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9()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1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测试用条形码。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解析一律无效。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

4.测试结束后,答题卡要交回,试卷由考生自行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严格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B.“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但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都没产生直接影响。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4.下图是当代中国超写实画派的领军人物冷军的画作《肖像之像——小罗》的一部分(原图有颜色)。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背叛,有人则认为是一种继承,结合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你认同哪一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奶

施蛰存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木榼(注)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北牛的牲畜房。

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

看看太阳已经在东边的疏林里照射出光芒,财生就匆匆地提了木榼进城了。路上,他有一些恼乱。因为他已经记不全去年冬季定他牛奶的是哪几家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一点也不和米泔水。所以历年来,每逢冬季,他送进城去的牛奶,总是早已有人定好了的。

财生心里寻思着,没有注意到脚步放快了,赶上了一个走在前头的邻村朋友。

“今年有几家定你的牛奶呀?”

“没有定,今天是第一天,想去问问看。”财生诚实地回答。

“今年只怕难了。”那邻村的朋友摇着头说,“西市渡口开了一家牛奶公司,虽价钱大,生意反而好,往年的吃户差不多都定了公司的,我们乡下牛奶送进去,十家里倒有九家不要了。”

财生初次听到这消息,不觉睁大了眼,凝视着他的朋友,好像怀疑他故意哄着玩的。

“什么?”他随口发问着,旋即想起朋友家里也养一头牛,也是每年冬季要挤牛奶到城里卖的。

“那么,那么你今年不送牛奶吗?”财生有点焦急地问。

“还要送给哪家去!”

“那么,你的牛奶呢?

“自己吃呀。”那朋友露出抑郁的微笑来了。

财生好像被窒息了似的胸头一阵闷滞。他看看手里的木榼,不知不觉慢下来,沉默地走着,渐渐和那邻村的朋友远离了。

进了城,财生照例先到他的田主刘正坤家里。刘先生一看见他,就说:

“财生,今年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

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

“贵固然贵一点,只是货色比你们乡下的好得多了。你们乡下送来的牛奶吃了不补,贱了也是不上算的。”

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

于是他又来到西医柳先生家里。一进去就看见柳医生正端着一玻璃杯牛奶喝着。

“财生,今年你没有生意了。”柳医生一看见财生,就微笑着说。

“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

财生虽然不十分懂得他的话,但他知道那医生又在说他的牛奶不好了。他觉得有一点不服气,就真的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来,看了一下,又凑在鼻子边闻了一下。

“一样的东西。”财生摇着头。

“一样的!”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

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

“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完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

财生退出了门,再次看着木榼,不觉轻轻地太息。他预备回家了,但他始终不懂公司里的牛奶究竟比他的更好在哪里。他于是决定在回家的路上,迂道到牛奶公司去探望一下。

走到西市渡口,他站在公司门外踟蹰着,不敢贸然地走进去的当儿,有一个穿西装的人正走过来,待要进去,他估量了财生一刻儿,看着他的木榼,便问:

“这里是不是牛奶?”

“是的。”

“卖不卖?”

这意外的问话使财生感觉奇怪,他注视那人好一刻儿,嗫嚅着:

“卖?……你说,你要零碎的,还是包月的?”

“随便你,有多少买多少,现货现买。……来,拿进来看看。……”说着他径自走进了门。

“看看你的货色……”那人对财生说。于是财生揭开木榼,端出一碗牛奶,屏息地等候他的赏鉴。那人接过碗,凑在鼻边闻了一下,又伸一个小手指进去蘸了一些,又把手指伸起来让指头上的牛奶像一颗白石小球似的滴下去。

“唔,有多少?”他望着那些木榼里的牛奶。

“十四碗。”财生说。“要多少钱?”

“一起买吗?是不是你们公司里要?”财生觉得很奇怪。

“一起买。我们这两天定户太多了,自己的牛不够挤,天天派人到乡下去收,你每天送来,总要的。”那牛奶公司的管事人给他解释了。

“老价钱三分洋钱一碗。”

财生肚里一盘算,这收入与自己卖未免相差太远了。“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

“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你每天送来,有一碗算一碗……”

财生看着他木榼里的牛奶,屈服了似的点头答应下来。

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

1936年(有删改)

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财生清早起来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表明了他的勤劳,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牛奶品质的自信。

B.邻村朋友决定自家的牛奶自己吃后露出了“微笑”,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C.田主刘正坤先生是城市中公司牛奶的热切拥护者,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他们的盲从、可笑。

