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大: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山农大: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山农大: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山农大: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山农大: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内情况调研报告

山東農業大學2004年10月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内情况调研报告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科技农业人才,教育部在“九五”时期设立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将“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旨在推动拓宽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口径的理论研究,为发展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奠定理论基础。“十五”期间,教育部又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教育研究项目。该项目不仅要进行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充实和完善,而且要安排一定学生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该项目的研究对于改造传统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植物生产类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的以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农业大学承担了这一重大项目。课题组在项目研究的前期工作中,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认真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总结教育教学研究、专业设置的历史经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趋势和发展走向;深入考察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和相关院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其目的在于为了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明确本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这对于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科学的设置新专业,促进本项目的深入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乃至促进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调研方法采用纵向调查与横向比较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常规调查方法与现代化检索工具相结合,典型调查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2000年以来,课题组先后到国内36所高校实地考察调研人才培养教育现状;到山东省16个地市调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查阅了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网站,利用Google搜索引擎()、百度(baidu)中文搜索引擎()、新浪搜索引擎()、雅虎中国搜索引擎()、搜狐搜索引擎()、网易搜索引擎()等搜索工具,检索了600多个政府和单位的网站,查阅了近万条信息。利用图书馆、参加会议,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尤其是利用中国期刊网镜像站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镜像站等现代化信息工具,检索有关法规、文献和文章资料240余篇。在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我国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掌握近期全国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各学校在该领域进行工作和研究的现状、异同点、特色和存在问题。(三)调研内容调研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国以来全国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招生情况等。2.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3.1978年以来,我国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情况,尤其是认真调查分析了1989年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及其研究内容。4.全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5.同类项目的研究内容、进展状况及研究方向。6.有关我国农林教育发展及其社会、经济资料和数据。二、调研结果与分析(一)我国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历程植物生产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培养植物生产类专门人才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十分重视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植物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在综合性大学多设有植物学、植物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在高等农林院校则一般均设置作物学(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林学、草业等专业,以培养专业人才。植物生产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和优势专业,历史悠久。建国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和历史大体经历了“专业奠基→专业停滞→专业恢复→专业拓宽”四个阶段。1.专业奠基阶段(新中国成立~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国高等农林院校也面临全面建设和发展时期。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当时按照“借鉴苏联经验、细化专业设置、确定专业结构”的思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参考了前苏联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专业划分、奠定了专业基础。1952年结合院系调整,又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重大调整。在专业设置上将植物生产类专业按照生产部门人才培养需求,细分为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草业、林学等专业。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甚至招生人数,实行计划管理。从而为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奠定了专业结构基础。196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这是解放后第一次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当时,目录共设置510个本科专业。2.专业停滞阶段(1966年~1977年)受“文革”影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受到严重冲击,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研究与改革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对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后果和无法挽回的损失。3.专业恢复阶段(1977年~1997年)1977年在全面的拨乱反正中,高等教育基本上按照文革前“十七年”的模式进行了恢复重建,当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强调大学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高等农林院校恢复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招生,并根据国家计划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尤其是加大了实践技能培养力度,努力做好与经济建设结合的文章,具体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社会工业化规模的扩大,专业越分越细,高等学校的专业种类一度激增到1343种。从1982年开始,原教育部组织力量研究专业划分与设置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文、理、工、农林、医药等各类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到1987年底结束。这是第二次由国家组织进行的对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本科专业种数调整为671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为,这次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整顿,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推进了专业名称科学、规范,使专业口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恢复和增设了一批文科、财经、政法类专业;同时,加强了新兴、边缘学科的专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1989年第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该年设特等奖和优秀奖两种类型),高等农林院校获奖共24项(见表一),其中特等奖3项,优秀奖21项。通过这些成果看出,在1977年~1989年,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仅仅是以具体专业为研究对象,教学成果的类型比较单一。以特定专业的办学思路、实践技能培养途径为主要内容,通过采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调整教学计划的时空分布等措施,强化或注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代表性的成果有以下几项:北京农业大学以农学专业为基础创造了“在教学—科研—推广中建立农科实践教学体系”获国家级特等奖;山东农业大学以农学专业为基础创建了“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新体制和新模式”又称为“三段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优秀奖;湖南农学院以农学专业为基础创造了“改革专业课实验教学旧体制,建设实践性教学新体制”获国家级优秀奖;广西农学院以农学专业为基础创造了“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粮食增产”获国家级优秀奖;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培养合格人才”获国家级特等奖;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效益”获国家级优秀奖等。

