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古诗文阅读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①前行,我后行。
①汝:你。
(1)古文中写到放风筝是在什么季节?()
A.春天B.秋天
(2)文中写到有几个人在放风筝?()
A.2B.3
(3)他们在哪儿放风筝?()
A.操场上B.草地上
(1)A
(2)A
(3)B
诗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照解释及例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A;(2)A;(3)B
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在青青的草地上放着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2.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融七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____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____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①值:遇,遇到。②盈:满。③置:放置,摆放。④遂:于是,就。⑤故:缘故,原因。⑥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⑦道:道理。
(1)把古文中的词语和意思用线连起来。
①尊老敬长A.每个人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②宾客盈门B.唯独自己的是最小的。
③唯己独小C.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
④各得其所D.宾客挤满门庭。
(2)猜一猜,依次将所选的解析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①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
A.远近亲疏B.长幼次序C.高矮胖瘦
②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大喜”?
A.先来后到,不偏不倚
B.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C.梨有大小,人有亲疏
(3)短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A.母亲让孔融分梨,孔融主动把小梨留给自己的事。
B.孔融的祖父过生日的事。
(4)孔融________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孝敬父母B.谦恭敬让C.自强不息
(1)C;D;B;A
(2)B;B
(3)A
(4)B
文言文阅读
(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①C;②D;③B;④A
(2)①B;②B;
(3)A
(4)B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解释理解词义。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买椟(dú)还①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hái)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犊:木匣子。②柜:盒子。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⑤鬻:卖。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huánhái)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为:
②缀:
③饰:
(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
A.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
A.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
B.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
(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
A.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B.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C.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眼光独到,取舍得当。
(6)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对那个只买了木匣子的郑国人说些什么?
(1)huán
(2)做,制造;点缀;装饰
(3)B
(4)B
(5)B
(6)不要目光短浅,取舍不当,不能只看重外表而不重视客观实际。
文言文阅读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解析为:(1)huán
(2)做,制造;点缀;装饰
(3)B
(4)B
(5)B
(6)不要目光短浅,取舍不当,不能只看重外表而不重视客观实际。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解释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匡(kuānq)衡凿(záo)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②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主人怪④,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⑤以书,遂⑥成大学。
①逮:达到,及。②映:照。③偿:报酬,回报。④怪:对……感到奇怪。⑤资给:资助,供给。⑥遂:最终,终于。
(1)“凿壁”的“凿”,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
B.打孔,穿通
C.明确,真实
(2)下面对本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家有蜡烛,但烛光照不到匡衡家。
B.匡衡自己家也有蜡烛。
C.匡衡帮一个叫“文不识”的人干活是有工钱的。
D.匡衡最后成不了大学问家。
(3)你从匡衡身上学到了什么?
(1)B
(2)A
(3)条件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我要学习匡衡勤学苦读、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解析为:(1)B
(2)A
(3)条件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我要学习匡衡勤学苦读、锲而不舍的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
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清溪流过碧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A.清:冷清
B.碧:碧绿
C.“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澄鲜”的意思是。
(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里:十五公里
B.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怎样的心情?
(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1)A
(2)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明净、清新的样子
(3)B
(4)悠闲清静的心境。
(5)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
诗
(1)、(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清:清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5)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故解析为:(1)A
(2)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明净、清新的样子。
(3)B
(4)悠闲清静的心境。
(5)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6.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
(2)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诗
(1)第一空考查文化常识的记忆。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第二、三、四空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参见译文)。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1)第一空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第二、三、四空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7.补全古诗《夜书所见》,完成习题。
(1)补全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4)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的思想感情。
(5)诗中“挑”的意思是,“促织”就是。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6)本诗中,表现想象的诗句是“,。
(1)略;略;略;略
(2)秋
(3)夜晚所看所想
(4)宋;叶绍翁;家乡
(5)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由“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可知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3)“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诗题理解为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4)考查文化常识的记忆。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解释。
(6)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表现想象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故解析为:(1)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2)秋
(3)夜晚所看所想
(4)宋、叶绍翁、家乡
(5)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3)此题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此题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可爱的秋娃娃
秋娃娃挥舞着彩笔来了,
它淘气地一画,
大地神奇地变了颜色。
一片片树叶黄了,
一个个果子熟了。
稻子一片金灿灿,
五彩的秋菊乐得笑开了怀。
秋娃娃,多待会儿好吗?