D.小说结尾财生最终以较低价格将“玉液似的”牛奶卖给了牛奶公司,他的屈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生动简洁且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如邻村朋友的坦率直接;穿西装的牛奶公司管事人干脆利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达到小中见大、浅中蕴深的效果,“木榼”“盖碗”与“矮颈的玻璃瓶”,虽都是盛牛奶的容器,其隐含的深意则大相径庭。

D.小说结尾在详细描写瓶口那圈字的具体内容后就戛然而止,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也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含蓄蕴藉,语尽意远。

7.小说赋予“牛奶”以特殊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贴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恃:依靠

B.淫侈之俗淫:过分

C.禹、汤被之被:遭,受

D.故治国常富治:治理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尾联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13.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形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文言基础(15分)

1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野:不受拘束

B.(虞常)私候胜曰候:拜访

C.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嫉妒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①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凿地为坎

D.①遂自投泪罗以死②其后楚日以削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羝乳乃得归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时秦昭王与楚婚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信义安所见乎?

D.“离骚”者,犹离忧也。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左传》《史记》《后汉书》并称四史。

C.《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D.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____,共战疫情。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的,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仇敌忾暴发望尘莫及尔虞我诈

B.众志成城暴发不可思议以邻为壑

C.众志成城爆发望尘莫及尔虞我诈

D.同仇敌忾爆发不可思议以邻为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D.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的体育精神备受认可,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神”。

B.真是“天凉好个秋”!长沙本地就有句这样的谚语:“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这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____________,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____________。“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____________,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

语文解析

本试卷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1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测试用条形码。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解析一律无效。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

4.测试结束后,答题卡要交回,试卷由考生自行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严格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B.“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但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都没产生直接影响。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4.下图是当代中国超写实画派的领军人物冷军的画作《肖像之像——小罗》的一部分(原图有颜色)。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背叛,有人则认为是一种继承,结合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你认同哪一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1.C2.D3.C

4.观点一: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背叛。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冷军的画作非常注重细节,甚至被怀疑是照片。

观点二: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继承。

中国古代艺术家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冷军的画中人小罗,清纯迷人、甜美无邪,有理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严格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没有“严格”的限定,选项曲解文意。

B.“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都没产生直接影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可见“道法自然”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C.“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可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材料中的理论分析画作。

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背叛。

根据原文“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中国古典艺术讲究“道法自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冷军的画作非常注重细节,无论是人皮肤上的细纹毛孔,还是衣服的褶皱纹路,都被他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画是照片。

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继承。

根据原文“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可知,冷军的画作细而不腻,真切自然。画中人小罗,也因其清纯迷人、甜美无邪的形象,令观赏者深受震撼,故能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

(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奶

施蛰存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木榼(注)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北牛的牲畜房。

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

看看太阳已经在东边的疏林里照射出光芒,财生就匆匆地提了木榼进城了。路上,他有一些恼乱。因为他已经记不全去年冬季定他牛奶的是哪几家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一点也不和米泔水。所以历年来,每逢冬季,他送进城去的牛奶,总是早已有人定好了的。

财生心里寻思着,没有注意到脚步放快了,赶上了一个走在前头的邻村朋友。

“今年有几家定你的牛奶呀?”

“没有定,今天是第一天,想去问问看。”财生诚实地回答。

“今年只怕难了。”那邻村的朋友摇着头说,“西市渡口开了一家牛奶公司,虽价钱大,生意反而好,往年的吃户差不多都定了公司的,我们乡下牛奶送进去,十家里倒有九家不要了。”

财生初次听到这消息,不觉睁大了眼,凝视着他的朋友,好像怀疑他故意哄着玩的。

“什么?”他随口发问着,旋即想起朋友家里也养一头牛,也是每年冬季要挤牛奶到城里卖的。

“那么,那么你今年不送牛奶吗?”财生有点焦急地问。

“还要送给哪家去!”

“那么,你的牛奶呢?

“自己吃呀。”那朋友露出抑郁的微笑来了。

财生好像被窒息了似的胸头一阵闷滞。他看看手里的木榼,不知不觉慢下来,沉默地走着,渐渐和那邻村的朋友远离了。

进了城,财生照例先到他的田主刘正坤家里。刘先生一看见他,就说:

“财生,今年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

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

“贵固然贵一点,只是货色比你们乡下的好得多了。你们乡下送来的牛奶吃了不补,贱了也是不上算的。”

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

于是他又来到西医柳先生家里。一进去就看见柳医生正端着一玻璃杯牛奶喝着。

“财生,今年你没有生意了。”柳医生一看见财生,就微笑着说。

“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

财生虽然不十分懂得他的话,但他知道那医生又在说他的牛奶不好了。他觉得有一点不服气,就真的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来,看了一下,又凑在鼻子边闻了一下。

