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异的人生志向,相同的理想社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思想与人物形象。2.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3.品味不同人物性格和志向。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教学难点:品味不同人物性格和志向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介绍传统节日上巳节,引入课文俗称三月三,又称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是先秦时用以祭祀、辟邪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上古时代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到了宋代以后,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制度,提倡仁爱,实行仁政,以君子之道修身养性,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经典名言】(1)谈到处世之道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③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2)谈到交友之道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②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3)谈到做人之道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②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要担忧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本领。不要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4)谈到理政之道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②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5)谈到为人之道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6)谈追求之道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③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2.解题“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这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词类活用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可使足民:足,使动用法,使…富足。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1)以吾一日长乎尔(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为国以礼 2、宾语前置:(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尔何如重点实词 1、居则曰:平时,平日2、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到……上4、比及三年:到 5、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妨 9、咏而归:唱歌10、吾与点也: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重点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用 (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而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4、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成语积累1、千乘之国【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等诸侯国。2、有勇知方【释义】意思是有勇气且知道义。【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3、沂水春风【释义】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沂水县境内。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4、沂水舞雩【释义】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5、喟然长叹【释义】喟然:叹气的样子。意思是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感怀。二、点津导学【提问】全文围绕“志”展开,请分清文章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提问】第一部分孔子问志中,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明确】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表现孔子启发性教学的特点。【提问】参考“资料链接二”对孔子弟子的介绍思考:各个弟子是如何表述自己志向的?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1.子路【其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据《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述志】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和遭遇饥荒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使军队强大,百姓知礼义。【分析】子路的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2.冉有【其人】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很欣赏冉有的。《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说明冉有多才多艺,而冉有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述志】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其人】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公西赤曾经在孔子推荐下,出使齐国。【述志】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4.曾皙【其人】曾点,字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述志】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阳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地唱着歌回家。【析】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性格】懂礼爱乐,洒脱高雅。三、合作共学品析不同评价,思考一种思想【提问】听了弟子们的述志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明确】1.对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2.对冉有——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提问】孔子为什么特别赞同曾皙的观点?【明确】第一,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第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动乱不安。孔子不满这样的现实,期望出现治世太平、和乐安详的理想社会。曾晢描绘的春游图暗合孔子的理想。第三,孔子更欣赏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来,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都有远大志向,但都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着重在于“大众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强康乐。