表一1989-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表年度全国总计农林院校总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总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1989年43352381(优秀奖)24321(优秀奖)1993年3684513132414191997年42115336727

3242001年49525943435

629

1989年第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调动了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各高等农林院校加强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研究和实践。继续以具体专业为对象,对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招生分配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等一系列专业教学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范围拓展、研究内容深化、涉及学校增多。在1993年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设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高等农林院校获得重大成绩,共获奖24项(见表一),其中特等奖1项(全国仅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四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继续深化完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专业的经验,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创建的“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获国家级特等奖,其它三所院校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值得指出的是,湖南农学院根据农业发展对园艺专业的要求,拓宽园艺专业口径,完成的“实行综合改革,创建宽口径园艺专业教学新体系”获国家级二等奖。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取得突破,新疆八一农学院“《森林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1993年以后,仍然以具体专业为研究对象,在继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等研究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成为研究热点,使具体专业的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些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在1997年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高等农林院校获奖2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见表一)。有11项教学奖励成果是课程改革,占农林院校获奖成果总数的40%左右。与此同时,打通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也引起重视。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在1989年又开始了第三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历时四年多。在前两次修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口径和业务范围,调整归并了一批专业,充实扩大了专业内涵。同时,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和某些门类、专业的办学现状,保留了部分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增设了少数应用性专业,并形成了体系完整、比较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本科专业种数设十大类,下设二级类71个,504种专业。4.专业拓宽阶段(1997年~现在)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其弊端表现为:专业设置过细;培养目标偏高;专业面比较狭窄;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基础课程、人文科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相对薄弱;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培养模式单一、统得过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传统就业渠道逐渐萎缩,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等。为了解决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原国家教委在“九五”国家教学研究课题中,设立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重大教学研究项目,同时引导植物生产类专业打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以拓宽植物生产类各具体专业的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适应性广的人才。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学校,进行拓宽植物生产类专业口径的理论研究,并继续完善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突出成绩。打通和夯实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高等农林院校获奖35项(见表一),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其中四川农业大学“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一等奖,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共同研究完成的拓宽农学专业口径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二等奖,南京农业大学“宽基础高素质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一等奖。植物生产类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研究和改革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果,山东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5所院校完成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国家教委把调整和改革专业设置作为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于1997年4月开始了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工作。这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以改变高等学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部分专业名称欠科学、不规范,门类之间专业重复设置的状况为基本出发点,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在立项研究、分科类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设11个大学科门类,71个专业种类,249个专业。其中,农学门类设7个专业种类,16个专业。修订后的专业范围既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又适宜在本科学制内完成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为,新目录的颁布实施,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对于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而且人口众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正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功能相吻合,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植物生产类的各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了专业基础条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植物生产某一领域的科技、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农业科学、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中,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高,研究条件好,科研经费多,综合实力强,优势十分明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专业设置上由1963年的510种,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343种,1987年调整为671种,1993年504种,1998年249种。专业个数经过了“少→多→少”的变化,专业拓宽与整合的趋势十分明显。(二)同类项目的研究状况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十五”期间,教育部又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教育研究项目,该项目不仅要进行整个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充实和完善,而且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和实践。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中,同时,还将拓宽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口径的研究与实践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同类型项目共7项(见表二)。各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和学校特点,进行了认真研究。根据2002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举办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期检查报告汇编中的内容,结合查阅各课题发表的文章,以及到相关学校考察调研,现将有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表二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立项情况(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主持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南京农业大学郑小波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植物生产类专业(园艺、农学、植保)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廖益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扬州大学蒯建敏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大园艺学科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农业大学苑小春1.“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南京农业大学郑小波教授主持了该课题,该课题项目名称与本研究相同。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以农学、植保、资环、园艺等植物生产类具体专业为对象,以更新和整合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内容为重点,主要研究降低知识重心和拓宽知识面的“度”的问题,基础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比重问题,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问题。进行了英语课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计算机课教学改革研究、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研究、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试点,对全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优秀生教学强化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了专业综合能力测试试点工作。加强了教材建设,加强了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加强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2.“植物生产类专业(园艺、农学、植保)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该课题由廖益教授主持,在教育部立项之前,已在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并于1999年开始启动,题目为《种植类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在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园艺、农学、植保等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课统一打通形成平台,按横向拓宽专业口径模式、纵向延伸专业内涵模式构建各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广东省十大农业示范区、国家星火项目基地等建立了农学、园艺专业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并力求使实习基地具备教学、科研、生产、示范、旅游、科普六大综合功能。