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 语文测试练习题_第1页
李白诗二首 语文测试练习题_第2页
李白诗二首 语文测试练习题_第3页
李白诗二首 语文测试练习题_第4页
李白诗二首 语文测试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白诗二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将进酒() 金樽()岑夫子()馔玉() 恣欢谑()沽取()瀛洲() 天姥()天台()剡溪() 渌水()宿处()殷岩泉() 霹雳()石扉()訇然() 魂悸()恍然()千金裘() 谢公屐()澹澹()【答案】qiānɡzūncénzhuànxuèɡūYínɡmǔtāiShànlùsùyǐnlìfēihōnɡjìhuǎnɡqiújīdà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会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径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摧眉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应该.(2)默默无闻.一说“被世人冷落”.(3)只管.(4)拿出.(5)低头弯腰.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2)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3)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4)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______.(5)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6)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8)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答案】(1)奔流到海不复回(2)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3)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4)斗酒十千恣欢谑径须沽取对君酌(5)势拔五岳掩赤城(6)迷花倚石忽已暝(7)青冥浩荡不见底(8)古来万事东流水(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者名片]姓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简历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少年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二十五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在各地的长期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人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到权贵谗害,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虽然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这期间,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有了较深的认识.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在“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作品今存诗九百多首,有《李太白集》.其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好用夸张手法.语言流转自然,豪放飘逸,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评价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杜甫对其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评,韩愈赞其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体常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古体诗,亦称“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按时间来判断,在唐以前的诗都被称为古体诗,唐之后的诗就是近体诗了.但是自从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后,诗人们仍旧不放弃古代诗歌的形式,模仿古人写那种较少拘束的诗,如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于是近体诗与古体诗成为两种不同的诗体,一直流传至今.[探究——精研文本]《将进酒》【背景介绍】《将进酒》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一吐心中不平之气.【整体感知】诗题意为“劝酒歌”,其实是诗人借劝酒,尽吐郁积在心中的不平之气,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有入仕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文本深读】1、《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是:悲→欢→愤→狂.2、怎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思想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并且高度自信.“有用”而“必”,这是何等自信!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这两句便成了全诗中最光彩夺目的诗句.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诗人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是诗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和批判.4、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将进酒》的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起兴手法.举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慨叹人生之短暂,尽吐胸中之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夸张手法.举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做了很好的铺垫.5、《将进酒》一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悲”一“愁”遥相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名句鉴赏】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鉴赏】此句把“明镜”拟人化,“明镜”有情,它以青春为喜,以迟暮为悲.“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极度的夸张形容人生的短暂,把人生之可悲形容到极点.这种悲哀是强烈的,但并不给人以衰飒之感,因为悲的抒发是以上句的黄河从发源到入海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为背景的,它给读者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在这种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衬托下,悲哀只能是巨人的悲哀.2、与尔同销万古愁.【鉴赏】这个“愁”不是一般的愁,乃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通感的愁.这个“愁”除了包含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外,主要指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与.这个“愁”压迫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几乎每个时代的诗人都采用这办法求得暂时麻醉,的确称得上是“万古愁”.这个“愁”字呼应了开头的“悲”字,使“悲”的内涵显得更深,同时也表明前面的“得意”“尽欢”,分明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不是樽前月下的寻欢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背景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李白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游仙诗,但不同于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作者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憎恶,对自由乐土的追求,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文本深读】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把梦境与现实巧妙地融于诗中,请对其进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层次内容虚实一、入梦缘由(1~8句)现实天姥神奇雄峻实二、梦游幻境(9~38句)梦至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险怪神仙洞府壮丽辉煌梦境消失无限留恋虚虚实结合定义:“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运用效果:运用“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提问方式:诗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有什么作用?提问变体:这首诗(或诗的第×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的手法.