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教案 今生今世_第1页
大学语文 教案 今生今世_第2页
大学语文 教案 今生今世_第3页
大学语文 教案 今生今世_第4页
大学语文 教案 今生今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课题第二单元第三课《今生今世》教学目标:一、了解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多变的诗歌创作风格二、诵读诗歌,掌握其艺术特色,品味简约深刻的笔法三、结合诗歌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今生今世”的含义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两次“哭声”所代表的含义,理解诗中的“母子深情”。难点:比较本诗与余光中“乡愁”主题的诗作,理解其文化内涵。教学方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1)品味诗情:忘情痛哭,思亲不已浓缩时空,母爱永恒(2)解读意象: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的交融生之意象与死之意象的碰撞后记:教案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十月怀胎的艰辛凝成的泪,泪水里贮藏着新生;母亲,是咽苦吐甘的无私集成的鬓,鬓发中满含着奉献;母亲,是临行密缝的情意交织的衣,衣裳上充盈着眷恋。在余光中的笔下,母亲是用哭声与笑声勾勒的温柔身影,是渺小寸草意欲报答的温暖春晖,是三十年间绵绵不断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光中的《今生今世》,体会其中深厚的母子情。二、讲授内容(一)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祖籍福建泉州。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及台湾大学教授。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4年4月又受邀担任澳门大学“驻校作家”。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其中代表作《乡愁》感动了无数华人。余光中的诗将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结合起来,语言通俗质朴,情感真挚动人,抒情含蓄隽永,其人也因此被誉为“台湾诗坛祭酒”。而他对文字的雕琢,更令其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二)诗歌的创作背景《今生今世》收录于余光中的诗集《高楼对海》,是诗人在自己生日当天所作的思母感恩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在最浅白的文字中透露出身为人子最深沉的怀念。回望诗人的逃难岁月,大概可以了解他为什么作了《今生今世》这首诗。余光中出生于九九重阳节,在战火纷乱中度过童年。1937年底,日寇的铁蹄肆虐中华,余光中的母亲孙秀君,带着年仅9岁的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为躲避日军的魔爪,母子俩曾躲进庙里的神龛内,两天两夜没吃没喝。然而日军的铁蹄就在神龛外嗒嗒作响。余光中清晰地记得“火光中,凹凸分明,阴影深深,庄严中透出狞怒的佛像。火光抖动,每次牵动眉间和鼻沟的黑影,于是他的下颚向母亲臂间陷得更深。”颠沛流离的日子,余光中从头至尾与母亲相依为命,躲过了无数的炮火烽烟。逃难使余光中对母爱有更深切的理解,“她领着我逃难,母子共难,这也增加了母子的感情。所以我有可能是新诗人里面写母亲写得最多的一位了。”因此,在自己的生日,也即母亲的受难日里,余光中写下这首诗,寄托对母亲深深地思念。(三)课文解读今生今世余光中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30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1)品味诗歌意蕴忘情痛哭,思亲不已。“我”生命之始,无法得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哭声,也无法想象母亲在那刻的欢喜涕零,但却在母亲的叙述中,勾画出新生图景。这次痛哭背后是十月怀胎的爱意灌注,是诗人对母亲的无限感恩。母亲生命之终,诗人想到与母亲从此阴阳相隔,“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从中来,便不可遏制地痛哭起来。这次痛哭背后是至亲离去的悲不自胜,是诗人对母亲的无尽怀念。生死命题,无法左右,让久经飘零、一直渴望寻根与回归的余光中更加孤寂,而诗人也只能遥寄一首思亲诗,来表达绵绵不尽的哀戚之思和感恩之情。浓缩时空,母爱永恒。诗人用三十年的人生体验酿造出来“今生今世”的绝唱,寄托的不仅是子对母的寒泉之思,也是母对子的舐犊情深。这三十年间“无穷无尽的笑声”,没有直接叙述母亲的具体行为,而是将母爱浓缩于“笑声”,诗人以留白的方式道出了母爱深深。联系到诗人的出生成长背景,生于动荡年代的余光中,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童年,为了躲避日寇轰炸,他随母亲辗转流亡各地。这期间若不是母亲的庇护和照顾,余光中无法平安长大,更不会拥有“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的“笑声”。母亲将孕育生命之难,哺育生命之艰,养育生命之苦埋藏心底,留给他的都是欢笑与快乐;诗人将颠沛流离隐藏在诗句背后,将“笑声”呈现于笔端,言有尽而意无穷。(2)解析创作技法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的交融。根据意象在诗中“在与不在”,“此在或彼在”的状态,可将意象分为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景内意象是此时此地的,实际存在的意象;景外意象是彼时彼地的,过去存在或联想产生的意象。在《今生今世》中,诗人借用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的二元组合,把显在的时空与潜在的时空巧妙地整合成一个完满独立、意味深长的世界。