我多想把这些美妙的景象永远留住,
可是来不及了,
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那么,
再见吧,秋娃娃,
咱们明年再相会!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树叶的果子的稻子
的秋菊
(2)“我”不能把这些美妙的景象留住,是因为()
A.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B.因为秋娃娃太淘气了。
C.因为我不喜欢秋娃娃了。
(3)从“秋娃娃你多待会儿,好吗”可以感受到的感情。
(4)想象一下,第二年秋娃娃又来了,“我”会对秋娃娃说些什么呢?
(5)在你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呢?她又是如何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丽的呢?
(1)黄色;成熟;金灿灿;五彩
(2)A
(3)对秋天的留恋,舍不得秋娃娃离开
(4)秋娃娃,你走了以后我好想你,我一直在等着你再次来到人间呢!
(5)秋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是神奇的化妆师。她给柿子抹上了腮红,她给树叶染了金发。
诗
(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述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动词+名词”,仔细读者这首诗能找到解析。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如。多待会儿。
(4)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环境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5)解答此题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解析为:(1)黄色、成熟、金灿灿、五彩
(2)A
(3)对秋天的留恋,舍不得秋娃娃离开
(4)秋娃娃,你走了以后我好想你,我一直在等着你再次来到人间呢!
(5)秋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是神奇的化妆师。她给柿子抹上了腮红,她给树叶染了金发。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的是代诗人。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2)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静”指的是,“声”指的是,“色”指的是。
(3)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B.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C.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1)唐;王维;秋
(2)泉流;月照;泉声;青松
(3)C
诗
(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作答,参见译文。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唐、王维、秋
(2)泉流、月照、泉声、青松
(3)C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3)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10.补充下列诗句,完成练习。
(1),泰山移。
,其利断金。
臭皮匠,诸葛亮。
一个篱笆,一个好汉。
(2)这四句话都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合作,俗话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3)人多智慧多,大家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就能想出好办法,正如俗语所说:“”
(1)人心齐;二人同心;三个;顶个;三个桩;三个帮
(2)人心齐;泰山移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诗文朗读、默写、翻译;谚语
考查对俗语的背诵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俗语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解析为:(1)人心齐、二人同心、三个、顶个、三个桩、三个帮
(2)人心齐、泰山移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俗语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课内选文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是代诗人。
(3)说说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篱落:
(4)“动客情”在此处指的是()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冬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C.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1)送寒声;知有儿童
(2)宋;叶绍翁
(3)风声;篱笆
(4)B
诗
(1)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词语及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送寒声;知有儿童
(2)宋、叶绍翁
(3)风声、篱笆
(4)B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句诗中可以看出。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是按照由及的顺序来观察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1)石径;白云;枫林;霜叶
(2)唐;杜牧;秋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远;近;石径;白云;枫林;霜叶;人家(对四个即可)
诗
(1)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词语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的内容,然后结合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上空即可。
故解析为:(1)石径;白云;枫林;霜叶
(2)唐;杜牧;秋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远;近;石径;白云;枫林;霜叶;人家(对四个即可)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萧萧,动客情。
挑促织,夜深篱落。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是代诗人。
(3)诗的前两句渲染了一种的氛围。
(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知有儿童;一灯明
(2)宋;叶绍翁
(3)寒冷凄清
(4)B;C
诗
(1)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3)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概括。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词义及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知有儿童、一灯明
(2)宋、叶绍翁
(3)寒冷凄清
(4)BC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4.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先写出下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异:逢:
句意:
(2)“遥”字让我体会到,“少一人”少的是。
(3)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________思想感情。()
A.喜爱秋天B.思念家乡和亲人C.喜欢登高望远
(4)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1)独自;另外的,别的;遇到;遇见;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2)离家乡很远;诗人自己
(3)B
(4)王维,此刻的别离是为了将来的团聚,不要担心家里,努力拼搏,期待你早日衣锦还乡。
诗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解释或查字典。
(2)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表述自己的想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解析为:(1)独自;另外的,别的;遇到,遇见;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2)离家乡很远、诗人自己
(3)B
(4)王维,此刻的别离是为了将来的团聚,不要担心家里,努力拼搏,期待你早日衣锦还乡。
(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表述的思想感情。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5.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A.湖边;船篷;凉意B.柳阴;船篷;凉意C.柳阴;船篷;暖意
(2)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A.被摇碎;心酸不已B.被摇碎;感到惊奇C.消失;感到失落
(3)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A.理想、思念
B.美梦、想象
C.错觉、幻影
D.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
A.闻到;见到;感到;三
B.见到;闻到;感到;三
C.看到;感受;闻到;三
(1)B
(2)A
(3)A
(4)B
诗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B;(2)A;(3)A;(4)B
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6.课内阅读。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________的。诗的前两句________,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________的萧瑟景象。后两句________,揭示赠诗的________。()
A.宋轼;写景色;秋天;议景;原因
