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绝密★启用前

光明区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21.8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圈”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然而,一段水下舞蹈从创意、构想、拍摄到后期制作,团队背后付出的努力,外人却很难看到。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配上由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富丽宫室,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唐印》中的舞者化身木偶,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傀儡戏的机巧与精妙;《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又以白居易的诗“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来烘托主人公的思念与忧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摘编自吕珍珍到“出圈”的是中国风》)

材料二:

国潮风起,文化大美。漫长的中华文明历程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文艺项目、产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不断释放传统文化中的活力、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

《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摘编自王丁等人《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奇妙游》采取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且各节目内部的创意层出不穷。

B.《洛神水赋》中的洛神,“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该节目不仅征服了国人,还被推介到了海外。

C.《兰陵王人阵曲》刚柔并济,粗犷雄浑的鼓声和慷慨悲凉的琵琶声是其外在形式,白居易的诗则为其增添了文化内涵。

D.《龙舟祭》中龙舟祭祀、龙舟竞渡的场景及展现的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让人领略到了绵延千年的端午风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充分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

B.文化类节目想要引发时代的共鸣,获得观众的共情,就必须充分考虑当代人的思维特点和审美趣味。

C.河南卫视圈粉无数,主要原因是河南省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特别规划了清晰的“蓝图”。

D.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创作团队没有追求场面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词采华美,想象丰富描写细腻,为后世的书法、绘画乃至戏剧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B.热播剧《觉醒年代》感动无数观众,合肥市民纷纷来到“延乔路”路牌下,敬献鲜花来纪念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

C.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取材龙门石窟,通过装束复原和情景演绎的方式将千年前的浮雕作品真实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D.复兴大道100号VR体验馆采用景深漫游技术,利用通用素材的混合编辑能力,带领体验者穿越时光,领略百年征途。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为各省卫视如何创作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提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注]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她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虽然额上已画上好几条皱纹,但不见得怎样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连连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爱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今晚,那老妇人却似乎感觉特别安慰;时候到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然而在另一方面,她又感觉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不知道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

她注视着孩子,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不要瞎说,哪个姓张!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

“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

“乖的,大男乖的。”老妇人把大男紧紧抱住,脸贴着他的花布衫。“不管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泪水淌得满脸,“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右邻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老妇人于是站起来踱步,让大男躺在臂弯里。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几乎要拉了阿弟便引她跑出去看。

“阿姊,今天去找的那个弟兄,我同他说,有这样两个人,现在,人是没了,求他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告诉他,这两个人是夫妻,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唉!总之什么都说了,只少跪下来对他叩头。”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孩子朦胧欲睡了。

老妇人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虽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

阿弟又说:“他引着我向野外去,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

“他们两个倒下时,满身染红了。”这话阿弟没敢说出来。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身体索索地震动,“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是我的女婿,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说到后段,语声转成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说:“我想起了,他们留着字条呢!”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不接触女儿女婿的声音笑貌,虽只十天还不到,却似已隔绝了不知几多年。现在这字条,将诉说他们的一切,解答她的种种疑问。

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印着好几个指印,又有一处焦痕,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那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注。但是她并不识字。

室内十分静寂,小孩的鼾声微细到几乎听不见。

虽然不识字,但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边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的女儿女婿的心思。就仿佛有一股新的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站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1927年10月

(有删改)

[注]本文是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器物模糊、惨淡”,阴暗浓重,目的在于表现老妇人一家生活的穷困。

B.“近来,那孩子特别爱哭”,如“大暑天的蝉”,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哭声不已,又制造了悬念。

C.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英勇就义后,决定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善视大男,变成了勇敢坚定的革命者。

D.小说讲述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民众都能够理解革命者牺牲的意义,他们将会前赴后继英勇战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分注重内容的前后照应,如老妇人对女儿女婿的心思从不懂到懂,使整个故事既有呼应又耐人寻味。

B.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写老妇人,暗线写她的女儿女婿,两条线索又同时在同一地点交织,结构非常独特。