3.“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本课题由两个学校分别承担,华中农业大学由傅廷栋教授主持,扬州大学由蒯建敏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及执行小组,动员农学系领导、教务管理人员、农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全面参加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次教育思想讨论,完成了背景分析及国内外对农学人才能力的对比研究,调查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注重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学专业;在2001年向教育部申请并获准增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招生。该研究以农学专业为基础,将农学专业培养目标由“农学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农业复合型人才”,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学专业,建立了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大纲、教法、考法、教学手段及教材、多媒体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减少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扬州大学课题组,开展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研究与定位,新的专业培养方向的研究与设立,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2)新课程设立。包括培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为主的新课程,使学生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动态、作物科学发展前沿的新课程,适应优质农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3)配套建设。包括建立农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农学专业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等。4.“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教授主持该课题,采取成立教改课题组,在农学专业设置试点班和非试点班进行比较研究,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与专业改革相配套的专业教材,研究国内外农学专业的历史、现状、经验及问题和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和办法。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2)配套建设。包括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3)协作活动。包括交流教改经验,合作编写教材等。2004年,湖南农业大学设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招生。5.“大园艺学科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安徽农业大学的苑小春教授主持,本课题旨在拓展园艺学科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活力和适应性。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计划,更新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三)本项目的研究状况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教授主持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现将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和成果简要总结如下:1.项目的研究思路本科题的研究思路是“以教研促教改,教学研究优先”。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多少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学校、学院、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建立科学的专业结构是强化本科教育地位的基础性工作,对学校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的需要,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认真做好专业改造方案的酝酿、制定和实施前的调研、论证等预测性研究,同时重视实施方案的过程研究和实施后的总结性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才能理清专业办学思路,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明确办学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教学研究,才能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减少或避免失误,把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建立在科学根基之上;只有通过教学研究,确定和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才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研究是改造传统专业,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工作。课题组摆正了教研与教改关系,确立了教研在教改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重要性,明确了教改必须重视和优先进行教学研究这一客观规律。基于这一思路,本项目研究一开始就列出了一系列旨在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子课题,动员各专业所有力量,协同攻关,改变了盲目改革,不依据客观实际、不遵循教学规律、不考虑社会需求闭门搞改革的做法,保证了本项目研究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这些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专业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新模式的研究;(2)加强专业建设的研究;(3)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制的研究;(4)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6)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改革研究;(7)“三段”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实践的研究;(8)校内外教学基地创建与管理改革研究;(9)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的研究;(10)“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研究等。2.项目的研究基础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各专业一直重视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为本课题立项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1)1978年~1993年。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农学专业创立的“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新体制和新模式”、园艺专业创立的“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效益”两项成果,1989年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农学专业创立的“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教学成果,199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该奖也是高等农林业院校1993年以来唯一一项特等奖)。(2)1993年~2001年。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抢抓机遇,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校外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我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九五”期间,积极申请并承担了三项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通过“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项目的研究,在认真总结多年来我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了“三段”培养人才的时间,增加了农事操作和田间试验课程,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站,改革了校外教学基地的管理体制、完善了运行机制,通过“三文”制度(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切实提高了本科生看、干、写、讲的能力,该项目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综合教学基地的创建与实践”,2000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修订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了学分制,拓宽了专业口径,创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不同层面分解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模块;针对农学专业大学生入学前的综合素质基础,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制定了每一模块应达到的具体培养目标,构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六个系统;通过两个课堂(包括以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和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六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两个课堂、三个层面、四个模块、六个系统”,既可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指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还能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优越的育人环境和条件。该模式2000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通过“农业院校生物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研项目,确定了遗传学课程的教改方案,2000年遗传学实验室获山东省A类本科教学实验室。以上教学研究成果,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师资力量和物质保障。3.项目研究内容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立(1)对设立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为了高质量完成“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重大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到全国36所农林院校,山东省16个地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了解农业产业化、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对人才需求形势的新变化,形成了对设立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重要性的共识,进一步增强了培养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的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培养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观1998年以来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不难发现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根本性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性窄。我国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来沿袭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长期采取计划经济模式,拘泥于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应,缺乏灵活性,制造了明显的专业壁垒,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调。