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_第1页
夜书所见教案_第2页
夜书所见教案_第3页
夜书所见教案_第4页
夜书所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书所见教案篇一: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永丰镇中心校朱海飞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日这节语文课,由朱教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预备好了吗?

一、导入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家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

1、简介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鄙视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三读

〔1〕理解“解释”

A、认真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觉察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解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解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解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由于它在秋天鸣叫,提示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解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讲解: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教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教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教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落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严寒,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其次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黄昏,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由于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落,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惦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惦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由于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答复教学〕

〔1〕猜测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常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测、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好玩,常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欢快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好玩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日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好玩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醉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难过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玩耍。教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篇二:夜书所见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独山小学章欢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留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翻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授

〔一〕了解及诗题

1.这首诗的是?〔叶绍翁〕

2.课前教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答复,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展归纳。

4.理解“解释”

a.同学们认真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解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解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b.学生利用解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严寒的感觉。

2.全班朗读其次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严寒,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落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测、推想,“促织”指蟋蟀。夜幕降落的时候他突然观看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测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哀痛舒缓。〕

三、稳固提高

1.依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竞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单独在外。一个秋天的黄昏,他外出闲逛,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特别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照旧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长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日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像,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

篇三: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扣河子中心校王艳玲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孤独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戏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简洁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欢快好玩;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奇特,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心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育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

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依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承受“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展教学。阅读是学生的共性行为,一样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根底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力气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

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孤独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宠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具预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相互沟通,依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教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确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生疏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根底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力气,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头,制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盼,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依据拼音、解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教师正音、师生争论生字的认法。

5.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知教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开了机械的分析,留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