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重点难点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第一课时导入

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最难办到的事就是——把我脑子里的想法灌输到你的脑子里,从而把你口袋的钱放入我口袋里”。第一个是触动灵魂,第二个是触及利益。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事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只要你能把思想装进别人的大脑里(触及别人灵魂),别人就会乖乖地把钱放在你的口袋里(触动别人利益)。假如你是一位鞋店老板,有顾客想买一双黑色运动鞋,而这种款式的鞋子你的店里只有白色,那你如何将你的白鞋卖给需要黑鞋的顾客。请同学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然后将你说服顾客的过程讲出来。(不限制答案,但强调语言说服的过程,杜绝将白鞋刷黑等简单做法。)

将你的白鞋卖给需要黑鞋的顾客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让孟子做你的导购员,可能就不那么难了,为什么呢?答案就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任务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一)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二)《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三)孔子的政治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是最为重要的,然后是国家,而国君是最为不重要的】(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应当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提升;而在得志显达之时,则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积极地帮助他人,实现善行。】(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对国君傲然视之)

(四)相关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五)解题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六)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2)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3)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周代称庠,殷代称序。任务二:讨论交流

学生查阅工具书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讨论在初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放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上,而后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布置作业

1.请归类整理本课文化常识和文言现象。

2.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齐宣王的问题是:“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孟子的回答是“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完美地将自己的白鞋卖给了需要黑鞋的齐宣王,请口头翻译全文并按要点归纳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第二课时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任务一: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活动: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明确: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二、梳理劝说思路活动:请学生确定一个标准,理清说理层次。提示:1、按两人对话的内容2、按交谈的本质逻辑明确:1、按两人对话的内容第一阶段(开头——无以,则王乎)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第二阶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孟子策略: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第三阶段(王说——然后快于心与)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一羽、秋毫”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愿为与不能为”——王问不愿为与不能为之异——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问“快心”。【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第四阶段(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提出“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孟子再提“发政施仁”。【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第五阶段(王曰:“吾惛……”——结尾)王三问王道——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孟子策略:阐述仁政的具体措施】2、按交谈的本质逻辑A.有没有仁政之心——基础。B.想不想去行仁政——关键。C.为什么要行仁政——原因。D.如何行仁政之术——做法。【小结】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齐宣王——畏难孟子——解决1.畏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3.大欲——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任务二:赏析孟子具体的游说艺术孟子说服齐宣王可谓迂回曲折,不屈不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具体的游说艺术呢?(1)转换话题、求同存异的运动战艺术。齐宣王于谈话之初便显露了自己称霸的野心。孟子的回答不仅巧妙地避开了“霸道”这一主题,还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引向了“王道”。(运动战精髓: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2)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的心理战艺术。孟子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如何行“王道”,而是发掘对方的长处,给予对方信心,在夸赞中讲道理,缓和了气氛,拉近了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搭建了坡道。

(3)善用譬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孟子善用譬喻说理,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说明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时譬喻与排比、对比或类比兼用增强语势、论辩严密,更增说理效果。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艺术。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不但行不通,还有危害,这使得原来高高在上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如此一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也就被彻底地围而剿之了。

(5)善用排比,气势充沛;长短句、整散句结合,纵横捭阖;铿锵坚定,不容置疑的语言艺术。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语句语气坚定,自信而服人。

孟子以其仁爱之心、坚定之志、磅礴之势、刚健之风为我们描画了一方王道乐土,其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历史与文化的天空里始终熠熠生辉。“我注六经,六经亦注我”,经典常读常新,回味隽永无穷。思考:

1.孟子给齐宣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孟子?任务三:合作探究明确:

1.孟子给齐宣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国君有仁爱之心,能“推恩”于百姓;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恬静和谐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2.本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坚毅的人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广博的学问,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