这种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谦逊有礼和旷达潇洒,也是孔子欣赏之处。四、拓展迁移探讨一种社会,思考一种人生【提问】从这段师生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1.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出力。鲁定公时,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2.孔子作为老师,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五、总结悟学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一、彰显个性的言谈举止纵观全篇,《侍坐》仍然以对话、言谈为主要形式。言谈能直接体现各人的性格特点。从开篇孔子以温和亲善的话语向四个学生揭开“言志与立志”的序章时,我们乐以见得一位循循善诱、擅长启发式教育的师者形象,从子路“率尔而对”的神态和抒发远大抱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见得一个稍显鲁莽高傲,却又自信果敢的率真形象,从冉有和公西华谦逊自知的话语中,我们能够窥见他们的谦虚谨慎、话术高超,从曾皙用唯美语言描绘的春和景明、天下大同的祥和图景中,我们更能描摹出一个高雅洒脱、卓尔不群的学者形象。二、各言其志的理想抱负除了人物个性,他们的志向抱负也饱含其中。子路认为自己能够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仅用三年时间便可使百姓有勇武、明道义,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聚焦于“民强”;冉有则更谨小慎微,他认为自己能够在小国家里,用三年时间让百姓富足,展现了自己的理财之能,聚焦于“国富”。公西华则谦逊收敛,认为自己能够试着学习成为一个主持国家礼赞的司仪官,实现自己的外交才干,聚焦于“外交、典礼”;曾皙没有直接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能力,而是向众人描摹了一幅百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歌咏而归的悠然场景,给人以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洗礼,聚焦于“礼乐、大同”。可见,四者的志向皆是有关于国家的政治理想,正如孔子最后与曾皙的对话中所言:“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三、深刻隽永的儒家思想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孔子个人的政治理想,更能体会到儒家礼乐思想的本质。其核心在于“仁”,“礼”与“乐”是约束行为和感化心灵的重要形式,但绝不是目的,以礼治国、乐以载道,君主对百姓施以仁政,百姓间则以仁待人,忠恕之道盛行,则大同世界可现,这是孔子眼中的政治理想,也是曾皙所刻画的图景一隅。四、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孔子向来不是依靠空洞说教和抽象概念传播思想的,他总能用通俗易懂、充满口语化、形象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弟子的行为。在曾皙言其志的话语中,我们能够通过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体会理想社会的哲学理趣;我们能从孔子三言两语的开端中,感受轻松融洽的氛围,更能从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中,想象琴音悠扬、余音绕梁的情趣;还能从子路的“率尔而对”和孔夫子的“哂而不答”“喟然而叹”的微妙表情中,体会师徒间幽默戏谑的互动谐趣。【资料链接】一、“吾与点也”之辩《论语》时代距今甚远,其微言大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解释空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最具争议的地方便在于“曾皙之志”(后人又常称为“曾点气象”):孔子为何独独“与点”,曾点的回答对孔子而言有何意义?关于曾点的回答,学界有不同阐释,梳理其中的内在思想,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四类:太平社会说、礼乐祭祀说、儒家美学说和游春隐逸说,以下仅列出四类说法的具体阐释。(一)太平社会说朱熹《论语集注》:“而其言志,即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早在北宋时期程颢就认为:“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宋明思想家通过《侍坐》将曾皙抬到了圣贤的高度,认为孔子赞许曾皙已具“尧舜气象”;杨树达据朱熹观点又作进一步阐释:“孔子所以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由于孔子思想的中心目标是建立理想社会,因此后人对曾皙之志的解释会更倾向于建立一个有秩序、道德和伦理的太平社会。(二)礼乐祭祀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有云:“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之下。”认为曾皙尊崇礼教之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徐广对“咏而归”的集解作“一作‘馈’”,郑玄言:“馈,馈酒食也。鲁读‘馈’为‘归’,今从古。”他们将“咏而归”解为“唱歌而献酒”。魏晋何晏主张祓除说:“今上巳祓除是也。”认为曾皙之志在于盥濯祓除不祥;东汉王充主张雩祭说:“冠者童子,舞雩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像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认为参加祭祀的乐人涉过沂水在舞雩台上边唱歌边祭祀,原因是“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无论是献酒还是祈雨,王充等人都将曾皙之言看作是一次祭祀活动,孔子之所以“与点”是因为曾皙所言的雩祭满足了孔子对礼的要求;唐代孔颖达在对《礼记·乐令》“仲夏大雩帝,用盛乐”的疏中言:“正雩则非惟歌舞,兼有余乐,故《论语》云‘舞雩,咏而归’是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孔颖达对曾皙的理解承继了王充“求雨祭祀”的说法。(三)儒家美学说王国维从美学的角度言:“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认为曾皙表述的自然之美和悠然之情打动了孔子,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一种美学的超越。王国维从美育的角度认为孔子之所以“与点”是因为曾皙阐明了一个“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既是一种美学境界,也就是叔本华所谓“无我之欲”,孔子赞赏或期待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实现,又为现代美育着眼于现实生活提供了有力注脚。李泽厚则从“儒道互补”的角度言及曾皙之志同庄子道家思想相似,从而认为孔子思想有与庄子想通之处。叶朗撰《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也指出“曾点所描述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孔子“与点”是因为曾皙看到了审美、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叶朗既看到了“吾与点也”的政治逻辑,同时也看到了逻辑背后的美感所在。(四)游春隐逸说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浴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认为曾皙所描绘的逍遥自得的生活场景,令孔子心驰神往。何晏《论语集解》又引周氏注认为,孔子“善点独知时”,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二云:“曾晳,孔门之狂者也,无意于世者也。故自言其潇洒之趣,此非答问之正也。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明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晳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日本学者泷川资言也说孔子道之难行时,“忽闻曾点浴沂之言,若有独契其浮海居夷之志,曲肱水饮之乐,故不觉喟然而叹。”即认为孔子政治失意后,有隐逸的意向,也认为曾点志向是与友游春,厌倦仕进,乐道逍遥;此外,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言:“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钱穆认为孔子可能觉得前三个学生未必能在乱世中遂其志向,但也并不认为孔子就此“忘世自乐”。二、作品及人物简介:(一)《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