培养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适应了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近年来,我国植物生产类各专业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专业口径有所拓宽,但仍未摆脱以具体专业为中心的对口培养模式,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培养方案统得过死,学生的创造性受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式”、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培养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结构和层次、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进行调整和分工。目前,本科教育不仅直接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又是研究生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只有口径宽广、基础扎实的本科毕业生,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口径宽广、基础扎实的本科毕业生,才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活跃的思维,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因此,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教育由原来的培养精英人才、专业人才,向宽口径、基础性方向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农业生产目标将更加多样化,结构趋向复杂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综合化,传统产业将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新行业、新产业、新领域将不断涌现,专一、狭窄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将无所适从。进入21世纪,正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战略调整期,也是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植物生产类过细的专业结构,构建新的专业结构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才能担负起教育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课题组认真分析和总结了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把培养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从以传统具体专业为研究对象中跳出来,站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更高高度的认识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需要,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理念,重新审视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创建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新专业。(2)确定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形成于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专业设置,学习苏联构建的单一学科,传统的农学、园艺、植保专业内涵显然不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必须“打通基础,淡化专业,强调综合,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创建与时俱进的宽口径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大农业,面向大农学”,培养的学生在业务上应能够较好地掌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具备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的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和行政管理能力及人文社科、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出专业口径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新世纪植物生产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创办新专业,实践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的人才培养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则,按照教育部“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改革课题方案的要求,在“九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基础上,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率先创办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制订了第一套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从2001年开始招生,每届招收60人,至今已招收了4届共240名学生,通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应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培养宽口径植物生产类人才的路子。新创办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突出一个“宽”字,即为适应农业形势变化,该专业拓宽和涵盖了农学、园艺、植保三个专业,但不是三个专业的累加,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形成新的质的内涵;实现一个“厚”字,即强化了数理化、英语、计算机和植物生物学等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注重一个“强”字,实行双导师制,强化能力培养;强调一个“高”字,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组建了专业研究协会,创办了学生网页,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一个“广”字,即力争使本专业的学生,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植物生产类各部门、企业和单位的需要。(4)加强教材建设,将拓宽专业口径落到实处为使这一新办专业能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起点高、内容新、精练融合”的原则,将原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中草药栽培学、草坪栽培学,整合为植物生产学,将原作物育种学、果树育种学、蔬菜育种学、作物种子学等课程整合编写出植物育种学,将原植物病理学、植物昆虫学、化学保护整合编写出植物保护学,编写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并配套编写了三本专业课的实验教材。以上教材,全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21世纪第一套农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同时,建立了独立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按照通用基础、专业综合、方向分流三段模式进行教学。4.项目的研究特色(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研究与创办新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与试办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有机结合,是本研究课题的突出特色。仅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依托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或植保专业,进行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尤其是实践,受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往往是修修补补、顾此失彼,实行起来也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难以在专业口径上有实质性的拓宽或突破。本课题从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整个植物生产全局,以全新的思路和视野,对专业口径专一的传统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了全国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全方位检验人才培养方案,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现了方案研究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协调统一。(2)以课程优化和教材融合为重点,拓宽了专业口径专业口径的宽窄取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取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我们打破传统专业的专业课框架,通过三个结合,即必修与选修结合,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实行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分制。单独设立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强化了实践和实验课教学,优化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立“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三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套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配套的专业课教材,即“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生产学实验”、“植物育种学实验”、“植物保护学实验”6本教材,实现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实质性融合。(3)“新专业、新方案、新教材”,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成果效果好,推广快四年的实践表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办,一是专业设置适应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服务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适应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发展。根据作物、果品和蔬菜是山东的优势农产品这一特点,将三个专业整合,重新设置课程,办出了特色和水平,符合农产品生产规律。三是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专业划分过细,教师很难从狭小的圈子里跳出来。植物生产类专业设置打通后,促使教师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四是植物科学与技术深受学生欢迎。该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参与意识强,他们自发的深入科教园区打工,建立校园植物研究会,创办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自信。在2002年8月25~28日,教育部组织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育研究项目中期检查评估中,课题组介绍了“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进展情况,受到与会代表、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教育部追加奖励课题组1.5万元研究经费。2004年7三、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和前景分析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建设,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专业改革和设置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植物生产类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山东农业大学2001年率先试办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来我国该专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表三全国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情况编号学校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年份备注1山东农业大学20002001已招生240人2上海交通大学20012001已招生240人3华中农业大学20012002已招生180人4四川农业大学20012002已招生180人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2002已招生180人6莱阳农学院20032003已招生120人7湖南农业大学20042004已招生60人8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2004已招生60人9湛江海洋大学