“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第一次“哭声”,“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就是景外意象,诗人在母亲的叙述中想象当时的画面——母亲怀抱着啼哭的婴儿;第二次“哭声”,“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乃是景内意象,是诗人眼中实际存在的——儿子面对母亲逝去的恸哭。简洁的语句串起跨越三十年前的两个时空,引导读者驰骋想象,穿梭于多维度的时空。生之意象与死之意象的碰撞。诗中没有出现“生”“死”的字眼,但“生命的开始”“生命的告终”就已经点明了生死的命题。生与死是生命两种对立的形态,余光中依据情感活动的脉络与轨迹,将这两种意象调和在一起,在有限的文字内记叙对比最强烈的片段——三十年前“我”的诞生与三十年后“你”的逝去,大大加强了诗歌的张力与浓度。生死命题困惑了三十年,被诗人的一句“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解开,生命有限,而母子情却无限,超越时空,只要“你都晓得”,只要“我都记得”,便无畏生死的局限,“你”仍在“我”的记忆中延续。(四)拓展阅读——理解诗人文脉《今生今世》作于九月九日,也即余光中的生日。余光中曾自称为“茱萸”的孩子:“在我的艺术想象之中,我生于那一天,而我小时候又碰上了中日战争,因此我把它们联想在一起,我的生日根本就是一场延长的逃难而已。中国人又把自己的生日称作母难日,所以我把自己想象成‘茱萸’的孩子,把小我的生日扩大为民族的逃难、民族的避难日。”《今生今世》中对母亲的追思与怀念,从广义上来理解,母亲意味着故土,思亲也即思乡,这与他诗中一贯的乡愁情结、中国情结和民族意识一脉相承。明晰余光中诗里的“母亲”形象与乡愁情结,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余光中诗歌整体的创作思路与深层内涵。“母亲”形象,传递浓浓情思。母亲意味着家,意味着生命起源的地方。这里有母亲甜蜜和温暖的唠叨,享受亲情的温暖,回味温馨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古往今来多少的思亲之作,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血浓于水是割舍不下的亲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母亲历来是人们心中温馨柔情的心理情结根系。余光中饱含深情地书写我们古老的母子情结,把被喧嚣的现代物质所挤压的生命原始情感搅动、显化、扩张,激荡尘封的心底最柔软的情感波浪,如同干瘪的海绵重新灌满了水,变得饱满丰盈。乡愁情结,吟咏深深眷恋。在诗歌创作中,思亲与思乡、亲情与乡情,往往牵连一处,密不可分,余光中的诗作中也常借写“母亲”为由,道出海外文人的耿耿赤子之心与殷殷家国之情。余光中21岁告别大陆,亲友离散,陌路飘零,饱尝艰辛。乡愁成了他最沉重的心结和最擅长的主题,他的思乡不仅是渴望地理的回归,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回归。他曾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深深扎在故国大地里,其乡愁情结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坚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他用浑厚的歌喉向世人咏唱着中华文化的情歌,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五)课堂思维发散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描绘了深深母子情,你们还能想起哪些有关母亲、母爱的诗句,举例并简要解释含义。例: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王安石《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三、作业布置1.《今生今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内涵?生活画面,包蕴内涵。《今生今世》截取生活中极富代表性的画面,直接抒发思母念母的思想内涵。“我最忘情的哭声”“有无穷无尽的笑声”,婴儿的啼哭、丧亲的痛哭、母子的欢笑,每个场景典型而深刻,瞬间唤醒读者记忆中与母亲相处的画面。语言也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有的只是平静却深情的叙述,蕴藉着诗人对母亲无尽的感恩与怀念。“你”“我”对话,饱含深情。“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出现,仿佛“你”“我”对话。听“你”的诉说,“我”有了生命最初的记忆;而当“我”想对“你”倾诉时,“你”已“不会晓得”。但“你”“我”之间仍然有整整三十年都“晓得”“记得”的回忆。“你”“我”的对话,将天地间至纯至真的亲情,至善至美的母爱浓缩于诗中。2.诗歌当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精神寄托?对母亲无尽的感恩。“感恩”之思虽未被直接提及,却是诗中反复吟唱的主题。余光中曾说:“母亲的恩情早在孩子会呼吸以前就开始……那原始的十个月,虽然眼睛都未睁开,已经向母亲索取,负欠太多。”诗人时时记得母亲带来的三十年的欢声笑语,也是时时感恩母亲多年付出的艰辛与带来的快乐。对母亲无穷的怀念。“悲莫悲兮生别离”,颠沛流离数十载,还未来得及报答母恩,母亲已经逝去。诗人只能遥寄诗歌一首,寄托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而他勾勒的新生啼哭图、泪别至亲图、母子笑语图,不因时空而凄怆,道出诗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歌,击读者心灵,也是千千万万人思亲的精神写照。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主题思想:《乡愁》表达的是海岛孤客对故乡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离别之痛、思念之苦。虽写乡愁,但并非直接写愁思,而是把他们转化成了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囊括诗人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越聚越多、越酿越浓的乡愁,由乡情而亲情而爱情,最后归结为祖国情,饱满真挚、深沉浓烈。《今生今世》表达对母亲绵绵不断的思念与感恩,以“哭声—笑声—哭声”串联全篇。三十年前,你看着“我”呱呱坠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