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名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一、(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乌梅30g、陈皮8g、薄荷8g、桑葚8g、山楂20g、甘草5g……这段时间,______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

在奶茶、汽水、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也令广大消费者______、褒贬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酸梅汤又何以迅速“______"、收获广泛好评?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信赖。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由于中药饮方实现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可以说,随着健康饮食的养生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也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更加______。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副应接不暇异军突起切合

B.一服应接不暇突出重围契合

C.一副目不暇接突出重围契合

D.一服目不暇接异军突起切合

2.下列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药饮方材料安全透明,实现药理学原理,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B.由于中药饮方材料安全透明,具备药理学原理,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C.由于中药饮方实现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D.中药饮方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3.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括号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B.不少年轻人被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

C.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将不少年轻人吸引了过来

D.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二、(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既享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发展,同时也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应当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后工业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之中的许多智慧资源的确是极其宝贵的。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当前亟须建设的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人与自然、生态观与人文观能否真正实现统一,从而建设当代形态的生态人文主义,这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更有其特殊价值。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许多矛盾暴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突出矛盾。因此,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成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要真正做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协调,除了发展模式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样重要的是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广大人民接受的生态与环境理念,这就要借鉴我国古代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构建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生态理论体系,以期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早就引起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研究环境问题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我们只应当追求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富,我们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精神文化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对此评价道:“这恰与老子几千年前所提‘无欲’‘天人合一’相对应,这正是人类正‘道’的基本前提。并且老子的思想提供的价值观念真正切中了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异化的种种问题与要害,正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当然,还有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许多已经为大家熟悉的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说明我国古代这一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材料三:

2014年开始,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环保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统计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

C.“天人合一”包含自然与社会双重意蕴,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等思想,能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提供良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且论述的切入点不谋而合。

B.中国当代生态人文主义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符合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C.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符合西方后工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国际哲学界与生态学界的重视。

D.201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整体上均呈现增长之势,这体现了工业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为努力医治现代文明病做出的努力。

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天人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恽①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忽羔,斗酒自劳。其诗曰:“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②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选自杨恽《报孙会宗书》,有删改)

【注】①孙会宗,杨恽友。杨恽被免官后,“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孙会宗便写信告诫他。本篇即是杨恽的复信。②西河;孙会宗的家乡。

材料二: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

7.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猥随俗之毁誉也猥:随便,苟且B.方籴贱贩贵籴:买进

C.段干木之隆隆:兴隆D.乃案兵,不攻之案:停止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前以降及物故

B.于今乃睹子之志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C.段干木光乎德相与枕藉乎舟中

D.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邻之厚,君之薄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B.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C.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D.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记"“表”“书"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记”通常指散文杂记,如《登泰山记》;“表"多用于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如《陈情表》《出师表》;“书”主要指信函,如材料一的《报孙会宗书》。

B.古人讲话十分重视谦敬,对帝王、尊长乃至朋辈都会使用敬称,如“君"“子”“公"“先生”“大人"等。自称时则出于礼貌使用谦称,如“仆”“愚"“足下”等。

C.古人常用“除"“拜”“任"等词表示官位的授予,用“拔”“擢"等词表示提升官职,用“左迁”“罢"“黜”等词表示贬官或解除官职。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及其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后秦始皇选择以法家思想治国,《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便是其中代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向孙会宗说明自己的心意。

B.杨恽陈述自己沐浴皇恩,却不能有所建树,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他自力更生,却因此遭世人讥议,令他深感愤懑。

C.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D.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第Ⅱ卷

四、(共26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分)

(1)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

(2)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13.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段干木,分别有何作用?(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门见山地描写海棠,以“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描绘了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

B.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的衰老,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C.颔联点题中“春”字,“万物皆春"是明点,“一年过社”是暗点。诗人通过写海棠花开、燕子飞回等典型的春景,展现了盎然的春意。

D.诗人反用陆机“秀色若可餐"之句,说春光“餐不得”,化用前人诗句却浑然无迹,体现了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理念,乃咏物诗中之杰作。

(2)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本诗。(2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

风景,是心灵的庇护所。面对“(1),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景,杜甫心怀身已衰老却志业无成的遗憾,吟出“(2)";黄州赤壁之下,面对“(3),水光接天”的美景,苏轼借客之口叹人生短促,“(4),羡长江之无穷";洞庭湖畔,张孝祥“(5)”的胸怀,与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风景,亦是一所无言的学校。当我们站在阿房宫的遗址之上,会想象阿房宫当年“(6),隔离天日”的壮丽,并借古鉴今,反思历史。

五、(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迟子建

①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一重接着一重,窗一扇接着一扇,房间一间接着一间。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②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③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④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⑤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⑥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⑦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黑暗与光明交织。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

(取材于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立足于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

B.“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

C.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D.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E.作者认为绍兴是一个让人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7.赏析文中画线语句。(5分)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说“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6分)

19.文章标题中的“黑夜与白天"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六、(共10分)

20.鲁迅的伟大既体现于他创作的一系列不可磨灭的作品,又体现于他在文学评论领域的巨大贡献。

他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谈谈你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真的人物",并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内容,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专家的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⑨进一步发挥“非遗"以及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把第______句修改为:______

把第______句修改为:______

把第______句修改为:______

把第______句修改为:______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许多花选择在春天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季节开放:夏天、秋天甚至是严冬……许多花选择在花园中开放,然而,也有些花会选择在其它地点开放:墙角、绝壁、甚至是泥塘……花如此,人亦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答案B】

