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解析_第1页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解析_第2页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解析_第3页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解析_第4页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

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

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

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

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

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

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

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

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去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

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

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日",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

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

9首“逸诗”数目,可渭“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

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

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

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

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删诗者陆续增加。

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义看出。

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周公儆城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呐王

宋志军

喷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喷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

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

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喷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啖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

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喷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

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啖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喷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喷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

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喷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喷呐王一生未娶,只有

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喷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喷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

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喷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喷呐王为何一生

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喷呐

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喷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

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喷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喷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

里放出来的音乐,喷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喷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啖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

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喷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喷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喷呐

王商量,要喷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喷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喷呐冲他大吼,你

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啖呐决计和啖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

演奏啖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喷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

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琐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

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

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

被喷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

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喷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

要打败啖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喷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

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喷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

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喷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

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

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喷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

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喷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时间久了,喷呐

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喷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

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喷呐的台子下,啖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

倒在台上。

小喷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喷呐,跑到喷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

喷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喷呐时,被小啖呐拒绝了。小喷呐说,“您老走吧,正是

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小喷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

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

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喷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喷呐王

身上。啖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喷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喷呐身穿重孝,手捧喷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啖呐

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喷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喷呐王面对流

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喷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

者对喷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

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喷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小说

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5.请结合小说,分析喷呐王对小喷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6.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代表中国科技高度的FAST,也是目前世奥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贵州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

使用。FAST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开启了一道“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

了一个更为广深的世界。

宇宙天体不但会发出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还会发出我们看不见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中就包括无线电波。

射电望远镜就是观测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的设备。其中,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

度越高,望远镜探测微弱无线电的能力就越强。而要想提高灵敏度,就需要扩大射电望远镜的口径。FAST的

口径达到了世界之最——500米。根据FAST的工作原理,当它观测天体时,会随着天体的方位变化,在其

直径500米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上实时形成一个直径300米的瞬时抛物面,并通过这个直径300米的抛物

面来汇聚电磁波。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巨大的眼睛,那么这只巨眼的眼球直径就有500米,而负责接收光

线的眼珠直径就有300米。FAST就是靠这个巨大灵活的眼珠来汇聚电磁波、观测深空。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

式,其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摘编自白生《FAST:观测宇宙的“超级天眼”》)

材料二:

FAST是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

缩写。FAST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其中,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索网具备高弹性、抗拉伸、抗

疲劳等特征,其500兆帕的超高应力幅是国家标准的2.5倍;帮助反射面变位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通

过伸缩实现精准定位、协同运动、还将自身各项状态信息上报给控制系统,满足适时跟踪、换源等运动要求;

承担着传输各种数据信息使命的动光缆,可以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4450

个反射单元面板上均有孔洞,既减少风负载,又能提高透光率,对生态环境无公害,还大大降低了反射单元

的自重。

在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的重重困境下,南仁东带领着国内老中青

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

精益求精的建造工艺,不仅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更推动了我国在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

机器人、大跨度结构、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唐琳《FAST:中国“天眼”遥望苍穹》)

材料三:

FAST正式启用后,习近平总书记发去贺信:“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天

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

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

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照国际惯例,竣工后的FAST还需要至少2年到3年的调试。谈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突破,FAST项

目副总工程师李蔚说:“按照计划的性能指标,在其保持世界领先的10年至20年里,FAST预期观测到两倍

于目前已知数量的脉冲星,发现10倍于已知数量的气体星系。”

平方公里阵列(SKA)总干事菲利普约翰戴蒙德说:“中国已为世界天文界作出了许多贡献,FAST的建成更加

令人惊叹,它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走到世界前沿。”

美国CNN评价“中国天眼'说:"正式竣工的FAST,比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国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观测面积

大幅增加,灵敏度提高了2.25倍,与德国波恩的100米射电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更是提高约10倍。中国的

科技越来越进步,‘中国制造’已走向世界各地,在不远的未来,一定能够越来越好。”

(摘编自吴月辉《李蔚——让感知无限延伸》,《人民日报》2017年6月12日;唐琳CFAST:中国“天眼”

遥望苍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突破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其反射面系统可以实时形成300米的瞬时抛物面