B.刘景文;写景;秋末冬初;议景;目的
C.刘景文;议景;秋末冬初;写景;目的
(2)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_______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______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______和______。()
A.橘黄橙绿;松柏;高尚品格、坚持的节操
B.橙黄橘绿;松柏;高尚品格、坚贞的节操
C.橙黄橘绿;松柏;不畏严寒、与众不同
(3)眼中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________,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________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A.人到老年;收获成功;乐观向上、继续努力
B.人到青年;大有作为;淡泊名利、安居乐业
C.人到壮年;大有作为;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4)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________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________景象,显露了________,给人以昂扬之感。()
A.悲秋;丰硕;勃勃生机
B.悲秋;美丽;喜人的果实
C.赞秋;凄凉;悲秋
(1)B
(2)B
(3)C
(4)A
诗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B;(2)B;(3)C;(4)A
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7.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表述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A.佳节;思念孩子B.佳节;思念朋友C.佳节;思念亲人
(2)下面对古诗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倍:倍数B.独:独自C.遥:在远方
(3)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是在_______这天。()
A.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B.重阳节;九月初九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4)以下对诗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B.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C.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C
(2)A
(3)A
(4)A;B;C
诗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C;(2)A;(3)A;(4)ABC
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8.课外阅读。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乐观豁达的心境。B.悲观难受的心境。C.消极抑郁的心情。
(2)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反复B.对比C.比喻
(3)这首诗最可贵的地方是()(多选)
A.写的秋天的景色比别的诗要美得多。
B.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C.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1)A
(2)B
(3)B;C
诗
(1)本题是体会当时的心境,结合诗意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极言秋天的悲凉之感,可是诗人却认为秋天胜过那万物萌生的春天,这是对故人那种悲秋论调的否定,体现出了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理解。诗的一二句写了古人和对秋天的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这是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热情赞美秋天。
(3)本题是体会本首诗歌的可贵之处,和以往的诗人对秋天感受的大不同,他一反历来他人的悲秋传统,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
故解析为:(1)A:乐观豁达的心境。
(2)B:对比
(3)B: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C: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1)本题考查的是对心境的体会,做此类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
(2)本题是对对比修辞手法的考查。
(3)这类题首先要对的是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作答。
19.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1)填一填。
①这首诗中诗人把一片比作一叶,把红叶在湖面上荡漾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②诗人通过观察知道秋天来了,正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选一选。
“上面坐着秋天”中的“坐”字用得真好!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坐”字,把秋天当作人来写,表明秋天悄然而至
B.轻轻悄悄的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天,写动了风景
C.诗人通过一个“坐”字表现出对秋天的失望和落寞之情
(1)红叶;扁舟;树叶
(2)C
诗
(1)①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②诗人通过观察树叶知道秋天来了,正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结合选项判断。
故解析为:(1)红叶、扁舟、树叶
(2)C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20.根据图片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萧萧,。促,篱落。这首诗的题目是《》,是代诗人。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2)请你为上面的图片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填序号)前两句:后两句:
A.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B.写深秋的凄清。
(4)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B.思念家乡。
(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织;夜深;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书写
(2)两儿戏促织
(3)B;A
(4)B
诗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比较判断。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解析为:(1)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织、夜深、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书写
(2)两儿戏促织
(3)BA
(4)B
(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解释,给诗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shǎoshào)相(xiānɡ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
——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1)shào;xiānɡ
(2)少;老;离;回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课外阅读
江上渔人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来往:但: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出没:
(1)捕鱼者的辛苦。
(2)来来往往;只;鲜美;小船;一会看见,一会儿消失不见
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捕鱼者的辛苦。要注意这段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往来:来来往往的;但:只知道;美:味道鲜美;舟:小船;出没:一会儿
出现,一会儿看不到,形容在风波里捕鱼困难和危险。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①前行,我后行。
①汝:你。
(1)古文中写到放风筝是在什么季节?()
A.春天B.秋天
(2)文中写到有几个人在放风筝?()
A.2B.3
(3)他们在哪儿放风筝?()
A.操场上B.草地上
2.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融七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____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____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①值:遇,遇到。②盈:满。③置:放置,摆放。④遂:于是,就。⑤故:缘故,原因。⑥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⑦道:道理。
(1)把古文中的词语和意思用线连起来。
①尊老敬长A.每个人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②宾客盈门B.唯独自己的是最小的。
③唯己独小C.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
④各得其所D.宾客挤满门庭。
(2)猜一猜,依次将所选的解析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①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
A.远近亲疏B.长幼次序C.高矮胖瘦
②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大喜”?