点出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2、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感慨.3、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2、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此外,将瀛洲与天姥并论,也有抬升天姥山之意.3、《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诗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想象.全诗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以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山对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对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写天姥山的高而且大,用“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夸张手法,衬托了天姥山的高大.4、“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是李白消极思想在诗中的反映吗?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请讨论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评价作者的思想,要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还要“知人论世”.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恍惊起而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而不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诗人在长安受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李白是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名句鉴赏】1、古来万事东流水.【鉴赏】意思是自古以来发生的千千万万的事情像东去的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古来万事东流水”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用“东流水”比喻了自古以来发生的事情的无痕无迹和不可逆性.其暗含的意思就是,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成功还是失败,一切都会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此说来,就更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样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李白骨子里的清高、孤傲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鉴赏】此为本诗的诗眼,也是全诗的主旨.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心情愉快!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这是他人格的伟大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1、酒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酒作为诗的载体,不仅成为友情的纽带,同时还具有深邃而隽永的象征意蕴.千百年来,酒成为诗词歌赋的永恒主题.特别是作为我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就有200多首吟酒诗,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寄托人生的快慰与寂寞,以及倾吐浓浓友情等,从而成就了中国诗坛上的“诗仙”称号.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应用角度】“酒与诗”“酒与李白”“性格与命运”“文化的传承”“孤独”等.2、李白的率真李白一直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诗,“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游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写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悲伤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惆怅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愤怒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浪漫的色彩.李白的一生能给人很多启示,也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处境与人生.【应用角度】“敢于展示真性情”“率真人生”“蔑视权贵”“人要有傲气”“人不能轻狂”等.美文悦读寻李白余光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长安却早已陷落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精要赏析】这是一首余光中的咏史诗.该诗以李白的“失踪”开始,在叙写李白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围绕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诗篇构思巧妙,想象超凡,有叙有议、有感有情,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展现出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个性、洒脱的情怀.诗人以李白的诗风写李白,在寻寻觅觅中,表达了一种“婉转的怀乡”之情.2杜甫诗三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怒号()挂罥()塘坳()布衾()丧乱()恶卧()车辚辚()干云霄()戍边()荆杞()啾啾()危樯()俄顷()陇亩()大庇()【答案】háojuànàoqīnsānɡèlínɡānshùqǐjiūqiánɡqǐnɡlǒnɡbì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突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县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耸.(2)从军出征的人.(3)这里指行列.(4)这里指官府.(5)同乡.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尘埃不见咸阳桥.____________,哭声直上干云霄.(4)君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天阴雨湿声啾啾.(6)信知生男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男埋没随百草.(7)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天地一沙鸥.【答案】(1)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4)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5)新鬼烦冤旧鬼哭(6)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7)月涌大江流(8)飘飘何所似[作者名片]姓名杜甫(712-770),字子美.简历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曾担任左拾遗、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年轻时漫游吴、越、齐、鲁,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不第,多次拜谒也不得任用.困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生活困顿,这使他认识了社会黑暗,了解了人民困苦.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所俘,囚于长安,后逃出.当时肃宗行在凤翔(今陕西凤翔),肃宗任他为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被严武任命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卒,杜甫离成都寓夔州.代宗大历三年出川,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等地,大历五年病逝.作品他所作诗歌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其诗格律整齐,语言沉郁顿挫.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文体常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探究——精研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战乱,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登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知】这首诗是感时之作.通过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遭遇,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文本深读】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头两句,诗人具体交代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漫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这样写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2、“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简要分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和“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中比喻的精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钱买新的,只有一床被子,无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能够换洗就不硬了.