汇聚电磁波来探寻深空发现宇宙天体。

B.FAST主动反射面系统的建造充满挑战,具有超高应力幅的索网、满足多项要求的液压促动器、经受各种考

验的动光缆以及反射面板的孔洞代表了中国的科技高度。

C.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建造FAST的过程中,中国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特别是多学科

联动,推动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发展。

D.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蔚认为,在FAST竣工并进行调试后,预计会观测到一定数量的脉冲星并发现更多

的气体星系,FAST的领先优势地位可保持10年到20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天眼”FAST用一只巨大的眼睛汇聚电磁波观测宇宙天体,直径500米的眼球和直径300米的眼珠会

探测到微弱的无线电,可见其灵敏度很高。

B.高性能的索网、液压促动器和动光缆聚集了最尖端的建造工艺,彰显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科学家们

探知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开启了大门,并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发展。

C

.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FAST拥有前所未有的观测精度,甚至可以接收来自宇宙边缘的信号,它将为我们

揭示宇宙中更多未知的秘密,让中国的天文学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D.无论是副总工程师充满信心的预测,还是外国媒体和专家的评论,均对

FAST的建成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其中习近平主席贺电中的“重大、重要”等词眼表明对FAST赞誉甚高。

9.以上三则材料中叙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

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慝,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

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

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

黄体镇,不中能以蒲非刑伏杀武人臣,贻游州击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

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

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

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瀛,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

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

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八日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参

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是

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等

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贫

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法

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得

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

(南朝陈)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诗歌没有超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语言朴无华,

艺术个性鲜明。

B.诗歌首句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描绘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关山图景,寄寓了客子身在边地思念亲人的幽怨情怀。

C.远在羁旅中的客子与家乡高楼上的思妇同望三五之月,满怀伤寓之情,两地情感同书,互相映衬,思念深重。

D.诗中描写星旗云阵的方式与韩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地北风飞雪的方式虽不相同,却各尽其妙。

15.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思妇盼归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客子厌战之意,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由雪景过渡到别情。

(2)《琵琶行》中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的琵琶女,只能“",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

时光,也只能“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

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的文化血统之一,就是对知识和教育的极大尊重和推崇,即便是在今天个别

地区拜金主义盛行,也还是认为家中有个考上985大学的比挣985万更加光宗耀祖——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

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被认为是光宗耀祖,任谁也改变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

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内容、性质还是选拔的标准都不能_,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将两者_,因为二者都

是国家最为重视的抡才大典。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正史记录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谁是

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而在古代笔记中,却呈现出别样的记载,那就是但凡能者,大都不仅仅因为考

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还必然有“品德加分项”。“积德”和金榜得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的我们而言,是—的事情,不过,():他们希望每一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者的生员,都能牢记

自己的成功来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们能继续行善政做好事,给自己的后代积德。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贤们高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B.先贤们以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可以光宗耀祖终身必举的大事。

C.虽然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对有错,但是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D.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反正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而是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

B.我们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

C.我们不应简单地批判古人的这种观点,而是应该体会到他们的善良。

D.我们应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不应简单地抨击古人的这种观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百喙一词相提并论首屈一指不言自明

B.混为一谈相提并论蟾宫折桂不言自明

C.混为一谈一视同仁首屈一指显而易见

D.百喙一词一视同仁蟾宫折桂显而易见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

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

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

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21.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

题目。

皿回家休息

日在校学习

口户外运动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

——(英)史密斯《国富论》

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③要想受益于书本,就必须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博学的虚名。

——(德)托马斯《效法基督》

④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

——某中学悬挂于高三大楼的励志对联

⑤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

——雄安新区宣传标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卷

2018年11月清华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

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

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

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

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

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

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

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

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去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

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

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日",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

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

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

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

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

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

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删诗者陆续增加。

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义看出。

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周公儆菽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答案】1.C2.D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错误,文章第二段

说“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可见是“编纂”,而非'撰写”;8项,“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错误,从文中来

看,古代学者之所以无力否定孔颖达的理由,应该是当时出土文献不足,而不是思路问题;口项,“毛本诗前小

序古已有之"错误,原文说“在汉代以前可能已有”,选项不符合文意。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错误,

从文中第三段来看,“《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可以验证孔子删诗十去其九

这个幅度是可信的,而‘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对周公诗之少表示惋惜,可见周公残诗还是

有验证功能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要死抠字眼。B项,“对于孔子删诗说,

加入大量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对回护删诗说作了点评,而且一共只有两处,不能说是“大量故