A.先来后到,不偏不倚
B.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C.梨有大小,人有亲疏
(3)短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A.母亲让孔融分梨,孔融主动把小梨留给自己的事。
B.孔融的祖父过生日的事。
(4)孔融________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孝敬父母B.谦恭敬让C.自强不息
3.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买椟(dú)还①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hái)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⑤珠也。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犊:木匣子。②柜:盒子。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⑤鬻:卖。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还(huánhái)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为:
②缀:
③饰:
(3)“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
A.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
A.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
B.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
(5)“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
A.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B.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C.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眼光独到,取舍得当。
(6)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对那个只买了木匣子的郑国人说些什么?
4.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匡(kuānq)衡凿(záo)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②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主人怪④,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⑤以书,遂⑥成大学。
①逮:达到,及。②映:照。③偿:报酬,回报。④怪:对……感到奇怪。⑤资给:资助,供给。⑥遂:最终,终于。
(1)“凿壁”的“凿”,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
B.打孔,穿通
C.明确,真实
(2)下面对本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家有蜡烛,但烛光照不到匡衡家。
B.匡衡自己家也有蜡烛。
C.匡衡帮一个叫“文不识”的人干活是有工钱的。
D.匡衡最后成不了大学问家。
(3)你从匡衡身上学到了什么?
二、诗歌鉴赏
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清溪流过碧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A.清:冷清
B.碧:碧绿
C.“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澄鲜”的意思是。
(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里:十五公里
B.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怎样的心情?
(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6.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
(2)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7.补全古诗《夜书所见》,完成习题。
(1)补全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4)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的思想感情。
(5)诗中“挑”的意思是,“促织”就是。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6)本诗中,表现想象的诗句是“,。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可爱的秋娃娃
秋娃娃挥舞着彩笔来了,
它淘气地一画,
大地神奇地变了颜色。
一片片树叶黄了,
一个个果子熟了。
稻子一片金灿灿,
五彩的秋菊乐得笑开了怀。
秋娃娃,多待会儿好吗?
我多想把这些美妙的景象永远留住,
可是来不及了,
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那么,
再见吧,秋娃娃,
咱们明年再相会!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树叶的果子的稻子
的秋菊
(2)“我”不能把这些美妙的景象留住,是因为()
A.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B.因为秋娃娃太淘气了。
C.因为我不喜欢秋娃娃了。
(3)从“秋娃娃你多待会儿,好吗”可以感受到的感情。
(4)想象一下,第二年秋娃娃又来了,“我”会对秋娃娃说些什么呢?
(5)在你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呢?她又是如何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丽的呢?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的是代诗人。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2)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静”指的是,“声”指的是,“色”指的是。
(3)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B.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C.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10.补充下列诗句,完成练习。
(1),泰山移。
,其利断金。
臭皮匠,诸葛亮。
一个篱笆,一个好汉。
(2)这四句话都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合作,俗话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3)人多智慧多,大家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就能想出好办法,正如俗语所说:“”
11.课内选文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是代诗人。
(3)说说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篱落:
(4)“动客情”在此处指的是()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冬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C.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1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句诗中可以看出。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是按照由及的顺序来观察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萧萧,动客情。
挑促织,夜深篱落。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是代诗人。
(3)诗的前两句渲染了一种的氛围。
(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14.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先写出下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异:逢:
句意:
(2)“遥”字让我体会到,“少一人”少的是。
(3)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________思想感情。()
A.喜爱秋天B.思念家乡和亲人C.喜欢登高望远
(4)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15.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A.湖边;船篷;凉意B.柳阴;船篷;凉意C.柳阴;船篷;暖意
(2)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A.被摇碎;心酸不已B.被摇碎;感到惊奇C.消失;感到失落
(3)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A.理想、思念
B.美梦、想象
C.错觉、幻影
D.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
A.闻到;见到;感到;三
B.见到;闻到;感到;三
C.看到;感受;闻到;三
16.课内阅读。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________的。诗的前两句________,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________的萧瑟景象。后两句________,揭示赠诗的________。()
A.宋轼;写景色;秋天;议景;原因
B.刘景文;写景;秋末冬初;议景;目的
C.刘景文;议景;秋末冬初;写景;目的
(2)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_______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______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______和______。()
A.橘黄橙绿;松柏;高尚品格、坚持的节操
B.橙黄橘绿;松柏;高尚品格、坚贞的节操
C.橙黄橘绿;松柏;不畏严寒、与众不同
(3)眼中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________,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________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A.人到老年;收获成功;乐观向上、继续努力
B.人到青年;大有作为;淡泊名利、安居乐业
C.人到壮年;大有作为;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4)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________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________景象,显露了________,给人以昂扬之感。()
A.悲秋;丰硕;勃勃生机
B.悲秋;美丽;喜人的果实
C.赞秋;凄凉;悲秋