这也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找出来试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的情景,“飞”“渡”“洒”“挂罥”“飘转”又形象地描写出茅草随狂风迅速飞动,被吹得满山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总之这些动词一方面渲染了风力之大,另一方面也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名句鉴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鉴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兵车行》【背景介绍】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年杜甫旅居长安时.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之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整体感知】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用行人回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本深读】1、诗歌展现了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场面根源“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咸阳桥头送别图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道旁过者……天阴雨湿声啾啾”血流成海图田亩荒芜图健妇犁耕图青海白骨图2.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的作用,并找出本诗的“诗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eq\x(诗眼)→eq\x(点行频)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致使千村万落人烟萧条.3、《兵车行》中“行人”分别说了哪些事情?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申恨”.其中在“点行频”这一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行人”在“申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通过问答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名句鉴赏】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鉴赏】此句中连用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此句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拦道哭”“哭声”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鉴赏】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做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鉴赏】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命丧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的严重摧残.《旅夜书怀》【背景介绍】“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4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所,因此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整体感知】旅途之夜诗人面对眼前之景,以沙鸥自况,抒写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慨之情.诗人写小舟、写沙鸥都是为了写自己,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天地间的沙鸥也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文本深读】1、作者在诗中是怎样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二句写近景,“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细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独夜舟”则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三、四句写远景,用衬托的手法,用寂寞空旷的境界衬托出自己的孤独.七、八句又运用比喻手法来抒发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总之,诗人通过比喻和衬托,将自己置于雄浑辽阔的环境之下,以壮阔的景色来展示自己的渺小和孤独.诗歌里的情与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景浓的意境.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赏析答题指导1、赏析步骤:(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2、答题步骤:(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对关键词的品味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什么意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做官应到老年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该因受排挤而离职.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之情.【名句鉴赏】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鉴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天星斗从天幕的四边垂下,更显出原野的广阔无垠;一轮明月的影子,涌出在奔流不息的大江中.这是写长江景色的名句,是诗人写夜间停船时所领略到的江景.风格雄浑沉着.李白写长江景色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写乘船急行时所见,景色有流动感,风格奔放飘逸.这里“垂”“涌”二字极富个性化,把平野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得极为活化而逼真,没有“垂”就不能表现“阔”,没有“涌”就不能显示滚滚江流中随波浪起伏波动的月色.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这两句是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天地茫茫、水天空阔,诗人似那飘零的沙鸥,转徙江湖.这句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功业未成的感慨和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1、胸怀抱负的杜甫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诗中虽没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但胸中充满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和伟大抱负,又岂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所能媲美的?但是腐败无能、奢侈腐化的大唐统治者却视而不见,使杜甫留下了“青明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的愤慨,将自己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一泻千里,抒发得淋漓尽致.【应用角度】“理想与人生”“这世界需要你”“得与失”等.2、忧国忧民的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兵荒马乱、狼烟四起的战争现实的缩影,是无数劳动人民面对残酷的战争却又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杜甫的心在淌血,一滴一滴……他也倾诉,他也抱怨,但他始终怀着一颗希望之心,依然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令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应用角度】“责任”“追求”“心怀天下”“心胸”“立志”等.美文悦读永远的杜甫,永远的诗圣当你身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时,你饱经艰苦,然而你推己及人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的超我境界使我感动,你宽广的胸襟使我钦佩.当国破家亡时,你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斑白的头发越来越短,稀疏得快无法插簪了,你的热泪飞溅到花瓣上,但你想到的是国家,你的忧国忧民之心使我震撼,你的带伤的泪光使我为你哀叹.当你看到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时,你想到了孔明,想到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你不禁为他惋惜,其实你何尝不是为自己功业未成而感慨?“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我为你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强而振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你,在年轻时也有过“裘马轻狂”的经历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然而现实的残酷,你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想通过科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却因奸臣的阻挠而被迫游荡,此时陪伴你的只有贫穷与失意.