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届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届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届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届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

“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

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

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

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

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

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

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

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蔡。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

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

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

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

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

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

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

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

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

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

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

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

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

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

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

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

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

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

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为代表,

承续了二王以来的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

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来,欧体

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据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婉约投射望其项背

B.独树一帜隽永折射难以企及

C.另辟蹊径隽永投射难以企及

D.独树一帜婉约折射望其项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时候,唐人演绎的楷书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境界很高

B.至此,可以说,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

C.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到了唐代得以完整地凸显出来

D.唐人在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高度,可以说后无来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法,它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B.书法是一种艺术,传达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C.作为一种艺术,书法它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为魏文侯将。时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

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遂姿质为臣,燕昭王以为平再,久之。当是时,齐洛王疆,诸侯害齐漕王之骄

暴,皆争合多与燕伐齐。燕昭王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

归,而乐毅独追,齐潘王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蕾,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封

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狗齐五岁,下齐七十

馀城,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

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乃使驸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

号日望诸君。齐田单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驯■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乃使人

让乐毅。乐毅报遗燕惠王书目:“先王具管干使臣起兵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先王以为愫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今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

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故遁逃走赵。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诽谤,堕先王之名,

臣之所大恐也。自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献书

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以为愫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B.先王以为愫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C.先王以为愫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D.先王以为愫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亚卿,官名。周朝制度,卿分上、中、下三级,官职爵位次于上卿、正卿者称亚卿。

B.合从,即“合纵”,文中指战国时许多弱国联合来抵抗强大的秦国,防止被强秦兼并。

C.符节,古代指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它是用于代表君主处理重大事务的证明。

D.足下,敬词。多用来尊称自己敬重之人,战国时期有时也用“足下”来称呼君主。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受到招揽,委身事燕。乐毅营魏昭王出使燕国,有感于燕昭王的礼遇,于是留在燕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亚

卿。

B.乐毅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乐毅独自率军长驱直入,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池,虏获大量财物,为燕国报强齐伐燕之

仇。

C.乐毅受谗畏诛,出奔赵国。燕惠王怀疑乐毅留在齐国另有目的,就派骑劫代替他,乐毅担心返燕后被杀,投奔赵

国。

D.乐毅上书自申,剖白忠心。对惠王的责让,乐毅以回信表明与惠王君臣之情及耿耿忠心,委婉表明无与燕为敌之

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郤,欲南面而王齐。

(2)离毁辱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欣赏是书法创作的延伸,不同的的欣赏层次、手法、识见有很大差距,因此作品被夸大、误读的现

象也存在。尤其是共时性的欣赏,受到此时审美的影响,有所倾向性,因此需要历时的递进性欣赏。不管优

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感官消遣的作

用。譬如“好看”,或者“不好看”,是从日常生活的出发的,其联想与想象也是非艺术性的,只是依生活

来理解一件迎面而来的作品。消遣方式各种各样,价值向度也不同。但展厅空间提供了一种与外界不同的外

在形式,陌生的、新奇的,使人感到新鲜。每一个欣赏者审美层次不一,在面对作品时感觉差异很大,但是让视觉感

到顺畅、合适,也就成了救基本的条件。所谓“外行看热闹”,也是要给外行提供热闹可看。热闹就是形式,可以延

宕人的欣赏时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创作者风气理性耳濡目染

B.欣赏者风气理解所见所闻

C.欣赏者习气理解耳濡目染

D.创作者习气理性所见所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起到一

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B.尽管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起到一

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C.虽然优秀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导致一

种感官消遣的作用。

D.尽管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优秀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对于欣赏水平不够的人来说,更多的只是一种感

官消遣的作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是欣赏的外行,使其驻足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B.只有让欣赏的外行能够驻足,才更显得有意义

C.欣赏的外行能够驻足,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D.尽管是欣赏的外行,但使其驻足也是有意义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落星寺①(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①落星寺:在都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②开士:和尚。③龙阁老翁:泛指文

人墨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B.领联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那江上的孤帆远影反衬出落星寺的遥远,更显出诗人的冲淡平和之性情。

C.尾联构思新颖,写在像密集的蜂房一般的僧房中以藤煮茶,既见山中的无聊,又巧妙烘托出寺院孤寂清幽的氛围。

D.全诗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诗人借助娴熟的烹字炼句技巧,使平淡的语言彰显无穷韵味,像是一首优雅的清唱曲。