“一样的东西。”财生摇着头。

“一样的!”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

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

“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完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

财生退出了门,再次看着木榼,不觉轻轻地太息。他预备回家了,但他始终不懂公司里的牛奶究竟比他的更好在哪里。他于是决定在回家的路上,迂道到牛奶公司去探望一下。

走到西市渡口,他站在公司门外踟蹰着,不敢贸然地走进去的当儿,有一个穿西装的人正走过来,待要进去,他估量了财生一刻儿,看着他的木榼,便问:

“这里是不是牛奶?”

“是的。”

“卖不卖?”

这意外的问话使财生感觉奇怪,他注视那人好一刻儿,嗫嚅着:

“卖?……你说,你要零碎的,还是包月的?”

“随便你,有多少买多少,现货现买。……来,拿进来看看。……”说着他径自走进了门。

“看看你的货色……”那人对财生说。于是财生揭开木榼,端出一碗牛奶,屏息地等候他的赏鉴。那人接过碗,凑在鼻边闻了一下,又伸一个小手指进去蘸了一些,又把手指伸起来让指头上的牛奶像一颗白石小球似的滴下去。

“唔,有多少?”他望着那些木榼里的牛奶。

“十四碗。”财生说。“要多少钱?”

“一起买吗?是不是你们公司里要?”财生觉得很奇怪。

“一起买。我们这两天定户太多了,自己的牛不够挤,天天派人到乡下去收,你每天送来,总要的。”那牛奶公司的管事人给他解释了。

“老价钱三分洋钱一碗。”

财生肚里一盘算,这收入与自己卖未免相差太远了。“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

“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你每天送来,有一碗算一碗……”

财生看着他木榼里的牛奶,屈服了似的点头答应下来。

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

1936年(有删改)

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财生清早起来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表明了他的勤劳,也能看出他对自己牛奶品质的自信。

B.邻村朋友决定自家的牛奶自己吃后露出了“微笑”,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C.田主刘正坤先生是城市中公司牛奶的热切拥护者,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他们的盲从、可笑。

D.小说结尾财生最终以较低价格将“玉液似的”牛奶卖给了牛奶公司,他的屈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生动简洁且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如邻村朋友的坦率直接;穿西装的牛奶公司管事人干脆利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达到小中见大、浅中蕴深的效果,“木榼”“盖碗”与“矮颈的玻璃瓶”,虽都是盛牛奶的容器,其隐含的深意则大相径庭。

D.小说结尾在详细描写瓶口那圈字的具体内容后就戛然而止,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也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含蓄蕴藉,语尽意远。

7.小说赋予“牛奶”以特殊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5.B6.A

7.①人们用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饮品。

②农户的牛奶,落后原始的农产品,公司的牛奶,科学炼制、营养丰富的高端产品。

③未经任何处理的农户牛奶被装入牛奶公司的瓶子就成了公司制品,暗指都市文明对平民百姓物质生活的掠夺,暗示小农经济在资本经济的冲击下破产的必然。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B.“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错误。注意这是“抑郁的微笑”,反映了乡下奶农们无力改变后的黯然与凄凉,而不是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错误。开头的太阳烘托了财生当时愉悦、期待的心情。“恼乱”是其途中想不出谁定了牛奶后才产生的情绪。

故选A。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文章的标题“牛奶”,根据文章中“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等内容分析,“牛奶”就是人们所说的普通的牛奶的概念,就是人们每天喝的营养品,所以“牛奶”的表层义指的是人们用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饮品。

(2)依据原文“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可知,这里的“牛奶”指的是农户的牛奶,落后原始的农产品。

依据原文“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可知,这里的“牛奶”指的是公司的牛奶,科学炼制、营养丰富的高端产品。

(3)依据原文“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分析,未经任何处理的农户牛奶被直接装入牛奶公司的瓶子后就成了公司的奶制品,就能卖出高于乡下牛奶的价钱。所以,通过“牛奶”暗指都市文明对平民百姓物质生活的掠夺,暗示小农经济在资本经济的冲击下破产的必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贴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恃:依靠

B.淫侈之俗淫:过分

C.禹、汤被之被:遭,受

D.故治国常富治:治理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8.B9.D10.D

11.(1)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2)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招谁而不来呢?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AC。

