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_第1页
【2024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_第2页
【2024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_第3页
【2024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_第4页
【2024秋统编版七上语文专题复习 临考读记过关训练】09 古代诗歌阅读 临考读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⑥画面: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⑦情感、哲理: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叫诗人产生思乡之情。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7、从内容、情感、结构说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作用。A.内容、情感:尾联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观天空大雁北归,于是想到凭借鸿雁传书,以解乡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B.结构:“乡书、归雁”紧扣首联“客路”,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8、谈谈本诗颈联和尾联情感有什么不同。颈联:高兴喜悦;尾联: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旨: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1、“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离人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对全曲有何作用?选取九种极具特色的景物,描绘一副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3、作者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从前三句任选一句,描述画面。A.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B.不远处,在小桥流水稀少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C.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4、结合前三句内容,分析本词语言精炼的特点。在前三句中诗人就用十八个字就描写出九种事物,并用枯、老、昏、小、流、人、古、瘦九个词准确形象地展示出藤、树、鸦、桥、水、道、风、马等九种事物的动态与形状特征,两个字就成为一景,并流露无限愁思,可见语言简练且意蕴丰厚。5、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6、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7、分析夕阳西下的作用。①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②渲染了悲凉氛围;③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引出断肠人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8、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揭示主旨。断肠形象地突出漂泊异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9、简要分析小令的写法。示例一: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示例二:运用寓情于景,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表达作者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如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示例四:运用大量名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组成一副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作者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影:月光。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发:出发。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渝州:今重庆一带。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正是:现在正值。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二、诗意理解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三、文学常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四、问题探究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寻常”意思是经常;“几度”,几次,多次。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这两个词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关系密切,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3.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4.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落花时节”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又”是照应上文的“寻常见”“几度闻”,前后对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五、诗歌主旨诗人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字词解释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怜:可怜。傍:靠近。二、诗歌大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三、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四、问题探究1.理解型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2.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等。3.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7.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五、诗歌主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字词解释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二、诗歌大意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三、文学常识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四、问题探究1.理解型默写:(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4.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2)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修辞的运用;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6.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示例一:“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事例二: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7.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五、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翻译: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主题思想:诗人一反常人的悲秋情怀,描绘了白鹤冲天的动人图景。诗人虽然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其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点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主题思想:这首诗既写出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快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重点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今宵—他日—今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主题思想:通过写大雨和凄凉的生活处境,抒发了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重点赏析:诗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