2.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6、下面是小明给乡下务农的伯伯写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担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无法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会到府上探望。惠寄五百元

钱,用来治疗;如果有其他需要,定会鼎力相助。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质。国宝作为历史文物,

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它的诞生与流传皆源于文化血脉的精髓,同时又反哺于发展着的博大文化。作为一种器物

媒介,不仅仅为今天的人们所欣赏和收藏,更是华夏文明的表征。

“历史作为一种记忆,使先民的事迹、经验与思想存活于今,它充当着不同时代的纽带。”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

种“凝聚性结构”,历史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宝藏》

以博物馆的文化底薄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方式,集中展现文明古国文化的博

大精深。故事讲述、舞台演绎与观众互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起他们的记忆。

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如在第五期对国宝辛追墓T形帛画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中,

雷佳一开嗓,便将辛追所思之人、所念之世深情道来,听者皆入其境。《帛画魂》是根据T形帛画的内容作的曲,大致

分为天国之美、人世之欢、炼狱之苦。通过这三部分的演绎,将辛追经历生离死别,对命与缘仍留恋与热爱的心境表

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舞台演绎,借助音乐剧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中国记忆。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通道。文物作为一种媒介,将中华民族的记忆保存了下来,其中,文物中

的文字便是记忆存储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不仅能记录历史,

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魂魄,一笔一画将我们民族的心与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

史,欲灭其族,必先毁其文化。”石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存下来的石鼓文更是我们民族信仰的象征。正

如梁家辉在扮演司马池时所言:“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

果我们连这点信仰都糊涂,我们何以为人呢?”通过演员对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文物的内涵得以丰富,文化记忆得

以再生、更新和速构。

今生故事讲述者的职业多种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守护之心。他们当中有为了赎回皿天全方垂而不遗余力的文物

爱好者;有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好色之徒”冯海涛;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供职的“故宫世家”……

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讲述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用一份守护诠释着中华儿女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最令我

们感动的是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中“失蜡法”的传承创新。

云纹铜禁是古代中国酒文化中自我约束的一件物证,也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大国梦的一个缩影。今生故事对于它的

展现,是对古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它的出现向众人高喊着:虽然时间流转,但精湛的技艺一直没有改变。古代

的云纹铜禁与现代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脉相承,他们是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见证者,更为实现强国梦打下

了基础。

《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摘编自张兵娟、刘停停《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速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反哺于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明的历史文物的国宝。

B.《国家宝藏》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C.很多文物中的文字都记录了历史,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就需要通过文物这唯一的通道。

D.《国家宝藏》不仅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也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就《国家宝藏》节目所演绎或讲述的国宝的前世传奇及今生故事进行了阐

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例证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引用智者的话意在强调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文物加强

保护。

D.文章将云纹铜禁与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促进本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就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B.《国家宝藏》是很成功的节目,其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其他艺术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C.衡量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有信仰,关键是看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历史。

D.文物的精湛技艺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工匠可以以文物为师,推陈出新。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大爷

苏龙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这一带丘陵山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弥漫着浓浓刺鼻味道。明大爷很喜欢站

在高处欣赏这一片片绿,压根不讨厌扑面而来的这种味道,反而感觉精神亢奋、神清气爽。这时的明大爷两手叉腰,

嘴里含着烟斗吧嗒着,好像是威武的将军在检阅大部队。这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种的是黄烟。用明大爷的话说,咱种

的是黄金呢。

别看明大爷话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明白:文钱苦路来。用明大爷的话说,养个娃都没有那么累人。明大爷的烟

叶不论在质量还是等级先度上都胜人一筹,因而他的烟叶每斤可卖得二十元左右,其他村民每斤卖得十五元算是不错

的了。别人的独门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明大爷偏不,但凡村民慕名上门讨教,他会毫不吝啬地传授种烟技术。