2003已招生120人10榆林学院

2001,2004专科180人,本科80人11山西师范大学

2003专科,已招生120人12山西农业大学

2003专科,已招生180人13吉首大学

2004专科,已招生50人14河北工程学院

2004专科,70人15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2004专科1416北华大学

2003专科5017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专科18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2003专科19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2004植物生物技术,本科20浙江大学

2002植物生物技术,本科21中山大学

2003植物科学+计算机与技术双专业22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2003专科民办学校23北京农学院

2003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

1.设立学校迅速增多2000年,教育部批准山东农业大学试办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1年招生。该专业申报成功和顺利招生,在国内高等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天津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潍坊学院等十几所学校来我校考察和学习。根据实地调查和网上检索,目前全国设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18所(见表三),其中9所学校是本科专业,8所学校是专科专业,1所学校既有本科专业也有专科专业。另有5所学校设立类似专业。2.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自2001年我校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次招生以来,仅仅3年时间全国17个省份的23所学校设立该专业或类似专业。已招收本科生1410人,专科生654人。3.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体系分析山东农业大学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规格和知识能力要求,已被教育部备案,成为其它高等院校设立该专业时的指导性文件。多数学校在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时,借鉴了我校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发展前景广阔2003年,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被列为全国成人高校专科起点升本科的招生专业。河北省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列为该省2004年~2007年高等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江西省也将该专业列入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计划。以上资料表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立,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顺应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的大趋势,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专业融合和专业改造的重大突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四、调研结论1.我国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就其专业设置和发展来看,经历了专业奠基→专业停滞→专业恢复→专业拓宽四个阶段,专业数量经过了“少→多→少”的变化,专业拓宽与整合的趋势十分明显。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部门行业型→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阶段变化。在这一历史变化过程中,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工作和研究不断得到加强,取得显著成绩。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今后植物生产类教育教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高等农林院校,通过专业的奠基、重建、改革、重组和改造这一过程,为设置宽口径专业提供了师资队伍、教学理论、科技知识储备和物质保障。2.同类研究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现状。尽管各项目涉及的具体专业不同,但研究的共同特点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延伸专业内涵、加强实践、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压缩总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等措施,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3.改革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时机已经成熟。设置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植物生产类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设置新专业,创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新体系,调整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结构,具有重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