购买可可无限制无法购买无法购买(1)根据时间信息指出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的关系当是()(单选)A.牢固盟友 B.殊死敌手 C.相互中立 D.亦敌亦友(2)作为一份英国的新闻周报,此时刊发这一“清单”之目的当是()(单选)A.呼吁国民厉行节俭 B.彰显本国军事装备之先进C.倡导关注营养均衡 D.宣示战争对国民影响甚微(3)英国的配给制度是在战争开始3年后才迟迟推行起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则是在开战后就迅速地实行配给制度。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指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4)根据表中信息归纳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食物供应对比状况,并指出媒体做出如此报道,是否有出于宣传目的而“造假”的可能?解释你判断的理由。〖答案〗(1)B(2)D(3)英国在一战前稳居世界霸主地位,坐拥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战略物资储备丰富。德国与奥匈帝国海外殖民地严重不足,其迅速实行配给制度能从侧面说明其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是有所预谋的。(4)状况:英国方面的食物供给和储备远超德、奥两国。基本不可能,该媒体发行内容面向英国民众,其公开的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如有造假,势必在民间引发混乱,这在战争期间是严重罪责。这一时期各国通讯较为便捷,造假他国数据,也有被轻易揭穿的可能。如学生答可能,也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根据所学可知,1918年处于一战期间,参战双方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同盟国和协约国是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B项正确;一战期间,英国与德、奥两国不是盟友关系,排除A项;一战期间,英国与德、奥两国是对立关系,不是相互中立,排除C项;一战期间,英国与德、奥两国是敌对关系,不是朋友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小问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期间,英国给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中除了肉类、砂糖有些限制外其他食物面包、牛奶等都无限制,说明英国参加一战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较小,D项正确;表格信息只是限制了大人的肉类和砂糖配给量,并未呼吁国民节俭,排除A项;“彰显本国军事装备之先进”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格信息限制大人的肉类和砂糖配给量,不利于国民营养均衡,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与德、奥两国在经济实力、海外殖民地的范围等方面可归纳为:英国在一战前稳居世界霸主地位,坐拥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战略物资储备丰富。德国与奥匈帝国海外殖民地严重不足,其迅速实行配给制度能从侧面说明其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是有所预谋的。【小问4】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状况:据表格信息:一战期间,英国给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中除了肉类、砂糖有些限制外其他食物面包、牛奶等都无限制;而德、奥两国食物供应都有限制甚至出现可可无法购买的现象,可得出:英国方面的食物供给和储备远超德、奥两国。结合所学知识:基本不可能的理由:根据材料“下表据1918年3月9日号英国发行的《伦敦新闻周报》整理”“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部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该媒体发行内容面向英国民众,其公开的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如有造假,势必在民间引发混乱,这在战争期间是严重罪责。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各国通讯较为便捷,造假他国数据,也有被轻易揭穿的可能。4.两税法,下列材料一至三均源自教科书,材料四据李三谋《重新认识“一条鞭法”征收问题》一文整理,阅读这些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颁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在于()(单选)A.扩大收税对象,维系儒学正统 B.扩大收税对象,提高官吏福利C.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 D.简化税收名目,恢复租调制度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有何异同?材料三: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3)结合材料三所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从计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的角度,指出两税法之于其中的地位。材料四:早在明弘治时的福建、江西及浙江、河北的一些地方都程度不等地将一部分丁徭摊入地亩里面征收。而山西地方,直到清乾隆元年为止,才改变了按户、丁征役之旧例。辽宁、台湾及广西部分地区,从明至清也同样一直是丁、地分征。之于康熙宣布“永不加赋”后,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4)应如何看待两税法颁行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你的观点。〖答案〗4.C5.同:两者都没有批评两税法制定的原则和目的;都认为两税法的施行都加重了民众负担;都认为两税法的施行问题都出自于具体执行过程中。(任答两点)异:白居易认为两税法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基层官吏在执行过程中敛索无度;陆贽认为两税法弊端在于两税定额以钱谷最多之时为依据,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人口锐减,致使定额过高。6.两税法确定以财产作为计税主要标准、以缴纳货币作为税赋征收主要方式,后世计税和征收原则基本沿袭宋代体例。7.两税法对税收制度的简化,为后世提供了参照,而这一原则的延续,使得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较好地起到了鼓励生产,充盈国库的作用。但在征税过程中,暴露出了官员敛索、定额过高等现象,以致于效果有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颁行两税法属于赋税制度改革,与“维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974-4:2025 RLV EN Arc welding equipment - Part 4: Period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 2025至2030中国皮肤美容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报告
- 医疗教育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 矿山车队安全培训课件
- 飞行检查培训课件
- 教育建筑中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
- 当代教育中游玩耍的元素与心理定价策略的结合实践
- 创新教育心理策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家庭联系中的角色
- 提升学生情感智商助力学业成功之路
- 水泥场地改造方案(3篇)
- 资材部安全生产责任制
- 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工程管理基础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
-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 开曼群岛公司法2024版中文译本(含2024年修订主要内容)
- GB/T 19741-2005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 矿相学课程设计 -个旧锡矿
- 征信查询委托书(共4篇)
-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国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