明大爷还有一个绝活,即便把烟叶切成丝,他都能够凭着眼睛看、鼻子闻、嘴巴抽,判断出烟叶的好中差,说出

是在沙地种的还是岭地种的,甚至能在面前摆放的几抓烟丝中认出自家种的烟来,村人无不拜服。

烟贩圈里对明大爷也是满口的赞,因为明大爷对自家生产的烟叶绝不以次充好。某日一烟版重金定下了他的几个

上等好的“烟包”,约定过几天来取。明大爷家里人瞒着他拆开“烟包”,抽出一些烟叶,换上一些稍差的烟叶。明大

爷得知后,暴跳骂人,马上追回烟贩运走的‘‘烟包",当着烟贩的面把“烟包”拆开,重新换上好烟叶,还多送了几斤

权作赔礼道歉。

烟好人实诚,烟贩们自然都抢着要明大爷的“烟包",甚至来年的定金都先放好了。

烟好,烟贩盯上,自然偷儿也盯上。明大爷好两口,今年八月份的一个晚上,村人约他去喝酒,喝得头重脚轻回

来,发现养的大黑狂叫不停,回过神来才发觉两包上等"烟包"消失了,明大爷一下子酒醒趴坐地上,心像被挖去般剧

痛,数天心神不定。

村口耸立一株大苦楝树,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一天,临近晌午时候,村民陆续收工回来。大家散坐在大树

下“倾大炮"(聊天),自然地掏出旱烟袋,都招呼别人品尝自己的烟。大家都知道明大爷的烟好,都抢着伸着手往他

的烟袋抓。明大爷眯着眼睛看着笑着,心里很受用,心理阴影面积一下消减了不少。

这时候,明大爷的眼睛猛地一亮,准备装烟丝的手停住了,他眼睛望去的对面,一个人正在用烟纸卷烟。迎着明

大爷犀利的目光,那人的眼睛就躲闪了一下。明大爷心里一下子有数了。他深深呼吸一口气,手撑树根爬起来,走向

那人,挨边坐下,轻轻开口:“老弟,尝一下你家的靓烟。”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把烟袋递给了明大爷。

明大爷就小心掏出一些,看了看,闻了闻,赞道:“好烟好烟。"然后塞在烟锅里压实,点火,吧嗒吧嗒地抽起来,

眯着眼,很陶醉。两人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都心里有事。抽完几个回合的烟,倾了一会“大炮”,大伙儿心

满意足地回家吃午饭,留下明大爷和那人。

明大爷很郑重地开口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你瞧我,儿子女儿起房、孙子孙女读书都得帮衬点,是不?"

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明大爷又接着说:“就像你,憋住气力供两个小孩读大学,家里两个老的又常年跑医院,唉,的

确不容易。”那人嘴里吧嗒着,眼圈转红了。明大爷紧缩两颊猛抽一口,说:“这样,来年我给你留一些好烟苗,挑

一块好地给你,嘿嘿,保管你产出好烟卖出好价钱,有了钱,家里少的老的读书看病就不愁啦。”那人嘴巴翕动了一

下,舔舔嘴唇刚刚开口:“叔,我……”明大爷按住了他的话头,轻拍那人肩膀说:“啥都别说了,路走对了,不愁

发不了财。“

太阳落山时分,像以往那样,明大爷砍肉提酒,一路披着霞光找村人喝酒。月挂苦楝树枝头的时候,他深一只脚

浅一只脚回来,到家进门倒床就睡,瞌睡虫袭来,他硬撑眼皮顶着。

夜深人静,月光如洗。

这时围墙外传来一阵脚踝树叶的吱吱声,跟着是噎哆两次重物落地的闷响。醉眼迷离的明大爷就笑了,他贪婪地

抽动鼻子簌簌响,他闻到了久违的味道,瞌睡虫再袭来的时候,他枕着这种味道沉沉进入了梦乡。

大黑一整晚很奇怪地没有叫。当然没有叫啦,因为明大爷下午时候早早把它牵到了儿子家关着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春暖花开时节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的环境描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自然

背景。

B.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这一细节,形象地突出了“那人〃内心的紧张。

C.小说语言质朴、幽默。“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又使语言显得幽默风

趣。

D.结尾处写明大爷“闻到了久违的味道”,这既表明烟包失而复得,也暗含着明大爷对“那人”知错能改的欣慰之

情。

2.小说中的明大爷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明大爷的“绝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

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

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

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

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

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It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

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

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

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

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年收

调整前年纳税额调整后年纳税额减税额降幅

入入

5000600001400140100%

12000

1000038761001287574%

0

18000

15000129353471458%

0

24000

2000024120101511396858%

0

60000

50000114036887802525622%

0

96000

800002315522053962615611%

0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兄弟赡养老人享有子女教育扣子女教育平

扣除的纳税人在人姐妹数量平均扣除款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均

群中的比例(%)(个)(元/年)的比例(%)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331.882783384500