“古来材大难为用”道出你心中多少的辛酸!满腔报国志、满心忧国情却无处可施,无处可诉,挚爱着国家、人民的你,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使在自己到处漂泊之时,也不曾失去家国之忧.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吧,让你这样一位忧国之士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无疑把你推到了忧愤的极点,“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悲痛欲绝的哀国之情又有几人能够领会?“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胸怀大志却伶仃漂泊,满腹经纶而落魄如此,你心中的悲凉不正如大江之深、平野之广吗?“无边落木萧萧下”排遣不尽你像落叶一样的羁旅愁,“不尽长江滚滚来”驱赶不尽你像江水一样的孤独恨.岳阳楼上留下了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之泪,蜀相祠前融入了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的叹惋.“江头宫殿锁千门,绿柳新蒲为谁绿?”该怎样形容你呢?你忧国忧民忠君报国,至死不渝,是这样辛苦,这样痴迷,这样执着,这也正是你人格魅力之所在,从而成就了千百年来文学史上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你也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你也曾想经历马革裹尸的悲壮,然而,历史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你,让你受尽种种磨难,“文章憎命达”说的不就是你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你愤恨,你焦急,然而,你只能用文笔来记录一个伟大时代如何走向没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泪,是一代诗圣为民为国的泪;那恨,是历史对你不公命运的质问.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你诗中诉不尽的悲愤,一条湘江的小船,就这样凄凉地飘逝,载着你的灵魂,漂向永恒.“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不,子美,你不会寂寞,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读懂了你,我们被你用血泪留下的诗篇感怀着.永远的杜甫,永远的诗圣.【精要赏析】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历数了杜甫的生命和创作历程,对杜甫风雨飘摇中推己及人的宽广胸怀,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时忧国忧民的泪光,穷困失意中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强,颠沛离乱中悲痛欲绝的哀国之情,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钦佩.文中对杜甫诗句的引用和解读,真实而细致地还原了杜甫坎坷的一生,既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和对杜甫灵魂的深层把握,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文章的标题“永远的杜甫,永远的诗圣”则对杜甫充满了无限的赞美之情.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滟滟()汀上()青枫浦()扁舟()捣衣砧()芳甸()拂还来()碣石()霰()纤尘()【答案】yàntīnɡpǔpiānzhēndiànfújiéxiànxiā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滟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流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皎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摇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2)曲折.(3)飞霜.这里指空中月色朦胧、流荡.(4)月光明亮的样子.(5)穷尽.(6)这里指月影移动.(7)摇荡情思.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3)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4)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青枫浦上不胜愁.(6)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_____.(7)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_____.【答案】(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天一色无纤尘(3)江月何年初照人(4)江月年年只相似(5)白云一片去悠悠(6)鱼龙潜跃水成文(7)可怜春半不还家[作者名片]姓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简历唐代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辞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作品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春江花月夜》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语言清丽,情思浓郁,意境清美.评价唐代杰出的抒情诗人.[文体常识]乐府诗体,古代诗歌体裁.狭义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广义指包括两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讽诵吟咏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并把它们单独成类(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体诗,既指由乐府机关收录的作品,也指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的乐府作品.这种仿制作品有几种不同情况:①按照乐府旧的曲谱,重新创作新辞入乐的诗;②沿用乐府旧题,继承和仿效旧乐府诗的精神和艺术特色,实际已不入乐的诗;③不袭用旧题,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亦称“新乐府”,也是不入乐的.这三类中,以第二类为最多和最常见.汉乐府诗打破了自《诗经》以来以四言为诗歌正宗的传统,创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并首先创制了完整的五言诗.汉乐府诗中有较多的叙事诗,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南北朝乐府在形式上则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间或也有一些四言、七言和杂言体.它对后世“绝句”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此外,宋以后还有以词、曲为乐府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乐府诗集》在唐以前收有隋炀帝的二首,为宫体短诗.张若虚完全突破宫体诗的樊篱,创为长篇歌行,而且消除了宫体诗的“猎艳”趣味,被称作“宫体诗的自赎”.[探究——精研文本]【背景介绍】张若虚写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他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边月夜下朦胧、清幽的景象,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景,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虽略带感伤,但仍流露出对生活热爱与期待的积极人生态度.【文本深读】1、读诗歌的前八句,试分析其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作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江的潮水涌动,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浩渺壮阔、明丽清幽的夜景图,表达了兴奋、快乐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定义:“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发问,追溯人生的开端,探索人生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3、诗歌的最后八句写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主要用了衬托手法.诗人用“落花”“江水”“斜月”来衬托游子人生易老、盛年不再、故乡难回的凄苦.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衬托了游子的迷惘和孤寂,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绵绵不绝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4、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核心意象: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引发作者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名句鉴赏】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鉴赏】这两句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诗中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唐代诗人对这个字情有独钟,像张九龄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鉴赏】这两句是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更多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这与大多数探索人生与宇宙的诗作的主题(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是不尽相同的.