17.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表述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A.佳节;思念孩子B.佳节;思念朋友C.佳节;思念亲人
(2)下面对古诗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倍:倍数B.独:独自C.遥:在远方
(3)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是在_______这天。()
A.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B.重阳节;九月初九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4)以下对诗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B.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C.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8.课外阅读。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乐观豁达的心境。B.悲观难受的心境。C.消极抑郁的心情。
(2)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反复B.对比C.比喻
(3)这首诗最可贵的地方是()(多选)
A.写的秋天的景色比别的诗要美得多。
B.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C.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19.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1)填一填。
①这首诗中诗人把一片比作一叶,把红叶在湖面上荡漾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②诗人通过观察知道秋天来了,正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选一选。
“上面坐着秋天”中的“坐”字用得真好!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坐”字,把秋天当作人来写,表明秋天悄然而至
B.轻轻悄悄的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天,写动了风景
C.诗人通过一个“坐”字表现出对秋天的失望和落寞之情
20.根据图片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萧萧,。促,篱落。这首诗的题目是《》,是代诗人。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2)请你为上面的图片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填序号)前两句:后两句:
A.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B.写深秋的凄清。
(4)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B.思念家乡。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解释,给诗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shǎoshào)相(xiānɡ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
——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22.课外阅读
江上渔人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来往:但: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出没:
解析解答部分
1.(1)A
(2)A
(3)B
诗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照解释及例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A;(2)A;(3)B
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在青青的草地上放着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2.(1)C;D;B;A
(2)B;B
(3)A
(4)B
文言文阅读
(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①C;②D;③B;④A
(2)①B;②B;
(3)A
(4)B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解释理解词义。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1)huán
(2)做,制造;点缀;装饰
(3)B
(4)B
(5)B
(6)不要目光短浅,取舍不当,不能只看重外表而不重视客观实际。
文言文阅读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解析为:(1)huán
(2)做,制造;点缀;装饰
(3)B
(4)B
(5)B
(6)不要目光短浅,取舍不当,不能只看重外表而不重视客观实际。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解释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1)B
(2)A
(3)条件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我要学习匡衡勤学苦读、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解析为:(1)B
(2)A
(3)条件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我要学习匡衡勤学苦读、锲而不舍的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1)A
(2)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明净、清新的样子
(3)B
(4)悠闲清静的心境。
(5)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
诗
(1)、(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清:清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5)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故解析为:(1)A
(2)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明净、清新的样子。
(3)B
(4)悠闲清静的心境。
(5)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6.(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诗
(1)第一空考查文化常识的记忆。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第二、三、四空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参见译文)。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解析为:(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1)第一空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第二、三、四空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7.(1)略;略;略;略
(2)秋
(3)夜晚所看所想
(4)宋;叶绍翁;家乡
(5)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由“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可知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3)“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诗题理解为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4)考查文化常识的记忆。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解释。
(6)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表现想象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故解析为:(1)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2)秋
(3)夜晚所看所想
(4)宋、叶绍翁、家乡
(5)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3)此题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此题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8.(1)黄色;成熟;金灿灿;五彩
(2)A
(3)对秋天的留恋,舍不得秋娃娃离开
(4)秋娃娃,你走了以后我好想你,我一直在等着你再次来到人间呢!
(5)秋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是神奇的化妆师。她给柿子抹上了腮红,她给树叶染了金发。
诗
(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述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教案1 新人教版
- 八年级地理上册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交变电流 第07节 远距离输电教案 粤教版选修3-2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4 重力势能(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体育 耐久跑教案2 苏教版
-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Families Celebrate Together Lesson 15 A Present for Li Ming教案 (新版)冀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下学期《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 运输车贷款购销合同(2篇)
- 病毒预防+课件
-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 机械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使用台账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四级上 Stop!Everyone Stop!教学设计
-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 希尔顿酒店市场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2
- 消化道穿孔课件
- 液化气站气质分析报告管理制度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档案管理制度资料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汇编
- 为先祖立碑祭文五篇
- DBJ50T-232-2016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