中低收入人群622.2943643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671.96513222595

高收入人群721.696426182143

平均值671.985397374402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

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

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

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

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

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人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人的作用,低

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

C.由于低收入人群具有子女教育经费抵扣的比例明显高于高收入人群,因此相对养老费用抵扣而言,子女教育经费

抵扣对低收入人群更有利。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经费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

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

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

聚各方共识。

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

成为重要的一环。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王永蹈,本名银术可,初名石狗儿。大定十一年,封滕王,未期月进封徐王。二十五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二

十六年,为大兴尹。章宗即位,判彰德军节度,,进封卫王。明昌二年,徙封郑王。三年,改判定武军。初,崔温、

郭谏、马太初与永蹈家奴毕庆寿私说谶记灾祥,毕庆寿以告永蹈:“郭谏颇能相人。”永蹈乃召郭谏相已及妻子。谏

说永蹈目:“大王相貌非常,王妃及二子皆大贵。”又日:“大王,元妃长子,不与诸王比也。”永蹈召崔温、马太

初论谶记天象。崔温日:“乃年有兵灾,属兔命者来年春当收兵得位。”郭谏口:“昨见赤气犯号微,白虹贯月,皆

注丑后寅前兵戈乱事。”永蹈深信其说,乃阴结内侍郑雨儿伺上起居,以崔温为谋主,郭谏、马太初往来游说。河南

统军使仆散揆尚永蹈妹韩国公主,永蹈谋取河南军以为助,与妹泽国公主长乐谋,使的时都尉蒲剌睹致书于揆,且先

请婚,以观其意。揆拒不许结婚,使者不敢复言不轨事。永蹈家奴董寿谏永蹈,不听。董寿以语同辈奴千家奴,上变。

是时,永蹈在京师,诏平章政事完颜守贞、参知政事胥持国、户部尚书杨伯通、知大兴府事尼庞古鉴翱问,连引甚众,

久不能决。上怒,召守贞等问状。右丞相夹谷清臣奏曰:“事贵速绝,以安人心。”于是,赐永蹈及妃卞玉,二子按

春、阿辛,公主长乐自尽。蒲剌睹、崔温、郭谏、马太初等皆伏诛。仆散揆虽不闻问,犹坐除名。董寿免死,隶监籍。

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眼缝蜜鲜交上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蜴谥日剌以卫王永济子按辰为

永蹈后奉其祭祀。

(节选自《金史•完颜永蹈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剌/以卫王永

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B.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刺/以卫王永

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C.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日束!1/以卫王永

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D.千家奴赏钱二千贯/特迁五官/杂班叙使/自是诸王制限防禁密矣/泰和七年/诏复王封备礼改葬/赐谥曰剌/以卫王永

济子按辰为永蹈后/奉其祭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后来对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威胁,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使

唐朝由盛转衰。

B.丑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二位。古人把地支与天干巧妙组合用来纪年,又把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丑对应的生肖是

蛇。

C.紫微就是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在北斗北,以北极为中枢,像屏藩的样子。古人常常观察星象来预测吉凶

祸福。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永蹈出身显贵,深受重用。身为皇亲贵胄,他被封为滕王后,不到一个月就被封为徐王。在章宗一朝也曾加

官进爵,身居郑王高位。

B.完颜永蹈迷信谶语,私欲膨胀。他受妖言蛊惑,利令智昏,深信天象变化是江山易主的预兆,从而激起勃勃野心,

最终自食其果。

C.完颜永蹈不守臣道,阴谋篡位。他勾结内侍窥视皇帝起居时间,用韩国公主下嫁的方式谋取到河南军队的援助,

妄想推翻皇帝,取而代之。

D.章宗皇帝处置有度,奖惩分明。他惩处轻重有别,对完颜永蹈一家及叛乱主谋处以极刑,对其他相关人员从轻处

理;对举报者予以重大奖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揆拒不许结婚,使者不敢复言不轨事。永蹈家奴董寿谏永蹈,不听。

(2)仆散揆虽不闻问,犹坐除名。董寿免死,隶监籍。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徒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多个辇过,问唐日:“父老何自

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怨鹿下。今吾每饭,

意未尝不在史鹿也。父知之乎?”唐对目:“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目:“何以?”唐日:“臣大父在赵

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日:“嗟

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多埋哉!”唐日:“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

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日:“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季牧也?”