A.“服",量词,用于中药;剂。“副”,量词,用于成套的东西(手套、象棋等),或面部表情、人的样子等(一副面孔),或用于嗓音(一副好嗓子)。

B.“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看看不过来。语境中指各种花式新品让消费者不知如何选择,并非仅仅是“看",故选择“应接不暇”。

C.“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与语境“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矛盾。“突出重围",指突破敌人的包围。语境中提到各种饮品竞争激烈,而酸梅汤却广受好评,故选择“突出重围”。

D.“切",指两物相磨,引申为贴近、接近;“切合”可与“题意"“实际”等搭配。“契"指合同、文书、凭证,“契合”,指像文书、凭证一样投合、相合、对得上。语境中指“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跟“时代节奏合大众需求”对得上,故选“契合"。

2.【答案D】AC“实现”与“原理"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材料安全透明”应与“喝着放心"衔接。

3.【答案A】考虑与下一分句主语一致,主语应为“中药茶饮”,排除B;“如此"指代前两分句中提到的酸梅汤种种好处,使得衔接更加连贯,考虑与前文话题一致,故选A。

4.【答案B】B强加因果:“‘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原因,也是“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的原因,后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5.【答案A】材料一的切入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正面意义,材料二的切入点是现代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两者一正一反,切入点不同。

6.【答案B】只有B讨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7.【答案C】隆,尊重,尊崇。

8.【答案C】A.用,拿/通“已”,已经B.才/竟然C.在D.提宾标志/取独

9.【答案A】“离旧土"“临安定”对称,排除BD,“山谷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10.【答案B】“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

11.【答案C】根据翻译,魏文侯认为段干木是贤者,自己仅仅是富有财富、地位显赫,并非题干所说“声明比不上段干木"。

12.【答案】(1)如果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就好像违背您来信的意思,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不说,又恐怕违背孔子提倡的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主张。

(2)即使是向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跟着讥刺我),还会有什么称颂我的人呢?

13.【答案】材料一:通过写段干木,表现孙会宗故土西河高尚的民风,以此与孙会宗如今的狭隘对比,表达对孙会宗的反驳批判。

材料二:通过写魏文侯对段干木的礼遇,塑造魏文侯贤明的形象。

【翻译】

材料一:

我才能低下,行为卑污,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幸而靠着先辈留下的功绩,才得以充任宫中侍从官。又遇到非常事变,因而被封为侯爵,但始终未能称职,结果遭了灾祸。您哀怜我的愚昧,特地来信教导我不够检点的地方,恳切的情意甚为深厚。但我私下却怪您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轻率地表达了一般世俗眼光的偏见。如果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就好像违背您来信的意思,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不说,又恐怕违背孔子提倡的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主张。因此我冒昧地简略谈谈我的愚见,希望您知晓。

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我得罪以来,已经三年了。种田人家劳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腊日的祭祀,就烧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壶酒自我慰劳一番,唱道:“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辰!”碰上这样的日子,我挥动两袖甩得高高低低,两脚跺地而任意起舞,的确是纵情玩乐而不加节制,但我不懂这有什么过错。我幸而还有积余的俸禄,正经营着贱买贵卖的生意,追求那十分之一的薄利。这是只有受鄙视的商人才干的事情,这种耻辱的事情,我却亲自去做了。地位卑贱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我常因此不寒而栗。即使是向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跟着讥刺我),还会有什么称颂我的人呢?董仲舒不是说过吗:“努力地求仁求义,常担心不能用仁义感化百姓,这是卿大夫的心意。努力地求财求利,常担心贫困匮乏,这是平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信仰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现在您还怎能用对卿大夫的要求来责备我呢!

西河魏地,是魏文侯兴起的地方,那里有段干木、田子方遗留下来的风尚,他们二位都洒脱旷达,具有高尚的节操,懂得什么时侯该辞官不作、什么时候该出来做官。近来您离开了故乡,到了安定郡。安定郡位于山谷中间,是昆夷的故乡,那里的人多是贪婪卑鄙,难道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了您的品性吗?到今天我才看清了您的志节!如今正当兴旺的汉朝处于鼎盛的时期,望您努力,不多谈了。

材料二: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我怎么敢不致敬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耀,而寡人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而寡人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文侯就送给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他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的国君喜欢正道,于是敬重段干木;我们的国君喜欢忠诚,于是推崇段干木。"过了没多久,秦国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让军队停下,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看见军队的举动,而进攻的目的却已达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14.(1)【答案D】“咏物诗"错。

(2)【答案】虚实结合,任选一虚一实分析

虚写:想象故园今日海棠盛开,梦见海棠盛开、锦绣成。

实写:燕子飞来飞去,天色似青似白、不浓不淡,柳絮飘飞

(3)【答案】对故园海棠对怀念,对眼前美好春景对喜爱,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对感慨,对故乡的思念。

【赏析】

本诗作于孝宗淳照八年(1181),编入《南海集》中。时诚希斋离家官宦游,正在广列任内。本诗既不是单纯咏物,也不是直抒其怀,而是以景寓情,故笔笔写眼前春晴之色,句句着故园海棠之思,处处见作者怀乡之念。

起句即点题。诚斋为江西吉水人,“江西”二字,承上“故园"。古人以为积思成梦,“梦”字既点题中“怀"字,也可见其怀念之深。昔人称成都二月,海棠花开,如锦绣裹城。宋祁《海棠》诗:“长衾绣作地,密帐锦为天。”此处用“锦绣堆"三字,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积绣。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新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