C.小说叙写老妇人反复告诫大男要记着自己姓孙,不能说自己姓张,这一行为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惊险曲折,而是将大量笔墨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从而使小说颇具感染力。

8.茅盾先生曾指出,短篇小说创作应“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实”。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这篇小说的创作特点。(4分)

9.请根据作者对老妇人眼睛的描写,分析她的心理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初在本蕃,仕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之刺史也。龙朔三年,高宗遣使招谕之,常之尽率其众降。累转左领军员外将军。仪凤中,吐蕃犯边,常之从李敬玄击之。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常之夜率敢死之兵五百人进掩贼营,吐蕃首领跋地设弃军宵遁,敬玄因此得还。高宗叹其才略,擢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仍充河源军副使。时吐蕃赞婆及素和贵等贼徒三万余屯于良非川。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擢常之为大使,又赏物四百匹。常之以河源军正当贼冲,欲加兵镇守,恐有运转之费,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开耀中,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嗣圣元年,迁左武卫大将军,仍检校左羽林军。垂拱二年,突厥犯边,命常之率兵拒之。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俄顷,贼众大至。及日将暮,常之令伐木,营中燃火如烽燧,时东南忽有大风起,贼疑有救兵相应,遂狼狈夜遁。以功进封燕国公。三年,突厥入寇朔州,常之又充大总管,以李多祚、王九言为副。追蹑至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贼散走碛北。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常之尝有所乘马为兵士所损,副使牛师奖等请鞭之。常之曰:“岂可以损私马而决官兵乎!”竟赦之。前后所得赏赐金帛等,皆分给将士;及死,时甚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黑齿常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B.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C.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D.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古代职官名,源于西汉,初为监察之官,后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B.突厥,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C.烽燧,也称烽火台,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是古代的报警系统,能够传递军事消息。

D.国公,爵位名,公爵的第一等,是一种身份荣誉的象征,地位较高,一般没有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齿常之智勇兼备,善于夜战。他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的时候,能够主动出击,亲率精锐之军攻击敌人,扭转战局,而且善于在夜间突袭获得胜利。

B.黑齿常之战绩突出,守疆有功。常之多次击退进犯的吐蕃和突厥,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敌人们都很畏惧他,他在军中七年,敌人们都不敢再侵犯边疆。

C.黑齿常之谋略超群,善于治军。他认为河源军的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置烽火台和城堡,又开垦营田,每年收获一百余万石粮食,解决了军需问题。

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不仅宽赦了伤害他坐骑的士兵,还经常把自己获得的金帛等分发给士兵。对于他的死,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常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

(2)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

14.垂拱二年,突厥犯边时,面对到达的大量贼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①风月温丽(节选)

范成大②

暮檥③金龟潭,追随今夕凉。

波纹挟月影,摇荡舞船窗。

多情芙蕖风④,嫋嫋吹鬓霜。

会心有奇赏,天涯此何方?

[注]①西湖:指广西桂林西湖,在城西约三里。②范成大: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③檥(yǐ):停泊船只。④芙蕖:荷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的“风月温丽”可作全诗提纲,全诗围绕它铺写景色,抒发意趣。

B.前两句交代所游之地及出游目的,十五的晚上,诗人是为纳凉而游西湖。

C.三、四句写月影在水中闪耀,船在摇动,水中月又似乎在船窗之外舞动。

D.第五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荷花飘香,表现诗人对荷花的喜爱。

16.前人评论本诗情感,认为乐中蕴悲,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阿房宫栏杆数量众多,乃至“”;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竟然“”。

(2)在《赤壁赋》中,苏轼扣舷而歌,歌词先与当晚景色相合,然后以“,”两句,抒发自己的怅惘失意。

(3)家书即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它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它在古诗词中多有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小时候,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

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

父亲说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光彩照人即便有声有色B.后来光彩照人尽管绘声绘色

C.后来风光无限即便绘声绘色D.然后风光无限尽管有声有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灯的底座是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将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

B.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

C.灯的底座有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被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

D.灯的底座有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将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