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鉴赏】这四句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净,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人生短暂,宇宙永恒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王勃也说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些有哲理性的诗句都表明时光飞逝,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应用角度】“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珍惜时间”“传递”“物是人非”等.美文悦读想象张若虚(节选)庄晓明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使一个诗人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飘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在中国文学中,能与西方相抗衡的,唯有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章——《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始出.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欢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叹息.在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象征,“明月诗人”亦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古典时代,诗人作品的散失,应属正常现象.然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散失十之八九,至今仍有九百余首流传,连清心寡淡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亦传下了二百余首诗歌,何以张若虚独受如此重大打击呢?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全唐诗》仅有寥寥数语:“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对于包融,我所知不多,至于贺知章、张旭,当然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唐人那特有的饱胀的生命力,蔑视习俗,乖张行为,而名噪一时.张若虚当时能与此辈并提,性格特征、行为举止上,一定有不俗之处,从《春江花月夜》所透露出的气质分析,张若虚应与激情迸发、外向型的贺、张相反,以内倾的沉思、哲人的孤僻而引人注目.而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尽管,他曾以最初的“文辞俊秀”,如《代答闺梦还》一类的作品名闻当时,但从同代诗人中,竟寻不到一首与他唱和的诗作这一罕见的情形,可论证他彻底的孤独.与王维们的终南捷径相反,他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完全生活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几乎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想象着那样一个“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的世外生活:只有当晚风吹拂的时候,诗人才款款醒来,与星辰一同睁开眼睛.水井边洗漱后,他背着手,在属于自己的庭院里独自徘徊,伴着缥缈如孤鸿的身影.此时,他的心境是满足的,他已进入中年,已完成了伟大的《春江花月夜》.凉风如水,拂过竹篱,拂动水藻一般的松影,而松隙漏下的银辉,仿佛星空来访的故人的视线,与他交换着鱼儿一般的语言.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直至夜凉将他唤醒,才发觉庭院的阶石,已不知何时落下一层霜色,仿佛远行的故人的履痕.于是,他匆匆回到房间,他要攫住这时间偶然漏下的清辉.他案头的文字在闪亮着,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垒积着,它们的亮度,已欲与窗外的星空并高,与时间抗衡——时间开始嫉妒了,它要收回它曾经慷慨馈赠的一切.终于,由于一个偶然事件,极有可能遭遇了《红楼梦》的命运,他孤独的案头默默垒积的《张若虚诗集》,悲剧性地散失了.如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作家一般,曹雪芹和张若虚都遵从了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身世隐入了宇宙的迷雾,隐入了自己永恒的作品,仿佛曹雪芹、张若虚这两个肉躯的人从未存在过,只是某种宇宙的符号,在某个神奇的时刻,启动了一下嘴唇,又复归于空茫之中.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一直尾随着影子一般的续书,而《张若虚诗集》的残缺,则无人能续,或不可能有续.能弥补,或正在弥补那一片千古遗憾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月华,和不舍昼夜浩浩东流的江水的韵律,在这一意义上,张若虚又幸运于所有的古典诗人.【精要赏析】《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张若虚留下来的诗篇并不多,他也不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名望的大家之一.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到了后来的大宋,尽管不少人从他的诗作中寻章摘句,也少有人赞叹.本文作者似乎是为他抱不平,也表现了自己对文学、对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想象张若虚“作为伟大的哲学诗人,张若虚的精神世界是自足的,他完全陶醉于向着宇宙、向着时间的发问,倾听着诗行间那迷人的回响.他充分体味着作为一个诗人的无穷乐趣,而他也必然离世俗的世界愈来愈远”.全文语言简练凝重,颇具文采.第1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单元导读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辉煌.唐王朝统治开明,民族心态健康自信,社会稳定繁荣,文化多元并蓄.凡此种种,都是唐代诗歌艺术兴盛的背景.国富、民殷,人们对文学艺术等的追求尤为强烈,对现实中缺失的美好格外地向往,这恰恰应当是盛唐文化大气蓬勃的根源.唐诗既是唐代诗人生活的外在时空的再现,又是唐代诗人内心世界的外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生活的外在时空不断出现共振与落差,使唐诗呈现恢弘中回荡着悲壮、激扬中潜藏着隐忧的内涵.本单元选取唐代8位诗人的18首诗歌,基本体现了唐代诗坛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太白对天发问,将胸中的无限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忧国忧民,将百姓的无尽悲苦化为歌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孤篇盖全唐,创造了盛唐的传奇……品读这些诗歌,感悟优美的意境,如同欣赏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如同观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又如同聆听一位位长者的教诲……我们如痴如醉,我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我们的心灵人格得到了熏陶,我们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亲近唐诗,就如同拥有了一位导师和朋友,她能够帮助我们健康成长!课外自读杨炯《从军行》【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艺术特色(1)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风格诗人通过对书生从戎沙场事迹的描述和心理的刻画,反映了他“壮士耻为儒”,志在沙场建立功业的雄豪气概.在初唐诗风萎靡的诗坛上,这种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诗风很少见,它可谓是开盛唐诗风之先声.(2)对仗整齐,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余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练.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宁愿当一名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了作者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豪情.【名句鉴赏】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鉴赏】这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具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王湾《次北固山下》【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写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2、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全诗通过写诗人经过北固山下见到的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颇具哲理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出舟行时所感受到的新旧时序的交替:夜残之后必将迎来日生;年虽未尽,但春天已经迫近.不但写景壮阔,而且颇具哲理,歌颂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BE[B项,应为“江风和缓,船行平稳而快速”;E项,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