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时空线索知识点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汉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微点拨】“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图解历史】秦朝的民族分布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即学即练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即学即练2】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即学即练3】《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知识点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隋(1)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唐(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宋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微点拨】鸿胪寺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具有以夷制夷、因俗而治的特点。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知识拓展】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1)军事打击(对突厥);(2)归服唐朝(西北边疆各族);(3)和亲和会盟(吐蕃族);(4)册封(南诏);(5)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6)经济文化交流。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知识辨析】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图解历史】谯国夫人冯冼氏(“岭南圣母”)冼英,即冼夫人、谯国夫人。开皇九年(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她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为隋朝巩固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边疆管理的六大都护府及下属机构唐长安城“含光门”复原图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唐朝礼宾图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图为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高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者。阎立本(唐)《步辇图》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贞观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成就了古代民族关系的一段佳话。【即学即练4】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即学即练5】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的羁縻州府如下表所示,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由此可知,唐朝()A.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 B.边疆治理呈现新突破C.民族交融导致边疆拓展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即学即练6】下图所示市场()①适应各学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需要②是因民族科融合自然形成的民间市场③是民族政权之间长期战争的产物④适应统治者安边绥远的政治需要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知识点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明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清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微点拨】1.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土司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南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代才完成的。2.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知识拓展】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原因与表现1.特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2.原因: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3.表现:(1)大量的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2)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3)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知识总结】民族交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1.民族交融的含义: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2.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2)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3)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4)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5)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6)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7)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加速了民族融合。(8)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物质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3.民族交融的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2)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3)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交融的精神支柱。(4)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5)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同化。(6)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4.民族交融的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民族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经济上: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4)文化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发展。(5)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1)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形成奠定基础(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秦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两汉时期加强了与匈奴、西域、西南夷、越族的交往)(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族内迁、北民南迁、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法)(4)隋唐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交融、大发展(隋唐时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各族加强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5)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交往交流交融不断(6)元明清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元朝中原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契丹、女真汉化、回族的形成;明清时与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关系加强,并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2)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府强大。(3)统治者的决策正确。(4)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知识辨析】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元宣政院清理藩院相同(1)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2)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3)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不同与中书省同级与六部同级统领宗教事务管理部分外交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管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图解历史】元朝“四等人制”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师八思巴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明代九边形式图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带,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平定伊犁受降图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渥巴锡(17431775土尔扈特部首领)【即学即练6】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即学即练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即学即练8】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 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知识点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 陆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隋唐至宋 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明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微点拨】朝贡体系及特点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朝贡体系的特点有: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知识拓展】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1)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2.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2)重要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观念。(3)直接原因: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勾结,威胁其统治3.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这种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它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保护了封建的自然经济,有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也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性。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知识总结】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1)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2)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知识辨析】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郑和下西洋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目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结果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需求到东方寻金传播天主教等结果虽然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最终成为弊政而被废止促进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打破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连城整体;但给亚非带来了灾难。【图解历史】“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赐以印绶。汉朝的海陆丝绸之路“隆庆开关”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为1567年—1572年。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清·万国来朝图轴广州十三行【即学即练9】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即学即练10】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過”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即学即练11】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从材料可知()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即学即练12】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A.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即学即练13】1567年,明政府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这主要表明()A.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即学即练14】“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这表明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A.它是官方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C.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不断发展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逐渐打破考法0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观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改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民族观的主要观点。从史料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古代民族观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周边民族被称为“野蛮”的“夷狄”,“夷夏”有别;但是另一个方面却是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即具有包容的心态。【典例1】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戎狄蛮夷的消失 B.华夏文明优于周边民族C.汉民族已经形成 D.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2.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3.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A.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B.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C.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增强 D.民族关系受理学影响考法0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贞观四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史料说明唐代对突厥总的来看采取的是军事征服的政策,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典例2】1.公元626年,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644年又说:“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最有效的策略C.各民族之间关系非常和睦 D.民族平等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2.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考法0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与发展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1.中华文明源头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2.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在空间、时间上高度吻合,两者相互印证。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呈现出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历史发展趋势。3.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內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5.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6.以后历朝历代的各族统治者无不以构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为其政治、文化、民族目标,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典例3】1.据司马迁《史记》载,在追溯本族来源时夏、商、周总是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是中华一家。这主要反映()A.三代就是黄帝族的后裔 B.正统观念初步形成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宗族观念正式形成2.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3.西汉建立后,境内的百姓逐步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B.完善中央集权制度C.中国疆域已基本定型 D.国家分裂根源消除4.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文献资料。分析材料可知,表格中的少数民族()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注:魏书,记载北魏王朝的史书)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A.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B.发展水平已与汉族一致C.努力维护本民族的传统 D.普遍接受儒家主流思想题组A基础过关练1.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A.羌、氐 B.匈奴 C.夷、越 D.夫余、乌桓2.史学家翦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A.汉武帝破匈奴 B.冒顿统一蒙古C.昭君和亲匈奴 D.张骞凿空西域3.“单于”最初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唐朝诗人卢纶曾作有《塞下曲》,提及“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指哪一民族的首领()A.匈奴 B.女真 C.突厥 D.回纥4.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多民族政权并存局面的是()A. B.C. D.5.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现固题组B能力提升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A.各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2.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 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 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3.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4.如图是清政府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金瓶掣签制度()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②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③使西藏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统一管辖④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其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铁路货物运输与专用线运营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劳务分包合同标的工程进度与质量监管条款3篇
- 2024年赠与股份合同:父子权益的传递与确认
- 2024庭院园艺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工程包工合同范本6篇
- 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送货员聘用合同
- 2024年航空航天产业投资合作意向书(国家战略版)3篇
- 2024年社交媒体品牌建设与维护服务条款3篇
- 2024年版权许可合同违约责任认定
- 2024年资产重组合同范本
- 2024物业管理实务客户关系管理与满意度调查合同3篇
- 小数加减法计算题100道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 ESD静电防护检测及管控标准
- 【求阴影部分面积】五年级上册数学必考求阴影部分面积35题2023.9.27
- 结核病诊断-TSPOT-实验课件
- 业主搭建阳光房申请书
- 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曲面显示用盖板玻璃生产项目环评报告
- 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及湿性愈合理论-课件
- GB/T 24475-2023电梯远程报警系统
- 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验收(结题)经费审计业务约定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