唐对日:“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间以内者,寡人制之;间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

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还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交住而大成功故李牧乃

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毅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土北,为

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更舍人,是以匈奴远避,

不近云中之寒。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尽精华曾。终日力战,斩

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魂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

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曾平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

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

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

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

智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

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

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

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

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2)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为下一步战疫“划重点”。会议指出疫情的防控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认

识和应对,疫情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考,多看权威媒体的报道,多听医疗机构的建议,让理性

声音战胜恐慌情绪。

②随着武汉疫情的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盐水漱口防病毒”“童

子尿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尽管专家已经明确表示暂时并无特效药,但不少人仍然对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

吹捧盲从。

③李兰娟院士领导的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3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国离拥有疫苗又近了一步。

但制备疫苗要有个过程,从制备到检测、鉴定和验证,至少需要三个月。

新冠肺炎按情给这个春节蒙上了一层阴霾。针对疫情肆虐,某班级在网上进行了一场辩论。甲方观点是战胜疫情更需要

爱心与奉献,假如你是乙方,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点,并为你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观点,自拟标题;陈述观点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D

2.D

3.C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

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

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

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

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

故选D»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

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

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

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

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

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可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

故选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

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

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

分析错误等。

2、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

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是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开创

书法,故选“另辟蹊径”。

第二空:婉约,委婉含蓄。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语境是形容二王的书风,故选“隽永”。

第三空:投射,对着目标扔掷;人类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放到客观世界中。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

现出来。语境是盛唐时代的气象投掷在文化上,故选“投射”。

第四空: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难以企及,形容远远赶不上。语境是后人赶不上,故选“难以企及”。

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Co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

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

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横线前提到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一批书法家,点明这些书法家的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横线后又提到欧体

字与颜体字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所以横线处应写这个时候,唐人的楷体书法已经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A项,“境界很高”没有说明唐人达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B项,“至此”承接前文,“可以说,似乎"用词精确,“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点明唐人达

到了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C项,上句提到的是唐朝书法家达到的成就,选项话题是“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话题不一致;

D项,“可以说后无来者”结论过于绝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

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语句使用了关联词语“不仅……也”,这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所以“个人的才情气质”在前,“时代的精神气象”

在后,排除AC两项。“传达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才情气质”语序不当,“不仅……也”是关联词语,它们的主语是“书

法”,句子缺少主语,可在第二分句前加上“它”,且“不仅”应放在“传达”前面,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

主语残缺的三种类型: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3,1.D

2.B

3.D

4.(1)然而没有尽快攻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不和,乐毅想要在齐国称王。(2)遭受毁损、侮辱

和诽谤,败坏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最恐惧的事。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

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选出最佳选项。

考生抓住动词“以为”“裂地而封之”,并分析句间关系,容易把握因果关系,“以为”是原因,“裂地而封之”是

结果,故“故”字应放在表结果的句中,故断句为“故裂地而封之”,排除A;

“不自知”的主语应该是“臣”,而不是前句中的“先王”,故“臣窃不自知”断为一句,故排除B;

“奉命”和“可幸无罪”都是“自以为”的内容,且前后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故“可幸无罪”独立断句,故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

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B项,“文中指战国时许多弱国联合来抵抗强大的秦国,防止被强秦兼并”错误,依据“当是时,齐渭王疆,诸侯害

齐滑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可知,文中许多弱国联合来抵抗的强国,指的是齐国。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

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乐毅以回信表明与惠王君臣之情”错误,依据“先王以为慌于志,故裂地而封之”“恐伤先王之明,故遁逃

走赵。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可知,回信表明的是

与“先王”的君臣之情,“先王”是昭王。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

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

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所以:……的原因;拔:攻破、攻下;郤:隔阂、矛盾;南面:面南,朝南,宾语前置句;王齐:名词作动词,

称王。

(2)离:通“罹”,遭受;堕:败坏;臣之所大恐:这是我最恐惧的事。

【点睛】

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

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素养。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任魏文侯的将军。当时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本国的力量不足以克敌取胜,

燕昭王便降低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最先以礼厚■待郭隗来招揽天下贤士。乐毅在这时为魏昭王出使燕国,燕昭王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