选B项。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

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喷呐王

宋志军

喷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喷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

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

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喷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喷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

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喷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

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啖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喷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喷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

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喷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啖呐王一生未娶,只有

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喷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喷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

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喷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喷呐王为何一生

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喷呐

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喷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

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喷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喷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

里放出来的音乐,喷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喷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喷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

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啖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喷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喷呐

王商量,要喷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喷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喷呐冲他大吼,你

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喷呐决计和喷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

演奏喷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喷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

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喷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

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

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

被喷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

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喷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

要打败喷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喷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

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喷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

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啖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

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

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喷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

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喷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时间久了,喷呐

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喷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

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喷呐的台子下,喷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

倒在台上。

小啖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喷呐,跑到喷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

喷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啖呐时,被小啖呐拒绝了。小喷呐说,“您老走吧,正是

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小喷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

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

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嬴回去!

小喷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啖呐王

身上。喷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喷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喷呐身穿重孝,手捧喷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喷呐

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喷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喷呐王面对流

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喷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

者对喷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

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喷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小说

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5.清结合小说,分析喷呐王对小喷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6.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4.C5,开始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喷呐王对小喷呐寄寓了深厚的情感与期望。后来充满疑惑、不解

与失望,既有喷呐王对喷呐艺术将要失传的忧虑,更有对小喷呐前途的担忧。最后为激发小喷呐的斗志,挽救

小喷呐和喷呐艺术,啖呐王决定孤注一掷。

6.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角度叙事,介绍喷呐艺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营造了故事的氛围。

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说从喷呐王的角度叙事,写了喷呐王在啖呐艺术界的地位,表达了他对小喷呐的父爱之情,

为后文情节的推进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和动力。小说后半部分交替采用啖呐王、小喷呐和李伯几种叙事视角,视

角转换灵活,使故事结局充满了悲剧氛围,便于抒发情感,表达主题。全文叙事角度不断适时灵活转变,全方

位写了父子亲情,也以小见大,表达了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正面冲突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暗

示了小说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错误,小说结尾交代李伯的祝寿方式是喷呐王设计的,说明前文有埋下伏笔的作

用,但并没有暗示喷呐王为此身亡这一悲剧结局的作用。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侧重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概括。

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理清层次,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

动作等方面分析;同时,可设身处地替人物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样?这样,才能充

分估计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此类题要既要有分析,又要有概括,一般分条作答。从小喷呐的成长过

程出发,小说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喷呐王与小锁呐相依为命,二是长大后小锁呐与喷呐王思想上产生分

歧以致另起炉灶,三是喷呐王设计激发小锁呐的斗志。由此可以概括出喷呐王对小锁呐的情感变化:关爱期望、

不解失望、毅然决然地守护。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效果等角度分别分析叙述角度的作用即可。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

角度介绍啖呐艺术,一是引起人们对喷呐艺术的赞叹,同时又为老喷呐对喷呐艺术的坚守提供了背景,让故事

发展有理有据;在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中,从喷呐王的角度叙事,凸显的是老喷呐的技艺之高,同时也突出了他

对小锁呐的关爱;最后的比赛中,又交替采用喷呐王、小喷呐和李伯几种叙事视角,让整个情节紧张曲折,更

便于抒发感情,表达守护传统的主题。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

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

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代表中国科技高度的FAST,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贵州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

使用。FAST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开启了一道“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

了一个更为广深的世界。

宇宙天体不但会发出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还会发出我们看不见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中就包括无线电波。

射电望远镜就是观测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的设备。其中,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

度越高,望远镜探测微弱无线电的能力就越强。而要想提高灵敏度,就需要扩大射电望远镜的口径。FAST的

口径达到了世界之最——500米。根据FAST的工作原理,当它观测天体时,会随着天体的方位变化,在其

直径500米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上实时形成一个直径300米的瞬时抛物面,并通过这个直径300米的抛物

面来汇聚电磁波。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巨大的眼睛,那么这只巨眼的眼球直径就有500米,而负责接收光

线的眼珠直径就有300米。FAST就是靠这个巨大灵活的眼珠来汇聚电磁波、观测深空。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

式,其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摘编自白生《FAST:观测宇宙的“超级天眼”》)

材料二:

FAST是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

缩写。FAST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其中,主动反射面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