比较BD两项,主要区别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有“有勇力者”“罢夫羸老”“骨”;再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行词组,有“聚徒”“衡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和“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国”应该是作名词,翻译为“治理好的国家”,所以此处的“治”应该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治理”的意思。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中“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背“,背弃;“本”,务农;“趋”,趋向;末,经商;“是天下之大残也”,判断句;“残”,祸患。

(2)“怀”,来,使亲近;“附”,使归附;“远”,远方的人;“何招”,“招何”,招谁。

参考译文:

甲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乙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B.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C.“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尾联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13.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12.D

13.①“我”知道韦偃绘画无人能及,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②正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通过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③通过直接描写画面中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④通过联想想象写出马的精神,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理解错误,诗中有“时危安得真致此?”意思说,国家时危,怎样才可以得到这样的骏马来保卫国家啊!表现了诗人为国担忧,渴望为国找到人才、选拔贤能的思想情感。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韦偃知道我欣赏上他的画,明白他的画的价值,因此为我作画。“我怜君画无敌”,从侧面表现韦偃画技之高。

颔联“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和颈联“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从正面描写韦偃画马的用笔、动作和马的生动形象,表现韦偃的画技之高。

尾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通过联想想象,写出了国家危难之时,马的精神是与人同生死,联想到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而表现了韦偃的画技之高。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形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⑦.相顾无言⑧.惟有泪千行⑨.《国风》好色而不淫⑩.《小雅》怨诽而不乱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贤、焉、顾、惟、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四)课内文言基础(15分)

1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野:不受拘束

B.(虞常)私候胜曰候:拜访

C.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嫉妒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野:粗野、粗俗。句意: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

故选A。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①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凿地为坎

D.①遂自投泪罗以死②其后楚日以削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B.“以”,都是介词,把。

C.“为”,介词,替;动词,作为。

D.“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羝乳乃得归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时秦昭王与楚婚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子译为:应当都让他们投降。

②“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辱。句子译为: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③“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句子译为: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④“膏”,名词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句子译为: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⑤“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句子译为:要等到公羊能生出小羊才能回去。

⑥“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句子译为: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

⑦“杖”,名词用作动词,执,拄。句子译为: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⑧“婚”,名词用作动词,结为婚姻。句子译为: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

综上,①②都为使动用法,③为意动用法,④⑤⑥⑦⑧都为名词用作动词。

故选A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信义安所见乎?

D.“离骚”者,犹离忧也。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没有通假字,句意“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

B.“畔”同“叛”,背叛。

C.“见”同“现”,体现。

D.“离”同“罹”,遭遇。

故选A。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左传》《史记》《后汉书》并称四史。

C.《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D.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与《左传》《史记》《后汉书》并称四史”错。“四史”也叫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____,共战疫情。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的,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仇敌忾暴发望尘莫及尔虞我诈

B.众志成城暴发不可思议以邻为壑

C.众志成城爆发望尘莫及尔虞我诈

D.同仇敌忾爆发不可思议以邻为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D.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的体育精神备受认可,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神”。

B.真是“天凉好个秋”!长沙本地就有句这样的谚语:“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这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0.B21.C22.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①“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强调有一个具体敌对对象;“众志成城”是指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强调团结的力量。语境强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疫,所以应使用“众志成城”。

②“暴发”与“爆发”均为动词,都是“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语境中是与“疫情”搭配,应选“暴发”。

③“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强调事件发生的意外性;“望尘莫及”指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也常用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强调有一个具体的对象。语境强调中国的抗疫模式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应使用“不可思议”。

④“以邻为壑”指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强调对具体对象的作为;“尔虞我诈”,意思是彼此猜疑,互相欺骗,强调互相的行为。语境是强调美国把灾祸推给别人的一贯行为,没有“彼此”的意思,应该选择“以邻为壑”。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都是中国抗击疫情的价值和意义,二者并非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也应为“不仅……也……”;

语序不当,“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谈中国举措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短期帮助,意义相对较小;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谈中国举措对世界防疫事业起到的典范作用,意义相对较大,所以本句应该将“……窗口期”放在前面。

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

A.表特定称谓;

B.表直接引用;

C.表着重强调;

D.表讽刺、反语。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____________,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____________。“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____________,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这本是人之常情②.就形成了“信息茧房”③.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文“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中“这种正常偏好”应是对前文的评价,故此处应填写“这本是人之常情”或“这本是正常现象”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语境把“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这种现象比作“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对这种现象的阐释,此处应填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故可填写“就形成了‘信息茧房’”或“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甚至”提示此处的句子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故横线处的句子表述的主体应是“外部信息”,前面讲“内部交流显著增多”,此处应该是讲外部获取减少,可以填写“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